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从人性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打印本页]

作者: 槐下客    时间: 2018-12-15 00:16
标题: 从人性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8-12-18 18:25 编辑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从人性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木兰辞》一起被合称为“乐府双璧”,王世贞称其为“长诗之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长诗”。据诗前序言交代,此爱情悲剧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且在汉末建安年间就已经编写成文。在艺术上,该诗运用成熟的五言诗体,成功的结合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诗前的序言说明在汉末建安年间人们就在为他们的爱情悲剧伤心;“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故事结尾说唱艺人谆谆告诫人们吸取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爱情悲剧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该诗的确都是一部杰作。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该诗作为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歌颂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追求的典型作品多次被搬上舞台,后又作为范文进入高中教材,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刘兰芝、焦仲卿作为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作为以生命捍卫爱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而焦母、刘兄则作为反面形象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唾骂。从文学阶级性的角度讲,这种评价无疑是正确的,该故事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


        但是,笔者认为,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一下悲剧的原因,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更具现实意义地汲取作品的经验教训,能够更好地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那就是,笔者认为,作品悲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缺乏起码的沟通造成的。

      理由如下。

       一、从二人家庭背景看,焦刘悲剧原因除了家长制的影响,更大的原因是家庭成员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关爱与珍惜。

     通过文章的交代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都应该属于有一定门第的家庭。焦母说自己的儿子“汝是大家子”,而焦仲卿可以“作府吏”, 是可以“仕宦于台阁.”的,在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条件下,具备这样的身份,属于门阀子弟是无疑的,用现在的话说,起码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刘家呢?原文中是这样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兰芝的成长则是“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前来求婚的不是县令的儿子,就是太守的令郎,根据一个简单的门当户对的标准,刘兰芝起码也是士族地主出身。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些材料无疑突出了刘兰芝的高贵典雅,但客观上说明刘兰芝是典型的贵族身份。

        ——顺便解释一个问题,以就教名家。新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资料部分提供了多家看法,其中一文称,刘兰芝的家庭难入“九品中正”,理由是刘兰芝自称“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进而由此得出结论——两家门户不当,刘出身寒门,焦家则是富贵地位——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刘兰芝如此自述,不过是自谦而已,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而不能当做判定门第的理由。具
有传统美德的国人,不是每个人都会喊出“我爸爸是某某”这样当代青年才会有的口号的。

        再看两个家庭的成分构成。焦刘两家构成极其相似。不论是焦家还是刘家,故事中均未提到男性家长,即焦仲卿的父亲和刘兰芝的父亲。两家辈份最高的都是母亲;都只有一个男性成员,焦家是焦仲卿,刘家是刘兰芝的哥哥;都只有一个女孩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妹妹。用传统观念来评价,均是人丁单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可能都是有一个母亲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且苦苦支撑一个家庭。因为即使是贵族,那样的时代维系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女子难以做到的。而故事发生的时候,除了焦仲卿的妹妹,其他每个人军都进入了成年的年龄。这种情况下,寡居多年的母亲,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样两个前提之下,两个家庭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应该拥有很温馨的生活,但两家都没能把握好。这样的家庭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会较为敏感任性,这一点两家人都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我想,除了按阶级分析之家长制,除了封建礼教的要求之外,一个母亲要求孩子围绕在身边,享受天伦,也是可以理解的。按正常的心理分析,爱是排他的,哪怕是母爱。有时,偏激的母爱更有甚之。其实,稍微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因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悲剧又何尝少呢?——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发生了。

           焦刘两人乃至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缺少起码的交流和沟通,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下面我们看一看,《孔》中的每一个人物又都是怎样做的,才加剧了悲剧的发生的。

刘兰芝——太刚易折,放放身段不为辱

     先说故事的第一主角刘兰芝。刘兰芝无疑具有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德。她可谓美丽到了极致,她“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她可谓勤劳到了极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昼夜勤作息” 她结婚二三年就“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劳动成果颇丰。她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极佳的家庭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品德非常优秀,被赶回家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作为一个弃妇,仍有县令、太守为儿子求婚,真是美名动一方。她与丈夫极其恩爱,生死与共,海枯石烂不变心。这样的女性,还有何可挑剔的?即使按现在的观点,也无可挑剔。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的悲剧怎不让人叹惋?但她偏偏不懂一个孤独老人的内心。这样的劳作,什么时候陪婆婆去唠唠嗑谈谈心呢?这是一个为子女孤独半生的母亲啊!现在,有一个公益广告是这样拍摄的:独守在家的留守老人,做好一桌子饭菜,挨个给每个儿女打电话,回答都是“我很忙”,老人只好无奈的放下话筒。难道现在的老人可以让人理解,汉代的老人就是家长专制?所以,悲剧的产生,刘兰芝起码该负不懂心理学的责任。何况,这是一个并不十分匮乏物质的家庭!

     再说说刘兰芝回娘家之后的事情。毋庸置疑,刘家、刘兰芝在当地有着极好的名望,因此刘兰芝被休回娘家之后时间不长,既有县令遣媒来说亲。“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应该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一个离婚妇女来说,这已经是难得的佳偶;接着,就有太守家来提亲,——“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这简直就是天赐良缘。 就文学手法来说,可以很好的衬托刘兰芝的名誉地位。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刘兰芝呢?通过文章交代,回家后并未立即向母亲说明与焦仲卿的盟誓,以求的母亲的帮助,直到县令求亲才向母亲说明;即使这样母亲也一直在各方面给以支持。至于哥哥,则一直未作任何说明——我不排除文章用简笔的可能,而是就文说文——这可是一母同胞的哥哥呀!但是,当哥哥说她不做长远考虑的时候,他一没辩解,二未商量,而是当下反唇相讥,“要拿青春赌明天”,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这样的妹妹的确够刚强了。但是,假如你是一个当哥哥的,是去让妹妹做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梦,还是去得到能够得到的幸福呢?假如你是妹妹,即使不同意眼前的婚姻,该不该心平气和的与哥哥商量商量呢?在文中,我没有读到。读到的是在未回家之前刘兰芝具有的成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读到的是她一赌气许婚之后再见到焦仲卿时的抱怨:“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试问,即使是“再嫁从身”,与母亲、哥哥适当的商量一下,起码平心静气的交换一下意见,有何不可?兰芝的悲剧,其中是否存在刘兰芝处理问题的不妥之处呢?

     第三,刘兰芝决心并且付诸行动的死在太守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简直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行为,是对别人家的极大侮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家有女百家问,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在文中,太守其人似乎未作什么可恶之事。相反,人家简直是把刘兰芝当宝贝看待的。先是“遣丞请还”,派手下官员去说亲,“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要把自己的“娇逸未有婚”的第五郎,与刘家“结大义”,求婚的过程无可挑剔,丝毫看不出任何强抢民女的意思;兰芝许婚后,堂堂的太守大人简直喜出望外,失去常态——“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恨不得马上把刘兰芝去进家门——“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接着就是准备婚礼——“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样的排场,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表现了主人多么大的欣喜,多大程度的重视啊!可结果呢?当高头大马拉的车子把新娘子接进太守府,当婚礼结束之后,我们的女主人公就“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了……我反复读这篇文章,没有读出任何理由,说明太守家该得到这样的诅咒!兰芝,你可是亲口答应的呀!你可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在兰芝的身上,我的观点是,其人美则美矣,刚则刚矣,但是刚强到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都丝毫不肯低头,因为沟通的不到位而走向悲剧,着实让人叹惋。

焦仲卿——桥梁不畅,母妻面前均失措

     焦仲卿是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正面角色。他的殉情,是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对工作,他“守节情不移”,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公务员;对母亲,他想极尽孝道,即使爱妻被迫离去,他也想尽可能圆满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想尽孝道的好儿子;对妻子,他爱护有加,最终与妻子双双殉情,是一个忠于爱情的好丈夫。这样的男人怎能活得不累?以前的论者,往往强调他斗争精神不彻底,没有与母亲做坚决的斗争。如果是你呢?作为笔者,我最讨厌的,是一个二选一的话题:假如妻子和母亲同时掉进河里,你会先救哪一个?据说,现在最佳答案是:我举着妻子,妻子举着母亲,然后共同上岸。哈哈!其实问题该再加一个前提:你只能救一个,怎么办?大概每一个有理智的人,不骗人的人,回答这个问题都会被难到失眠得头痛的。不过,话说回来,焦仲卿也的确做得不怎么样。以现在的观点,最起码没有做好婆媳的沟通桥梁,以至于让年迈的母亲觉得自己的儿子要离自己远去,以至于在自己的妻子抱怨的时候手足无措。其实,他只要“常回家看看”,回家后多陪陪年迈的母亲,因为“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因为妈妈孤独的害怕了,他只要让妈妈享受一些天伦之乐。但他没有,即使有一点假期,他也是回到家就钻进自己小夫妻的安乐窝,妻子唠叨后才去着急,才想起去问为什么;然后又没有什么积极的措施;把妻子送回娘家后,也未拿出任何作为,而是任其自然的发展下去;当听到刘兰芝改嫁的消息后,更是六神无主,请假回家也没有任何作为,当下就跑到刘家,讽刺挖苦,决心赴死——看整个过程,焦仲卿可曾有过什么有益的建树?他不是调解,而是火上浇油,在母亲面前发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妻子面前表白“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把自己置于家庭矛盾之外;当刘兰芝负气答应改嫁之后,又不顾夫妻誓言,挖苦讽刺刘兰芝“贺君得高迁”,说自己“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刘兰芝是“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赌咒“卿当日胜贵”,发誓“吾独向黄泉”——又从那里显示出一个男子汉的气魄了呢?又从哪里显示出了一个家庭支柱的基本的能力了呢?一个堂堂的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爱母亲,爱妻子,却让自己最爱的两个人一个死去,一个孤苦一生,焦仲卿啊焦仲卿,你怎能称作礼教的叛逆者呢?你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百无一用的书生!

        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不会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做不好桥梁作用的男人不会是一个好儿子。原封不动的把妻子的话端给母亲,再把母亲的话一成不变的端给妻子,这样的男人,不可能不失败。

焦母、刘兄——设身处地需反思

     再说说文中的两个“反面角色”。

     先说说焦仲卿的母亲。在上文关于两家基本情况的分析中,对其已做了一些分析。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焦母是焦家地位最高的人物,按当时的社会条件,也该算老年妇女了。焦父未出场,或者死去,或者服役,或者离家出走——无论如何,应该是一个单身母亲苦苦支撑着这个家,艰难的把焦仲卿兄妹拉扯成人。前文已经说过,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寡妇做到这种程度需付出多大的辛苦,没有一定的刚烈性格是绝对做不到的。她爱自己的儿女,尽管这种爱可能到了偏激甚至苛刻的程度。年老以后,儿子上班,儿媳劳作,女儿年幼,老人应该是寂寞的,孤独的。孤独寂寞之时,也许,他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文中也亲口说出了“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之类的狠话。但是,亲爱的读者,别忘了,这是在刘兰芝首先提出自遣回家之后。这时的时代背景是汉代建安年间,已经是儒家思想大一统的时代,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之类是正统观念——这也是一般所说的文章按封建礼教的意义所在——刘兰芝敢于反抗,当然是大逆不道。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汉代的老妇具备先进的平等思想吧?至于她两次说到给儿子向东家之贤女求婚,当不难理解,这也正是焦母和刘兄的一致之处。儿子离婚,之后再婚,应是人之常情,当无可厚非。何况,在整个过程中,焦仲卿除了开始说过一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之外,再没有做过任何努力。所以,笔者认为,焦母在此悲剧中,虽有很大的责任,但也的确是一个值的关爱的空巢老人。

     再说一说文中另一个反面形象,刘兰芝的哥哥。此人在文中占比重不多,但此寥寥几笔,就被几乎所有论家评为“活画出一副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是这样吗?如果把阶级观点放在首位,当然会给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刘兰芝是无可挑剔的,完美无缺的。但是,如从人之常情,即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却可以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且看文章对他的用笔。文章写到刘兄的地方,只有三处。第一处,是在刘兰芝回家途中,兰芝仲卿互表忠诚的对话中,刘兰芝说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第二处是太守家求婚遭到拒绝后,“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第三处是许婚后焦刘再见面,刘兰芝向焦仲卿叙述事情原委是,说的“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传统论者即认为,这些地方表现了刘兰芝的聪明才智,有预见性,表现了刘兄态度粗暴,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但是从人之常情的角度看,刘兄何等的冤枉!这三处只有第二处是对其人的直接描写,其他两处均是刘兰芝的评价。前文已经说过,焦刘两家情况基本相同,均无父亲出场。那么,根据长兄为父的传统,兄长完全可以替妹妹做主。但他没有,只是给妹妹分析了两次婚姻的利弊优劣,虽然语气强硬了些。妹妹被焦家赶回了家,这毕竟不是光彩的事。当然应该帮助妹妹安排好以后的事情,何况这是事实。——如果把事情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你是一个哥哥,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又会态度如何呢?——况且,妹妹何时曾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自己的兄长透露过一丝一毫?刘兰芝做的,是先入为主的成见,丝毫不作具体分析。因此,哥哥一发言,即反唇相讥,立下死志,并付诸行动。结果是,刘兰芝流芳百世,刘兄长遗臭万年。呀!刘家的兄长好难当!——托尔斯泰说得好:“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各自的不幸。”从刘兰芝的哥哥看,焦仲卿死的太好了,落了个为爱殉情的好名声。如果不死,将来说不定是个刘兄第二呢!

      以上是对焦刘两家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这两家人物,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都很刚强,倔强,都具有“磐石”的厚重,“可以卒千年”,但都未曾认真的甚至是粗粗的反省一下自己!假如,一家人都能够替对方想一想,能够像蒲苇一样柔一点,能够平心静气的坐在一起谈一谈,沟通沟通,我想,就这两家的情况,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生活完全可以是比一般家庭更幸福的。所以,我要说,《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是心理学的悲剧,完全是家庭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也不是礼教的主题。这与文学的集中与典型的原则并不矛盾。以家庭或家族为背景,反映重大的社会的矛盾冲突的经典著作,有很多,诸如《红楼梦》《悭吝人》《雷雨》等等,数不胜数,但《孔雀东南飞》更应该是人性的悲剧。以生命为代价,固然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但其中有焦刘二人及两个家庭对家庭矛盾处理不当带来的遗憾。

        该从何角度借鉴《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义,值得当代人思考借鉴。

        文学界,文以人传者有之,人以文传者亦有之。因着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其发源地是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的小吏港也名传历史。该地历史上曾名焦吏港”,史志“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名叫花山”,即焦刘二人合葬的地方。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安庆市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其追奉“先贤”之早更远在争抢黄帝、老子、赵云甚至阿Q等等名人的风潮之前是为了纪念古圣先贤,还是为了提高地方的名气,还是为了炒作,不得而知。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要看从何角度去借鉴。

      我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悲剧的借鉴意义,对当代的教育意义更大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几世同堂的大家族观念已经很大程度上淡出历史舞台,核心家庭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建立和谐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对于家庭的稳定,乃至于社会的稳定,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大,男子在外打拼,老人、妻子、孩子在家中留守的情况十分普遍;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一对夫妻可能面对的是四个甚至八个老人,如果不加强沟通,相互理解,互相宽容,家庭如何稳定,社会如何稳定?而把家庭问题无限的上纲上线,片面的提高到阶级斗争的程度,或者上升到敌我矛盾,无益与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加剧矛盾,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焦仲卿和刘兰芝不是被活活拆散的牛郎织女,不是被摧残致死的杞梁孟姜,不是被棒打鸳鸯的山伯英台,也不是阴阳悬隔的许仙白蛇,焦母、刘母、刘兄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王母,不是位居至尊的秦皇,不是金钱至上的马文才,更不是佛法无边的法海,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母亲、兄长。如果家庭问题处理不当,有点矛盾就用自杀来捍卫自己的“爱情”,而不是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矛盾,那么,世界上不知会有多少去死的冤魂,有多少个忠贞的卫士,又有多少个摧残人性的凶手。矛盾的解决,需要每个人付出真心,和谐需要互相的宽容理解。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才会是美好的人间。

       但愿,《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8-12-15 17:03
解读古典长诗,综合分析条理清晰,推断有理有据,对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应该是一部力作!
作者: 槐下客    时间: 2018-12-15 17:39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12-15 17:03
解读古典长诗,综合分析条理清晰,推断有理有据,对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应该是一部力作!

谢谢高老师夸奖。多提意见啊。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8-12-18 13:45
此篇写得有深度,拜读学习了。
作者: 槐下客    时间: 2018-12-18 17:54
云馨 发表于 2018-12-18 13:45
此篇写得有深度,拜读学习了。

谢谢好友好评,希望多提意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