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不朽忠魂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1 08:59
标题: 不朽忠魂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9-6 12:31 编辑

 


      有歌词说,五星红旗是从天边裁下来的虹,我说,不,那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上世纪八十处代中期,黎城广志山八路军后方总医院旧址修复工程开工,在开挖房基时,人们惊呆了,竟然发现了数十具八路军烈士的尸骨,其中有两位女性。望着眼前毛骨悚然的森森白骨,人们止不住热泪盈眶,一齐深深低下了头,向烈士三鞠躬,默哀三分钟。尸骨分散在一条长约500余米的壕沟里,头骨所指的方向各不相同,有东南,有西北。尸骨的姿势也极不规则,有平躺的,有侧卧的,有半立的。其中一付白骨死的模样极其奇特,人站立着,头呈九十度朝下,两手握着步枪,刺刀从他的下颔刺进去,从脑盖顶部穿出来,死状极其惨裂。

    --笔者


  
  不朽忠魂
  
  文/老榆木


  
  巍巍广志山,像一尊顶天立地的巨人,横亘在滔滔的浊漳河畔。
  
  突然,在距广志山八路军后方总医院约十多华里的平头方向传来激烈的枪炮声。从密集的枪炮声中,警卫连连长魏长奇初步判断,来到广志山脚下的日寇不在少数。
  
  “哒哒哒。”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八路紧紧伏在马背上,朝广志山后方总医院飞奔而来,人未及下马,便急促地用微弱的口气说道:“快,敌,敌人已到平头,与我团一部交,交上了火,团首长命,命令,要你们尽快撤,撤走医院和所,所有伤兵员,全,全力保护医院和伤,伤兵员的安全。”
  
  说罢,人便一头裁下马来。
  
  魏长奇上前一看,大惊失色,小传令兵身中数弹,左脑上部一块弹片深深地嵌入脑骨,血流满面,衣服尽被鲜血浸透。
  
  “快,卫生员!”
  
  一位二十多岁的八路军女卫生员急忙奔到小八路面前,蹲下身来仔细察看他的伤情。看过后,卫生员小杨摇摇头哭着对魏长奇说:“连长,人,不行了。”
  
  “全体集合,听我命令。”
  
  很快,一百多人紧急集结完毕。
  
  “同志们,日寇这次大扫荡,对我广志山后方医院是志在必得,驻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特务团奉总部命令,连夜挥师广志山下,在上遥至平头一线阻击来犯之敌,经过两昼夜奋战,多次击退日寇的疯狂进攻,但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必须把数百伤兵员尽快撤到后山上。一排长。”
  
  “到!”虎背熊腰、威风凛凛的一排长健步出列。
  
  “你排负责组织担架队,和老乡们一道,将伤兵员运送走。”
  
  “是。”一排长行了个军礼,转身离去。
  
  “三排长,你排主要负责担任护送警戒任务,绝不能让伤兵员出一点差错。”
  
  “是!”应答的是一个年约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白面无须,英俊挺拔。
  
  “二排长。”待安排完撤退和护卫两件事后,魏长奇用手指着山口小路说:“你和我留下阻击敌人,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决不能让日寇迈进总医院一步。”
  
  “与日寇血战到底,誓与总医院共存亡!”三十一名八路军指战员和十一位协助守山的当地民兵齐声回答,铿锵的宣誓声响彻云霄,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好,同志们,准备好弹药,进入阵地。”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反扫荡,担任保卫八路军后方总医院的特务团一营三连减员甚巨,虽然及时补充了几十名当地民兵武装,但这些民兵缺乏系统训练,战斗力比较弱。为了做好防御工作,战士们在山口地带环绕总医院修筑了一条长达五百余米的战壕。从广志山下到总医院,共有三道布防。一道在山脚。已被日军围困。一道在五华里外的半山腰娲皇宫庙前。最后道一防线就是魏连长他们所在的总医院门前的这条战壕。这里三面环山,高峰壁立,只东面有一条进山小路。防御工事居高临下,宜守难攻,只要魏连长他们把好山口要道,即使敌人打到这里,一时半暂也很难突破眼前这道坚固防线。由于已入深秋时节,夜间寒气逼人,八路军战士穿着比较单薄,可又不敢生火取暖,只能哆哆嗦嗦地咬牙坚持。
  
  一九四零年十月二十七日晚,装备精良的日军三十六师团一大队共一千余人,在一名李姓汉奸的带领下,抽出一个大队的兵力进攻广志山八路军后方总医院。在连续突破第一、二道防线后,气势汹汹地逼近总后医院阵地。
  
  警卫连连长魏长奇低声对身边的二排长说:“传我的命令,我们的弹药有限,把敌人放近了再打。”
  
  一抬头,见卫生员小仝、小杨悄然来到魏长奇的身边。魏长奇吃了一惊,眼一瞪,严厉喝道:“乱弹琴,谁让你们来的?你俩怎么没有随队走?这里危险,快赶大部队去。”
  
  “怎么,我们就不能留下?这里需要我们。”小仝是个东北姑娘,说话爽快干脆,见连长吹胡子瞪眼睛的,也把粉脸一寒,和连长顶起牛来。魏连长一想也对,战斗开始后,不免有伤亡,有卫生员在,可以把战士们的伤亡和疼痛减少到最小程度,也就不再作声了。
  
  二十八日拂晓,战斗开始了。
  
  狡猾的日军先是动用大炮向我军阻击阵地一阵猛轰,一发连一发的炮弹拽着明亮的弧光落到我军阵地前和战壕里,猛烈爆炸后产生的气浪掀起一蓬蓬二米高的土柱。魏长奇急呼一声说爬下,一手一个卫生员,将她俩紧紧护住。炮轰结束后,紧接着,密密麻麻的日军像蝗虫一样快速地沿小路两侧向总后医院门前阵地猛冲。
  
  见时机已到,魏连长大喝一声:“打。”顿时,轻重机枪、长短枪一齐向日军开火。经过激烈战斗,很快打退了敌人第一波进攻。但警卫连二排的战士们,也伤亡了近三分之一。
  
  利用这个间隙,魏连长命令战士们说:“快,抢修工事。”
  
  还没等战士们把工事抢修好,日军又是一番更厉害的炮击,百余发炮弹一古脑倾泄在五百米长的阵地上。炮击刚结束,一群黑压压的鬼子便再次冲上阵地前沿。
  
  “打,给我狠狠地打!”
  
  魏连长亲自端起一挺轻机枪,探出半个身子,瞄准敌人连续射击。约莫二十多分钟后,敌人丢下数十具尸体,狼狈退下山路。魏长奇让二排长清点了一下人数,连轻重伤员在内,活着的战士也就只剩下十二、三个了,弹药也所剩无几。在这次冲击中,卫生员小杨不幸牺牲。魏长奇和二排长含着眼泪,面对牺牲的战友,摘下军帽,庄严地行了军礼,深深地躬下了腰。魏长奇抬腕看了看表,从医院撤退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十六个小时,确信医护人员和伤兵员们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山尽是悬崖峭壁,山高林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进出,几乎无路可走,不谙地形的日军,决不敢冒然进山。
  
  二排长小声说:“我看这样不行,咱们把剩下的人集中到一块,死守住小路口。”
  
  “对,能守多长时间,咱就守多长时间,守的时间越长,医护人员和伤兵员们就越安全。”
  
  正说话间,就见小路口钢盔一晃,几个日本兵猫着腰,摄手摄脚地偷摸上来。魏长奇破口大骂道:“他妈的,这小鬼子也学精了,给老子玩上了偷袭。给我一支枪。”魏长奇可是特务团有名的射击高手,只见他从容不迫,沉稳冷静,一枪一个,一口气干掉五六个鬼子。日本军官气得哇哇大叫:“八嘎,继续炮轰,把八路的统统炸死。”随即,雨点般的拍击炮弹一颗接一颗地呼啸着倾落到阵地上,烟尘滚滚,硝烟弥漫。这番狂轰滥炸,可把魏长奇他们炸得不轻,几乎把阵地上所有残存的人,都用土给蒙住了。当魏长奇从灰土里扬起脑袋时,大群的敌人蜂拥而上,和战士们形成短兵相接。
  
  “同志们,拚刺刀。”
  
  魏长奇率先将冲进战壕的日军放到好几个。一个重伤员拉响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女卫生员小仝没有枪,死死抱住一个鬼子张口就咬,被鬼子一刀捅穿下服部。倾刻间,仅剩的几个战士全部阵亡。李姓汉奸用颤抖的手指着魏长奇说:“太,太君,我认,认识他,他,他就是特务团一营三连连长魏,魏长奇。”
  
  日军指挥官一摆手,说:“哟西,打枪地不要,抓活的。”
  
  “喷,你还是中国人吗?”魏长奇像一头被急怒的雄师,瞪着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死死地盯住那个姓李的带路汉奸,吓得他浑身哆嗦,直往日军指挥官屁股后头钻。
  
  “小鬼子,想得美,老子宁死不当俘虏。”
  
  突然,乘日军军官不备,魏长奇将步枪朝地下一竖,下巴猛地向刺刀尖上扑了下去......
  
  “亲人们,你们一路好走!”
  
  鬼子退出广志山后,附近村的村民们趁夜色从小路潜上山。
  
  望着在广志山八路军后方总医院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我八路军指战员尸体,乡亲们放声大哭,为他们点香燃纸祭祷,齐齐拜伏于地,频频磕头不已。因在鬼子大扫荡期间无法用棺木厚葬英灵,只好就地取土,将四十二位八路军战士和当地民兵,掩埋在战壕里。
  
  (后记:广志山俗称广志垴,又名中阳山,位于山西省黎城县上遥镇与襄垣县交界处,海拔1807米,这里曾是八路军后方总医院和被服厂旧址,总医院先后救治八路军伤兵员上千名,使他们合愈重返战场。呜呼,那些为驱逐日寇保家卫国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宝贵生命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烈们,永远值得历史的铭记和人们的怀念。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1974年黎城县在广志山后方医院烈士公墓旁边修建了纪念亭,开辟了黎城县革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又在原址上仿原貌重建了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纪念馆。)
  
  

作者: 慕容彬    时间: 2018-9-1 09:18
沙发的干活,待会细品!哈哈哈!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1 09:26
慕容彬 发表于 2018-9-1 09:18
沙发的干活,待会细品!哈哈哈!

兄弟好快,别忘了给老哥提点指导意见啊,谢谢了!
作者: 野芒    时间: 2018-9-1 10:18
有原型吧,纪实?这篇本身手法上也有点纪实。感谢贫穷,感谢苦难,其实真正感谢的是贫穷和困难带给我们的更深的思索,而不是贫穷和苦难本身。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1 11:37
野芒 发表于 2018-9-1 10:18
有原型吧,纪实?这篇本身手法上也有点纪实。感谢贫穷,感谢苦难,其实真正感谢的是贫穷和困难带给我们的更 ...

是的老弟,有原型,就在我的身边,一个朋友。
作者: 清秋丽影    时间: 2018-9-1 12:18
榆木,故事令人心惊肉跳,好险啊!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1 12:53
清秋丽影 发表于 2018-9-1 12:18
榆木,故事令人心惊肉跳,好险啊!

谢谢清秋,这是以真事为线索加工的,虽然有许多虚构和夸张。但小说,是允许虚构和夸张的。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8-9-1 22:55
记事突出了场面描写和氛围营构,能吸引读者,显示出作者的功力。
感觉标题可以压缩一下,目前有些拖,也与全文气氛不统一。
问候老兄。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1 23:00
夏冰 发表于 2018-9-1 22:55
记事突出了场面描写和氛围营构,能吸引读者,显示出作者的功力。
感觉标题可以压缩一下,目前有些拖,也与 ...

谢谢版主兄弟,好的,我再考虑一下。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1 23:02
夏冰 发表于 2018-9-1 22:55
记事突出了场面描写和氛围营构,能吸引读者,显示出作者的功力。
感觉标题可以压缩一下,目前有些拖,也与 ...

老弟,题目换成了“大难不死”,不知可否?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2 07:02
各位老师早上好,欢迎光临指导。
作者: 碣石清风    时间: 2018-9-2 11:38
困难时期磨难多,命运多舛受苦人。柳儿多灾多难闯过一道一道生死关,最终成为乡土作家。小说以明显的时代印记,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刻画塑造了几个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结构布局合理,悬念设置很有吸引力。尤其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传神,值得称赞。老弟文如泉涌,佳作频发,这种勤奋求索精神可嘉,堪称典范值得学习。最近看你的小说很受启发,我萌发了写点历史性题材作品的创作冲动。秋凉了,多保重。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8-9-2 13:35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9-1 23:02
老弟,题目换成了“大难不死”,不知可否?

老兄好!感觉“大难不死”也不是很给力,因为一看标题,就一览无遗,悬念顿失。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2 16:57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18-9-2 11:38
困难时期磨难多,命运多舛受苦人。柳儿多灾多难闯过一道一道生死关,最终成为乡土作家。小说以明显的时代印 ...

感谢老哥,点评不但精彩,而且非常暖心。我们都是从哪个时代走过来的,那些经历在大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那个非常时期,饿,是第一感觉,当然也是最要命的感觉。文中那小柳儿在生死存亡之际,还没有丢掉手里的半块馒头,可想当时人们饥饿的程度,视食物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小说的一条暗示。不细心,是看不出来的。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2 17:00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9-2 17:03 编辑
夏冰 发表于 2018-9-2 13:35
老兄好!感觉“大难不死”也不是很给力,因为一看标题,就一览无遗,悬念顿失。

到是,大难尚可,不死,便暴露了结局。那,改成“横祸”?将原来的题目压缩成两个字。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8-9-2 18:28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9-2 17:00
到是,大难尚可,不死,便暴露了结局。那,改成“横祸”?将原来的题目压缩成两个字。

感觉要好于前面的两个。再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另外倒数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感觉可以不要,兄长斟酌。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2 20:10
夏冰 发表于 2018-9-2 18:28
感觉要好于前面的两个。再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另外倒数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感觉可以不要,兄长斟酌。

好的,我看看啊.
作者: 鴳雀    时间: 2018-9-3 11:44
读帖顶帖点赞加分!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8-9-3 11:48
首先问好徐兄。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篇小说,说多了你也不要不高兴。
主要是主题立意不高,再一个缺乏逻辑性,一开始说小孩子两岁另九个月,后来又说“三年多来,小柳儿就一直在缺少母爱、缺吃少穿……”还有,小柳儿一头栽进了粪池里……期间描写了三个蹲坑,小柳儿上蹲坑,难道是面对着粪池?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小柳儿在粪池里的“活动”,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栽进三米深的粪池里,然后再翻一个跟头,头朝上呼喊救命……这个过程不是夸张的问题,而是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更要命的是,这里还出现了二岁多孩子的心理描写……
小说树立人物,就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表达和体现人物的个性形象,以此来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如果把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当作主题来写也可以,但要融入时代的大背景和周围的人际等等。比如《三毛流浪记》。
这篇,如果徐兄想写《作家柳成行》,那么就要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写,写柳成行的成长过程,写他成为作家发奋自强的故事,至于童年时期掉进粪池的故事只能作为一个点来映衬一下主题。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2:40
鴳雀 发表于 2018-9-3 11:44
读帖顶帖点赞加分!

谢谢老师,请多批评指导。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2:44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9-3 12:49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1:48
首先问好徐兄。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篇小说,说多了你也不要不高兴。
主要是主题立意不高,再一个 ...

感谢主版老弟指导。嗯,说得有理,中间心理描写一段好像有点过了。我们这里农村的厕所大都很深,那个老的厕所还是不深呢。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3:05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9-3 13:07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1:48
首先问好徐兄。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篇小说,说多了你也不要不高兴。
主要是主题立意不高,再一个 ...

我写这篇小说目的不是反映小柳儿自身的,一个小孩子能写出什么来呢?是借用小柳儿事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极度贫困和落后,批评当时人们的愚昧和不负责任。我的意思,不是人们现在所言,改革开放前的时代什么都好,不是一片光明,也有不尽人意的,而且不人性的东西还很多,不要一味贬低改革开放,住着高楼吃着肉开着豪车骂娘。或许我的想法不对。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深有体会。

实际上,这是一篇副面批评性小说,它没有正面的思想性和所谓的正能量。

我一惯好写正面的小说,弘扬正能量,但这次例外。

还请主版老弟批评指正。谢谢!

我把中间的改一下吧,我不希望什么,仅作交流吧。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8-9-3 14:43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9-3 13:05
我写这篇小说目的不是反映小柳儿自身的,一个小孩子能写出什么来呢?是借用小柳儿事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 ...

看得出来。但是你写的是60年,应该是58年大跃进时代的后遗症,正是大饥荒的时候,也是三年经济最严重的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也正在酝酿期,这个时代的特征很多,有道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农村里有幼儿园,实属罕见。1959年至1960年,全国饿死的人应该是在20万至30万之间,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大量人民饿死现象。1962年,党中央痛定思痛,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调整、发展、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开始好转。
因为这篇小说主要没有明确地域特色,也没有那个时代的背景特色。以一个孩子的主线条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有很多这方面的作品,为主这篇仅仅局限在一个孩子的意外掉在茅坑里,如果这个茅坑是因为大跃进而产生的一个“怪胎”,还有其讽刺和批判的意义,但是这里没有暗示,也没有拓展的情节,一切看似真实却又不真实!所以,这方面的素材必须有厚重的底蕴也依附,不然就陷入了一个仅仅编故事的怪圈里。
问好徐兄,祝创作愉快!
作者: 守望天使    时间: 2018-9-3 14:45
品读老师佳作,学习了!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6:14
守望天使 发表于 2018-9-3 14:45
品读老师佳作,学习了!

谢谢天使,这是个局部故事,一楠老师说得对,仅仅是个故事,请多批评,谢谢天使!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6:28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4:43
看得出来。但是你写的是60年,应该是58年大跃进时代的后遗症,正是大饥荒的时候,也是三年经济最严重的困 ...

感谢主版老师老弟,你说得对,我没有在铺垫上下功,以致显得文章有点突兀,不过我在“两个侉老婆子”上有一大段的专门描述,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孩子会掉在厕所“,不知老弟注意了没?本来这样的事情是不该发生的却发生了,这就是责任了。

这事发生在我们村,太行山上,事件是真实的,心理描写是虚构的,呵呵,有些过了。呵呵,文中的小孩就是我,就是我掉进厕所的,自今记忆犹新,不好意思了。

主版能这样和老榆木探讨问题,在大大受益的同时,感觉十分温暖,十分高兴,谢谢你。

这实际上就是我的一篇”回忆录“。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6:34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4:43
看得出来。但是你写的是60年,应该是58年大跃进时代的后遗症,正是大饥荒的时候,也是三年经济最严重的困 ...

虽然小柳儿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一般在春、夏、秋这三个大忙季,因为家长们都在农业社的地里忙夏收秋收,不到龄的小孩子们也都会送到幼儿园让老师看着。幼儿园有三个女老师,其中有两个老阿姨是从河北逃荒要饭落脚到这个村的贫苦农民,没念过书,字不认识她俩,她俩不认识字,连“人、手、口、足,眼、嘴、鼻”这些常用字都不会写,充其量也就是俩看护小孩子的老妈子而已。特别是,这俩带着河北腔的侉大妈,都是村干部的老婆,仗凭有后台不怕丢饭碗,根本不负责任,只顾边纳鞋底边拉闲话。
  
  父亲以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让那俩侉老妈子照料着便可高枕无忧了,没想到,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恐怖事件发生了。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6:35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4:43
看得出来。但是你写的是60年,应该是58年大跃进时代的后遗症,正是大饥荒的时候,也是三年经济最严重的困 ...

姐姐站起来喊道:“老师,我跟弟弟去厕所。”
  
  侉婆子或许在家受了老头子气,形同发威的母虎,眼一瞪吼道:“让他自己去!”
  
  姐姐皱了皱眉头:“他还小,才二岁多,得看着点儿。”
  
  “再小也是个男子汉,让他自己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从小就娇生惯养。”侉婆子还蛮有一套瞎理论。姐姐无奈,只好对小柳儿说:“弟,老师不叫跟你去,光你一个人去吧,小心点啊。”
  
  “噢。”小柳儿刚走到当院,何家老爷爷正好从大门进来,手里拿着个馒头。老爷爷心善,一直就觉得这个孩子可怜,见他从幼儿园出来,马上招呼他说:“来,柳儿,给你点吃的。”说着,瓣下一半馒头塞在小柳儿手里。“谢谢爷爷。”边往厕所走,边哼哧哼哧啃了起来。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16:37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9-3 16:44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4:43
看得出来。但是你写的是60年,应该是58年大跃进时代的后遗症,正是大饥荒的时候,也是三年经济最严重的困 ...

两个侉老妈子中,一个是支书的老婆,一个是支委的老婆,都是一九三一年灾荒时期从河北逃茺来到我村的,支书、支委两人在土改中”斗富农“(我村没地主)表现勇猛,立了功,当上了村干部。
这起事故是人为造成的。

其实就她俩老师,”三个“是我瞎编的。当时我村还真有幼儿园,不不叫幼儿园,叫”托儿所“。这是我的笔误。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8-9-3 17:14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9-3 16:34
虽然小柳儿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一般在春、夏、秋这三个大忙季,因为家长们都在农业社的地里忙夏收秋 ...

问候徐兄。小说创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同等于生活,而是生活的艺术化。为什么要写掉进粪池里而不写掉进水坑里?如果因此而反应那个时代管理的不负责任和一味的搞政治化,那么现在为了追求利益扩大化而发生的一件件幼儿闷死在校园车里的现象岂不更有说服力。所以,既然要写老题材,就必须要有那个时代的缩影,以点带面,立意有深度,才能方显小说创作的艺术本色。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21:54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17:14
问候徐兄。小说创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同等于生活,而是生活的艺术化。为什么要写掉进粪池里而不写掉进 ...

说得对,很有道理。我再考虑一下,看怎么改一改。非常感谢主版老弟,谢谢!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8-9-3 22:25
本帖最后由 一楠 于 2018-9-4 07:44 编辑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9-3 21:54
说得对,很有道理。我再考虑一下,看怎么改一改。非常感谢主版老弟,谢谢!

谢谢徐兄如此认真对待。我认为此篇已经没有修改的必要,因为主题框架已经确立了调子,除非你全部推翻,像创作《尼姑无尘和她的儿子》那样,故事一环扣一环,一层推动一层,一步步完成故事的精彩提升,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3 22:48
一楠 发表于 2018-9-3 22:25
谢谢徐兄如此认真对待。我认为此篇已经没有修改的必要,因为主题框架已经确立了调子,除非你全部推翻,像 ...

呵呵,主版老弟,按照你的指导意见,我改了,比上一稿要好点,你再看看,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

这就是交流,只有这样的交流,才能不断进步。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8-9-4 19:15
佩服徐兄的毅力和对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篇改后,我比较欣赏i前后两段的照应,这样对整体小说的构架有了起伏回落的空间感。对于中间的故事,虽说也改动了,但依然表现的是孩提时期的一次意外落水事故,仅仅一个故事难以支撑整体。一个乡土作家的成长与成名,他所历经的应该有很多励志艰辛的故事,而且六七十年代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应该选取带有时代典型烙印的事件。孩提事件虽说也典型,毕竟太单薄,对后来成为乡土作家没有丝毫的因由和说服力。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4 21:19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9-4 21:21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9-4 19:15
佩服徐兄的毅力和对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篇改后,我比较欣赏i前后两段的照应,这样对整体小说的构架有了 ...

老弟所言极是,只是这样一改,基本上就要推翻重来了。这些天我较忙,等忙完了,我干脆重写一篇幅吧,再次谢谢主版老弟。

他的经历内容很丰富,除文革前后外,还有改革开放,我挖掘一下吧,争取拿出一篇有份量的。
我已经初步有了设想。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8-9-6 16:22
鉴于《柳成行》乃一败笔,丢人,撤了换上这个红色体裁的短篇,让各位老师批评,谢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