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116【投稿】苏公,请允许我以仰视的角度这样读你
[打印本页]
作者:
野芒
时间:
2018-12-17 15:22
标题:
116【投稿】苏公,请允许我以仰视的角度这样读你
本帖最后由 野芒 于 2018-12-18 11:00 编辑
最开始就想中规中矩的叫他苏轼,后来又想讨巧卖乖叫他子瞻,现在觉得还是恭恭敬敬地叫他苏公!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读懂一个人,明明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了,可能一个转身,就会陌生得不比路人。读懂苏公更难矣,为着不做徒劳的事情,我只能从他一些文章,一些经历,一些传说,去尝试理解他了,总之,贴近他是一种如冬日般得温暖。
——题记
北宋苏洵浑浑噩噩了二十余年,直至家道中落,满目凄凉,他才不得不收敛放浪形骸,把目标瞄向“学而优则仕”的功名之路,并由此留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佳话。一个人富不叫富,全家富才是富,自己发奋的老苏自然知道学习的要紧,他对两个儿子的学习也从没有放松过,也因此成就了史上罕见的“三苏”美名。只是,几乎可以世俗地说,虽是三苏,实则近乎是拜苏轼一个人的光芒所赐。毕竟,为文、为官、为人,世间有哪个可比苏公。
十年树木,百年立人
公元1036年,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在四川的眉山,苏公降生了。也许,在人们低头吃着晚饭的时候,谁都没太注意吧,一颗文曲星从天而降,曾划过一道瑰丽的弧线。
苏公一直感怀母亲的恩泽,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也是一位严厉的母亲,更是一位眼界高远的不凡女人,她丝毫不比三次迁居的孟母和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常说"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更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膝下两个儿子懵懂而认真的清澈眼神。
父亲苏洵,顿悟稍晚,更懂得一寸光阴不可欺,虽然自己一大把年纪,还是和两个儿子一起昼夜苦读,既是良师,亦是严父,更兼益友。正是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的言传身教,在苏公成长的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络印,种下了勤勉、善良、正义,豁达、不屈的种子。
这样,苏公有一个惊艳的出场并不奇怪。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他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下子打动了主考欧阳修,并被他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而为避嫌将他划为第二,哥哥苏辙名列第五。进而为宋仁宗喜爱,破格提拔为陕西凤翔府判官,从六品。
接下来的日子,苏公却出人意料地一度黯淡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文坛寂寂无声。因为他遇到了丧母,亡父,失爱妻三大变故!特别是他心心念念要回报和感恩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猝然离世,甚至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接踵而至的噩耗,击倒了他。
他在眉山,在丁忧,在咀嚼失去亲人的痛楚,在感怀人生的无奈,在做无声和无助的挣扎。整整三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塚旁冥思望远,甚至以泪洗面。他痴迷上了种树,在那座沉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他亲手种下了三万棵苍松翠柏。一个坑就是一个伤痕,一株树就是一个无奈的抚慰,也是一个深情的寄托。
水潺潺,松葱茏,日月彳亍,一晃竟是十年之久。还是一个平常的夜里,梦中的人们谁也不会看到一个从不同的梦里醒来的苏公,他泪眼婆娑,茕茕独立。继而伏案疾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也许是亡妻在梦里唤醒了他,也许是他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总之,苏公醒了,苏公回来了,苏公又惊艳了世人!
一个旷达恐怕远远不够,智慧是善守,气节是不屈
也许,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遭遇和他的性格有关,但也可以说与他的抱负,与他的格局有关。苏公一生经历五次仕途迁贬升,直至终老卒在赴任宰相的途中,不能不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也给大宋子民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世人谈到苏公总说他旷达,其实,这怎么够?!
公元107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文治具臻,在朝堂已有有足够的影响。他调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写了一篇《湖州谢表》。用“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直抒反对新法胸臆,用“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隐喻地表达自己远离是非、躬身为民的节操。
新党原本一心要置苏东坡于死地,这个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于是被新党抓住小辫子,说他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上不忠,一时间朝廷一片倒苏之声。“乌台诗案”爆发,但宋神宗摄于太祖早有“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誓约,且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贬到黄州。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公似乎也迎来了曙光,短短17个月时间,他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然而,仅以官位的贬升论苏公显然太低估了他。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公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尽弃前嫌,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并主动请辞外放杭州太守,二度远离是非之所。
公元1091年3月苏公再度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他频繁的上下调动,不难发现太后对他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苏公始终没有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坚守。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苏公早就厌倦了这种权利争斗,在高太后丧事期间的九月,在范纯仁、吕大防等元祐大臣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第一个快速果断的向哲宗皇上递交了“外放定州”的申请。但对他的追讨并未因此休止,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这一切,恰恰成全了一个不在乎庙堂,不在乎山水,只在乎黎民的苏公。在惠州和儋州苏轼不得签书公事,但他过的并不无聊。在惠州,在表兄兼姐夫广南东路提刑官程之才的支持下,在惠州西湖上修建了“两桥一堤”民生工程,即惠州苏堤、东新桥和西新桥。为了筹集工程款项,他还捐赠了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一条皇帝赏赐的金犀带,又写信给弟弟劝捐,苏辙的夫人史氏捐助了以前宫里赏赐的黄金数千。在儋州的三年里,他开馆授课,教出了北宋开国一百年多年来,海南岛的第一个举人姜唐佐。
被贬和迁放虽是人生坎坷和无奈的开始,但于苏公也未尝不是欢心之事,因为他本就厌恶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西湖之畔,他面对着满眼的荷花,念及自己洁身自好,心中的怜爱和欣喜油然而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长期流放期间,念及七年未见的哥哥苏辙,在某一年的中秋,仰望月空,黯然神伤。他止不住无尽得感慨,把酒长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贬官黄州的时候,他也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纵观苏公做官40年,一共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上,中间还有曹太后、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三次垂帘听政。虽然5次迁贬堪称坎坷,但并不狼狈,终能把看似死棋走活,并得以在赴任的路上善终,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我们可不可以在旷达的见识上,揣度他的善守,以及不屑于与人同流合污。不苟于相互倾轧的节操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一个有血有肉,有筋骨,有抱负的苏公,感情世界也是五彩和斑斓的,虽然这里面也有无尽的沧桑和唏嘘,但毕竟成就了他与四个女人的千古佳话。
最难忘王弗。第一个女人自然是发妻王弗,王弗嫁给苏轼的时候刚刚16岁,苏轼年方19岁。可能王弗长相一般,但她的父亲是当时的进士王芳,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也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性情温良,才华过人。年少轻狂的苏公心性单纯,从不会觉得有坏人,且比较有傲气。妻子王弗总是不忘提醒,鼓励他勤于读书,善于识人,勉于克己。苏轼仿佛看到了母亲的影子,两个人的感情也是日渐深厚。可惜的是王弗在27岁的时候病逝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接受不了夫人的离去,甚至还请了道人在家招魂,足见王弗对于他的重要性。
最不舍是润之。王弗逝后四年,苏公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这也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润之小比他十多岁,对他满眼里都是崇拜和倾慕。她虽然没有堂姐那样的聪明有才华,但是一样温柔可人,对人随和,擅理家务。苏公对他自也是宠爱有加,只可惜他在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大的磨难,才华无人欣赏,不得志。甚至生活都非常的困难,两个人也算是患难夫妻。王润之因为太过辛苦劳累,年方46岁的时候患病去世了,她的离去再度给了苏公很大的打击。
最知己是朝云。作为一个大才子,可以想象,他的身边不乏爱慕者,在他39岁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名字叫做朝云。这个时候的朝云才13岁,两个人的年龄差距特别大,但是依然挡不住彼此感情的产生。应该说,苏东坡对于王润之是非常的敬重,因为她对自己照顾的无微不至,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离去。对于朝云,他看做是自己的知己,恋人。话说,苏公因为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被旧党中的小人排挤出京出任杭州太守,心中闷闷不乐。有一天,他坦腹歇凉,露出一个大肚皮,他带着开玩笑的态度问家里的人:“你们看我这大肚皮里装的是些什么东西?”有人说是满腹文章,有人说是满腹经纶,他都认为没有说准。只有朝云笑着说:“我看你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觉得朝云才是深深理解自己的知己。
最亏欠是琴操。她本是一个官宦子女,因为家道中落流入风尘当歌姬。因在西湖上与苏公偶遇,一见彼此倾心。只可惜,苏公已是烈士暮年,且有娇妻朝云相伴。他能做的只是给她赎身,劝她从良。这当然也辜负了琴操姑娘的一片痴心,终致她削发入庵,于青灯古卷,暮鼓晨钟中抑郁而终。垂暮之年的苏公,听人说起琴操的死讯,面壁而泣,不禁喃喃而语:是我害了她。追思之际,苏公后来在玲珑山琴操修行处,重葬了这位红颜知己,并自写了一方墓碑。民国年间,诗人郁达夫寻访时,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操墓三个大字"了 。气愤的郁达夫作诗叹道"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8-12-17 15:29
此篇内容写得很有看点,拜读学习了。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8-12-17 15:40
原创首发需要加注“版权”啊。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8-12-17 17:44
东坡公之情怀与风骨,确使我悲仰视!
作者:
艾桃
时间:
2018-12-17 21:01
苏轼的书画词得到世人高度认可,他作为美食家,也为世人留下口福,在感情方面,苏轼待妻妾红颜都感情真挚,用心去疼爱,所以无论怎么样的苏轼,都是值得我们去仰视的。
作者:
千幻烟
时间:
2018-12-18 10:55
这篇文不错!学习欣赏了。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12-18 11:23
众人写苏轼,角度各不同,能别出新意,难能可贵。
拜读。
作者:
阳光笑靥
时间:
2018-12-18 11:44
写出了新意,很有厚度。欣赏。
作者:
扁舟一叶
时间:
2018-12-18 15:52
文字不错,不一样的苏东坡
作者:
野芒
时间:
2018-12-18 16:04
艾桃 发表于 2018-12-17 21:01
苏轼的书画词得到世人高度认可,他作为美食家,也为世人留下口福,在感情方面,苏轼待妻妾红颜都感情真挚, ...
很遗憾这个没写好,特别是后面几段,主要是前面时间忙,写的太仓促,本来是不该写了,但觉得不写真对不起苏老头,我太喜欢他了,越读他就越喜欢,越崇拜!
作者:
妙星
时间:
2018-12-20 20:01
看完,我觉得写苏轼爱情故事写得很动人,因此,我投你一票
作者:
张爱珍
时间:
2018-12-21 09:59
通过老师的文字,对苏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欣赏。祝好!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8-12-21 22:24
长知识了~~~~~推荐学习~~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8-12-21 22:25
投票支持朋友了~~~~~预祝取的好成绩~!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18-12-25 12:35
苏轼最大的一次跃升是五个官阶,而非八个。这一点,作者计算有误。
立身容易,立名难,立人更难。作者从立人、气节、情商三个大方向,给我们道出了苏公令我们仰望的理由。观点还算明确,论述欠点力道。
作者:
野芒
时间:
2018-12-25 12:43
诚哉,梦儿所言。这篇写的仓促,最后一天。虎头蛇尾,苍白无力。愧对大家看一眼,更加愧对我膜拜的苏轼大人。
谢谢梦儿来围观,深谢。祝笔锋文健,期待拜读你更多大作!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9-1-5 10:06
苏辙是弟弟吧。
文章视角不错,也有个人的观点,对于苏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能写出新意也算不错。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