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42|回复: 1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第三只眼看羊城---读牛老伍杂文《广州旁白》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5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18-4-27 09:51 编辑

  第三只眼看羊城

                                    ---读牛老伍杂文《广州旁白》有感

  敲下这个题目,只因远方那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广州,而让我动笔去描述对这座城市的感受是因为论坛文友牛老伍的一篇文章《广州旁白》。

  《广州旁白》是作者一篇随手杂记。旁白的写作手法,如一部旅游风景大片,纯厚的画外音似花絮一般,将作者对广州的印象一一剥出,缓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逐步引导着读者的目光,共同感受广州的风土人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你在其文字营造的场景中流连忘返。很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

  旁白的手法,一般是对某一个具体事物发出的浓厚个人观点的描述,少则几十字,多可上千言。是画外音的一种,是画外运用的一种台词形式。此篇《广州旁白》是作者早年去广州出差时所见所闻,以“广交会”,“小蛮腰”,“早茶”,“用工荒”,“英雄花”五个内容进行议论和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广州的印象。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牛老师此篇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夹叙夹议间使五段故事荟萃一堂,旁白描写的独特性富于表现力,通过对广州几个场景细腻生动的描摹,使读者加深了对羊城的认识。此文简练隽永,却充分展现了文章的主题,很有艺术感染力,算是让从未去过广州的人们开了眼界。

  1、“且不说广交会带来了多少外汇,出口了多少产品,单说带动广州旅游、经济一说,就足引以为自豪。”简短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广交会的特点以及作者去广州的原由。广交会的盛况带动了广州的经济,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亲身感受将风靡三十年的广交会如今的状况诠释明了,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如今的广交会已今非昔比,赞叹之余也会疑虑:“想来,一个成功的品牌,是可以带动一系列有关和无关事物的效益和发展,广交会不就是这样的吗?”一语中的,但愿我们成功的品牌能有自己的市场,而绝非是由这广交会而推崇。

  2、“小蛮腰本名是广州电视塔,是广州的地标建筑,总高度600米,也是世界第二高的电视塔。”在自己空白的记忆中,广州的标志就是五羊雕塑,读了牛老师此篇,才知道了广州电视塔的美名曰“小蛮腰”,看来自己真正是孤陋寡闻。“小蛮腰”---世界第二高的电视塔,不但给羊城增加了一个景点,名字也给这个城市平添了一分妩媚。虽比不得“东方明珠”的知名度,也算是让世人瞩目了。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只远观而感之,缺少了润色的内容,反倒让这“小蛮腰”的美妙建筑只有冷峻之气,而缺少妖媚之形了。

  3、“广州早茶,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喝,而是吃。都说广州是个不夜城,而广州早晨就苏醒得比较晚,整个上午就比较冷清。但是早茶就恰恰就是个例外。” 提起早茶,就让我想起自己十多年前回老家时在深圳大表哥带母亲与我一起去吃早茶的情形,那可真是别开生面,令人瞠目结舌。

  说到广东人,撇不开的情愫就是吃,他们不仅什么都吃,而且吃的东西样样都是精品。而广东的早茶,如同四川的火锅和北京的烤鸭一样,早就成为了一个地方的代名词。而广东人为什么会喜欢吃早茶,其背后的秘密就是:作为一个公众交际平台,方便人们互相交流行业讯息,了解行情,商谈生意,上至国事政治,下至家里长短,无所不谈。吃早茶之所以会成为广东人生活的一部分,至今经久不衰,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早茶的饮食环境里,食客们的心情都比较放松,愉悦,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商谈事务比较成功。

  这一章节上,作者则重点只道出了自己与小同事一起吃早茶的尴尬趣事,反倒忽略了早茶的真正含义及它的精致所在,应该在这一章节中再罗列一些早茶的特色,什么虾饺皇,虾鲜菜美皮韧,鲜虾肠粉/干蒸烧卖/豉汁凤爪/灌汤墨鱼球,那些外皮酥脆,肉质鲜嫩,汤汁绵滑香美的食物,简直是人间美味,想象着都让人流口水。可惜这些美食在北方人的眼中那可真是玲珑小巧,过于精致了。正如作者文中所言:这满桌子小盘小碟的,里面就只有那么精致的三四点,在座五六人,我好意思吃吗?

  4、“走在今天广州的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不再是按摩发廊店,而是招聘启事。各类工厂门口,大小酒家店前无不都是这类广告。有打印的,有毛笔的,有横幅布条,有黑底白字,各种待遇无不诱惑着路人。”

  从满大街的招聘广告上不难看出,现如今的广州,不再是当年电视剧“外来妹”中介绍的那样,业主用人时挑肥拣瘦的时代。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劳动力的不足,不单代表了内地人有钱了,从另一面也反映出内地经济的发展进步已跟上了沿海城市,家门口就有得钱挣,谁愿意漂泊他乡去辛苦劳作呢?这一章节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写得粗浅了些,应该将用工荒的原因及一些实例再补充完善为好。

  5、“以前没有很认真地看过木棉花,远远地瞧着火焰般地在燃烧的,那一定就是木棉花。你可以说她怒放,像血气方刚的汉子,就这么直挺挺的怒发冲冠,那种血色,把半个天空都映红了,很壮观。”

  对于木棉花的描述,作者用情至深,以张爱玲《花落的声音》之文中对落花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之花的感受。“我看到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也不萎靡,就这样很“英雄”地谢幕,堕入尘世,心中骇然”。可以说是观察仔细,诠释详尽,用诗意的语言,将木棉花之英雄气概尽情道来。对木棉花来说,它既无玫瑰的俏丽,也无牡丹的富贵,无寒梅的清香。人们谈得最多的,不是它开得怎么美丽,而是它谢得怎样英雄。是值得一看的花。

  广州旁白,絮絮叨叨,却清晰真切。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无法与其正面对白,只能以旁白的手法将几个极平凡的小事连接在一起,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一一打开,让这个大都市灯红酒绿的喧哗,自说自话,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虽是一个过客的感性认识,却是文之心,是写者之思。让从未去过广州的读者们也跟着作者过了一把瘾,以第三者的眼光直接去感受这座知名城市的繁华。

  广州点滴都有故事,此篇不足之处是内容有些单一,各段故事略显平淡。估计是游览时间短促,所提及之处粗浅。如果能多添写一些羊城的特色景点,相信此篇效果会更好。换言之,也许这样刚刚好,是此篇的留白,是作者与读者的默契相约,由读者自己去亲身体会这座城市所带来不同凡响的感受吧。

     作者原文链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09157-1-1.html




评分

1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19:56 | 只看该作者
此篇写出,心中忐忑,不会被穿小鞋吧~
3#
发表于 2018-4-25 20:15 | 只看该作者
来,我的姐,下雨了,雨鞋先穿起来
4#
发表于 2018-4-25 20:32 | 只看该作者
他有一双小鞋?男式的吧?

点评

猜对了,男式,小号的,呵呵……  发表于 2018-4-25 21:05
5#
发表于 2018-4-25 20:34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5 20:32
他有一双小鞋?男式的吧?

嗯,给你准备的,穿上走走,看看合不合脚。乖,不怕啦,我会扶着你的
6#
发表于 2018-4-25 20:36 | 只看该作者
云姐写赏析写上瘾了哦,嗯,好,绝对支持!应该很锻炼理性思维的,待我慢慢看来哈
7#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0:41 | 只看该作者

RE: 第三只眼看羊城---读牛老伍杂文《广州旁白》有感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8-4-25 20:15
来,我的姐,下雨了,雨鞋先穿起来

还是咱家妖妖宝贝心疼我,爱你咯
8#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0:42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8-4-25 20:32
他有一双小鞋?男式的吧?

俺有一双绣花鞋,是小号滴
9#
发表于 2018-4-25 20:5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云馨朋友大作!欣赏学习佳作😊~~~
10#
发表于 2018-4-25 20:58 | 只看该作者
大力支持朋友必须的😄!!~~
11#
发表于 2018-4-25 20:59 | 只看该作者
晚上没网,不习惯手机上论坛,容我先占座啊,谢谢
12#
发表于 2018-4-25 21:03 | 只看该作者
      据我了解,中国有三只眼的不多,就三人,分别是杨戬、闻仲、马王爷。对比,我是凡人,怎么也无法和他们结成“四人帮”,于是,我想把云馨题目改改:“一只眼看羊城”,这改也没啥说法的,要么就是独眼看世界,难免片面;要么就是睁只眼闭只眼;要么就是一目了然,总之,留好后路,好给自己的不足开脱,

    无论哪只眼看羊城,我都很感谢云馨的,卑微的旁白让她演绎成(我和她的)对白,于是,我就该小心翼翼往下看,因为点评一篇文章,就想把人家的外套一层一层脱下来,直到露出本来面目,接下来的我是如何不堪,还难以相信,呵呵,闭一只眼睛先,
13#
发表于 2018-4-25 21:07 | 只看该作者
广州,我前后去过三次,对早茶和小蛮腰特别有感触
14#
发表于 2018-4-25 21:11 | 只看该作者
《广州旁白》是作者一篇随手杂记。旁白的写作手法,如一部旅游风景大片,纯厚的画外音似花絮一般,将作者对广州的印象一一剥出,缓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逐步引导着读者的目光,共同感受广州的风土人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你在其文字营造的场景中流连忘返。很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一表达方式倒不是我的专利,早就有类似“走马观花看世界”,“北京眉批”等待类似标题,之所以旁白,是因为有旁观者的心态,有卑微的因素,于是自言自语就说开了,作为一时备忘而不求回应的随笔……
15#
发表于 2018-4-25 21:14 | 只看该作者
……此文简练隽永,却充分展现了文章的主题,很有艺术感染力,算是让从未去过广州的人们开了眼界。

    ,开始冒汗,美誉先不说受之有愧,重要是有听说批评的前奏是表扬,有奖有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7 19:04 , Processed in 0.08001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