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生时代老师对作文的要求,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得有中心思想,其次要语句通顺表达得力。这样子的基本要求放到江天来谈,未免可笑,可惜却一点儿都不好笑,就这么简单的标准,不少作者都有所欠缺。
我以为,所有的写作,其实都是作者在用语句来表达思想。最好的语句绝非华丽的辞藻堆砌,我欣赏的是两种:一是言简意赅,二是弹性。言简意赅不多言了,没有长期的磨砺,最好少想,自然而然,先学走再能跑。“弹性”却很有讲究,可弹出韵律,可弹出思维空间,而最基本的“弹性”作用则是增加文章节奏韵律。
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费眼又费劲呢?最大问题是张弛不当。好比“一句到底”,阅读的空隙丝毫不留;又如古诗讲平仄。如果文章的一个段落,甚至好几个段落都是平铺直叙,都用一种模式进行,反复循环不断,却没几个起伏,这就成了催眠读者。
也许有人会讲,“我有起伏,我有变化,我还有如此这般的优点呢!”脉脉脉动,这种行文,不是高手做不到的。
随手点开一个文章做为例子,恰好点开的是云馨的,那么就讲一讲云馨文的“弹性”。
“整天就知道让我学学学,一点自由的空间都没有,还让不让我活了?”睿睿的声音很高,快要震碎天花板的架势。紧接着“嘭”的一声巨响,大门在墙壁间颤抖,睿睿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家门。霞妹立在客厅的中央,涣散的眼神里尽是无奈与无助,还有些尴尬。
这是她开头的一段文字,讲了两个点,一是睿睿的不满发泄,二是霞妹的无助。一动一静的对比鲜明,瞬间点燃阅读感。节奏有了,一紧心弦后,跟着拉开文章的帷幕娓娓道来。
文章的第二段是讲睿睿的事,平铺直叙,第三段则谈起当下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这种技法,就是一个例子加一个概括。而后,云馨第四与第五段,依然是一个例子加一个概括,与前面一个概括家长的问题不同,第五段是概括孩子的问题。
如果云馨继续这种模式,并且再加以递进,可以讲,事不过三,重复的进一步未必好看,可能只能进一点点甚至进退两难。幸而我们看到的是,第六段开始,云馨讲述起她自己的年少过往。这就是一个大转折。每逢转折,必出“弹性”。弹得好不好,弹到多少高度,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搁置。
在云馨的这个例子里,另有一个优点,即真事真情动人。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作者都会讲述自己的感性往事,却往往只打动了自己,并未打动到读者。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与文章核心有关:你讲自己的往事,是为了什么呢?
一篇文章的立意由此高下立判。你不是完全为了自己而讲述。“去中心化”这个新型名词,用在此处的字面表达,就是一个人能多大限度的提供众人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收获,而不是纯粹抒发自我。当然,朋友如果写散文,高度中心化,也是极正常的。但当我们在进行社会性话题创作的时候,“去中心化”很关键。
你不过在以自我的经验和思想去分析判断一些现象,但分析和判断不是为了自己。你是为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你是为了使这世界更美好更明朗。
有人大概会问我,那么写风花雪月就“小我”了?田园生活就不高大上了吗?种田不能提供社会现实吗?
当然不是。本质上,大家都是从“小我”开始迈步的,文字语句很容易公众化,但思想、理想却是不同的。任何带给人积极向上等感受的,启发人思绪的都是好文。这里可以参考时光安然的一些由小见大的文章,谁说种田文不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正好相反,这种文章是很接地气的。问题在于,只种自己的半亩田,追求个人的满足感。
另一个佐证的例子是简枫的文章。天大地大,活着最大。生活之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在于人,确切的讲,是人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人是行尸走肉,浅薄思想的人只能流于表面文章。
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去种田,实际上,我认为种田文很难写好。
什么人写什么文章,走在适合自己的文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比如我一个城市人,是写不得农村的,写出来最多走走玄幻路子。又如论坛上很多老师,写校园题材极拿手,如果写与他生活圈截然不同的,就会力所不逮。同理:一个温和的人,写不好檄文的;一个学究先生的人,写不好童稚灿烂的。或可偶尔一写,但那不是作者的本性,与作者本性相背的题材,多写有伤文性。
一些陋见,时间关系,先到这里。
20180522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