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留得住方言,才能记得住乡音 [打印本页]

作者: 子夜潇湘    时间: 2018-6-29 17:13
标题: 留得住方言,才能记得住乡音
本帖最后由 子夜潇湘 于 2018-6-29 17:37 编辑

留得住方言,才能记得住乡音

□子夜潇湘


6月24日,在湖北省图书馆,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陈山青、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颜森、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徐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湘鄂赣皖4省方言文化,吸引近千市民前来聆听。专家们认为,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每个人身上的语言印记,也是一种乡愁记忆。因此,方言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对于推动地域文化发展、人们情感融合有积极意义,是值得重视和保护的地方文化。(湖北日报 6月25日12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方言就像基因一样,流淌在血液里。无论时隔多久,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一句乡音浓浓的方言,所有美好的回忆、所有温暖的亲情、所有谆谆的教诲都会自然涌现出来,倍感亲切。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对许多“90后”“00后”等年轻一代而言,方言更是早已成为一个遥远的概念。

方言该不该保护、传承?《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逾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依然有必要说方言。

毋庸置疑,方言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一方面,方言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情感。而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们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有条件地使用、传承方言,根据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不同的交际场合,尝试不同的语言,传达不同的情感。

另一方面,方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语言学家刘半农所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凋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再者,从语言的发展与传承生态看,方言的适用范围与群体都在日渐萎缩。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独自出资465万元,在湖南发起一项方言调查“响应”计划学术项目,理由则是——全球6000多种方言正以每10天消亡1种的速度在消失,湖南也不例外……

毕竟,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资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难恢复。保护方言,不仅应成为共识,还迫在眉睫。

首先,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要想说好方言,相关职能部门要营造一个学方言、说方言的浓厚氛围。比如,学校在正常开展普通话教学的同时,要把握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不可将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就绝对禁止说方言,从而挫伤学生说方言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尝试设置一些与方言有关的趣味课程,去粗取精地引导孩子们了解方言、学说方言。家长也可以适时用方言和孩子交流,通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让孩子具备说方言的能力。

其次,保护好方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非遗课堂等方式为方言提供展示魅力的舞台,通过地方戏曲、方言音频节目等,有效传承、推广方言。

“普通话让你走得远,方言让你记住根;普通话让你交流无碍,而方言让你感到温暖。”我们不妨从自己做起,做一个会说地道方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地域文化的文化使者,让普通话和方言相得益彰,让方言、血脉与中华民族繁荣共生。唯如此,才能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6-30 06:03
欢迎朋友,如果是原创首发,请加注“版权”。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8-7-1 13:27
普通话让你走得远,方言让你记住根。

说得好。此篇写得实在,拜读欣赏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