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作为辩者的孟子
[打印本页]
作者:
远牵
时间:
2018-4-9 21:54
标题:
作为辩者的孟子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8-4-9 22:03 编辑
孔孟二位圣人虽然并称,但孟子与孔子颇有一些不同。
看孔子的尊像,孔子是弯腰揖礼,谦恭仁柔的君子形象;而孟子呢,则是抬头挺胸,目光如炬,巍巍然好个伟丈夫也!
孔子推行仁,孟子比孔子更进了一步,他推行的是仁政。战国局面比春秋时更为复杂,孟子为了宣扬儒家,经常在各国之间游走讲学,不断传播儒家,到西汉时儒学独树一帜,孟子功劳不可磨灭。
孟子的宣讲主要靠他的辩才,那么他又是怎样辩的呢?
他目光暸暸,看问题直切要害,一旦发现别的学派的局限处,一定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
他批评凡事亲力亲为,不重视事物差异性的的农家许行,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喊话许子:“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还讽刺贵己养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杨朱学,“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哼,这格局太小了!
孟子批评当时最风光的墨家,自然又捎带上了杨朱学,这口气在《孟子·滕文公下》里看简直算怒斥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语锋极犀利。
批驳别人的孟子当然也免不了被人批驳,这个人就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荀子认为孟子的思想只能用于自我修养,放之大众未免太过理想主义。比较孟子与荀子,可知孟子是由己度人,荀子是由人及己,两个人思想方向正好相反,这样就造成了孟子偏重主观,荀子求诸客观。如果把这两个人的学说融通相合后,发现这几乎就是中国内圣外王的思想雏形。
除了批评各学派,孟子也无惧强权,他心里认定了王霸者是罪人,诸侯又是王霸的罪人,常常毫不客气地批评统治者,一再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来集权者朱元璋读了《孟子》觉得这简直是无君无父了嘛,于于是叫人弄删节版的《孟子节文》。按照朱元璋“对君不逊”的态度,孟子几乎要死上八回,但朱皇帝隔着千年够不着孟子,只好恼恨作罢。
比起朱元璋,战国时被孟子教训的各国国君也算有涵养重雅量的君子风了。
当孟子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惠王问你不远千里来我这儿,对我们可有什么利么?孟子立即不客气地怼回一句,王何必言利!还告诫惠王他等一些做法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惠王也算接受了。
后来见过梁襄王时,孟子更不满意他,说他"望之不似人君"。这孟子对国君也是时不时地嫌弃哩。
到了"心有戚戚焉"的齐宣王那儿,孟子感觉稍好一些,但谈话时也会把齐王问到挺尴尬的份上,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如此说来,孟子作为一个激进的辩者,他的大幸运是生对了时代,他可俯仰天地的浩然正气,亲民的仁政思想,不光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更把几千年后专制的禁锢,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但他最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国君去实现他仁政的理想。
这应该算是作为辩者的孟子心中,最大的遗憾了吧。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