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精神自私在精神世界中反映和表现。精神世界就其含义来讲指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生成属人世界,而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则形成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其含义来讲指人的意识活动及其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在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的精神性。精神世界是相对于物质自私而存在的一切意识自私活动、意识自私现象的总和。它由三大要素构成:即是心理层面及其相应的领域;认识层面及其相应的思维领域;伦理层面及其相应的道德领域。精神层面及其相应的审美领域、信念领域、信仰领域和理想领域则构 成精神世界的精神境界部分。这三大要素体现在生命个体则是:人的能力素质状况、人的道德品 质修养以及人的精神境界高低。另外它有四个层面:即心理层面、思维层面、伦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它们之间是互相递进的关系。其中,心理层面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它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精神领域,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层面与思维层面的分界在于感性认识,形成感性认识是心理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思维的开始。
其五、精神自私在精神现象中的反映和表现。《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部哲学著作。书中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这里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辩证法的存在,以及“绝对精神”不用说都是精神的范畴,都是生命的,都存在于生命,是生命的肯定是自私的。当然,这里一个前提没有明确,这些精神现象在那里,存在于那里?如果要明确,要回答那必须进入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基本观点就是生命统一于世界,生命统一于宇宙,因而诞生宇宙生命金字塔。生命有两个基本方面构成,即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而精神现象就是生命精神的主要部分。所以,精神现象不是独立发展成几个阶段的,而是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六、精神自私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中的反映和表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者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二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尖锐的对立?因为,二者客观上和普遍意义上有了一个前提,有了一个统一体,于是二者才有可能联系上,才有可能发生关系,从而才有可能对立,才能有条件发生矛盾,才有基础斗争。这个前提,这个统一体不是别的就是生命,就是宇宙生命统一体,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是人类生命体。很遗憾二者都接近这个统一体,但没有跨越统一体,没有发现生命,或者不愿意承认生命统一体,认识上或者胆略没有向前迈出这一步。为什么会这样?二者过于自私,或者不科学的自私,二者过于固执,固执的不愿意再思考,不愿意在理论上向前发展而打破或者突破自己的学说体系。二者都在坚守自己的阵地,都在保持自己的地位,都想主导矛盾,即自己总是处在矛盾的主要地位,而对方总是处在矛盾的次要地位。为了这样以至于二者都抛弃和丢掉各自坚守的辩证法,使之自己的主要地位绝对会,使之对方的次要地位绝对化,因而都成了第一性,而对方成了第二性;都成了世界的根本,都成了决定者,而对方成了衍生者,成了被决定者。这就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悲哀。这个悲哀只有我们生命哲学予以解决,即哲学的基石,哲学的统一体或者统一性就是生命,就是宇宙生命。唯心论所论述精神就是生命精神,唯物论所论述的物质就是生命物质,二者都依附于生命而存在,依赖于生命而存在,都从属于生命统一体,二者都是生命构成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才构成完整的生命统一体。在生命统一体内部,二者各自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的同时,二者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二者矛盾主次地位在运动中不断的发生变化,有时是第一性,有时是第二性;有时是决定者,有时是被决定者。这些鄙人在《宇宙规律》已有说明。从这里我们看到各自的自私性,当然也看到精神自私。所以 ,这个意识,这个精神就是我们精神自私的范畴,或者就是精神自私。
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比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等看作是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表现和反映。这也是从唯心论的角度精神自私具体表现和反映。当然,这也是精神处于主导地位,处于第一性时对于生命统一体所发挥的作用所在,即这些精神具体表现和反映是所谓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即空间环境生命体或者宇宙生命金字塔前四个生命级别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感觉,所认知,所反映,从而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表现和反映。因此,这时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或者一定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即空间环境生命体的意识,除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之外的其它四个级别生命意识,不是简单指第五级别生命人类思维。佛教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儒家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极其典型和高峰绝伦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或者只看到精神自私第一性和决定性的存在或者于宇宙、于生命的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外,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另外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者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依然是只看到精神自私在宇宙生命统一体中,处于矛盾主要地位,处于第一性,处于决定性的情况下的力量和作用。而没有考虑精神自私处于矛盾次要地位,处于第二性,处于被决定性的情况下状态或者情形,或者表现和反映。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宇宙生命)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及其显然陷入形而上学的僵局和死潭,及其显然的抛弃一贯倡导的辩证法。当然,前提和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发现宇宙生命金字塔,没有发现生命统一性的哲学基石。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本体”,它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这个客观世界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生命,就是宇宙生命。已经意识到精神自私就是客观世界或者宇宙生命的一部分、一个基本方面。但最后还是没有迈出这一步,没有达到这一高度。
另外, 绝对唯心主义,即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所有公约数。绝对唯心主义属于多神论,其本质追求的是悟性等,即是说一切万物的根本,人人都有的本性,这都是修行与努力的结果,而不是靠妄想而能得到,以妄想为本,以所见为真的人,永远不会发现本质的意义直到唯心的概念,成为唯我主义者。
经上所述,无论那种唯心主义,不管那种唯心主义尽管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或者还存在有原则性问题,但它们的“心”,它们的“精神”都是精神自私的精神,都是精神自私的范畴。
其七、精神自私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和表现。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思维或者主观活动。其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享受等。这些精神生活具体内容无一不是精神自私的表现和反映。物质匮乏时,物质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当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需求。这是物质自私和精神自私的关系、层次所在,是人类生存主要矛盾和次要的关系所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愈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愈高。这时,精神生活就显得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其八、精神自私在精神文化中的反映和表现。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它也是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体的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孕育人的精神家园,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正因为如此,精神文化有三个层次的认知:一是精神文化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精神文化是指人类思维领域所涉及的诸如哲学、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所以,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以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其九、精神自私在精神境界上的表现和反映。所谓精神境界,就是生命个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它指生命个体的精神品质的层次、水准和境域。生命个体的精神境界的高低,表现为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和终极关怀水平的优劣。生命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存在之中,而最接近于生命个体的真实就是自己的精神境界。每一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或生命状态。生命个体的精神修养达到某个层次或水平,他就会按照该层次或水平看其他生命个体或者生命群体,他看世界的水平和方式,会随他的修养水平和层次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精神境界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存在,这就是精神自私的作用所在。生命个体的精神境界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尽头,是一个永无完结的运动过程。生命个体不断的寻求生命自私的满足,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打破,不断的超越,不断的感知到、体验到更广大、更深刻的真实,现有的真实慢慢被新的真实所代替。在这样不断超越的过程中,生命个体就会创造出新的境界,实现出新的生命自私。
其十、精神自私在精神层次理论中表现和反映。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类生命个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即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里发生。意识就是自觉,就是生命个体自己能察觉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类生命统一体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即人类生命体的程度的最高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或者空间环境生命体及其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其它生命体或者客观世界的理性内容。前意识就是下意识,就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精神反应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和“把关”的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性和必然性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次级生命体,中枢神经的反应还没有出现较清晰的概念或者较完整的认知。潜意识也叫无意识,就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也就是更低层次次级生命体的生命需求,是人类生命统一体一种心理反应。“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更本能,更无法控制的存在于生命体内部的需求力量,但极其模糊,极其分散。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当然,精神自私不用说、肯定的会在自私文化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反映。自私文化是鄙人所写,是探讨生命自私法则的,自然自私文化的对象包括生命和生命精神,自然自私文化是一种精神自私现象。
精神自私是生命个体也是生命群体层次最高的一个自私类别,它与物质自私形成互补,平衡、和谐生命个体之间自私的关系,抵消物质自私于人类生命体的缺陷;性爱自私平衡、和谐物质自私和精神自私之间生命个体的关系,安全自私平衡、和谐物质自私、性爱自私和精神自私之间生命个体的关系。这样以来使四个自私类别有时在其它自私矛盾的决定下,各自变得“不”自私了,各自弥合了起来。这就是人类生命体是自私的,人类生命体却能够合作而成为群体,而成为社会;合作团结,合作共存,合作共赢的原因。精神自私在人类物质阶段,相对于物质自私是人类高尚的活动行为,是人类有境界的生命表现,是人类社会需要弘扬光大的正能量,是人类生命个体学习、歌颂、赞美、尊重和载入史册的榜样,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和象征。这是精神自私于人类生命自私的意义所在。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