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关于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7 13:04
标题: 关于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这里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全市辖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3.51万人。境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史前文化,有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同时,还有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胜地国家4A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和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成立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制定了《定西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定西市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组建了定西市文化产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00多个。以书画产业协会、剪纸艺术协会、洮砚研究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以及陇中文化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社团组织异军突起,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开发。与兰州、天水、白银、临夏、甘南等市州签订了“甘肃中部旅游城市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甘肃中部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齐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二是产业开发体系初步形成。坚持以节会、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定西文化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了“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定西农民书画作品晋京展、定西市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书画展、中国•定西临洮马家窑文化研讨会以及老子文化节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书画营销、彩陶复仿、洮砚加工和剪纸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全市各类画廊发展到600多家,其中仅通渭县就有320家,该县已成为西北书画作品的集散地。马家窑彩陶复制工艺日渐成熟,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洮砚开发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甘肃洮砚开发总公司制作的“辉煌砚”、“东方醒狮砚”等巨型洮砚,极大地提升了洮砚的知名度。商业演出比较活跃,全市7家专业文艺院团和一批民营演出团体常年活跃城乡,年演出2000多场次,由市秦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荣膺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剪纸艺术发展较快,成功举办了“西风烈”中国剪纸艺术大赛,我市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与此同时,奇石收藏人数也日渐增多,仅临洮县就有奇石馆30多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书画营销、彩陶复制、洮砚加工、商业演出、文化娱乐以及剪纸艺术等为重点的产业链条。2009年,全市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发展到1650家,从业人员达7300多人,年营业额达6500多万元。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0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49.5%。
  
  三是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总投资13.5亿元的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近5亿元的临洮国家亚高原体育训练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1086万元的“陇中文化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漳县对贵清山旅游风景区经营权进行了拍卖,融资1.68亿元用于景区开发建设。通渭县引进资金1.5亿元用于温泉城开发建设。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分别完成投资690万元和180万元。有3个文化产业基地被命名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和以奖代补项目5个。建成了漳县遮阳山天华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分别达到11处和24家。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累计达到75家,“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22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560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稳步推进,一个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立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市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实行了局台分设。市电影院、影剧院进行了改制。定西日报社对广告业务实行了承包经营,引进和开发了DM广告、重大节庆活动特刊等广告新载体,广告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市秦剧团由财政差额供给转为全额供给,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16名演职人员。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也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是民族民间文化大放异彩。制定了《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举办了全市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挖掘、整理、提炼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编辑出版了《陇中小曲》、《通渭小曲》、《岷县民俗文化丛书》等一批民俗文化专著。通渭、岷县、临洮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包括“洮岷花儿”在内的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市被列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分别达2项、17项和119项,为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统筹不够。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尚未制定,一些县区亦未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缺失,导致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也导致一些景区景点规划缺乏明显个性。在景区景点规划中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规划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品牌不精。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而在我市,真正打得出、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介不够,文化产品与旅游脱节,许多产品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文化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极少。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很少,难以留住客人。
  
  三是投入不足。全市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滞后于经济建设投资,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市、县均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民间资金还没有被充分引导到产业建设中来,融资渠道不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量还很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拉动和促进作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尚处在创业和原始积累阶段,存在着产品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贡献率低的问题。旅游经营单位普遍比较困难,仅靠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四是人才匮乏。文化旅游单位市场意识淡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在产品研发、宣传促销等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使文化资源优势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文化部门编制紧缺,与担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三、对策及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抓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具体概括为五抓:一是抓规划。抓紧做好《定西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定西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定西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引导各县区有序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点景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抓储备。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精心筛选、论证、储备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项目,充实和完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抓争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把研究政策、谋划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出击,科学运筹,争取更多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落户定西。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四是抓实施。加快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通渭温泉城等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做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和陈展工作,尽快向社会开放。着手论证、规划综合性文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五是抓保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系,坚决防止竭泽而渔,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二是通过抓重点增强产业整体实力。要发挥优势,抓主抓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培育主导产业:一是文化旅游。抓住国家节假日调整带来的中短途游急剧上升的机遇,联手构建定西、兰州、天水一体化的旅游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兰州-临洮-渭源-漳县-岷县绿色生态旅游线”,“兰州-安定-陇西-通渭黄土文化风情旅游线”,“四川-岷县-漳县-陇西-通渭-陕北红色旅游线”。二是书画产业。充分发挥国有文化单位特别是各级文化馆、书画院的人才、创作优势,不断增强其在书画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定西书画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等的联系与合作,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相对稳定市场的画商和经纪人经营定西书画。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我市建立西北教育培训基地为契机,吸引更多的书画组织在我市建立采风、创作和交易基地,进一步提升定西书画创作水平和知名度,使我市书画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洮砚产业。切实加大洮砚石材保护力度,坚决杜绝无序采挖。以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为主,对小型加工企业和民间分散的加工点进行整合,组建“甘肃省洮砚开发集团公司”。以“甘肃省洮砚研究会”为基础,申请注册“中国洮砚研究会”,以行业协会规范洮砚加工、经营行为。积极申请洮砚原产地保护,制定规范的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文化品味,切实把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彩陶复仿。以“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为基础,申请注册“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加强马家窑文化研究和文物资源保护。扶持马家窑彩陶规模化复仿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五是民间工艺品。要突出地方特色,以剪纸、刺绣、奇石、根雕等为主,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大作文章。民间工艺品开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要认真研究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注意处理好量与价的关系,特别是剪纸等要在高端产品研发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其艺术性和实用性,逐步打入省内各旅游景点。六是文娱演出。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演艺团体。以中国音乐学院在我市建立科研教学实践采风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做好洮岷花儿、陇中小曲等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做好《百合花开》宣传包装工作,争取晋京参加汇报演出,使之成为一台享誉全国的舞台艺术精品。
  
  三是通过抓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互动。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要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打造、娱乐项目开发等方面大作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对定西特色文化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文化旅游产品,继续做好马铃薯、中药材以及漳盐等土特产开发工作,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大力挖掘以创业、创先、创新、创优为核心的定西马铃薯、中药材文化,推出一批以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题材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薯都”、“中国药都”软实力。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武装文化旅游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开发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通过抓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整合领导力量,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好政府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宣传促销、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行业良性竞争。要从市场准入、土地征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信贷投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其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开展A级景区、星级饭店、星级厕所等国家质量标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突出强调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普遍开展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等质量建设活动,提升全行业文明程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精细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强力培育定西旅游服务品牌。
  
  五是通过抓宣传扩大定西对外影响。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理念,以“文化定西、多彩陇中”为主题,不断加大对定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编绘介绍定西文化旅游的书籍、刊物、画册、地图,制作介绍定西文化旅游的光盘、影碟等,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建一批旅游宣传广告牌。邀请文化界、旅游界、影视界的名家、名人、名导指导参与我市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和制作,拍摄一批以定西风光、定西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和演唱一批歌唱定西的歌曲,打造一台具有定西特色的文化旅游舞台剧,进一步提高定西文化旅游产业在外界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通过抓人才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不仅要培养人才特别是文化名人,而且要引进产业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让他们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振兴的创业者、组织者。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育工作,着力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专家组的智囊作用,由专家组各成员牵头,组建专门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队伍,做好重大决策的参谋、咨询工作,努力把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何晓云 于 2010-4-27 13:21 编辑 ]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4-27 13:21
调查深入细致,分析有根有据,对策切实可行。如果真能照此干下去,定西的文化旅游产业一定会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问候楼主,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0-4-27 13:24 编辑 ]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4-27 13:22
定西其实早已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了,呵呵.......因此,我认为楼主提出的对策与建议亟待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0-4-27 13:27 编辑 ]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7 13:39
原帖由 刘居荣 于 2010-4-27 13:22 发表
定西其实早已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了,呵呵.......因此,我认为楼主提出的对策与建议亟待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

笔者人微言轻,所思所想纯属坐井观天,仅供有关方面择善而从。但对刘先生“定西其实早已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了”之说,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别的不说,仅以您数十年如一日创办《杏花》为例,就足以证明文化的种子早已深深植根于这片贫瘠却又肥沃的热土之上。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4-27 13:43
数据翔实,资料丰富,论述缜密,论点明晰,个性的色彩突出。不错的文章,精华鼓励一下,欢迎朋友光临硅谷漫游版区!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4-27 14:07
支持精华鼓励!!!问候楼主!!!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7 14:10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4-27 13:43 发表
数据翔实,资料丰富,论述缜密,论点明晰,个性的色彩突出。不错的文章,精华鼓励一下,欢迎朋友光临硅谷漫游版区!

谢谢斑竹鼓励,望多批评指导!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4-27 14:14
为楼主获得首枚奖章祝贺,拱手施礼了!!!握手!!!!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7 15:00
原帖由 刘居荣 于 2010-4-27 14:14 发表
为楼主获得首枚奖章祝贺,拱手施礼了!!!握手!!!!

谢谢刘先生!
作者: 林野散客    时间: 2010-4-27 15:32
论据充分,立论得当,好文共赏。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7 16:35
原帖由 林野散客 于 2010-4-27 15:32 发表
论据充分,立论得当,好文共赏。

谢谢散客好评!
作者: 夫子山闲人    时间: 2010-4-27 17:19
这种调查与思考很有价值
期待多来硅谷漫游发帖子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7 22:51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4-27 17:19 发表
这种调查与思考很有价值
期待多来硅谷漫游发帖子

谢谢关爱,只是自己才疏学浅,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不过坐井观天罢了,还望斑竹多多批评指导!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4-28 21:52
刚才又拜读了一遍,感觉楼主在调研过程中是下了真功夫的,写得很好,很有价值。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4-29 08:18
再次提读。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4-29 19:44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4-27 13:43 发表
数据翔实,资料丰富,论述缜密,论点明晰,个性的色彩突出。不错的文章,精华鼓励一下,欢迎朋友光临硅谷漫游版区!

谢谢版主厚爱!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5 08:12
希望经常在这里读到你的文章。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5-5 13:36
[quote]原帖由 何晓云 于 2010-4-29 19:44 发表

谢谢版主厚爱!
为何部长而高唱凯歌致敬!!!我投一票!!!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6 08:00
原帖由 刘居荣 于 2010-5-5 13:36 发表
[quote]原帖由 何晓云 于 2010-4-29 19:44 发表

谢谢版主厚爱!
为何部长而高唱凯歌致敬!!!我投一票!!!
呵呵。
作者: 张红林    时间: 2010-5-9 22:45
支持楼主,定西的文化事业确实需要大力发展一下,当然,这得靠每一个定西人的努力!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0 07:37
原帖由 张红林 于 2010-5-9 22:45 发表
支持楼主,定西的文化事业确实需要大力发展一下,当然,这得靠每一个定西人的努力!
欢迎朋友光临硅谷漫游版区!
作者: 何晓云    时间: 2010-5-10 09:0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文化建设,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事业的繁荣,没有事业的繁荣也就没有产业发展的基础。
作者: 刘居荣    时间: 2010-5-10 09:29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壮大产业,繁荣文学,期待美好的春天!!!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