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故纸堆里斟酌,好让自己在这个“能上能下”的时代,留一些闲趣。
——题记
首先,我要说文天祥是个“人”,他食人间烟火。而我,又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
在书法的领域,有无数种不同的笔法将“人”这个字命名。但无论怎么命名,都无法逃脱“永字八法”,无法避免骨架的“凉薄”与“瘦骨”。这恒久不变的骨架,在世间看到了什么?!对,是时间,也叫“历经”。它用不同的存在,经历相同的生命。
在字典的领域,有《 汉典》对“人”做如是的解释:指人的品质、性情、名誉。
这种解释颇值得玩味,品质与性情容易理解,但“名誉”居然也是构成“人”的重要部分。读到这,我便觉得“人”字在我眼中是四平八稳,坐了八抬大轿来到人世间的世故者。
此刻,我坐在窗前,就着窗外的雨,就着窗内的笔意,就着我有限的诗词知识,来重新审视《汉典》,重新审视文天祥。
我极力赞同从一个人的古诗词中去品读这个人。因为靠谱。至少比历史靠谱。
文天祥的诗我读过《过零丁洋》。在这首诗里,我读不到他的生卒年月,也读不到任何历史背景。能读到的只有他的沮丧、不灭的精神以及想名留千古的野心。或者这里用“野心”不恰当,但我只想到这个词。
至于其他的,我所知不多。但我看过很多的野史,譬如《戏说乾隆》、《武则天》、《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等等等。这些经过导演们导出来的电视剧,已经与历史有了一段很远的距离,而离野史又近了一段距离。
在这些电视剧中,我知道了很多古代名人。这些名人在盖棺之后,他们的故事都被编成电视剧以售卖的方式在民间传播。大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 。但谁也不能否认,这种炒作效果相当好,马上引来一大堆的老百姓在后头指指点点,说这说那。或者导演们的本意只是想让小老百姓们知道这些名人的家常。
那么,我,做为小老百姓,也来凑一下这个热闹。
在诸多的名人里,我最喜欢武则天。有人或许会说,武则天与文天祥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我要说的,未必是您所想的。我要说的是一个人在未成名时对自己将来的打算。
在武则天的故事里,大家都知道她死后给自己立了块无字碑。她的名字有没有留在史册上我不知道,至少她没有明确地说“我要把自己的名留在史册上”。但文天祥在他的诗里说了,而且说的很明白“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武则天有没有写过诗,写过哪些诗,有没有关于成名的打算诗这些我都不知道。
武则天与文天祥的共同点都是想重振朝纲。在这个方面,他们是同个战壕的同盟军,而且两个人都是被逼的。这从电视剧与《过零丁洋》这首诗中可以知道。
——关于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是这样交代的“山河破碎风飘絮”。
——关于武则天,电视剧是这样交待的:宫斗不断,当今的皇帝昏聩无能,武则天不得不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自己称皇。
正如我上文描述的,“人”不同的只是存在的个体(武则天是女的,文天祥是男的),而历经的却是相同的生命。所谓殊途同归就是最终的结局:成就一段历史。此其一;
其二,名是自己立的,还是别人立的。
武则天她的无字碑是自己要求立的,而文天祥想名留史册,他是希望别人给他立。
最后,我要说的是人将死之际的那一点打算,可以看出人的智慧。
勿庸多言,武则天很明显地比文天祥有智慧。当然这里得撇开他们的政治地位。只有撇开这个,才能把他们都放在同等的地位“人”这个角度去看。
既然“人”这个字的定义是讲品质,讲性情,讲名誉。那么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品评武则天与文天祥。
所谓品质,在我的理解也就是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并且有残缺。所以不可评,更不可妄评;
所谓性情是个多变体,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如阴晴天气,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故也不可评;
所谓名誉,是个外来物。是光环。就看当事者参不参得透。在这一点上,我倒是可以讲讲文天祥与武则天。
武则天她的思虑比较周密,处理自己的身后事也妥贴,她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一生功过她采取了三缄其口的做法,只立一块无字碑,身后之事任由他人去评说。在这里,我理解为她不在乎别人对她的名誉怎么评;文天祥则不然,他可能没有经历过宫斗,但他的经历也是坎坷。这从他写的诗中的几个词也可以读出,譬如“飘絮”,“惶恐”,“沉浮”,“雨打萍”等等,都可以隐约地知道一些他经历的坎坷。在这样的经历里,他唯一没有磨灭的就是他对名誉这个问题的看法。在这里,我理解为文天祥很在乎别人怎么评他。
以上种种,让我产生了很自私的想法:
多出几个武则天吧。
多立几块无字碑吧。
让文天祥靠边站吧。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