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写散文可否多读一点古文 [打印本页]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1 09:04
标题: 写散文可否多读一点古文
  写散文可否多读一点古文
  
  1、
  
  “五四”之后,才有了现代散文,现代诗。现代散文似乎与古文没有什么关系,还去学什么古文呢?其实不然,“五四”时期那些从事散文创作的,都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鲁迅,朱自清。俞平伯,冰心……而这些人中间,有些人几乎没有留洋经历,是喝着中国的墨汁长大的。虽然说“五四”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是力图用西洋文学来改造中国文学的运动。但其实是一群学古文出身的文人学者尝试着用西方的步点行走在中国的平平仄仄之间,其骨子里,还是中国的。就像剪去了头上长长的辫子,长袍马褂换做西装革履,但仍旧黄皮肤,黑眼睛,渗入血液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散文,无论格调还是韵味,都是中国的。只不过文字行走的方式,语言的表现技巧,有了些许的改变。现代散文比之于古文,语言更加丰富,内容更加丰满,叙述描写抒情愈加细腻生动罢了。形式上的变化,或许是新文化运动给中国散文带来的最大的变化,而内核,仍然古韵悠悠,仍然是中国式的人文情怀。
  
  读那时的散文作品,我们感觉到了形式上的改变,也读出了一以贯之的中国式的隐逸与豁达。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这是选自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里面的一段文字。语言多么像宋词或者元人的小令啊。散漫,典雅,隽永。散文里有古韵,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主要的是内涵,那种中国古典人文情怀,那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许,这是现代散文所缺少的。
  
  鲁迅认为,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那时的散文创作,其形态真是有点类似于前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创作风格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愿意去读那时的散文,其原因就在于那时的散文既具有传统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表现手法;既推崇个人真实感受,又重视笔调与文调的美感。如今看来,“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仍然是一个高度,至今无法超越,究其原因,我以为是那些从事散文创作的人们,距离古典更近一些。
  
  其实,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比较,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姚鼐的《登泰山记》与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等比较阅读,我们很自然感觉到现代散文阅读起来更容易一些。从现代人的观点看来,古典散文立意高深,但语言过于艰涩,过于简略,无论阅读还是理解上,都有难度,不易于普及。所以,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现代散文。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人从事散文创作。
  
  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也是比较迷恋欧美的散文。他们那注重逻辑推理式的叙述,他们那种明显偏重于主观的描写,特别是他们语言表达方式,大段大段的叙述或者描写,密不透风,淋漓尽致。都曾经让我着迷。可是,渐渐发现,这些,离我们的传统,越来越远了。我们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少了许多应有的韵味与底蕴。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这些从事散文创作的人,应该有一个回归。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2、
  
  从历史来看,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并非舶来品,也并非“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来的新品种。诗经楚辞之后,就有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清散文”。一路走来,脉络清晰可辨,散文的精神内核,有传承,有变化,有发展。这些,就是我们现代散文的源头。
  
  古文的精髓就是言简而意丰,内容磅礴宏大。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儒家,道家。法家……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温婉醇厚,如陈年老酒,越品,越绵长厚重;或慷慨激越,如疾风,如雷霆,排山倒海,呼啸而来,摄人魂魄;或幽默睿智,娓娓道来,嬉笑怒骂之间,透彻了人生智慧,明辨了世间的善与恶。几千年前的那些古典散文,从来不去风花雪月卿卿我我,从来不去自怨自艾悲悲戚戚。那时的散文,都是人之际遇国之兴亡。即便是“小我”,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草木,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古典散文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
  
  那时的散文,是进言献策,建国兴邦最好的文学体裁。
  
  3、
  
  中国文学,一开始就是从韵文开始的。所以,中国的文字讲究平平仄仄,中国的文学讲究韵味。诗词如此,散文也如此。像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极讲究语言的韵味,语音的韵律的。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无不句式工整平稳,音韵和谐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焉。
  
  古典散文,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散文,既日渐成熟又一脉相承。这就是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古典文学,从优秀古典散文中去汲取丰富的养分,使我们的文字有格调,有韵味。
  
  亲近古文,并不意味着回到秦汉,回到唐宋,回到明清的山水之间。而是将秦汉的风度,唐宋的格调,明清的灵性继承下来,融入我们的文字里面,让我们的散文,有古典情怀,有现代思想。
  
  从事散文创作的人,一定要去读一读古典文学,领略古典散文的沉郁苍凉,慷慨激昂,蕴藉满怀。如此,我们的散文或许就会少一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我们散文的语言,或许就不会那么苍白,干瘪,辞不达意;我们散文的视野与格调就不会那么狭隘与平庸。
  
  4、
  
  中国文人向来讲究格调的,工书善画著述文字者善之善者也。所以,那些文人墨客在评价文字或者书画的时候,往往会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一个很高的美学标准。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气韵”。西洋画是用油彩一笔一笔铺满整个画面,而且是一层又一层,不留一点点空白。中国画恰恰是讲究“留白”的。有了“留白”,整个画面就气韵生动了。
  
  散文也是如此。
  
  我想,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此。现代散文所缺少的,恰恰就是中国式的韵味,中国式的底蕴,中国式的人文情怀。
  
  多去读一读中国古典文学,让我们的散文多一些中国式的韵味与底蕴,则我们的散文就会大有可为。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8-11-11 09:14
何版美文,抢了个沙发!
留白之美,可放诸书、画、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是长久的留白。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归,是心境的留白。昆德拉借小说主人公之言说与情妇交往三周为宜,是情欲的留白。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8-11-11 10:21
非常喜欢古典诗文的音韵感。多读古诗文,也会在自我的散文写作中,自觉的代入音韵感,这也是优秀的散文应该具备的。
问候何老师周末好。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8-11-11 12:52
何版这篇写得好!有纵横捭阖之感,就散文写作的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很有辩识性,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学习!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1 16:18
柳藏 发表于 2018-11-11 09:14
何版美文,抢了个沙发!
留白之美,可放诸书、画、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是长久 ...

谢谢来读,一点心得,请指教。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1 16:20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11-11 10:21
非常喜欢古典诗文的音韵感。多读古诗文,也会在自我的散文写作中,自觉的代入音韵感,这也是优秀的散文应该 ...

读西方书籍的比较少,只有去翻老祖宗的故纸堆,落伍了。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1 16:22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11-11 12:52
何版这篇写得好!有纵横捭阖之感,就散文写作的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很有辩识性,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学习!

这只是个人一点感触,有些不合时宜了。
现在,写散文的都不去讲究意境韵味了。
谢谢立红来读。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8-11-11 16:30
看来真得安心读一些古典文,何版这篇引用里面那些描写真是回味悠长,不愧流传经典。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8-11-11 19:20
可是,渐渐发现,这些,离我们的传统,越来越远了。我们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少了许多应有的韵味与底蕴。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这些从事散文创作的人,应该有一个回归。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8-11-11 19:35
简单说,没点古典文学根底的人,一篇文章写到两千字,和有古代散文功底的人比,字数至少会下来五百字。而其韵味呢,会翻倍。可以说,不谈古典文学,别提文学;不读古典文学,别说写作。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更是汉语写作的源泉和遵旨。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18-11-11 19:42
亲近古文,并不意味着回到秦汉,回到唐宋,回到明清的山水之间。而是将秦汉的风度,唐宋的格调,明清的灵性继承下来,融入我们的文字里面,让我们的散文,有古典情怀,有现代思想。
赞,我补课去。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2 10:27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8-11-11 16:30
看来真得安心读一些古典文,何版这篇引用里面那些描写真是回味悠长,不愧流传经典。

谢谢小草来读。
回归传统,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2 10:28
梅边 发表于 2018-11-11 19:35
简单说,没点古典文学根底的人,一篇文章写到两千字,和有古代散文功底的人比,字数至少会下来五百字。而其 ...

嗯,说的有道理,虽然说文学艺术没有国界,但文学艺术绝对是有传承的,没有传承,就失去了根基。
谢谢来读。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2 10:30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8-11-11 19:42
亲近古文,并不意味着回到秦汉,回到唐宋,回到明清的山水之间。而是将秦汉的风度,唐宋的格调,明清的灵性 ...

我随便说,大家随便看。
谢谢龙女来读。
作者: 阳光笑靥    时间: 2018-11-12 21:41
很受启发。古诗词倒是没少读,古文却很少看,感觉费力气*^o^*。以后看来得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了。感谢何版分享。祝好。

作者: 鴳雀    时间: 2018-11-13 11:23
听何版的没错,何版说的晓畅明了,说缘由依次递进,服气。《小石潭记》真是有味道。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8-11-13 18:18
夫子之风,古典之雅。
作者: MLMC    时间: 2018-11-13 21:33
【问好!何版!
拜读大作!何版的文章,总是内容丰富。此文从古到今,纵横驰骋,从秦汉、历朝历代,诸子百家,
到五四文化运动,到当今,还比较了中国外国的散文异同。从文章的表里,内涵外延,韵味,节奏
等等,许多细节,方面,都进行了概括,比较、总结。还有各个时期的散文比较,文言文与当代散
文比较。等等。收益了!感谢分享!祝好!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4 14:20
鴳雀 发表于 2018-11-13 11:23
听何版的没错,何版说的晓畅明了,说缘由依次递进,服气。《小石潭记》真是有味道。

谢谢来读,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4 14:22
一水 发表于 2018-11-13 18:18
夫子之风,古典之雅。

说不了洋的,就弄点古董,凑凑数。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1-14 14:22
MLMC 发表于 2018-11-13 21:33
【问好!何版!
拜读大作!何版的文章,总是内容丰富。此文从古到今,纵横驰骋,从秦汉、历朝历代,诸子百 ...

谢谢来读,问好。
作者: 蛇珠    时间: 2019-2-15 22:29
言辞恳切
条分缕析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