中财论坛

标题: 【2018书】寻梦天一阁 [打印本页]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7 14:26
标题: 【2018书】寻梦天一阁
本帖最后由 梧桐细雨陕西 于 2018-4-7 14:56 编辑

                                                                             寻梦天一阁
                                                                                
梧桐细雨/文     
      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久远的历史串成缆索,才能让五湖四海的人类产生共鸣,才能让宇宙天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我热爱书籍,所以我敬仰用生命留存火种的先贤。
                                                                           ------------------题记
                                                      

                                                                   一
   
       2016年的十一月,我有幸到了宁波,参观了梦寐以求的天一阁,这位传说中清高的“书生”,只肯和有缘人相见。这清高的天一阁吸引着古今无数的读书人前去瞻仰,却又始终固执得像珠峰一样地令人难以亲近, 我也自诩是个读书人,于是,便在紧张的行程中抽出一下午时间,去膜拜我心目中这个文化的奇迹,这个我仰慕了多年的“书生”。建于明期中期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书香的传承,是文化的地标。
                                                      

      历史的风尘撵走了芸芸众生,也将解甲归田的曾经兵部侍郎范钦赶到了80岁高龄的生命尽头,他迈着颤巍巍的步子,在自己精心修建的藏书楼下久久徘徊不忍离去,这里汇聚了他毕生的收藏,丰富的书籍是他一生的最爱。为了避免重蹈其他藏书之家“人去楼空”的覆辙,他定下了严格的家规:只允许直系子孙登楼观书,外人及女子不得入内。又嘱咐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范氏子孙,便代代恪守着这庄严的祖训,于是,这“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天一阁木质的楼梯上响起的只有范氏嫡系子孙孤独的脚步声。
                                                      

      暴雨如注,有女子渴望、幽怨的眼眸被阻隔在书楼重重的门锁之外。


      因为仰慕范家的藏书,为了实现自己幼稚的“观书梦”而毅然嫁到范家的钱绣芸,在无数个晨昏中双眼凝望藏书楼,她短暂的生命和对书籍渴求的柔弱身影深深的印在了天一阁的脚下,带着对文化的朝拜,对书籍的渴望,她年轻的生命永远匍匐在了这位冷面书生的脚下,坚韧而执着。她死去的这一夜,书院角角落落突然长满的芸草,在用生命诠释着绣芸姑娘对书楼的向往、对书籍的朝拜!而天一阁感怀于她的执念,也成全了她的执着。后来天一阁的每本藏书中都夹着几株防潮的芸草,据说这是她的灵魂附着在了这些芸草上,一边永远观书,一边长久守候。我感动于这样有情有义的天一阁。
                                                         

       博尔赫斯曾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其实也是这样想的。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和同去的一位前辈在偌大的藏书展览间偷偷的相互拍照留了念,感伤着钱绣芸的想而不得,又庆幸着自己的想而易得。虽然这只是个赝品书籍:厚重古朴的书籍表皮包裹着厚厚的泛黄的无字白纸,但这一份古朴厚重,这一屋子凝重的书香于我这位慕名而来的访客已经是足够了。

       当年的大儒黄宗羲高亢的呼号终于震落了天一阁窗棂上经年的朱红,撼动了天一阁禁锢百年的规矩与传统。我今天能轻易的进入到这里,已是感恩幸甚至极!

      大儒黄宗羲小心翼翼的推动天一阁的大门,推开了藏书之家尘封的记忆,他把自己关在藏书阁中,不眠不休地翻阅了所有的藏书,他很珍惜天一阁为他而敞开藏书楼的先例。
从此,天一阁改变了严苛的家规,宣称“天一阁只肯和有缘人相会”,而这有缘人非名儒大家才是。此后的近二百年间,获誉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大家、学者也不过十多位。

      而我,今天是承蒙了大师的恩典,才得以亲近这“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城里的第一地标:天一阁。我知道,正是这份对文化的尊崇与敬畏,才成就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五

       很多次,手中翻阅书籍,嗅着泛黄的墨香,体会和书中古人短暂的交流,痛苦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无助彷徨,纠结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念,陶醉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这种种感悟只源于一个梦,与书籍终身厮守的梦。

       今天,当我在天一阁中重温这个梦时。才惊觉这个梦太过沉重:这是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也是个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纷杂的世界,但世界的真相和人间的真理却会留存于书籍之中。我知道,当我今天踏进天一阁的门槛,我的肩膀也承载了太多先贤范钦的嘱托:请用文字为这个世界留存些清明!

       当乌衣巷的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写的文字,也能镌刻山河、雕刻人心、震撼寰宇!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8-4-7 18:38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天一阁,是喻书有水德吗?盼详解。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8-4-7 18:47
这梦寐以求的天一阁,这位传说中清高的“书生”,只肯和有缘人相见。

看来像我等俗人是无缘与之相见了。文笔流畅,充满真情实意。拜读欣赏了。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8-4-7 19:19
说来惭愧,我籍贯宁波,却没去过一次宁波,只路经了一次。有机会一定要去天一阁看看。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7 20:42
lvhq018 发表于 2018-4-7 18:38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天一阁,是喻书有水德吗?盼详解。

     “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永保藏书安全。“天一阁”有暗沟与城中之月湖相通,使池水常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取水救火。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这也是范钦当年反复选址在此建造藏书楼的科学依据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7 20:45
云馨 发表于 2018-4-7 18:47
这梦寐以求的天一阁,这位传说中清高的“书生”,只肯和有缘人相见。

看来像我等俗人是无缘与之相见了。 ...

,云馨这么好的文笔,是当之无愧的有缘人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8-4-7 20:46
梧桐细雨陕西 发表于 2018-4-7 20:42
“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永保藏书安全。“天一 ...

这名字学问大!谢谢详解。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7 20:53
槐安. 发表于 2018-4-7 19:19
说来惭愧,我籍贯宁波,却没去过一次宁波,只路经了一次。有机会一定要去天一阁看看。

真羡慕槐安这个宁波人,宁波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怪不得槐安先生才高八斗,原来是王阳明、方孝孺、余秋雨、冯骥才等大儒大家的同乡,以后得多多向槐安先生学习哦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8-4-7 20:57
梧桐细雨陕西 发表于 2018-4-7 20:53
真羡慕槐安这个宁波人,宁波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怪不得槐安先生才高八斗,原来是王阳明、方孝孺、余秋 ...

、、、折煞小狐儿也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8-4-7 21:49
此文以游记的形式写读书,是读书人的游记,也是读书人的天一阁。
文字优美,语言辨识度强,有自己的思考,把天一阁的藏书来历以及故人的遗憾,今天人的庆幸等心情,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得很充分,学习
作者: an安    时间: 2018-4-8 06:28
梧桐细雨陕西 发表于 2018-4-7 20:42
“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永保藏书安全。“天一 ...

真是用心良苦,可敬啊!
作者: an安    时间: 2018-4-8 06:47
代不分书很明智啊,我爷爷过世后,藏书就被分了,现在多数都遗失了,而仅存的,即便我想收藏,也弄不到手,只眼睁睁等着它们继续遗失。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8-4-8 06:48
选材很好,写得有分量!赞!:victory:
作者: 鲜然    时间: 2018-4-8 11:50
视角不错~~~~~~~~~~赞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8-4-8 14:40
存储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那些书籍穿越时间的侵扰,保持着安全。读书,感觉就是面对历史,记载的历史和书籍本身的历史。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28
lvhq018 发表于 2018-4-7 20:46
这名字学问大!谢谢详解。

让版主见笑啦,我也是半懂不懂,当年讲解员讲过后还没弄懂,查了资料后也是半懂不懂的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29
槐安. 发表于 2018-4-7 20:57
、、、折煞小狐儿也

本来就是啊,槐安太谦虚啦!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31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4-7 21:49
此文以游记的形式写读书,是读书人的游记,也是读书人的天一阁。
文字优美,语言辨识度强,有自己的思考, ...

谢谢立红老师,谢谢!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32
an安 发表于 2018-4-8 06:28
真是用心良苦,可敬啊!

让an笑话啦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34
an安 发表于 2018-4-8 06:47
代不分书很明智啊,我爷爷过世后,藏书就被分了,现在多数都遗失了,而仅存的,即便我想收藏,也弄不到手, ...

看来an安的才气是继承了书香门第的聪慧啊,今后得多多向an学习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34
邱天 发表于 2018-4-8 06:48
选材很好,写得有分量!赞!

谢谢邱天老师的肯定,谢谢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35
鲜然 发表于 2018-4-8 11:50
视角不错~~~~~~~~~~赞

谢谢鲜然老师的赞,谢谢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8 17:37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8-4-8 14:40
存储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那些书籍穿越时间的侵扰,保持着安全。读书,感觉就是面对历史, ...

就是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宝藏,这是很值得后人敬仰的壮举!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8-4-8 18:44
梧桐细雨陕西 发表于 2018-4-8 17:34
谢谢邱天老师的肯定,谢谢

不用谢。多写好作品给大家学习。
作者: 轻尘逐香    时间: 2018-4-9 08:59
文笔流畅,雅致纯朴!游记体的读书心得!支持老师!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9 09:52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4-7 21:49
此文以游记的形式写读书,是读书人的游记,也是读书人的天一阁。
文字优美,语言辨识度强,有自己的思考, ...

谢谢立红的鼓励,谢谢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9 09:53
槐安. 发表于 2018-4-7 20:57
、、、折煞小狐儿也

槐安太谦虚啦
作者: rsjby    时间: 2018-4-9 10:11
在今天私家藏书,已无法形成历史上那些藏书世家的规模与底蕴。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9 16:35
rsjby 发表于 2018-4-9 10:11
在今天私家藏书,已无法形成历史上那些藏书世家的规模与底蕴。

就是啊,历史上的藏书世家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守护才达成规模与底蕴的。而现代人大多浮躁,少有那些书香大家的气韵和眼光的!
作者: 梧桐细雨陕西    时间: 2018-4-11 23:17
轻尘逐香 发表于 2018-4-9 08:59
文笔流畅,雅致纯朴!游记体的读书心得!支持老师!

谢谢轻尘逐香的支持,非常感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