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3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006、【同题】三日。阵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9 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8-8-1 20:14 编辑

  三日·阵地

  我爷爷讲这个故事给我的时候,我还小。但我至今清晰记着故事的轮廓。唯一的遗憾,是爷爷彼时的神态和心情现在只能靠揣摩。作为一个经历了抗日、抗战、援朝的老英雄,他有满满一抽屉的奖章和奖状。当然,身体上也留有近乎等量的伤疤和伴他终老的伤痛。

  爷爷在外面讲的故事,在家里从来不讲,哪怕我如何纠缠。他只给我讲这一个故事,直到我捂起耳朵,或者干脆撅着小嘴离开。

  那是1940年冬,著名的百团大战刚刚结束,日本鬼子穷凶极恶的反扑就开始了。爷爷所在的第八路军某团接到上级命令,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奉命坚守一块临河的阵地,时间是三天。

  阻击战开始打的十分的胶着和残酷。敌人的武器精良,单兵和整体作战能力也十分强悍。他们唯一的优势几乎就是这块居高的阵地和背后的大河、十孔桥。尽管如此,他们的团只坚守了两天,就已经死伤大半。临近傍晚的时候,送走所有的重伤员,整个阵地只有爷爷他们十个人了。而且团长和政委都牺牲了,爷爷是剩下的战士中级别最高的。他利用傍晚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的间隙,召集他们开了个会,研究下一步怎么办。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凭他们几个曼说是第三天,今夜也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了,即便他们都不畏死,都能战死沙场,任务肯定是无法完成。

  “奶奶滴,集中所有的弹药,把桥炸了,咱们到河对岸退守!”刘副排长一脸络腮胡子,是部队有名的拼命三郎,说话也是掷地有声。只不过爷爷心里清楚,这和猛张飞当阳桥上喝退百万曹兵的一样,根本无法扭转败局。

  “和狗日的同归于尽!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战士小张,十六七的样子,但说起话来斩钉截铁。

  “要不然咱就派个人去诈降,能拖一时拖一时。”宣传干事李金,也终于打破沉默。

  谁都知道,这些办法都无法阻止敌人攻陷阵地。除了继续战斗的决心,大家只能继续沉默。

  “同志们,任务我们完不成了。你们撤退,去追赶大部队,把情报及时报告领导,我和三连长留下。这是我们团临时党组织做出的最后一道命令!”爷爷和三连长简单耳语了一番,最后说道。

  “不行,要死一起死,我们绝不做贪生怕死的逃兵!”还是刘副排长,还是那么掷地有声。“对,大家一起死!”其他人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着。

  “战友们,我们可以选择战死,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我们留下只是为了承担罪责,任务没有完成必须有人承担,即便我们回去也是军法处置。”爷爷说着,眼泪已经禁不住淌了下来。

  可这没有任何作用,大家始终没有一个同意撤退。一致的意见是:要么一起战死,要么集体撤退,谁也不要留下。

  无奈,爷爷和三连长做了最后的决定:集体趁夜色撤退。

  后来,他们追赶上了大部队,部队也成功甩开了敌人的追击。也就是说他们完成了阻击任务。不单单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还受到了通令嘉奖。

  爷爷后来打听过了,那一夜,他们撤退的同时,敌人竟然也撤退了。他们选择了绕过他们阵地,走更远的路,去追击大部队……

  他们十个人,相约一起保守这个一生唯一有点屈辱的秘密。只有爷爷不断的和我讲起,一遍一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7-29 16:24 | 只看该作者
一次成功了的不成功阻击,但对我爷爷来说是一次不能说的屈辱。甚至我们也不能说,说什么呢?爷爷他们本该坚守,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不论怎样的道理,违背了命令就是亵渎军人的身份,何况坚持了就是一次完美的阻击。可惜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提前退出阵地,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未尝不对,但我们能说他们对或不对吗?我们显然真的不能。这个小说独特的留白方式十分成功!
3#
发表于 2018-7-29 17:5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这篇同题,我终于明白,大家似乎都同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重点死死盯在三日 这个时间之上。
4#
发表于 2018-7-29 18:01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8-7-29 17:50
看过这篇同题,我终于明白,大家似乎都同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重点死死盯在三日 这个时间之上。

难道不是这样吗,那怎么体现同题
5#
发表于 2018-7-29 18:12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谈谈我对同题征文的理解。可能很不对,但起码是自己的真实的理解。既然是同题,而且这个题目就是三日,所以就要做到把这个特定的时间赋予一个和故事相等的意义上。重点就是怎么把时间和故事捏到一块,
让时间和故事都有意义。比如这篇阵地,就是坚守三天的任务,完成了吗,怎么完成的,为什么没完成,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不能简单地写昨天,今天,明天云云
6#
发表于 2018-7-29 18:19 | 只看该作者
叶小蘖 发表于 2018-7-29 18:01
难道不是这样吗,那怎么体现同题

我认同小白的观点,重在变化二字。
7#
发表于 2018-7-29 21:57 | 只看该作者
透过表层,越过层层迷障,方能明晰内里,抵达目的地。
三日即三天。三日非三天。
支持变化之说。
8#
发表于 2018-7-29 21:58 | 只看该作者
实事求是说,这个同题还是有一看的。
9#
发表于 2018-7-29 22:55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8-7-29 17:50
看过这篇同题,我终于明白,大家似乎都同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重点死死盯在三日 这个时间之上。

既然规定同题,而且说明是同题目,不是同主题,当然要围绕着“三日”这两个字的意义来写,不可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即使要变通的话,依然是在题目的意义上做文章,比如写“三个太阳”等等。
10#
发表于 2018-7-29 23:01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是同题,必然强调变化,而且同题的情况下肯定变化更多。但这个变化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上。然后才产生故事。比如这个阵地,是坚守三天阵地的任务。还有诸葛亮五丈原摆七星阵最后一天,被魏延给踢翻破坏了。我说的是三天的不同意义,而不能是三天之间的不同意义。
11#
发表于 2018-7-29 23:10 | 只看该作者
此篇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下达的命令是坚守三天,但是实际上只坚守了两天,最终还是侥幸完成了任务。爷爷需要做的不是纠结一生,而是要反思。当时如果敌人再次进攻,虽然也无法坚守三天,但每拖住敌人一个小时,就能为大部队争取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是第一。
第二,为什么提出提前撤退的只有爷爷这一两个人,为什么决定撤走一部分人都不执行,而集体违抗命令却一致执行了?
第三,如果撤走了八个人,剩下两个人能够拖住敌人的时间更短,这样就给大部队增加了更大的危险。
第四,这次在违反军令的情况下侥幸完成任务,以后就不会那么幸运了,必须杜绝再有下次。
文字基础和构思都不错,不赘述了。
12#
发表于 2018-7-30 0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18-7-30 08:27 编辑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8-7-29 22:55
既然规定同题,而且说明是同题目,不是同主题,当然要围绕着“三日”这两个字的意义来写,不可文不对题, ...

是这样的,按征文给的提示材料,着重在变化二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只是一个量词,是一个变数,一个概念化的量词,并非一定是三天。

点评

后来又括号备注了,同题目。吕蒙的故事是例子,不是主题材料。  发表于 2018-7-30 10:35
13#
发表于 2018-7-30 08:52 | 只看该作者
战争本身是不讲人性的,只有战争结束了,才有资格讨论人性。不管什么原因,作为军人没有完成任务之前退出阵地都是耻辱的逃兵行为,都应该杀无赦。这个故事之所以还能形成故事来讲,就是因为一个敌人看似意外的撤退,奇迹般成全了任务的完成。
我爷爷作为一个军人显然意识到了,所以在家里从来不讲他的辉煌史,而是念念不忘这一次侥幸完成的任务。
敌我力量悬殊是不是就没有斗争的必要,有,正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当我们感觉无力支撑的时候,强大的敌人也可能会因为觉得代价太大而放弃。所以我们支持坚持到底,到最后一刻的精神。比如抗美援朝,也是敌我力量相当悬殊,只有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打龟儿子!
如今的贸易战,我看也是如此,大不了回到男耕女织,那生活也不比吃添加剂,吃吊白块,吃苏丹红坏。

点评

回到男耕女织?呵呵,伟人说,落后就要挨打。  发表于 2018-7-30 10:45
14#
发表于 2018-7-30 20:50 | 只看该作者
向你爷爷致敬!军人不论哪种行为都是值得敬佩。因为他们骨子里头都是祖国安全的血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10: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不一一回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07:00 , Processed in 0.1388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