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瓦语 [打印本页]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4 06:24
标题: 瓦语
        瓦 语

          ■
敬一兵

  几次出门,都看见黄老三坐在路边的石凳上。初春的太阳,一点一点把寒冷,从他的身上剥离,露出来的是衣服颜色的饱满度,肌肤皱纹的呼吸景象,花白头发的沧桑感,还有逐渐苏醒的记忆痕迹。情愫,只有他自己才能够感知到的情愫,是这些痕迹中最活跃的元素。情愫从他的眼眶里走出来,不是走向马路,而是走进了一片瓦里。马路只有喧嚣没有尽头,会让情愫迷失。他的情愫只会走进一片瓦里。一片瓦就是一个僻静的世界。除了黄老三日渐衰老的经历,还有记忆能够在一片瓦提供的僻静世界里驻足外,恐怕再没有别的什么人,愿意选择一片瓦来安放他们的灵魂了。

  冬末春初晒太阳,是黄老三最好的去处了。瓦蓝色的天空下,树木、空气、声音和偶尔从头顶飞过的几只鸽子,都散发出了自然的气息,让他被一个冬天的压抑,还有空调制造的四季错乱,特别是反季节蔬菜和塑料花木假饰出来的麻木与迟钝,又一次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眼光落脚的地方,是一片由三叶草、雕塑、水池和园林造型组成的绿地。尽管这片绿地的线条和色泽,在穿过暖融融的太阳光抵达他的眼帘时,显得更加清脆、婉约和柔媚,但斑驳的色彩,却丝毫没有说服他的眼睛放弃忧郁的神情,反而让他忧郁的眼神,多了寂寞、沉闷和痛楚的成分。随同他凝视的眼光望过去,扑面而来的沉闷和痛楚的元素,都是从被这片绿地取代了的那个昔日与他一同辉煌过的瓦窑里掷递出来的。

  “要是祈祷的事情都能够如愿以偿就好了。”他像是对我,又像是对自己说的这句话,因为声音低沉,语速缓慢,使得每一个字,都在凝滞之中显露出了沉甸甸的分量。他在初春对着截去了树枝的梧桐祈祷,不久祈祷就会生效,让梧桐长出新的枝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着被绿地取代了的瓦窑祈祷,瓦窑永远也不会听凭祈祷的召唤,从绿地背后走出来,为他捧来一片又一片青瓦。甚至,令他感到更加悲哀的是,他不知道他在心里的祈祷,陪同他凝视的眼光降落在绿地上的时候,那个沉沦在了绿地深处的瓦窑,还有在瓦窑里孕育的瓦片,是否还能感应到?如果瓦窑和瓦片可以感应到,它们又是否能够认出祈祷和凝视,都是来自于瓦窑曾经的老伙计黄老三呢?

  绿地就是这样生硬地隔在了他和瓦窑之间,只能挂念,不能相见。宿命的悲哀,像一把利剑,刺得他心痛。

  黄老三生活所在的这个城市,楼房变高了,马路拓宽了,就连城市的神情和轮廓,也日渐有了新贵的气息和招摇的姿势。当然,以消解一片瓦的存在为代价的新贵气息和招摇的姿势,只会选择与新贵的年轻人为伍,招摇于世,情形就像雨点落在叶子上,叶子立即就与之呼应变得更绿更翠,映衬出来的花也才会炫耀出更妩媚的红色是一样的道理。黄老三肯定是明白这样的道理。只不过道理归道理,他归他,各行其道,互不干涉也就算了,可眼前的事实却不是这样,它们总是用招摇的姿势和征服了陈旧事物的炫耀感,刺激他的皮肤,侵略他悲悯的心,然后用鞭子把他驱赶到比茅草丛生还要显得荒芜僻静的边缘小道上,在一次又一次回忆消解了的瓦片和瓦窑的场景里,伤感而又孤独地行走。消解一片瓦,对于新贵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痛痒之感的,最多也就是对他们的悲悯心和想象力是一次考验。然而在黄老三看来,消解一片瓦,无疑就是消解了他的一段幸福,谋杀了他的一个梦想。瓦能养育他,也能伤害他,这个事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让他发现,一片瓦的灰色分配给每一个人的冷清感是一样的,但冷清里面的痛楚和忧伤,还有可以压弯人的腰杆的重量,却全部落在了他的身上。

  只有瓦才能够让黄老三兴奋起来。这个印象,来自于我们一起晒太阳,瓦这个字眼从他的嘴巴里面一跑出来,就带上了美好而又惨烈的情形。

  我在阳光里享受春天的时候,他却在回忆里享受他留在瓦片上蜿蜒绵绵的脚印的柔情色调。他对瓦的最初柔情,就是发端于四十多年前烟囱高高兀立着的那个瓦窑中。从瓦窑通向池塘的一条夹道上,时常顶替他父亲出现的,就是少年的他一趟又一趟挑水浇一堆堆粘土,然后光了脚丫站在泥泞的粘土中不断踩踏搅拌的身影。太阳从高过他头顶的茅草背后爬出来,慢慢升到了桉树的树梢尖尖上。惨白的光线,打在他的脸上又灼又痛。即便这样,他晃动的身影一刻也不敢停顿下来,最多就是趁了他父亲的眼光离开了他的背脊时,悄悄让从脚趾间挤压出来的稀泥带来的凉意和柔软滑腻的舒适,在脚背上逗留一下。他只有拼命踩踏搅拌粘土,才能够追赶上他父亲用泥弓割片、拓坯和晒瓦的过程。他的父亲干活手脚麻利,这并不意味着瓦坯的生产简单轻松,也不是他的父亲故意要考验或者刁难他踩踏搅拌粘土的手段,反而是每一块瓦坯,都肩负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以及供黄老三继续念书的沉甸甸的责任,从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他的父亲,形成了强大的焦灼感。我虽然没有目睹过瓦坯是怎样从粘土里走出来的情形,但依凭黄老三的回忆,我已经感受到了瓦坯的柔情和类似男人的血性,还有在希望的生长道路上,一片瓦的起步和行走,仅仅只是磨砺和苦役开始的意味。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

  瓦坯被运到棚子里风干后,就可以进窑烧制了。干裂的山柴燃烧出来的旺火,把黄老三的脸庞和炉壁,照得像鲜血一样殷红。搬运烧柴,为炉堂添加山柴,在窑背上的几个水槽里冒出来的蒸蒸水汽中,看父亲稀疏的头发在风中飘飞,听父亲搓着干瘪瘦硬的手所发出来的声音,以及薄暮时分濯洗污黑的手污黑的脸污黑的鼻孔后,坐在池塘边嚼喷香的米饭,就是黄老三伴随一窑瓦出炉前的所有少年生活细节。这样的生活细节,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乏味无聊,但在黄老三的眼睛里,却如同水槽里冒出来的蒸蒸水汽,交织出蚯蚓一样好看的曲线,萦绕出茅草一般的诗情画意。一窑瓦的烧制过程,需要三四天的时间,自然也就在时间上,暗暗扣合了他在生命道路上迈出去的一次步伐。他肯定不知道在他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之前,瓦窑在他的先辈精心照料下,制造出了多少瓦片?他也不知道是经历了多少次风雨的磨砺后,瓦窑才被他的祖先,像一条血脉链条的传承那样用双手把窑的古朴与厚实的轮廓,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手足无措又惶恐不安。依他当时的年龄,还有无时无刻不笼罩在他身上的他的父亲的严肃目光,他只能够隐隐感觉出瓦窑的重量,还有他这一生都注定了要与瓦窑联系在一起的征兆。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汇去描述瓦在人类的繁衍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窑一窑生产出来的瓦在书写他的人生呢,还是他书写了瓦的一生?这个问题,确实对他的想象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四十多年后,他对这个问题的阅读,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他从一个郎当少年变成了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时,像稻谷一样一茬接了一茬生产出来的瓦,以及后来没有了瓦窑,也没有了瓦片的日子里,一茬接了一茬生产出来的相关回忆,始终都以不竭的激情,用故事的体裁和口语讲述的形式,把他的孩提、少年、青年、中年和退休后的生活时段,一块一块地在他的眼前拼贴了起来。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拼贴,多多少少有点后现代的意思,但整个拼贴的过程,仿佛老巷子里铺在地上的青石板,抛弃了直线的结构而采取了错综复杂的相互嵌合情形,从而阻止了时光把颜色、声音、面貌、气味和姿势,从石缝间掏出来,晒干成一个又一个孤立的词汇。回忆的轮廓,就是这样被瓦片拼贴的,以至于他的孩提、少年、青年和中年的生活景象,能够栩栩如生地在瓦片上一趟又一趟地走过去。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和瓦片打过交道的人,他的家园意识和怀旧感念是不丰满的,即便他的感念中有许多美的元素。我感到幸运的是,黄老三十分认同我的看法。他说他的人生之路都是由瓦片铺垫出来的,并且有许多次,都是瓦片把险些误入歧途而带来灭顶之灾的他,从迷茫与痛苦中拯救出来的。他清楚地记得,因为贫穷,他第二次辍学在家,天天都与灼人的太阳、茅草、粘土、瓦窑和他老实巴交的父亲在一起,除了枯燥还是枯燥外,再没有了其他风起云涌的精彩和神秘,总是烦躁不安,令他不由自主就把眼睛和心,都拴在了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里,不久就受他人诱惑,替别人打架斗殴,甚至偷鸡摸狗,随意将身体像蜻蜓那样降落在危险的地方,险些引来追捕和杀身之祸。事情就是这样,只要离开了瓦片铺垫出来的瓷实道路,就等于是把自己置身在了迷幻的泥泞合围之中,随时都有陷落的危险。重新让他走回瓦片铺垫的瓷实道路,是在一个盛大的夜晚被茅草举过头顶的时候。那天傍晚他伙同几个外地人去一个仓库偷盗,东西没有偷到反而差点被人逮住,好不容易才摆脱了别人手持棍棒的围追堵截,狼狈不堪地逃回瓦窑。原本以为父亲会为了他几天不到瓦窑帮忙而痛揍他一顿,没想到父亲没有揍他,也没有骂他,只是带他坐在瓦窑的灶口看火色。直到父亲根据火色断定瓦坯已经烧成成品了,才刹火封闭窑孔,对他一语双关地说:火候不到或者火候过了,都无法烧出真正的瓦,这样的次品瓦,要么派不上用场,要么就会给别人带来无穷的后患。当黄老三真正明白,正确地把握火候不仅可以搭救一片瓦,而搭救了一片瓦也就是顺便伸出手来搭救了他的时候,他已经走过了好几年的时光,继承了病逝的父亲的事业,继续以瓦窑相伴,开始独挡一面过日子了。

  他从上房揭瓦掏鸟窝,到再次上房揭瓦替人检查漏雨的情况,两个过程的行为是一样的,而目的,却因了二十多年的间隔,还有经历了连接在二者之间的路,从瓦窑通向池塘的一条夹道,演变成了粼粼千瓣、层层叠叠的瓦片,再被无数次的雨雪风霜打磨后的时间链条取代的变迁,自然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本质差异。目的不同,态度也就不同。检漏是为了找出和替换开裂的瓦片,重新排瓦的质量就显得很重要了。天天与瓦片打交道,他自然对瓦的秉性和形态是非常熟悉的,一眼就能看出薄瓦片纵向中轴线上的两条凸筋端不端正,上排瓦片的下部凸筋叠置在下排瓦片的上部凸筋上的程度紧不紧密,瓦片的横向轴线与纵轴线垂不垂直,排好瓦后水在瓦面上流动得自不自由。替人排一次瓦,就是他艰辛生活造成的终日的惶然不安,从他的身体里排出来的一个绝佳的通道。他排瓦,就是他生产出来的瓦即将顶替别人的瓦派上用场,以瓦自己的身体,为他换来柴米油盐和他生活踏实感的时候。这样的时刻,在他心头产生的美好感觉,简直就像农民在地头望见了秋天沉甸甸的丰收景象。对黄老三来说,瓦片就是他的一面镜子,所有的憧憬、欲望和他准备对幸福好好折腾一番的冲动,都赤裸裸呈现在了瓦片上,让他一读再读。尽管我不知道他从瓦片里是不是读出了闺房和美女,但是与他的人生联结在一起的一片瓦,就是他心里神圣的闺房,就是他钟情不移的美女。同时凭藉他读瓦的神色,我敢肯定,瓦片已经让他的冲动里多了理智的明澈,让他的想象多了生活的潮湿色彩。他后来的情形证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一边对一只蝴蝶赞美,对一片树叶歌唱,对落在花蕊柱头上的一滴水珠倾情,一边继续表现出对一片瓦的漠视。漠视凸显了瓦片沉默的经络,仿佛瓦片天生就只有守侯住自己的沉默,才能呼应旷野无边无际的冷遇,还有漫长黑夜的寂寞勾沉。春天让所有的枝条,都走在了生长的路上,可是就是没有任何一根枝条,愿意折回身来对我们说,它们知道春天也让一片瓦走在了生长的路上。只有黄老三知道,春天也让被新贵起来的城市埋葬了的瓦片,随时随地都可能穿过长满了苔藓的泥土,带着一种解不开的古典主义的迷离愁绪,走进他的脑海里,然后转过身体转过脸庞,用目光触摸他。他的整个孩提时代,就是生活在一片瓦檐下的,他太熟悉这种类似母亲触摸婴儿的眼光了。

  在瓦窑与池塘之间的小道上,秋天的雨是茅草的忧伤和小道的泥泞,用潮湿裹住了黄老三的头发、衣裳和孩提的冲动。他的感官本来在冷清的小道上行走,但因了头顶上一片挨一片、一桁接一桁密密麻麻铺盖的瓦片掷递出的雨点敲打声,他一下子就来到了音乐缭绕的厅堂,任由温馨多于潮湿的音符摆布。冬天的寒冷让光秃秃的树枝不停一片叶子,偶尔只停着一只准备继续觅食的孤鸟,还有他挂在枝头上的惆怅眼光。可是有了瓦檐的掩护,瓦檐的下面就停满了可以依偎的温度,阴郁的寒冷也变得一碧如洗,给他的灵魂提供了飞翔的高度,还有对一片瓦带来的温暖的丈量时间。夏天的炎热让烦躁和焦虑到处招摇,原本所有迷恋的景象,都成了身体和视觉必须回避的事物。他只有走进瓦屋里,一颗随时随地都想自毁的心,才会放弃毁灭的打算安静下来,让他在清凉的世界制造出来的文字里,看见自己的身影并不都是刀枪棍剑的刚性线条,更多的还是一幅山水画勾勒出来的曲线和柔情。

  黄老三有梦,瓦片也有梦。瓦片的梦在泥泞的土路上,由粘土、一直游荡到郊外的灰色和山柴的味道编织而成。瓦窑里燃烧的橘黄色火焰是梦的高光点。梦的表演舞台就是房梁,地位虽然高出了土路很多,但一点高蹈的意思也没有,而梦的所有质地则来自于黄老三的生活背景,既丰富幽深又憨厚质朴。是说我只能闻到瓦檐缝隙间冒出来的饭菜香味,看见瓦檐下远行或回归的脚印,听见瓦片后面传来的叮咛和念书的朗朗声,而总是摸不到它们的血脉和神经,原来所有生活的血脉和神经,都藏在了瓦片的心脏里面了。

  是人的关心给予了一片瓦的泽惠,还是一片瓦庇护了人的一生?很久以来,我的想象力,就是被它所折磨。这个问题太深远太厚实,不是我的目力能够洞穿的。即便这样,我还是发现了瓦片是我的一个冷静旁观的清凉参照物,经由它的参照和对比可以看见,我们的感念和悲悯的宽度与厚度,永远都超不过一片瓦的宽度与厚度。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

  坐在初春的天空下晒太阳,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身子也慵懒得像一只趴着接地气的狗,一动不动。除了温暖,舒适和全方位放松外,从太阳光、清风、鸟鸣、桉树皮和绿地中弯弯拐拐冒出来的昔日瓦片对他回望的景象,都是他继续晒太阳的理由。他的呼吸很轻微,偶尔说一句话,话的声音也十分柔和,给我留下精心和虔诚的印象。对消失了的美好事物进行祭奠,我们的心和行为,自然也就变得精细而又虔诚,这大多源于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美好的事物,而在我们内心里引起的担忧与恐慌,一如黄老三与瓦片。瓦片还在他的眼睛里回望他,这不由得让他想到,回望就是他对瓦片感念、感恩和怀旧情感由然而起的一个代名词。埋藏在心里的热爱,对一片瓦的长久热爱,让他在寻找过去的灿烂与辉煌的同时,也被灿烂与辉煌寻找。寻找与被寻找,让他自己,瞬间就在阳光下,浓缩成了一个凝视的姿势。千万不要轻视这种凝视的姿势。正是基于对一片瓦的凝视,我们的仁爱之心才得以延绵不绝,我们才有机会,在僻静的心中,听见那些被埋葬了的青瓦,悄悄摆脱了休眠的笼罩,对着我们继续倾吐它们表里如一、质朴无华、恬淡从容以及充满了卑微草芥气息的瓦语。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0-5-14 06:30 编辑 ]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4 07:14
瓦语——瓦语:一、一部超曲式的卡农就活在这纸上了,它一点一点流散开来,呈展月夜和阳光下的细微感受;二、从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初,抚理到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不惑,这个过程本来由告老却突转为对思考思想的阅读才刚刚开始——这个突转带着革命气息,甚至复调感更密集了。三、从初春的太阳开始构建句子的延展和思考点的重复,这个主句一直就贯穿下来,祈祷瓦窑是重复在他思想里的提问并应答,这两重主旨开始漫延到全篇的神魂中,甚至不休止重复,一会儿融入瓦片的思想,一会融入瓦片的人生,说白了,瓦片凝聚了一个人的全部。四、是一面最直观却也极为抽象的镜子,大约黄老三自己不知道他拥有这样一面镜子,而叙述者总是要超越于简单和平淡的尘世凡景而让思考和思想站在时间的时间之上,如此,看问题就透彻和明晰起来。五、接下来,声部之间有了对比,黄老三生活的城市,黄老三过去生活的城市,在一次次思想的凝聚中各展其最优秀的一面,诠释的角度和审美的层次都有了比较,这样的叙述,就多了立体感和亲临的场境感。六、角色思想的融入,这里面的角色思想,常常被叙述者的思想细腻融入和遍布,这就令叙述徒增了艺术感,使那些原本暗色的生活细节最终能被光彩披蒙和润泽,从更深处散发它的本质和情愫。七、每一个叙述细节多了考证的意味,即一个思维由始追逐着另一思维,进行相应的重叠,直到最后、最后的一思想断片,之后会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由单个到多个细节的叠加,从而构成叙述复调试的展现,凝聚成细微的声音,重复下去。可以说,任何一个人,他的生命痕迹都有一个最微弱却最能够被凝聚的对象,黄老三的人生就凝聚在了一个瓦片上,这样的构思,堪称优秀和神奇,别具匠心也。而作者的几番命题和考证,最终留给我们重新陷入思考:这一生,无论从任何时刻开始,都是开始。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4 07:33
标题: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5-14 07:40
先记号。慢慢学习着。问好!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5-14 07:53
质感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愫,灵动的笔触,在意境与生活片段的交融里,挥洒成美感。
读这样的文字,既养眼,又润心,更重要的,是引起一系列关乎人的生活质量和理念重塑的思索。
以一个契机,深入进去,以对生活和艺术的灵犀和理解的深度,超越生活本身,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的也是无数的深入其中的读者。
问候敬老师,顺祝周末愉快!!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10-5-14 08:08
一个人的生活,有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有的人喜欢张扬,有的人则甘于平凡.瓦语,以一个热爱瓦的人的心路,揭示生活和生命的内涵,使文字充满了感情情愫,让人思索生活,感谢生活.学习敬版的美文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5-14 08:37
  《瓦语》一文,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这是一个被城市建设征用了瓦窑而使得一位毕生与瓦、窑生活的老人失去了生活来源的记述。文章的开篇,即直接以凝重而深沉的笔触,道出了一位在晒着太阳、回想往事的黄老三日渐衰老的情形。在温暖的阳光下,对于那些与瓦窑、生活等等有关的场景徐徐而出。在现实境地里的他惟有用缅想,与心灵中的瓦对语,在内心深处,在僻静的瓦世界里,眼前的绿地终究是取代了的瓦窑。

  “在黄老三看来,消解一片瓦,无疑就是消解了他的一段幸福,谋杀了他的一个梦想。瓦能养育他,也能伤害他”这是个事实,渗透着个体的无奈和卑微。这就如同农民失去了土地一样。他们无力抗争,只有将一种深彻的痛埋藏着。

  “绿地就是这样生硬地隔在了他和瓦窑之间,只能挂念,不能相见。宿命的悲哀,像一把利剑,刺得他心痛。”绿地,是人工营造着的。尽管这种绿也散发着清醇的味道,但更多的却是城市的味道。对于失去生活来源的他来说,这种味道只会感到逐渐地窒息。

  “只有瓦才能够让黄老三兴奋起来。”瓦,是他一生的依靠。是他生活的依靠。是他最为熟悉的老朋友。也是他可以让心情感奋起来的因素。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这句话非常重要。生活的源头一旦失去,生活的重心就会产生偏离,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由此,我想到了那些像黄老三一样失去了生活源头的农人们,这是他们熟稔着的活计,不稼不穑的日子就是苦挨着岁月。他们有的是力气,但这种力气只适应着躬稼劳作。尽管,像黄老三这样从事瓦生产的砖窑厂是自生自灭的结果,但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失去生活来源的悲凉境况。

  “四十多年后,他对这个问题的阅读,才刚刚开始。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不管从事什么活计,都是为了生活,就像农人与土地,是不可分割的。热爱瓦片,就是热爱生活,就是热爱土地。瓦片从何而来,从泥土里来。瓦片最后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但在数年后瓦片还是又归于泥土。

  带着一种情感,带着一种恤惜与悲悯,以一个贯注者深挚的目光,回顾着对书写对象畴昔生活以及现实的对照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事理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了。作者的悲悯情愫不是倏地而生,之所以成为他思想的羁缚,所以,不得不抒,不得不叹。文章叙事井然谨严,闳言崇议,紧密结合现实问题,表现高度的概括能力。
作者: 刘满园    时间: 2010-5-14 08:40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5-14 07:53 发表
质感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愫,灵动的笔触,在意境与生活片段的交融里,挥洒成美感。
读这样的文字,既养眼,又润心,更重要的,是引起一系列关乎人的生活质量和理念重塑的思索。
以一个契机,深入进去,以 ...

欣赏了,欣赏学习。
作者: 鸽子杨军    时间: 2010-5-14 08:42
漂亮,大气,学习!
作者: 乔举平    时间: 2010-5-14 08:43
充满哲思和感悟的文字,让文章有了更深的涵义,学习欣赏!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0-5-14 08:48
一会来读。我看见有两个大 段评了。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5-14 08:51
以物语形式,去抒发一个人的心路里程和时代变迁,行文如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5-14 09:00
正是基于对一片瓦的凝视,我们的仁爱之心才得以延绵不绝,我们才有机会,在僻静的心中,听见那些被埋葬了的青瓦,悄悄摆脱了休眠的笼罩,对着我们继续倾吐它们表里如一、质朴无华、恬淡从容以及充满了卑微草芥气息的瓦语。

瓦语,以一个热爱瓦的人的心路,揭示生活和生命的内涵,文章极富质感,文字颇具张力,让人思索生活,感谢生活,揭示生命的内涵。学习敬版美文,问好。
作者: 刘满园    时间: 2010-5-14 09:08
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实际就是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作者把那些局部的、具体的、零碎的片段与回忆,把整个生活生存生命过程,高度融合起来把握,站在一种高度,上升到审美关照的层次上,给予更多层多元多重的意义。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0-5-14 10:05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5-14 07:14 发表
瓦语——瓦语:一、一部超曲式的卡农就活在这纸上了,它一点一点流散开来,呈展月夜和阳光下的细微感受;二、从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初,抚理到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不惑,这个过程本来由告老却突转为对思考思想的阅读才 ...


好文、好评一起欣赏、学习!问好二位!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4 10:06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5-14 07:14 发表
瓦语——瓦语:一、一部超曲式的卡农就活在这纸上了,它一点一点流散开来,呈展月夜和阳光下的细微感受;二、从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初,抚理到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不惑,这个过程本来由告老却突转为对思考思想的阅读才 ...
这个点评很精到,也很专业,严重学习,严重感动,握手致意!
作者: 万里晴空    时间: 2010-5-14 10:10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豪气爽人!
作者: 清浅居    时间: 2010-5-14 10:31
又如雕刻般,为读者刻画出了黄老三一位垂暮老人的形象,骨感的笔力,雕琢出这位劳动者的身形与坚韧还有懦弱与无奈。世间万物都会有这着自己独有的语言,瓦语亦是一种物语,但它却深深饱含着生活的语言和生命的语言,让我们静静地去聆听这沧桑的语言,我想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智性悔悟的!
问好,远握!
作者: 薄暮    时间: 2010-5-14 11:26
读完敬版的大气而深厚的佳作,再读朋友们的精彩点评,真是受益匪浅!读这样的文章真的需要细细的品,细细的回味,让文字的魅力渐渐扩散……问好敬版!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0-5-14 12:01
把黄老三这个人物内在外在的世界融会到屋瓦的风景之中,活着的感念和无生命物体的交相融会,彼此的左证,融入,使得一切由此延展的事物,都具有了人的灵魂。而由此展开的人生体悟、生命的内涵、以及人生沧桑岁月的感念,都在动人的体验、想象和生存的物象灵魂中得以全面展开和提升。多层次的视角,让文章获得了丰厚的内涵。
作者: geng167    时间: 2010-5-14 12:01
好文,好评,一并欣赏。
作者: 嘎玛丹增    时间: 2010-5-14 14:06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

厚实,耐读,容易走进心灵。
作者: 眉妩    时间: 2010-5-14 14:57
一幅素描,缓缓在眼前展开,一个人的一生,也渐行渐进,在这样一篇文字中,一切远去的,都重又在时光里鲜活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又都是那样的生动,只是做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因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而并不自知,敬版的文字,深入到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把那些灵魂深处的东西一一呈现,一个鲜活的人和他的人生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虽然他如此卑微,仅如一片落满时光灰尘的瓦片,但是却如此生动,鲜活。欣赏佳作!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10-5-14 16:00
先留个记号,试卷阅完再细品。问候!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4 16:14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5-14 07:33 发表
16215
感谢小暖的插图支持!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10-5-14 18:19
由瓦及人,都无时不在渗透着人生深深的感悟。而其中的语言优美深沉,不仅仅只是叙述,这是生活及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 天疆    时间: 2010-5-14 18:50
初读,感觉一兵老师的文字沉稳,舒缓,这是长句式反复运用构成的效果。与瓦的漫长历史,与黄老三这个停留在现代生活夹缝的典型旧时代走过来的人物很合拍,文字是写人,更是对古老的中国建筑构件——瓦的剖析,深刻透析瓦的含义是采用一个陪衬的人物来,瓦与人物交叉复述,让文字走向深层次领域。一种独到的写作,行进中的流动是人让瓦有了生命,活现在人们的眼前。瓦是汉民族独有的符号,有深深的内涵,真实的福祉,理性其中,其瓦的生命不就是与瓦有深深情节的人的生命同源。这是学习了这篇文字的体会,学到了一种巧妙的写物方式。
作者: 董万军    时间: 2010-5-14 22:24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5-14 07:53 发表
质感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愫,灵动的笔触,在意境与生活片段的交融里,挥洒成美感。
读这样的文字,既养眼,又润心,更重要的,是引起一系列关乎人的生活质量和理念重塑的思索。
以一个契机,深入进去,以 ...

敬老师的这章文字真是美丽极致!
读之,叫人爱不释手!
学习、问候!
祝福!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0-5-15 09:41
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与生活相关的命运——与瓦的情结,演绎了一个人悲悯的一生,读来慷慨!
敬老周末愉快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0-5-15 09:51
学习敬斑斑美文!
敬老大时不时有新的探索,时不时给我们新的启发。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10-5-15 11:51
       对人物生存境遇与生命痕迹构的透视,深入细腻。文本构思别致,标题新颖,点与点的结合,思维的散发,独具魅力。
作者: 慕容空空    时间: 2010-5-15 13:16
不仅仅是对瓦这个东西的描写,社会历史也一并融入其中,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欣赏!
作者: 杨灵燕    时间: 2010-5-15 19:25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深如灵魂的文字。
      
作者: 银杏王    时间: 2010-5-16 08:03
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 堂珂    时间: 2010-5-16 08:45
敬老师的文字总是深入事物的内核,干净、深刻而内敛,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6 10:03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5-14 07:40 发表
先记号。慢慢学习着。问好!
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作者: 李华新    时间: 2010-5-16 10:30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5-14 06:24 发表
        瓦 语

          ■敬一兵

  几次出门,都看见黄老三坐在路边的石凳上。初春的太阳,一点一点把寒冷,从他的身上剥离,露出来的是衣服颜色的饱满度,肌肤皱纹的呼吸景象,花白头 ...


  你不做版主了,对您的评价客观了。
欣赏您的瓦语!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6 16:48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5-14 07:53 发表
质感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愫,灵动的笔触,在意境与生活片段的交融里,挥洒成美感。
读这样的文字,既养眼,又润心,更重要的,是引起一系列关乎人的生活质量和理念重塑的思索。
以一个契机,深入进去,以 ...
十分感谢你的悉心评点与解读,握手致意!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0-5-16 20:46
静静地读,静静的学习,问候敬版!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10-5-16 23:18
有小说的元素在里边,读起来更有意味了。
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7 07:43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5-14 08:37 发表
  《瓦语》一文,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这是一个被城市建设征用了瓦窑而使得一位毕生与瓦、窑生活的老人失去了生活来源的记述。文章的开篇,即直接以凝重而深沉的笔触,道出了一位在晒着太阳、回想往事的黄老三日渐衰老的情形。在温暖的阳光下,对于那些与瓦窑、生活等等有关的场景徐徐而出。在现实境地里的他惟有用缅想,与心灵中的瓦对语,在内心深处,在僻静的瓦世界里,眼前的绿地终究是取代了的瓦窑。

  “在黄老三看来,消解一片瓦,无疑就是消解了他的一段幸福,谋杀了他的一个梦想。瓦能养育他,也能伤害他”这是个事实,渗透着个体的无奈和卑微。这就如同农民失去了土地一样。他们无力抗争,只有将一种深彻的痛埋藏着。

  “绿地就是这样生硬地隔在了他和瓦窑之间,只能挂念,不能相见。宿命的悲哀,像一把利剑,刺得他心痛。”绿地,是人工营造着的。尽管这种绿也散发着清醇的味道,但更多的却是城市的味道。对于失去生活来源的他来说,这种味道只会感到逐渐地窒息。

  “只有瓦才能够让黄老三兴奋起来。”瓦,是他一生的依靠。是他生活的依靠。是他最为熟悉的老朋友。也是他可以让心情感奋起来的因素。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这句话非常重要。生活的源头一旦失去,生活的重心就会产生偏离,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由此,我想到了那些像黄老三一样失去了生活源头的农人们,这是他们熟稔着的活计,不稼不穑的日子就是苦挨着岁月。他们有的是力气,但这种力气只适应着躬稼劳作。尽管,像黄老三这样从事瓦生产的砖窑厂是自生自灭的结果,但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失去生活来源的悲凉境况。

  “四十多年后,他对这个问题的阅读,才刚刚开始。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不管从事什么活计,都是为了生活,就像农人与土地,是不可分割的。热爱瓦片,就是热爱生活,就是热爱土地。瓦片从何而来,从泥土里来。瓦片最后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但在数年后瓦片还是又归于泥土。

  带着一种情感,带着一种恤惜与悲悯,以一个贯注者深挚的目光,回顾着对书写对象畴昔生活以及现实的对照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事理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了。作者的悲悯情愫不是倏地而生,之所以成为他思想的羁缚,所以,不得不抒,不得不叹。文章叙事井然谨严,闳言崇议,紧密结合现实问题,表现高度的概括能力。


————

 学习和欣赏永生兄如此精彩、热烈、深厚、独到的精评!受益深刻! :victory: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7 08:52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5-14 08:08 发表
一个人的生活,有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有的人喜欢张扬,有的人则甘于平凡.瓦语,以一个热爱瓦的人的心路,揭示生活和生命的内涵,使文字充满了感情情愫,让人思索生活,感谢生活.学习敬版的美文
感谢大相朋友的评点鼓励!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7 08:53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5-14 08:37 发表
  《瓦语》一文,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这是一个被城市建设征用了瓦窑而使得一位毕生与瓦、窑生活的老人失去了生活来源的记述。文章的开篇,即直接以凝重而深沉的笔触,道出了一位在晒着太阳、回想往事的黄老三日渐 ...
杜版的悉心评点与精到解读总是以专业细致的特点感动我,鼓励我,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严重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7 08:54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0-5-14 08:40 发表

欣赏了,欣赏学习。
还请多提意见!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5-17 08:54
再读,问候!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7 08:55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5-14 08:42 发表
漂亮,大气,学习!
谢谢鼓励!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7 08:56
原帖由 乔举平 于 2010-5-14 08:43 发表
充满哲思和感悟的文字,让文章有了更深的涵义,学习欣赏!
感谢提读,问好朋友!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7 08:56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5-14 08:48 发表
一会来读。我看见有两个大 段评了。
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作者: 跃农    时间: 2010-5-17 11:38
具有哲学的深度,这样的文章需要静下心来细读。
作者: 许也    时间: 2010-5-17 11:51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


静静的瓦片,默默无闻,替多少人遮挡风雨和烈日……瓦片精神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10-5-17 12:18
学习敬版精炼的文字!小说般的语言,投射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0-5-17 15:46
是人的关心给予了一片瓦的泽惠,还是一片瓦庇护了人的一生?很久以来,我的想象力,就是被它所折磨。这个问题太深远太厚实,不是我的目力能够洞穿的。即便这样,我还是发现了瓦片是我的一个冷静旁观的清凉参照物,经由它的参照和对比可以看见,我们的感念和悲悯的宽度与厚度,永远都超不过一片瓦的宽度与厚度。
一个人物,就这样站立在生活的背景中,给读者以思考和启悟。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7 18:06
他在初春对着截去了树枝的梧桐祈祷,不久祈祷就会生效,让梧桐长出新的枝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着被绿地取代了的瓦窑祈祷,瓦窑永远也不会听凭祈祷的召唤,从绿地背后走出来,为他捧来一片又一片青瓦。 :victory:
作者: 李雷    时间: 2010-5-17 20:40
拜读敬版倾心力作后又读文友之跟帖。感触颇深。诗意的语言,空灵的意境。
收藏学习!问好!

[ 本帖最后由 李雷 于 2010-5-17 20:42 编辑 ]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10-5-17 20:43
坐在初春的天空下晒太阳,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身子也慵懒得像一只趴着接地气的狗,一动不动。
令人感动的生活情境,
学习并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5-17 21:52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
   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是人的关心给予了一片瓦的泽惠,还是一片瓦庇护了人的一生?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
  瓦语也是心语,更是一兵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最近有些忙碌,先收藏打印出来,慢慢咀嚼学习。问好永远的朋友!
作者: 暖玉    时间: 2010-5-17 22:27
读这样的文章很费神,当然是缘于我的理解力,但也可以说,是我不想跳过一个字,因为跳过一个字,我就再也捕捉不到作者叙述的脉络。脉络是缜密的,是相互交织的,也许一个结点的匆匆一带而过,脉络就会隐形到思维之外。
    也许只是作者偶然与一位老人的一次攀谈,也许老人从始至终也没有过多的语言,但作者却能抓住老人在自我深陷其中的回忆中,偶然轻吐出的只言片语,然后把他们放在自己的心中重新排列组合成一曲命运交响曲。此交响曲,对于老人来说,他未必懂,作者所有诠释老人与瓦相依相伴的人生的语言,在老人也许是另一种陌生,但,老人与作者文字所走的路虽说不同,但最终会聚首。
    好久不见了,还好吗?
作者: 彼岸草    时间: 2010-5-17 22:27
敬老师的此文恢弘大气,体恤之情悠悠散出,彼岸学习了。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8 07:31
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victory: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8 08:50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5-14 08:51 发表
以物语形式,去抒发一个人的心路里程和时代变迁,行文如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谢谢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8 08:51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5-14 09:00 发表
正是基于对一片瓦的凝视,我们的仁爱之心才得以延绵不绝,我们才有机会,在僻静的心中,听见那些被埋葬了的青瓦,悄悄摆脱了休眠的笼罩,对着我们继续倾吐它们表里如一、质朴无华、恬淡从容以及充满了卑微草芥气息的 ...
感谢你的悉心评点,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8 08:51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0-5-14 09:08 发表
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实际就是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作者把那些局部的、具体的、零碎的片段与回忆,把整个生活生存生命过程,高度融合起来把握,站在一种高度,上升到审美关照的层次上,给予更多层 ...
你的点评给我鼓舞,让我感动,握手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8 08:52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5-14 10:05 发表


好文、好评一起欣赏、学习!问好二位!
谢谢提读,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8 09:12
http://bbs.zhongcai.com/viewthre ... amp;extra=page%3D2:( 笨笨丢了。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10-5-18 09:14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
瓦语内蕴了一段难忘的历史风情,读之沉重,欣赏文中哲思的延伸,拜读。
作者: 西北平原    时间: 2010-5-18 11:11
标题: 拜读
细腻、人性、柔情
作者: 潇湘珍珠    时间: 2010-5-18 11:22
读敬版的文章就像在读一本又厚又重的大书,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沉甸甸,深入到人的灵魂。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19 07:30
老大这些天怎么看不到影子了? :o
作者: 若荷    时间: 2010-5-19 08:43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5-14 07:14 发表
瓦语——瓦语:一、一部超曲式的卡农就活在这纸上了,它一点一点流散开来,呈展月夜和阳光下的细微感受;二、从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初,抚理到黄老三的瓦片人生之不惑,这个过程本来由告老却突转为对思考思想的阅读才 ...

暖读文是认真的,点评精致令人佩服。在济南欣赏敬版的散文,想起一篇费振钟写的与瓦有关的散文,有同工异曲之妙~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06
原帖由 万里晴空 于 2010-5-14 10:10 发表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豪气爽人!
感谢提读,握手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06
原帖由 万里晴空 于 2010-5-14 10:10 发表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豪气爽人!
感谢提读,握手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07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2010-5-14 10:31 发表
又如雕刻般,为读者刻画出了黄老三一位垂暮老人的形象,骨感的笔力,雕琢出这位劳动者的身形与坚韧还有懦弱与无奈。世间万物都会有这着自己独有的语言,瓦语亦是一种物语,但它却深深饱含着生活的语言和生命的语言, ...
谢谢你的悉心评点,握手!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08
原帖由 薄暮 于 2010-5-14 11:26 发表
读完敬版的大气而深厚的佳作,再读朋友们的精彩点评,真是受益匪浅!读这样的文章真的需要细细的品,细细的回味,让文字的魅力渐渐扩散……问好敬版!
还请多提意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10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5-14 12:01 发表
把黄老三这个人物内在外在的世界融会到屋瓦的风景之中,活着的感念和无生命物体的交相融会,彼此的左证,融入,使得一切由此延展的事物,都具有了人的灵魂。而由此展开的人生体悟、生命的内涵、以及人生沧桑岁月的感 ...
感谢房子老朋友的悉心评点与专业解读,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10
原帖由 geng167 于 2010-5-14 12:01 发表
好文,好评,一并欣赏。
谢谢回帖!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0:11
原帖由 geng167 于 2010-5-14 12:01 发表
好文,好评,一并欣赏。
谢谢提读。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3:07
原帖由 嘎玛丹增 于 2010-5-14 14:06 发表
瓦不仅是黄老三的生活源头,也是我们的生活源头。

厚实,耐读,容易走进心灵。
谢谢老乡鼓励!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19 13:08
原帖由 眉妩 于 2010-5-14 14:57 发表
一幅素描,缓缓在眼前展开,一个人的一生,也渐行渐进,在这样一篇文字中,一切远去的,都重又在时光里鲜活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又都是那样的生动,只是做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因了“只缘 ...
感谢你的点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飞飞儿    时间: 2010-5-19 17:05
标题: 名字就很吸引我
先记号,回头细读!
问好敬版1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3
原帖由 洪水河畔 于 2010-5-14 16:00 发表
先留个记号,试卷阅完再细品。问候!
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4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10-5-14 18:19 发表
由瓦及人,都无时不在渗透着人生深深的感悟。而其中的语言优美深沉,不仅仅只是叙述,这是生活及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谢谢点评,握手问好!
作者: 高广永    时间: 2010-5-20 09:04
灵动质感的文字,有种悦读的快感!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4
原帖由 天疆 于 2010-5-14 18:50 发表
初读,感觉一兵老师的文字沉稳,舒缓,这是长句式反复运用构成的效果。与瓦的漫长历史,与黄老三这个停留在现代生活夹缝的典型旧时代走过来的人物很合拍,文字是写人,更是对古老的中国建筑构件——瓦的剖析,深刻透 ...
你的评点十分精到,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5
原帖由 董万军 于 2010-5-14 22:24 发表

敬老师的这章文字真是美丽极致!
读之,叫人爱不释手!
学习、问候!
祝福!
你的鼓励让我感动,握手!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6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5-15 09:41 发表
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与生活相关的命运——与瓦的情结,演绎了一个人悲悯的一生,读来慷慨!
敬老周末愉快
谢谢提读评点,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7
原帖由 柯英 于 2010-5-15 09:51 发表
学习敬斑斑美文!
敬老大时不时有新的探索,时不时给我们新的启发。
哈,言重了。还请多提意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7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10-5-15 11:51 发表
       对人物生存境遇与生命痕迹构的透视,深入细腻。文本构思别致,标题新颖,点与点的结合,思维的散发,独具魅力。
谢谢你的专业点评,握手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8
原帖由 慕容空空 于 2010-5-15 13:16 发表
不仅仅是对瓦这个东西的描写,社会历史也一并融入其中,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欣赏!
谢谢点评,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9
原帖由 杨灵燕 于 2010-5-15 19:25 发表
  只有热爱瓦片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深如灵魂的文字。
      
谢谢提读,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09
原帖由 银杏王 于 2010-5-16 08:03 发表
一个人对瓦片的态度,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感谢回帖!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09:10
原帖由 堂珂 于 2010-5-16 08:45 发表
敬老师的文字总是深入事物的内核,干净、深刻而内敛,学习!
感谢鼓励,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21:27
原帖由 李华新 于 2010-5-16 10:30 发表


  你不做版主了,对您的评价客观了。
欣赏您的瓦语!
谢谢提读,握手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21:28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10-5-16 20:46 发表
静静地读,静静的学习,问候敬版!
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0 21:29
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10-5-16 23:18 发表
有小说的元素在里边,读起来更有意味了。
问好。
感谢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木祥    时间: 2010-5-20 22:19
把人物景物都写得栩栩如生!
作者: 王人天    时间: 2010-5-20 22:20
质感,漂亮,学习!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10-5-20 22:35
朋友们都说了那么多了,我不再饶舌。佩服敬兄纵横捭阖的手笔!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5-21 07:38
老大忙完了吗嘿嘿,安! :victory: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1 09:35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5-17 07:43 发表


————

 学习和欣赏永生兄如此精彩、热烈、深厚、独到的精评!受益深刻! :victory:
情形确实如此。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5-21 09:35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5-17 08:54 发表
再读,问候!
再次感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