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论零碎阅读之利弊——从沈从文的情事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3 17:45
标题: 论零碎阅读之利弊——从沈从文的情事说起
本帖最后由 柳藏 于 2019-1-24 11:32 编辑
2019年1月书话评论版块提倡阅读沈从文著作。我尚未动笔,今日头条却迅速为我推送了一篇文章:《沈从文写信向张兆和坦白:自己婚内爱上她人,她的反应让他绝望!》。全文不长,大约十分钟看完。作者自称为记者某。文章图文并茂,故事引用加上作者的“合理”推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沈从文虽为文学大家,但婚内出轨,导致心高气傲的出身名门的才女夫人张兆和终身不原谅,凄惶老死。短短一个月时间,推送文回复达到五千七百多条,不少读者哂言,文人多风流、文学大家沈从文不过尔尔、活该等等。更有不堪入目之贬损,令有识之士愤慨。只有极少数人质疑撰文者动机,作者挖掘故去名人桃色事件,以“屌丝与女神”诸般字眼夸张渲染,故作惊人语,吸引读者。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沈从文夫妻感情真是如此不堪?可信度有多少呢?
如今网络信息空前丰富,现代年轻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机不离身的地步。手机超越了传统的开门七件事,早晨醒来,先点开手机浏览一遍。等车、坐电梯、走路、吃饭、看病……任何空余时间,都能看到专注于手机的低头族。一旦手机忘带,或者手机低电量,便失魂落魄,忧心仲仲,成为典型的手机候群症患者。
各类手机APP运用软件应时而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应此而生的碎片化阅读理论,也大行其道。碎片化阅读即利用各种零碎的闲余时间,进行快速浏览阅读。特征是信息集中,快捷,阅读时间短,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在最短时间获得新信息。这种理论暗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的观点,零碎的阅读,总胜过没有阅读。就像缺乏锻炼的办公室职员,久于案牍,腰酸颈椎硬,起身扭身摇头,或故意不坐电梯,步行上下楼,多少动一动,总是比不动好更有助于健康吧。
有些APP软件针对这种碎片化阅读,运用信息数据归集运算和平台推广技术,根据人们的喜好推送相关信息,以达到全面攻占用户的目的。只要人们曾在网上浏览过某方面的信息,相关推荐马上纷沓而至。居家、旅游、娱乐、运动……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不少网友说,最夸张的是有时只是脑袋里想了某些事,相关推送也神鬼莫测的马上出现——连思想都被窥探无遗,我们还有个人隐私吗?
全民裸奔的时代!这不得不让人警惕。古人说:“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大数据时代,更应谨记“慎独”二字。碎片化阅读“看起来很美”,实则存在诸多弊病。
碎片化信息来源可靠性低。相比传统纸媒在正式付印之前,经过了编审、校对等重重把关,几经筛篦,错漏相对较少。网络信息为了追求时效性,往往粗于审核。只要没触及政策底线,一概放行。某些小编为了网站流量,更是胡编乱造,许多陈年新闻改个日期便推送出来,张冠李戴,常识性错误更是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碎片化阅读是谣言的中继站和放大器。
碎片化的特质注定信息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叙述往往浮于表面,注重趣味,投人们猎奇心态所好,没有更深的内涵。另一个普遍现象是,碎片化信息通常热衷于名利财色,使人肤浅。人们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形成了一种百晓生、万事通的错觉,其实是被媒体蒙上了眼睛,任由小编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民众浮躁的根源之一。
碎片化阅读的问题如要深挖,可以写成一项专题论著。本文只略作理论,核心还是回归到今日头条推送的沈从文情事一文。
沈从文与三三(张兆和)婚前的爱情故事,不论是沈从文苦苦追求、胡适助攻的情节,还是婚后的《湘西简书》,都成为了人间佳话。尤其是那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和张爱玲的那句“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样,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在相关的回忆录及传记中可以证明,沈从文在婚后与高韵秀(高青子)确实有过一段恋情。从常人视角来看,这段不轨恋情是妻子完全不能接受的,更何况是心高气傲的张家大小姐,所以,她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反应,都是合乎人性,合情合理。
推送文关于以上老生常谈的引用算是正规正矩。但是,接下来的叙述便出人意料了。记者无视1948年那场针对沈从文的剧烈批判,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批判沈从文是桃红色文艺,北京大学贴出声讨大标语和壁报,口诛笔伐,直指沈从文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直接作为反动统治的代言人”,导致其陷入空前孤立感的史实,将1949年沈从文因抑郁症发展为精神崩溃而自杀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婚外情,实在是一叶障目,令人啼笑皆非——西南联大时便已彻底结束的婚外情压力,何至于十年后才爆发?在获救后,沈从文说“我要新生,在一切毁谤和侮辱打击与斗争中,得回我应得的新生”,也证明了毁谤打击才是让他精神失常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变革给民国过来的一代文人带来巨大冲击,政治运动如狂风暴雨,严酷无情,让他们瑟瑟发抖,担心小命朝不保夕。正是提前接受了命运的裁决,沈从文经过深痛思考,及早决定告别文学创作,投身于“花花草草、坛坛罐罐,服饰花纹”的文史研究,远离政治漩涡。与后来被迫害至死的傅雷、老舍、储安平、陈家梦等人的悲惨命运相比,沈从文即便后来也遭受抄家、批斗、下放等冲击,但最终活了下来,才有了后来拨乱反正、远赴欧美讲学的风淡云轻。
——记者说“那段特殊时期,年近70岁的沈从文被安排打扫女厕所,对于一个文人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屈辱了。”事实上完全相反,沈从文在写给妻子和亲友的信上,几次提到,打扫厕所是他最轻松而开心的事,因为不需要与人打交道,不用作检查、自我批判,所以他“每次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包括在那窄小的东堂子住处的街巷和公共厕所,习惯早起的他和张兆和,也是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
文中不无煽情的写道“她和他,若要真的跨过那道坎,怕是非得重来一次不可了。”“张兆和二姐张允和一次去看沈从文时,他颤抖着从口袋里摸出一封信,高兴地对张允和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说完后,这个老头便吸溜吸溜地哭起来了,哭得又伤心又快乐,像一个老小孩。”“一段原本注定是最美传奇的婚姻,最后却变成了冰冷的监狱,怎不令人唏嘘长叹?!”这几句段定论性的推导,再加上沈从文临终前的最后一句“三姐,我对不起你!”描蓦了一幅高攀名门的凤凰男、移情别恋的负心汉终于得到现世报的画面,力图使读者道德高点,产生一种痉挛性的快感。
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从现有的史料中,回溯沈从文的艰苦岁月,对他们的感情生活探个究竟。1956年沈从文到九如巷看望张家亲人,孩子们和老保姆都兴奋的喊“三姑爷来了”,他享受久违的亲情,倘若心有芥蒂,他不可能感受到张家庭院中的“一派清芬”。1966年那场袭卷全国的灾难开始,随着儿子们下放、侄女沈朝慧被遣还原,东堂子便只剩下两位老人。沈从文在给儿子虎雏的信里说到“大哥经常买了些新唱片回来……一般我和妈妈晚上听两三张”。经历多次抄家,经济拮据,“家中主要得靠妈妈那点收入了,所以生活极端简化”。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沈从文夫妇相互依靠,度日维艰。
1969年9月张兆和下放湖北咸宁,11月沈从文也被动员下干校。临行前,张允和来看望,要走的时候,沈从文突然说:“‘莫走,二姐,你看!’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的对张允和说:‘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张允和说:‘我能看看吗?’沈从文把信放下来,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把信放在胸前温了一下,并没有给她。张允和正觉得有些好笑。沈从文忽然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记者在文章中故意含糊其词,联贯前面的叙述,很容易让读者错以为是婚外情后张兆和回复他的第一封信。其实这是沈从文早年追求张兆和时,收到的第一封回信。
在湖北双溪区下放期间,沈从文居住条件极为恶劣,困于高血压重病,张兆和请假到双溪照料了丈夫十天。国庆期间探望,又住了三天。当年十一月沈从文肾结石发作,住院四十余天,均由张兆和照料。迁到丹江后,老俩口居住在一起,房间窗后靠山,十分清静,“以为几十年住处,或数这里最好。”1972年2月沈从文回京治病,张兆和陪同他,安排了他的治疗和生活后,返回丹江。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沈从文夫妻相濡以沫,犹其是张兆和担任了照料丈夫的重任,始终守护在沈从文的病床前,真不知记者所说的需要“重来”的“那道坎”,倒底在何处?或者是为了自己的臆想强加附会?
——政策回暖,沈从文夫妇先后回到北京,依旧居住在东堂子。张兆和成为了“花农”,在院子里种了二十种不同月季。两个老人也曾闹矛盾,原因却是因为沈从文热心揽事、没日没夜工作,张兆和担心身他的体会垮下来。找沈从文学习或咨询的人不断,来人了张兆和就得避到简陋的小厨房。家里一张小书桌沈从文和妻子轮流用,他写信给巴金时说:“因住处只有一张桌子,目前为我赶校那两份选集,上午三点她即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留给我工作。下午我睡,桌子再让她(张兆和)使用到六点,她做饭,再让我使用书桌。”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为了保障《中国古代服饰资料》工作的进行,沈从文还动员了张兆和、沈朝慧,一起连续紧张工作了三个多月。1979年,老两口相伴到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镇江等地考察近年新出土文物。在国内短时间内大量出版沈从文的旧作时,是张兆和对照纷乱的版本一一校改印刷上的错讹,还为这些作品的重新面世仔细“把关”。一九八二年五月八日,沈从文在张兆和的陪伴下,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了湘西那个小小的山城。沈从文前往欧美讲学,张兆和也始终在身边陪同。如此夫唱妇随,张兆和形影不离,照顾沈从文,难道不是典型的琴瑟相鸣?
《边城》德文译者吴素乐回忆。1983年去访问时沈从文时,发现他正坐在椅子上喘气、出汗、脸红红的。十分惊讶,问发生了什么事。“沈眯着眼睛,狡黠地用手指着他的妻子。她解释说:‘他需要运动……我就让他在室内运动。在他口袋里放一把豆子,从门口到窗户,每来回一次就放一粒在小木柜上,放完为止。’然后她在我耳边轻声说‘每天我都多放一点豆子在他口袋中。’这时沈从文孩子般地笑起来,似乎在说:‘我早就知道你的花招了。’”此情此景,这是何等安详宁静,而又心心相印的动人场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从简单的、低浅的男女欢爱之情,经过了社会动荡的冲刷和政治迫害的磨砺,渐渐淡化为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在历尽生死磨难之后,两人相互扶持,沈从文对张兆和的依靠达到了不可须臾离开的程度,精神上已经完全融为一体。记者竟然说他们的“婚姻”变成了“冰冷的监狱”,只能证明其本人不黯人世,浅陋无知。
沈从文弥留之际,对张兆和说的最后一句话“三姐,我对不起你。”有人认为是沈从文表达年轻时出轨的忏悔,这种认识是有可能,但是狭隘了。更大的可能是,沈从文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他无法再陪爱人走下去了。
一九九二年五月,张兆和率领全家,送沈从文回归凤凰。以八十二岁高龄,担负起了主持《沈从文全集》的编辑工作。这是她晚年的头等大事。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三十二卷全集出版。她完成了大的心愿,也安安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时间是二〇〇三年二月十六日。享年九十三岁。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日,张兆和的骨灰入葬,埋在了埋沈从文地方的泥土里。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e4975fd259e0c0f9f9b8d7c766f8d8f3.jpeg
(94.23 KB, 下载次数: 593)
-
a7a657bfb5f0203c71896e2495228972.jpg
(131.55 KB, 下载次数: 602)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19-1-23 18:08
”沈从文对沈从文的依靠达到了不可须……“此处有误?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19-1-23 18:13
先树靶子,再以大量理论和事实进行反驳,有理有据,观点明确,辩驳有力,读来却不见咄咄逼人之气。柳爷威武!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9-1-23 18:24
民国从清朝过度,离三妻四妾的时期,并不遥远。对这种事情的认知似乎远没有到如今的这种程度,原谅起来,大抵也比较容易。所以,后来的琴瑟和鸣,应是真的。
记得我看那篇文章的时候,只云淡风轻,因为我压根儿也没相信。而且,感觉到了对沈二哥的很不尊重。现在的很多所谓头条,所谓新闻,大多都缺乏考证,大多都是怎么引人眼球怎么写。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9-1-23 19:11
天下好事、多事、唆事,未若操笔者。两个人,早走的一个,都会说一声对不起。一生的对不起啊,一辈子的意犹未尽。沈从文张三姐或许未觉得,天下已闹得天翻地覆。明白者直须一哂。
作者: 任逍遥km 时间: 2019-1-23 19:22
在中国诽谤棒喝他人尤其是名人并不需要承担什么法律或道义上的责任。有时还能披件道义的外衣。因为身后是一大群起哄民粹份子。吸引眼球,增加关注流量。谁火灭谁。胡说八道的文章,的确是当今乱象。,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19-1-23 20:00
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9-1-23 22:14 编辑
附议冷晰子版主
现在的一些头条,唯恐天下不乱
我看到一篇提到老舍自杀的文章。
说的是老舍挨批斗之后,家人冷漠,他感觉不到家人关心才死。
之后又写出老舍的一段婚外恋,如何伤害了家人。
或许有吧?好感一类?
被放大?夸大?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9-1-23 20:54
愚以为对于逝者深挖人家隐私,是一种卑鄙行为。即便人家有多少功过,去窥视探究都是一种不应该。可这世间偏偏就有不少人,沉溺其中,以挖人隐私为荣,胡编乱造为傲。不知是咱愚盲,还是人心奸诈。始终搞不明白。
反正懒得去看那些所谓的新闻八卦,还有头条推送,就瞅瞅中财文章,略知天下事。虽是属于井底之蛙,就不为这些啥恼!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08:50
当时咋一看,也是心头一惊。怎会如此不堪?再一细想,更愤然了。此记者,文字之妓也。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08:54
沈从文在生活上的对张兆和的依赖程度,几乎和路遥与他堂弟的依赖程度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正事,根本无暇顾及自已的生活小细节。又仿佛王安石无视饮食之丰简、林彪只顾面前一盘黄豆。凡大人者,多痴也。痴。所以成。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08:55
梅边透澈,理应如此。这一世的牵挂啊,终于要化成虚无了。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08:58
乱象后面我想加上腐败二字。之所以会有乱象,说明机制出问题。机制出了问题,就是监管缺失。
一方面,我们要责成相关机构,形同虚设,只偏颇于政治形态。另一方面,我们都得反思,为什么当今中国人都是且聋且盲之畸态。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08:59
老舍那篇也看过。大约用显微镜来看别人,是中国特色之一吧。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09:01
哈哈,草姐好心态。只是不看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信息爆炸时代么。但必须学会去芜求真,透过八卦看真相。
希望书话多些文气、真气、书生气,也不妨吃吃瓜,看看笑话,多点乐趣。
作者: 鲜然 时间: 2019-1-24 10:42
本来打算《湘行散记》后,读《大河》。可是停下来了。觉得自己的年关状态,不宜沈从文。
那个头条没看过,说实话,那些八卦,倒是浏览过。注意了一件事情,沈从文和高青子开始时间。说实话,心里有点凉。但是情感之事,深陷其中的两个人不说,谁能真正清楚怎回事?就算说了,也是婆说和公说,辨不清。
我是信缘分的那类人。觉得,沈、张、高的故事,是有个缘分在,或者因缘际会造就吧。
想起演员黄磊有句话,大致这样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抵制诱惑的过程。
谁人能经得起诱惑?抵挡了这一个诱惑,还有下一个等着。说实话,我是不能保证自己的,我不是完人。
这样的话,我反而到更喜欢张兆和,她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曾经和一个人讨论过婚外之情,他用了个词:人性。
起初觉得,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给自己的一个托词。后来,见得的多了,觉得,真的是,人性。
其实,都是普通人,人性有难违的一面,也有自我克制的一面。
克制吧。
作者: rsjby 时间: 2019-1-24 10:50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9-1-24 11:13 编辑
关于沈从文所谓“婚内出轨”之说,由来已久。是真是假,其实都不重要。
对于沈从文这样的名人,生活的一丝一毫,都可能被人拿来说事,都可能成人某类人的“衣食”。这,也正常。
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说,让这些人去”惊人“吧,因为”惊人“之后,其离”休“也不远了。
另:优心仲仲,是不是笔误了?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11:05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八个字,有多大的包涵。
又,李叔同晚年所书“悲欣交集”,又是多么大的布白。江天的木木去泉州开元寺时,在这四个字旁边拍了一张照片。去年,我重游开元寺,也拍了一张。无需多言,彼此心灵观照。
苟求完人,本来就是不符生存法则。完美的人肯定更虚假。
我喜欢有点痴有点憨也会犯傻的朋友,这才是真,而后善,而后美。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11:09
首先谢谢字母兄,忧字打错了
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新解,也别有意趣。
傅芸子在《人海闲话》曾记录某画家,自称是死去某大家的弟子,实则根本没一毛钱关系,如此攀附,借以抬高画作价格,被称为卖死人肉。某类人的“衣食”,亦是同理。
作者: 任逍遥km 时间: 2019-1-24 11:29
没多少用的,余秋雨就是受深受其害。他写文反复研究过。说穿了。社会上的戾气势太重。媒体推波助澜。民众的素质决定了乱象。打一回官司。只会让谣言做实。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4 15:05
可以不可以这么认为:余秋雨在面相上吃了亏
作者: 牛老伍 时间: 2019-1-24 22:26
也许是老乡,也许是太近的缘故,沈老的《边城》还是读书的时候看过,已没有什么印象了;曾住过边城宾馆,却没参观过沈老故居,真是遗憾。看楼主佳作,得知文豪生平点滴,也是幸事,赞!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5 08:39
看来晰版和你是同乡了
没去过凤凰,但内心深处却似已去过多回。
倘若有闲,把沈从文的前期所有作品看过去,何尝不是一次智者精神世界的旅行!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9-1-25 09:52
借所谓时尚的头条来说沈老之事,有理有据,辩驳有力,佩服柳版博学。赏读学习了。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9-1-25 10:05
所以说沈二哥有赤子之心。但懦弱也是有的。作为文人,他合格,作为男人,似乎差了那么一点。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5 10:59
这个和他幼年时不幸有关。当时他和沈荃两兄弟出麻疹,濒临死亡,家人就用土谷笪把他们围卷着,竖起来,听天由命。结果他们都幸运的活了下来,弟弟后来长得魁梧,他却落病症,以致于身质虚浮,间接影响到他的男人方面的精神发育。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5 11:00
谢谢云馨阅评,其实主要是看那头条,觉得愤怒,所以就一吐为快了。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9-1-26 16:29
慢慢的,名人家事也都会浮出水面。近些年作者日记以及家书的付印就是一个趋向。
作者: 牛老伍 时间: 2019-1-26 23:02
呵呵,这老乡也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柳版说的是,沉下心来读读经典著作,确是智者精神世界的一次旅行,但这旅行真的需要路费(有时间,能心静),我也很是希望这样,但却不是我等斗米折腰求温饱之人所做到的,稍有一时半会闲暇,看看动画片,返老还童来得实在些,(哈哈,不求上进,)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9-1-27 14:22
这段时间一直在重温沈从文的传记、小说《边城》等,过去都读过,时间长了忘记了。重读的感觉非常美好,在旧有印象中,又多了一层理解。正像柳同学文中观点一样,大家备受关注,一些无良自媒体为了博人眼球,昧着良心写些小道消息以及经不住推敲的东西,求得点击率。说他们卑鄙都轻了,应该说无耻。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9-1-27 14:24
重温他的自传,写到的那个小时候害病事,确实是那样,因为瘙痒,家里人拿席子给兄弟俩包起来,不知道能否活下来呢。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9-1-27 19:32
这个事略知一二,也能够理解,如鲜然所说,人性吧。
文章能够如此厘清,一靠功夫,二靠耐性,当然,更多的是慈悲。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19-1-27 20:36
三三啊,二哥啊,曾经的一段梦啊,风啊水啊一顶桥~都是过去时态了,只是地方与空间未变,一场又一场的情事还在延续。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8 15:32
最近忙,所以没及明上来回复。
沈从文最美的文字是湘行散记,即他在船上写给新婚妻子的信。举世无双。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8 15:36
无缺点之人,非真人。
沈从文的创作是湘西山水孕育的自然果实,独一无二,即使那些恶,也是山鬼般天真烂漫。
写此文,也是一时臆气,相当于是路见不平吧。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8 15:40
问好宋老师,欢迎来书话踏浪!希望能看到您的读书文章原创分享
会来中财的大多数人,都是真正爱读书写字的人。
所以,我相信书话以后会越来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来此踏浪,闲闲书话。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8 15:53
要不要公车上书,把三亚移动老总给撤了?
作者: 雪中侠客 时间: 2019-1-28 16:34
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看过《湘行散记》,小说看过《边城》,深感于他优美的文字,行云流水,让人读着心里舒畅。在如今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很少有人去深究事情的根本原因了。自媒体的哗众取宠,断章取义,比比皆是,而很多读者不辨是非,仅仅喜欢窥探桃色新闻的,也大有人在,作为谈资而已,他们并不愿意深挖事情的具体内容,浮于表面,也是让人担心的问题。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9-1-29 07:48
这两天忙里得闲时,正经书是读不进去的,偶尔翻一下《三十三年梦》,偶有感慨:抛却政治因素不谈,胡兰成还真是一个特别的人,难怪当年张爱玲会沦陷。顺道在旧书网买了胡兰成得意弟子仙枝的两本书,因为在《三十三年梦》里,天心对仙枝多有腹诽。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9 08:44
侠客说的对,不愿深思,只求表面,所以浮躁。
因浮躁并发的后症,人们却完全无知,所以愤怒。
承担不了愤怒的力量,缩头缩脚,所以猥琐。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9 08:46
总感觉阅读胡兰成的契机未到,要不咱们二月先读张爱玲?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9-1-29 16:36
我那天从沈从文的后半生写了一小段,没等发就掉线了。这等网络实在考验我的耐性。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29 17:35
应该用WORD先写,然后再复制上来。
话说三亚有市长热线么,要不要帮你打一下?这种网络如何跟上新时代步伐嘛!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9-1-30 07:44
二月不是说爱情与书么?要不推到三月?
作者: MLMC 时间: 2019-1-30 10:14
【问好。来晚了,因为,才写完,才投稿。差一点,来不及投稿。】
作者: MLMC 时间: 2019-1-30 10:19
问好,柳藏文友!欣赏大作!这么长啊!哈哈!
作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今日头条的探讨,批评,言之有理!支持!
二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家,资料详细,梳理充分,从多个角度,探讨、批评了各种论调。
我分明看见了,这些作者已经被剥掉了衣服,并且体无完肤。哈哈哈,哈哈哈。柳藏文友笔力强劲!赞一个!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31 10:51
沈从文在船上写的情书,俱备天时地利人和,举世无双。
怎么出题,还是你定吧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1-31 10:52
谢谢满仓老师回复。此文倒不是为了剥别人的衣服,倒是想正沈从文的衣冠。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9-1-31 17:20
逍遥兄说爱情是个比较好写的话题,不过与书相关联,是否有点不一样,试试吧。我估计我的作业要到正月十五以后了,先看大家的吧。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9-2-12 12:17
论据详实有力,论证客观全面。文章就该这样写!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2-12 15:10
谢谢草舍先生肯定。
新年诚请赐文书话,共享墨香。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9-2-12 15:25
柳版客气了。读了您的小说,寻到这里才发现您是大家,失敬失敬!
书话评论的文章主题是不是观后感、观后感一类?平时关注不够,以后多来读文、学习!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9-2-12 16:16
读而优则述。来论坛的人,想必都是爱读书之人。书话评论主要是读书感悟,向文友推荐好书、好作者。如何写书话,止庵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透彻,草舍兄不妨一阅?关于书话(作者 止庵)
http://bbs.zhongcai.com/forum.ph ... 8&fromuid=12021
窃以为,以下是书话的经典讲解:
《书话》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
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
“书话”虽不侧重评论,但无论言及书里书外,最好有些一己之见。“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9-2-12 16:37
了解了解
抽空多多仰读版内妙文。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