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在同一支笔的两端,一边是植物,一边是情趣 ­——(读高迎春先生散文集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4 19:33
标题: 在同一支笔的两端,一边是植物,一边是情趣 ­——(读高迎春先生散文集有感)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5-25 10:06 编辑



在同一支笔的两端,一边是植物,一边是情趣
­——(读高迎春先生散文集有感)


                 

               


          依照惯例,我在这“春末夏初”,在这“雨”与“未雨”的天气里提笔。怀抱着自己笔的“虚空”去印证另一个实地。

    这实地来自高迎春先生的两本集子(目前我只读到两本,就先说两本)。这两本集子分别由笔与墨画形成了各种模样与形状:

    一本是题为《撑把雨伞去观景》的集子。在它的封面是一片绿幽幽的竹林,斜角处飞出了一把油纸伞。正如高迎春先生自己在文中所写的“有些雨,注定要淋湿夏日的早晨,于是就惬意地撑把雨伞去观景”。他的这份诗意表达,多多少少地影响了我的视觉,会想到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大有一转身,时光就能把我扔在身后的感觉。而另一本叫做《天香醉染牡丹春》的,用的却是牡丹花扇面。在这两本集子的扉页上,都各自被细心地贴了被称为“藏书票”的剪纸的小物,显得很艺术。可以说这种艺术气息始终贯穿在这两本书中。对于这些有意或者无意的活计,快言快语是行不通的。它们发乎于自然,或者偶然。

    至少干手工活的人(高迎春先生)明白自己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在这里自知之明与自信之明同在。写者先有了这独特超然的心智,才有了嘴、耳朵、还有眼睛一样的功能——接受自然声色;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自然的声色并没有磨掉高迎春先生孩童般的心,如果已失去了这颗赤子童心,那么就意味着失去在愉快、沉静里倾听的耳朵,这样的结果是任由嘴与眼睛去闲逛,做出来的文字手工活也是个空洞。更何况是两本讲情趣与植物的集子。


     那么,我就试着带上高迎春先生所具有的心智在这两本著作里,寻找或者在某些线索里想像它们在情趣与植物之间的状况。尽量地兼顾,在这两本书的本身与它所要表达的植物性、情趣性之间,尽可能地维持某种平衡。既有事实判断,也有价值判断,既可能接近了判断的对象,也可能只是自说自话。

    也与任何一本著作的呈现者一样,这样的两个过程的主角首先是作者。或者说,这两本书的两个过程的书写者,首先也是作者。又或者,文如其人,对作者的多向观察,也可以重要地通往他的文字及文字之外的东西。

    作者高迎春,在“中财论坛”上甚至博客上他还是叫高迎春,(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实名,代表着真挚”)。山东省德州市赵虎镇小高家店人氏,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天香醉染牡丹春》这本书的稍显宽大的勒口上,有比《撑把雨伞去观景》更为详细的作者的自我简介。其关键之处有“个人传略的收录”、“个人集子的出版”等。

    这样的人物简介不是套话、庸言。它清楚无误地告诉读者,作者与书籍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以至于要在一份简短的作者简介里反复提及了书,经历,甚至还提到了他的头衔——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到这里读者们不难理解扉页上的剪纸艺术的由来)。与许多作者相似,在已是脆弱的文化生态里,他有他自我阅读与自我肯定、成就的过程,无疑还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作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就像长久地影响了他的兴趣与性格那样。

    这两本书,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在《天香醉染牡丹春》里,除却有与《撑把雨伞去观景》一书中相同的部分(对植物与生活情趣的描写)外还多了几篇现在已不可多得的,也不多见的赋文。抛开那些相同的部分,这两本书中的那份情结,那份投入,当然——还有它们与作者一起体现的艺术之感、文化之意、朴素之心、诚恳之怀,都显示了一样的担当,一样的可贵。现在他已经很好地以作者的实际身份与自己赋予的可观工作,实现着向读者的反馈,正如他曾经作为一个读者接受过文字的馈赠一样。而这样的过程,包含着接受、致敬、传承的过程,当然会不停顿地继续下去,如歌所唱:不管时空怎样转变,世界怎样改变。


    在叙述高迎春先生的著作与写作之时,还需要重申其明显的文字特色,准确,精当,适度,到位,遣词造句既平和又恰如其分地显露了写者对文字的责任心,不乏亦庄亦谐之处,好似经过精心反复的打磨,又几乎感觉不到人工的刻意,文字的出现像是各得其所,又像是自如的行走。如今,能把话说得丰富多彩似乎不算难,但是使人的眼睛舒服又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再增加着自己的个性,就更是不虚此行的表达。

    对任何一本著作起码的与深度的了解及理解,首先还是应该来自于对作品的阅读,尽管也需要外围的关照或参照。这篇应约之文也许只是以未必成立的表述,对与写作有关的事情做了一点浅显的评论,而且依惯例对书进行具体的定位,这并不是这篇文章(读后感?评论?)的全部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所以还是,先看中间,再看两边,也许可以同时看,但是不能脱离据以言说的文本。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从情趣到植物,既是各居其位,也不可能截然分开。是的,这都不单纯是视觉转换的事情,也许是还原一本书的原貌。因为无论出于理智还是情感,它们都有着自己完整的记载与外在体现。

    末了,我要说艺术,作品,人生是如此:深一情,感一动,传一奇诸如此类。洞天就是洞天,为艺术是得别有用心。光滑与地脊,幽深之处,无人能说到此为止。

    而这,附近的有心人也未必真的就往那地方远涉过。


   (此帖系交流帖,不加版权声明)

    附上两本散文集与相关的剪纸。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8-5-24 19:49
高迎春老师的集子没有读过,在小鱼儿这里先慢慢品味吧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8-5-24 19:56
《撑把雨伞去观景》--好有诗意的作品。正如小鱼儿文中所评那样,相信高老师的作品既是深一情,感一动,传一奇此类。赞一个!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4 20:04
云馨 发表于 2018-5-24 19:49
高迎春老师的集子没有读过,在小鱼儿这里先慢慢品味吧

   
     他的这两本集子我刚读完。本来是允诺他读完我从他处买来的六本集子再写评论或者读感。但终于忍不住手痒。刚读完两本就写了。我把这两本集子发出来给你看。

       

   晚上拍的照片,所以有点儿阴影。看得不清楚。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4 20:07
云馨 发表于 2018-5-24 19:56
《撑把雨伞去观景》--好有诗意的作品。正如小鱼儿文中所评那样,相信高老师的作品既是深一情,感一动,传一 ...



   谢谢云馨大姐。我知道您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要向您学习的地方很多。我写诗词都不讲格律与词格的。惭愧啊。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4 21:17
首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读书之后,能够写出随笔,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而这也是最高级的读书法。作者,读者,一部书的内容,两者合一才是最完美的。已经有近四十位作家给我写评论,这些都是我继续笔耕的动力。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4 21:22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5-24 21:27 编辑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4 21:17
首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读书之后,能够写出随笔,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而这也是最高级的读书法。作者 ...


    高版,我这篇只能算是读后感。因为要驾御一篇评论可能需要更深的功力。我不瞒您,我有这个能力,但缺功力。在我写这篇感受之前,到您告诉我这些情况之后,我都没有想过有那么多的作家给您写评。包括我读您的书时,我也都不着急看别人给您写的序与评,我怕他们的观点给我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两本书中,但凡有涉及到序与评的我都一概先不读。

     写自己对您文字的独特感受。我是这样想并且也是这样做的。这篇文字还需要再修改一二处就妥当了。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4 21:26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4 21:22
高版,我这篇只能算是读后感。因为要驾御一篇评论可能需要更深的功力。我不瞒您,我有这个能力 ...

因为没加版权声明,我已经转发我的博客了,出第七部书的时候,我会放在附录里边。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4 21:29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4 21:26
因为没加版权声明,我已经转发我的博客了,出第七部书的时候,我会放在附录里边。

   
    这篇,我已经发到自己的公众号“叙染的故事”里头去了。在中财我的文字只作交流,不参加计酬。这一点要和您说明一下。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8-5-24 22:56
学习欣赏支持,晚上好朋友~~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8-5-24 22:57
欢迎光临指导雅正~~~~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05:08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5-24 22:57
欢迎光临指导雅正~~~~


    谢谢您的造访与阅读。指导不敢,雅正更提不上。但交流,我可以做得到。在初夏的蝉声里,祝您夏安!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05:23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4 21:17
首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读书之后,能够写出随笔,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而这也是最高级的读书法。作者 ...


    高版加油,经过斟酌,今天我改动了此文的一二处,现在算是妥帖了。祝夏安!~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8-5-25 09:10
来学习。总体感觉,老师的文章有一种独特的气韵在里面,即使是评论性的文字,也有一种不同的特征。问好。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8-5-25 10:31
欣赏别人的文章酒等于欣赏自己的!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8-5-25 10:32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欣赏作品佳作!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5 12:40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5 05:23
高版加油,经过斟酌,今天我改动了此文的一二处,现在算是妥帖了。祝夏安!~

好的,我再转发一下吧。今天上午,是我工笔画上课时间,这一周我画了六幅荷花小品。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12:47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5 12:40
好的,我再转发一下吧。今天上午,是我工笔画上课时间,这一周我画了六幅荷花小品。


       很不错。我正在跟克楠先生的关于散文气魄与篇幅的关系的帖子。我们多多联系与交流。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13:10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5-25 10:31
欣赏别人的文章酒等于欣赏自己的!

  

     嗯。赞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文炊而为饭,诗酿而成酒”!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15:57
刘彦林 发表于 2018-5-25 09:10
来学习。总体感觉,老师的文章有一种独特的气韵在里面,即使是评论性的文字,也有一种不同的特征。问好。


      谢谢刘彥林版主的阅读。只是一种角度的不同。还望听到版主的批评意见呢。您的那篇评,才是扎实功夫啊。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5 19:22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8-5-25 19:43 编辑

工笔荷花: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19:29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5 19:22
工笔荷花:

  高版,看不到啊!着急!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5 19:44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5 19:29
高版,看不到啊!着急!

又换了一个。看看看到了么?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19:47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5 19:44
又换了一个。看看看到了么?


  能看到。是您下午的功课吗?真漂亮啊!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19:52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5-25 19:55 编辑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5 19:44
又换了一个。看看看到了么?

      
      我画的一幅叫《流刑地》的。这个不是工笔画。

   

   还有这一幅,叫《日子》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5 20:00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5 19:47
能看到。是您下午的功课吗?真漂亮啊!

与这一幅类似,争取越画越好。我也画牡丹,仙客来,昙花,木槿,琼花,郁金香,海棠,大丽花和夹竹桃。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20:03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5 20:00
与这一幅类似,争取越画越好。我也画牡丹,仙客来,昙花,木槿,琼花,郁金香,海棠,大丽花和夹竹桃。


      嗯。会的。工笔画讲究的是那一份细腻。美在细节处。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5 20:04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5 19:52
我画的一幅叫《流刑地》的。这个不是工笔画。

   

这属于现代派画法吧,讲究变形,让人展开想象,也很好。工笔画比较细腻,讲究层次立体,富有色彩美!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5 20:05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5 20:04
这属于现代派画法吧,讲究变形,让人展开想象,也很好。工笔画比较细腻,讲究层次立体,富有色彩美!


      我也不知道这个叫什么画法。只是自己画着玩的。画的都是我的感觉。比如有人形容日子过得飞快,叫白驹过隙。我画出来就变成那个样子了。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6 11:02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5 20:05
我也不知道这个叫什么画法。只是自己画着玩的。画的都是我的感觉。比如有人形容日子过得飞快,叫 ...

过去论坛有一位文友叫西溪,散文写的很棒,她还喜欢唱昆曲,画兰草,多才多艺。曾经给我邮寄过它画的兰花,可惜有几年不来论坛了。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11:24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6 11:02
过去论坛有一位文友叫西溪,散文写的很棒,她还喜欢唱昆曲,画兰草,多才多艺。曾经给我邮寄过它画的兰花 ...

  
     不认识西溪。但昆曲我喜欢。一会儿我去搜一下她,读读她的文字。问好!祝夏安!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6 12:12
嵌入生活的眼睛——西溪散文感触      敬一兵

一直以来,用文字的方式在路上默默行走,把眼睛嵌进生活里,悄然无息地观察和描绘,即便生活的场景转瞬即逝,仍不改自己行走和注视的简朴素雅姿势,仍不愿惊起一丝水波和一粒尘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价值的恒久性。这种恒久性,必定是被某种力量固定下来的,成为人继续生活下去的依据,也成为了西溪以散文的方式,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夕阳下西塘里的水,秋天的景象,辛勤开辟的一座花园,开着蓝色小花的草,还有递给对面的他的一支烟,尽管落在这些物象上的她的眼光,明亮程度不一定是相同的,但却折射出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灼热光芒。如果一定要根究这道灼热光芒的来源,对文学与生俱来的痴爱,得益于曾为北大学子、二十九岁死于脑溢血的外祖父和熟读诗书又精于实业的祖父,而这两位略显不凡的人的基因传递,给了西溪一个思维灵动、善于描绘的母亲和一个性格秉直、文采飞扬的父亲,就是灼热光芒的发源点。对于秉性的坚守,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对生存的理解和与精神契合而出的那种勤劳元素。这样的认识,不是我的臆断,而是西溪的散文《吐纳——云水人生》,《相识植物》,《秋天的故事》和《与雨有关》等文章里暗示出来的。在这些散文里,散点透视式的描述,把作者细腻的情感,浓郁的感恩,饱满的情愫,柔和的悲悯以及审美的敏锐元素,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和特点,让我从不同的侧面,领会到了她的眼光,全部集中在了物象的喧哗与萌动上了。这意味着西溪的目光,已经十分密切地融合在了自然之中,以至于她的目光,在自然里获得了越来越清晰的凸显,而不是被表面的喧哗所覆盖。


  我一直认为,眼光是一个人的心灵符号,而文字,就是心灵丈量的尺度。并且,我还相信,文字对于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是最迷人也是最忘我的。我在西溪散文里看见的文字,都是以温柔的形式,富有侵略性的气息,以及真挚的情愫,向我淋漓地展现出来,生动而又形象。文字是作者最为发达的感情器官,这话一点不假。很多时候,文字的质量,标志着作者的内心质量,也是检阅散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文字,西溪是非常尊重和珍惜的,她曾经对我说过:人世间,生命是如此的宝贵,但它会老去,会枯萎,会凋谢,谁会让你我的生命无限延伸?走遍世界,从古至今不停地寻找,唯有文字,唯有闪耀着思想之光、滋养熔炼心性的文字,能够让生命盎然,让生命不朽。在以一枚叶寓意走过四季轮回的人生的散文《思绪,沿着落叶飞翔》中,作者的具象感悟,心灵丈量的痕迹,还有恬淡从容的心态,都凭借文字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延展性,获得了精深而又微妙的挖掘与呈现,进而也使她对于内心的寻找所体现出来的文字状态,不仅优美,而且热烈、明亮、持久、鲜活、质感,当然,也就更加忧郁!诸如“那些梧桐落叶,有的卷曲着,一柄挨着一柄,相依相偎,相倾相诉,用彼此的心取暖”,“ 一阵寒风吹来,我听到叶子从树枝上剥离时疼痛的声音,然后,它们忘掉疼痛,乘着初冬的冽风振翅而飞”和“那梧桐,那老柳,那落叶,在季节的轮回中,被光阴一遍又一遍地过滤,仅留一抹淡然,一抹纯粹,微笑地看着内心,看着世界,看着自己身上徽章一样的伤疤痕”的文字,就是在热烈、明亮、持久、鲜活及忧郁的情形中,暗示和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了作者的情愫,强烈地烘托出了抒情感悟型散文所具有的触景生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在今天的书写中,大量的粗鲁和暴露,使得文学的艺术性被认为是过时了的累赘而不断丢弃,一味追求浅表的感官消费,不再去体味和深思其内在的象征与含义日渐成为时尚的时候,只要是触摸一下西溪散文里的句子,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者叹息,正在被叙述所融合、带领甚至暗示。与其说句子是西溪散文的秘密的血液和细胞,不如说是秘密的血液和细胞,构建了她的眼光。如是的眼光,在对秉性的坚守中,保持了她散文淳朴与清秀的风格,最后让我们发现,正是她的眼光不断从文字里向我们风一样拂来,为我们缤纷喧闹的现实,提供了一个清凉的参照体系,以致那些幻想,还有许多的敏感,都在眼光的注视中,飘逸而起。她曾经对我述说过:散文,是我喜爱的文体之一,之所以喜爱,更大的成分是它太符合我这个精神需求有些贪婪者的做人趋向:优美与自然的交融,情怀与情趣的渗透,哲悟与深醒的振荡,澹然云水般的安静栖居,又可以有一点不受拘泥的、但又不失分寸的张扬恣肆。这便使我经常忽略了散文写作上的技巧和手法,有了心情就尽情泼洒,既使留下败笔,任自流漾,把一个本真的我带进文字,想想这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在自己的一亩田里除了“种花种草种春风”以外,我把自己播种进了芳香文字的田垄。我特别注意到了“忽略了散文写作上的技巧和手法,有了心情就尽情泼洒”这句话。结合西溪的散文来看,忽略就是一种融合的本质,是有感就发,没有拘泥,率性真实,突破结构与文体的局限,情景交融,随意漫谈等诸多艺术手法的一种包容。这是她散文的总体特点。

  在她所写的《云上西塘》一文里,上述的特点十分鲜明。作者的眼睛嵌在西塘古镇上,这古镇顿时就在眼光的注视下,鲜活起来,具有了漫画和抒情想象的味道,其结果,必然是放大了景象的背景,以便我们能够凭借放大的效果,看见历史的线索,人文风情,以及由景物营造出来的审美韵致,是以怎样的方式相嵌在了背景之中的。同时,也让我们看清楚了她的眼光是如何通过折射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景物的外表与内涵。抒情式的素描,随笔的特征,丰满的想象,暗示与映衬对比,还有介乎于彩描和白描之间的勾勒笔触,点面结合以及纵横交贯式的填充等艺术手法,水乳交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体而又质感地呈现出了事物的完整轮廓。我以为,这篇散文对艺术手法的纠合,不是一种机械性的堆积,而是对单一手法的一种离间,或者陌生化处理。如是行文的概念,显然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对文章质量鉴别的观点是一致的。雪莱与这些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都认为,让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描述陌生化,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熟悉的一切客体,只有借助使其变得陌生的手法,才能够重新唤起我们的激情和理性,才能够在生活终止的地方,重新找到意义。

  眼见为实,这是散文强调真实的基础和生命源泉所在。但是,这绝不是说在散文写作中,彻底排除虚拟的元素。从思辩和文学的艺术性角度而言,“大实小虚”的主张是科学的,有时候甚至是很必要的。严格意义上来看,散文写作中的想象、拟人和夸张等手法,都是一种虚拟化的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天,并不完全欣赏那种口语化的写作方式的原因之一。我始终坚持认为,文学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见解是科学的。所幸的是,西溪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与我的观点有共同之处。比如她在散文《与雨有关》一文里,像“红蜻蜓,蓝蜻蜓,都飞来雨洼边洗脸照镜子”,“ 在我看来,一本启发心智的书,就是一棵树,它应该长在心野,用心灵的光照,用心灵的雨浇,让它长成一片福荫万顷的森林”之类的描述,就是一种艺术上的虚拟化处理手段的具体应用。正是因了这样的手法使用,对自然的悲悯,对人的细心关照,对一切生命现象的热爱和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多愁善感以及为此而预留的想象空间,比达到激情的真实顶点来得更加深远辽阔的效果,才得以栩栩如生地呈现。当然,作者期望在写作中,于喧嚣而又纷纭的世间有了张望自己、倾听自己的机会,还有用写作给承受的疼痛打开一道出口,让那些冰火暗光都变成了清茗素酒,变成了托起她站在云端之上淡然俯视自己、俯视人间的云朵的理想,得以成真。


  有感有悟,是散文的特色,也是作者眼光的深度刻画。深刻的视觉,总是力图对事物进行清晰的解剖,于是,出于对每一个形象、每一个意象和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思想与情感的不朽的考虑,所以把一些细节或者情感再次从清晰带入混沌,这是纳入整体的需要所为。比如《思绪,沿着落叶飞翔》中“在月下斑驳着光影的树们中间走,继续梦想着一座莽莽的丛林,想莽莽丛林中那些叶子,它们在无数次秋天的风霜中灿烂,飘落,化为树下肥厚的泥土”的描述,还有《一份流水,二分浅醉,留得三分给清醒》里的“人,是大自然的微妙复制,山川湖海,平野清泉,都浓缩到小可装下一个拳头、大可容纳宇宙的心中,与大自然毫无差别,亦岩浆喷发,亦平湖秋月,亦风霜雨雪,亦丽日晴空”之叙述,以及她在其它散文作品中大量采用的虚拟化手段,都有这样的意味。把文学的丰富性和魅力的表达,隐藏在某种不确定性之中,让词语、段落、意境或者结构单元的组合形成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被解构,让传统阅读培养的那种寻求唯一答案的努力失去作用,是西溪散文带给我的整体审美感受。显然,如是的感受,也是西溪在谈自己的体会时,对我说的“纷繁的世界,虚浮的人际,对于一个天性简单纯净的女孩,显然是酷烈的,匆忙慌张地应对着那些生活中未知的凶险,一度忘记了读书的美好,遗失了留香的文字,但当有一天,无力抗拒汹汹而来的一个个困惑和苦恼时,当有那么多自然的美好和人世的感动让我无力言说时,我突然想起了那些文字的力量。如果说儿时文字是一种滋养,而站在充满倾轧和虚假、热忱与真诚的熟地上、经历了许多风雨、也感受了许多人间欢欣的我,文字不仅仅是滋养,而是对生命更深一层的熔炼”之话语的一种佐证。我以为,如果没有她的这些认识,她的散文,也就不会表现出在总体意义上呈现自我,以及呈现真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了。


  通过阅读西溪的众多散文作品,以及她在文章里善于选择象征性的描述,并将这些描述,按照某种异彩纷呈的异同进行迷宫式的排列,创造了一种文字和语言结构上的“视觉形式”,并使这种视觉形式爆发出审美方向上的震撼效果的事实,可以明晰地感觉到,她的视线,总是超出了常规。这样,我才真正明白了她说文字是一种力量,一种让生命得到升华的力量的理由所在。她的散文,就像她的眼睛,永远都因为深深地嵌在了事物的背景之中,从而有效地将自己连同背景一道,和盘托出。难怪,她的眼光,凭借文字,才得以用不动声色的声色,没有情感的情感,似流动的流水和流水的流动一样,从幽雅的方向,朝我走来。行走的姿势背后,俨然是作者的认识主体,已经完成了对客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这些过程,就是她的散文过程,就是她道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全部理解的过程,质感、真实而又优美。她的散文事实表明,只有把自己的眼睛,彻底嵌入到生活里,散文的形式,才能够在构建之中,形成强劲的艺术感染力。

  说到底,文字是一种力量,一种让生命得到升华的力量。所以,我将和芳香的文字相伴一生。这两句话,也是西溪说的。文字是她的眼睛,而她总是把眼睛嵌入生活的细微深处。这是一种自觉,更是一种能力和风格,比文字本身更深入、更持久。于是,我不得不说,她的散文,没有沮丧与堕落,有的,尽是不失优美之态的情形。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6 12:15
云上西塘     西溪

五月的江南,风柔雨润。

  黄昏时分,一条通往西塘古镇的深长窄弄,响起一阵轻快的足音,不久,我这个北方女子,就窈窈窕窕、切切深情地站在了西塘水岸。

  西塘水岸,残阳如血,小桥,流水,乌篷船,古镇灰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民居,都笼罩在橙红橙红的夕阳里,含进西塘妩媚的眼波中。

  徐步登上如弯月一样的小石桥,天光渐沉,水天相接,苍茫的暮色与古老的尘影浑然相映,远与近,虚与实,达成了最完美的切合,使得这个蕴藏着悠久文明的江南古镇,更添几分朦胧和神秘。一时间,西塘的烟霞、人家,连同我飘渺的心绪亦升腾起来,恍若在云端。

  多么的神奇而又有些不可思议,光阴的流水带走了许多的东西,却单单把西塘古镇保存了下来,且保存的如此完整、完好,是不是时间老人刻意留下一笔古风古韵,让我们这些浮浅的现代人走进岁月的深处呢?

  水做的古镇

  说古镇是水做的,一点不为过。

  当年,吴国的伍子胥兴水利,开河渠,凿出了西塘(古称胥塘),悠悠的一袭春秋水,便使西塘两岸绵延出了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和现代的人。千年古镇,被一袭水领来,被一袭水托着,被一袭水浸润着,它是光阴流动中遗落下的一片苍苔,斑驳而依然青鲜,湿漉漉的,水蒙蒙的,似刚刚收笔而永远也晾不干的水墨画。

  有人说,西塘古镇是一处世外桃源,有些牵强,毕竟它不曾与世隔绝;把它比作天堂,它古朴,恬静,但不奢华;把它喻为水上威尼斯,虽然符合了西塘水镇风格,但不知怎么就给人增添了些许商业的喧嚣。西塘是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一个蕴含神韵的水镇,更多的是沉淀,是情调,是韵味,是从古典的美丽中引动出的一缕缕思古悠情。如果说姿态美好的香樟树,使水镇更加生机摇曳,那么,流水石桥,烟雨长廊,橹棹小船,便使古镇拥有了万般的风流。没有威尼斯尖顶的圣马克教堂和金碧辉煌的寺院,倒却减少了一份古镇的沉重。据说,威尼斯有名为贡多拉的小舟,但无论材质如何贵重,工艺如何讲究,它都比不上西塘用香樟木做成的乌篷船,因为,它承载着“吴根越角”的历史和这一方水土的深情。据说,威尼斯的狂欢节赫赫有名,假面具非常精美,但它没有西塘水上清悠婉丽的越剧,热闹的庙会和喜气洋洋的中国年。虽然威尼斯的工艺品商店,布满大街小巷,但它没有西塘的团扇和陶埙,没有青花笔筒和澄泥砚,他们画不出团扇上的花鸟和陶埙上的贵妃,即使有,又有几人能识得它的文化含量和里面故事的来龙去脉呢?威尼斯,有密密麻麻的宫殿群,但他们没有西塘长千米的临水廊榭。西塘就是西塘,它轻灵而不狂躁,它恬静而不怠惰,少了的是喧闹,多了的是自在,就像世界上没有一张完全相同的脸一样,是世界古文明中独一无二的。

  水样的女人

  古镇的女人是水做的。

  她们一个个好似从水蒙蒙的画中走来,水灵灵的眼睛,水柳柳的腰身,水柔柔的性格,就连说话都带着水音儿。悠然徘徊于古镇,时不时地借故与水边洗菜、打水的女子搭上两句话,问一问风俗人情,拉一拉家长里短,听着她们拖着长而软的尾音,柔声细语地讲,就像是听上海评弹,唱也似说,说也似唱,让你偿足了江南的味道。于一条有着马头墙的小街上吃过一碗鲍鱼面,滑爽劲道的面条,酥松鲜美的鲍鱼块儿,很是解谗,我边吃边看那消肩丰臀的女店主,她,不紧不慢地照应着客人,纹丝不乱地做着她的鲍鱼面,一根根长而软的面条从她细笋一样的指尖滑进锅里,看上去怎么也不像在做厨艺,倒像是在专心细致地织锦描绣。尤其她的笑,那么的家惠,那么的温润,漾着西塘水一样柔和的涟漪。商铺女店主一样温和柔婉,好几次不买东西,把玩着手中精巧的物件,为的是听年轻女店主用带有江南浓重方言的普通话,非常耐心娴熟地介绍她的商品,你买,她笑,你不买,她还是冲着你笑,一点也不败坏氛围,像是清逸而淡雅的软彩瓷樽,是用西塘水和成泥坯烧制的。传说,乾隆南巡来至杭州龙井狮峰山下,封十八棵茶树为御龙井,就不知酷爱瓷器的雍正是否来至西塘古镇,为这里水一样的女子御封一个叫软彩的名字呢?

  轩窗映潺湲

  西塘,是富有诗话意境的江南古镇,流水,小桥,人家,烟雨,组成了一副水墨丹青。一座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于两千多岁的胥唐河南北两侧,以砖木结构为主体,以石为基、为阶,二三层楼居多,临水的一面,有别致的廊、亭、榭、栏和轩窗。

  说起轩窗,它也是西塘古镇一道富有动感的风景。几乎每座民居和民居的各个厅堂居室都有风格不同、雕工精美的小轩窗。以我个人的理解,轩窗是镶嵌在建筑中的一双眉眼,它和建筑组成了凝固的艺术美,而人,是使轩窗有了眼波和心跳的生动美所在。西塘河南岸民居的后轩窗,含蓄而诗意,似乎,每一扇窗子都有她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一袭水,一扇窗,目光相互凝视了千年,我竟看不出它们有任何的疲倦,眼神依然是新的,充满爱意的,象一首经久不衰的爱情诗词,又象一对微笑着踩着光阴相携而行的银发老人。

  五月,是一个温柔而明亮的季节,而西塘灯火阑珊、轻风习习的夜晚,更是温柔遍地,风情万种。情侣们倚在轩窗前细语缠绵,躁动的小伙子点了一束束烟花,噼噼啪啪地燃着,正是这烟花瞬间的明明灭灭,寄托了一个年轻人的梦。著了蓝底儿白花紧身上衣的蛮腰女子,从轩窗内闪过来摆过去,此番景致的摇曳,亦不知黏住多少古今痴心的寻梦人?使一座小楼把陈年的旧梦恍惚到今天……

  悠然走在西塘北岸灯影细碎的石板路上,眼神一时被临街工艺店古雅的丝制团扇牵了过去,正是芭蕉掩映轩窗、垂鬓美人倚窗凝神的一柄,随手拾起,摇扇衔风间一个不经意的侧目,见对岸临水的后廊侧轩窗内,探出半个女子的头,她的长发如墨锻飘垂在轩窗外,借用相机的放大功能,我看清女子丰荑的手托着腮儿似在沉思,那娥眉是微蹙的,轩窗旁,绿扑扑青崭崭地正长着一株芭蕉,如此的物景相应,顿时心中溢满喜悦,心想,来点雨就更好了,但涉过璨亮的灯影,举目仰望,天幕竟是星光点点,皓月如盘,也好,自古明月寄深情,如此清辉泻地、轩窗掩翠映潺湲的意境下,恰逢了江南女子那样逶迤的心绪,隔岸遥遥地望过去,怎不牵动人无限的遐思?倘若此刻站在北岸的我是一位多情男子,定将禁不住涉水而过啊!

  门掩晨昏

  西塘古镇民居的门,很有讲究。

  每座民居大门的门楣都有简括的雕饰,与自家的轩窗彼此呼应,兽型门环或铜或铁,无一例外地涂抹着岁月的斑斑锈迹,不知漆过多少次的红漆木门,剥落着千年的风尘,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时光的变迁。

  简约内敛,是古镇民居大门的风格,即使是官宦富贾,亦不张扬阔卓。走进朴拙的大门行至庭院,却给人以开阔的视觉,这正体现了古人的内涵和谦谨,深而不露,严而不威。

  古镇民居的中门,常见一排转扇,透空的木格,别致典雅,一般转扇是虚掩的,客入门前,需有片刻思忖的,提醒你不要大摇大摆、冒冒失失地闯入而失了礼节。推开转扇,侧身闪进,迎面是宽敞的厅堂,厅堂内,一般置雕饰精美的屏风数面,掩映着侧门和后门,屏风前,几把精巧的硬木椅子围着一张精巧的硬木八仙桌,置于其上的精制茶具,即使没有茶烟缭绕,竟也让人嗅得缕缕茶香。

  侧门和后门,给一处幽宅增添了更多故事情节。通过后门或侧门,便有回廊婉转,曲径通幽,堂中有堂,院中有院,树木盆景假山奇石,点缀于院角阶前,若此刻从闺门内走出一位罗衣纱裙、乌鬓玉簪的美人儿,我会毫不惊讶地走上前去道一声安,如果是布衣荆钗的女子,我会和她一起拎着篮子,到后院的胥塘河边去浣纱,因为,如此的意境,太符合古代某个时间段落中的情节了。

  西塘,一座伴随着胥塘河水行走了千年的古镇,宠辱不惊,从容不迫,它的美丽,它的古典,它的虔诚,它的恬静,它的万种风情……都似光阴流动中遗落下的一片苍苔,斑驳而依然青鲜,湿漉漉的,水蒙蒙的,似刚刚收笔而永远也晾不干的水墨画,它被一袭悠悠的春秋之水领来,被一袭水浸润着,被一袭水托举着,托到了云之上……


2008.11.22日  西溪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12:21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5-26 12:26 编辑

  
    这篇文字主要写了西溪散文的特点,我早上在散文版读了她一篇文字。觉得她的散文是叙事式的抒情散文。她是不是也出过书呀?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12:29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6 12:12
嵌入生活的眼睛——西溪散文感触      敬一兵

一直以来,用文字的方式在路上默默行走,把眼睛嵌进生活里 ...

  这篇文字主要写了西溪散文的特点,我早上在散文版读了她一篇文字。觉得她的散文是叙事式的抒情散文。她是不是也出过书呀?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15:53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5-27 02:59 编辑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6 12:15
云上西塘     西溪

五月的江南,风柔雨润。

  读到!我也写了关于读西溪这篇《云上西塘》的读感。已发您邮箱。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6 19:54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6 12:21
这篇文字主要写了西溪散文的特点,我早上在散文版读了她一篇文字。觉得她的散文是叙事式的抒情散 ...

不知道,西溪可能是她的笔名。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6 19:55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6 12:29
这篇文字主要写了西溪散文的特点,我早上在散文版读了她一篇文字。觉得她的散文是叙事式的抒情散文。 ...

早些年,白落梅也在散文版发稿,她已经出版了几部散文集,而且畅销。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20:01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6 19:54
不知道,西溪可能是她的笔名。

如果您能遇到她,把这篇读感给她,就好了。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20:02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6 19:55
早些年,白落梅也在散文版发稿,她已经出版了几部散文集,而且畅销。

白落梅这个名好熟悉啊。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5-26 20:07
老虎与小鱼 发表于 2018-5-26 20:02
白落梅这个名好熟悉啊。

可能若荷这个名字,你也熟悉,她是我们山东临沂地区的作者,我曾经给她写过两篇评论,收在我的《卷开锦篇品沉香》之中。
作者: 老虎与小鱼    时间: 2018-5-26 20:09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5-26 20:07
可能若荷这个名字,你也熟悉,她是我们山东临沂地区的作者,我曾经给她写过两篇评论,收在我的《卷开锦篇 ...

有听人提过。等我读到那本书时再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