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远河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5 14:21
标题: 远河
  雨季里,那是一条猛兽一样狂野的河。那头猛兽被激怒了,咆哮,奔突,在崇山峻岭间夺路而奔。它的身体昏黄幽暗。它卷挟了太多的污秽和废物。
  
  废物,都是可见的。除了来自两岸人们的生活丢弃物,还有溺毙动物的尸骸,连根拔起的大树,腐殖质,朽木,以及少量农具、破损的家具——厚重的人迹,就那样,被猛兽一样狂野的河带向别处。河流呈现出来的昏黄之色,没有人说得清它掠夺了哪些土地,改变了哪些地形地貌,留下了怎样的贫瘠和荒凉。
  
  多年以前,河水就无法直接饮用了。像一头受到严重伤害的猛兽,它离人越去越远,背影越去越陌生,啸叫声越去越凶悍,好像在人居之地逗留千百年之后,正向它的野生之地回归。但或者应该反过来:越来越厚重的人迹挤占了它的领地,它只好退回到更加莽荒的地方。在我的心里,河流与两岸的人,各自进入完全不同的两种岁月。
  
  相对于河流,城市是居高临下的。
  
  盛夏的夕阳暴晒着一座楼宇的西墙,那堵墙把强烈的夕照反射到我的客厅里来。这个坐北朝南的小城,有许多空荡荡的西墙。那些西墙,能与夕阳打上照面的,都被这时候即将没落的光明涂抹成寡淡的金色——墙与阳光都很陈旧,都在久远的时光中褪尽了原色,那些楼宇,就像河滩上被强烈太阳光暴晒着的鹅卵石;每面西墙的上半块都反射着白光,怪扎眼的——这个下午,我从城市的几条街上经过的时候,西墙和阳光给我留下了的印象,就像惊心动魄的历史一样。
  
  我好像知道那是怎么回事。阳光和墙壁的原色都被剥离之后,如尘埃一般,飘落于那条古老的河。一同飘去的,还有这土地上无数人的血肉,无数人的肤色,无数人的哀叹,无数人的惨叫,无数人的哭嚎。当然,也有一些人的微笑,也有一些人的恭贺。不过,因为过于虚假和诡诈,那些微笑和恭贺都被更多人的痛楚和失望逐渐剥离之后,丢进那条狂野的河。那条河很好地模拟了靠河为生临水而居的人们因为标准终成经典的肤色,那种肤色遮盖着数千年未曾改变的品质,比如自私,比如怯懦,比如深藏不露的性,比如公开生育的大量孩子,比如连绵不绝的仇恨。比如所有人的先祖,他们葬身的地方都被洪水冲毁了,死魂灵无法带走的那些白骨,被河水纳入怀中,被鹅卵石冲压、打磨,最后都变得酷似圆滑而煞白的鹅卵石。
  
  我的回忆像夕阳照亮的蓝天,深邃,遥远。那种神秘的蓝色,为我提示着另一种安静的蓝色。那是这条河从前的颜色。几十年前的冬天,这条河是和清朗的天空一样湛蓝而清澈的。我曾无数次,从高山向河谷拖下沉重的柴捆子;无数次,把收得的粮食,从高山上背到河谷小路,一路上,听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脚步声。我曾无数次发誓,等我下山,我一定要喝干那条河!
  
  终于下山,卸下身上的重物,穿过堆积着巨大鹅卵的河滩,向河水走去。边走边继续发誓,我一定要用整整一条河的水浇灭我体内的焦渴之火。从山脚到河边,那一段求饮之路好像是比所有的山路都要长的!
  
  俯下身子,低下头,像一头牲口那样把嘴伸进河水。喝饱,慢慢站起,我的焦渴不再是焦渴,而那条河,还是那条河。它还是那样的蓝色,还那样若无其事地往前流淌,那样子好像在对我说:别说是一个你,就算河两岸所有的牲口都把嘴伸进来,我都是这副滴水未漏的样子!每一次在河边喝饱,我都在心里认输。但当我于山上再次遭遇如火的干渴,我又会再次发誓。从那时候起,我就感觉到,河水的无穷和我的誓言根本是同一回事。
  
  那时候,在我,城市很遥远的。每一次步行进城,我都要花费爬上一座高山,再从山上下来花费的所有功夫。就是它,这座临水的城市,从最靠近河边的房子到河边的路程,比从我家的房子到河边的路程更加遥远。那时候,城里的人们,既有挑水的扁担,也有拉水的马车。
  
  我的命运与这座城市的命运,在我进城上学的那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一年,自来水终于从几个机关大院像开始发达的血管一样朝着城市各处延伸了。自来水像乳汁一样养育着城市,城市迅速发育起来。一顶真理的金冠曾经从我的脑海里浮现过:人对一条河流的利用越便利,河流作为生命重要资源的异化速度就会越快。一条流域,两岸城市迅猛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那条河被两岸的人们毁灭了。
  
  我在下午时候驱车穿过城市。天很晴朗,但我根本看不见太阳,我只能凭借反射强烈夕阳的西墙判断太阳所在的大致方向。城市的楼宇是全新的,它们的崭新如初,酷似被着意篡改的历史。
  
  我在家中,再次看到城中一些楼宇的上半块西墙,反射着夕阳,那些墙壁就像巨大的鹅卵石蹲据在河滩上。遥远的天空,就像越去越远的蓝色的河流,我的心里竟又冒起强烈的焦渴感觉,那种感觉,非湛蓝清澈的河水不能慰藉,而我,好像真的再次开始,踏上了一段艰难的求饮之路。
  
  “滴答”一响,手机接到天气预报:黄色预警,注意防雷暴,防洪。其实,就在我穿过城市滨河路的时候,我已经见识过那条大河,水体昏黄幽暗,收纳了无法说清楚的污秽和可以看得见的种种废物,像一头猛兽,狂野而粗鲁,仿佛对城市紧绷着一张不怀好意的脸。
  
  天气预警是有道理的。去年这个时候,那条猛兽之河的爪子,曾经抓蹭过城市。我一直记得,它的抓蹭终无所获,是怏怏而去的,谁又敢于断言,今年它不会再度袭来?它早已不是我经验中的那条河。再说了,这条河从夏天开始就一直昂奋着,它一直都在吸纳两岸村镇流出来的污秽,卷挟沿途的废物。谁都知道,对这土地,河流是最后的裁决者,它会清理必须清理的,包括过于杂乱过于沉重的人迹,包括蚕食河流的一切企图。
  
  我个人是愿意为河流回归它的自然天性找出一万个理由的,但我无法遏止城市疯长的速度,我无法抵抗让它变得污浊的所有原因。我也无法改变我对河流开始抱有成见的事实。我无法终结关于这条河流所有的宏大叙事,而不得不与更多的人一起,让这条河流狂野下去粗鲁下去,污浊下去,昏暗下去。我必须和所有人一起,开始谈论重新寻找清洁源流的远大理想。我也委婉提醒过更多的人,这个城市,盛夏夕阳在暴晒所有西墙的时段里,整个城市是安静到喑哑的。我说我们根本看不见太阳,但强烈的日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的每一条街。在楼群之间,我们一直在凭借夕照的强度和夕照的高度揣摩太阳完全落下的时刻。我们在给自己虚构清凉的夜晚。但是,在相当严酷的三伏天,那样的夜晚是很缥缈的。
  
  夕照仿佛抓牢了每一堵西墙,城市好像被绑牢在污浊河流险峻的岸上。我不适宜这个时段的强光。拉上窗帘,闭上眼睛,夏天开始退却到几十年前,我的心里,焦渴如火,脑海里再次清晰出现,我从高山下落到河谷,开始踏上那条极度艰难的求饮之路。
  
  但我不再发誓。我所生存的这个城市,它早就受制于一条充满污秽和废物的河。是一条狂野的河。那条能满足我求饮之心的蓝色的河,已经在极遥远处。若要用时间来匹配它的遥远,我的余生,足够了。
  
  2019-7-23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9-7-25 14:39
先坐沙发,稍后品读。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9-7-25 15:13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人们早有共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总结来说就是各种生态的破坏。本文以河为喻指的自然生态,所遭遇的近乎毁灭性的破坏,给依河而生的人带来的是一种生存的灾难。对原生态的忆恋,和当下被破坏的情状,交织着一种忧愤意识。读来令人动容!欣赏,问好。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9-7-25 15:54
李兴文的《远河》,是一篇对周遭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痛惜不已时真情流露的文章,也可以算作对“远去之河”深深怀恋的一曲挽歌;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等,让我们读到了心理的共鸣,也对作者的博爱情怀肃然起敬。扎实,深刻,厚重。来学习。问好。
作者: 戴村方    时间: 2019-7-25 15:56
在我们江南地区,自从开始秀美乡村建设以后,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城市里的富有阶层经常在闲暇的时候到农村度假,更有甚者租下一整栋房子,邀集亲友一起下乡聚会度假。
作者: 断肠崖居士    时间: 2019-7-25 17:39
关注环保,关爱社会!点赞!
作者: 何叶叶    时间: 2019-7-25 18:08
每次读李老师的文我都会反复琢磨,因为老师的文特厚重,有意义。真的很好!是我应该学习的。
作者: 张小刚    时间: 2019-7-25 21:05
每次欣赏李老师的文章都是满满的感动。问候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5 21:50
房子 发表于 2019-7-25 15:13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人们早有共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总结来说就是各种 ...

问题随同发展等比例生长,从大尺度上看,两者有相互消损的可能。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大国形象,过于偏重正确舆论导向性。俗语云,报喜不报忧。没有创新,认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曾付出昂贵代价,我们也不能例外。这种思维必然导致滑坡逻辑的正当性,实际情况就是步人后尘,而弯道超车,不外乎强制转让与偷窃!
发现成果将有后续灾情否定。
谢谢房子!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5 21:51
张小刚 发表于 2019-7-25 21:05
每次欣赏李老师的文章都是满满的感动。问候

谢谢小刚文友留评,并祝小刚体健笔丰!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5 21:52
何叶叶 发表于 2019-7-25 18:08
每次读李老师的文我都会反复琢磨,因为老师的文特厚重,有意义。真的很好!是我应该学习的。

谢谢何叶,即颂夏祺!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5 21:53
刘彦林 发表于 2019-7-25 15:54
李兴文的《远河》,是一篇对周遭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痛惜不已时真情流露的文章,也可以算作对“远去之河”深 ...

谢谢彦林精到留评!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5 21:56
戴村方 发表于 2019-7-25 15:56
在我们江南地区,自从开始秀美乡村建设以后,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城市里的富有阶层经常在闲暇的时候到 ...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很严重,已经酿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谢谢戴村方文友!
作者: 芳菲    时间: 2019-7-25 22:03
学习李老师厚重的文字。希望因为这些文字可以让环境有些改变。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9-7-26 09:27
如深邃的蓝天一样的文字,读后深有触动,拜读学习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6 11:15
芳菲 发表于 2019-7-25 22:03
学习李老师厚重的文字。希望因为这些文字可以让环境有些改变。

如果有更多人来关注这些事情,就会有得到改变的希望。
谢谢芳菲,即颂夏祺!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6 11:16
夏日荷风 发表于 2019-7-26 09:27
如深邃的蓝天一样的文字,读后深有触动,拜读学习

环境问题事关所有人,多一些人关注,就多一些改变的力量。谢谢夏日荷风!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9-7-26 15:33
丰赡的表达,丰富的内涵。文章从一条河切入城市的生存忧思,让我想起浩大的身边江河,无一不带着人类遗留的一切阴暗的负面的物质。欣赏。
作者: 静默的百合    时间: 2019-7-26 18:58
远河,文如其题,的确,那条贯穿童年记忆、湛清的河流随时代的发展正在远我们而去,或渐渐消失不见或已严重污染、面目全非,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繁荣近于饮鸩止渴,令人痛心叹息!此文关注环境保护,具有警示与启迪意义。欣赏学习,问好兴文老师!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9-7-26 19:09
李老师此文写得厚实,极具力度。文中对于河流,以及生存环境的忧思,读来让人动容。欣赏!问好!
作者: 河西村夫    时间: 2019-7-26 19:45
一个作家有忧患意识,或者说对这个社会有所担当,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李老师的这篇就是这样,学习!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8 17:11
芳菲 发表于 2019-7-25 22:03
学习李老师厚重的文字。希望因为这些文字可以让环境有些改变。

我所做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未来,还需所有人努力。
谢谢芳菲!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8 17:12
夏日荷风 发表于 2019-7-26 09:27
如深邃的蓝天一样的文字,读后深有触动,拜读学习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我不能忽略自己。
谢谢荷风!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9-7-28 17:32
李老师,恩和来听。
在外边呢,手机不便,想到什么说什么。先请您担待哦。O(∩_∩)O哈哈~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9-7-28 17:51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9-7-28 18:27 编辑

   这篇字,比起您别的文章,像直抒胸臆一些,而依然意象如诗。没有比诗的敏锐更截面世界真相的了。我知道。
   语言能力,有时更是心智密度和观察密度呀。
   总之是,这篇字的易读,和它涵容的不易被真正领受,同是事实哦。
   内容还是表达,允许恩和都不说了吧。还是和您闲聊,好吧勒?

  嗯,读这篇字,好奇怪的,我想起了麦卡锡的《长路》。
   李老师,算不算是一种世界观生命观呢?恩和还太浅薄清浅,不能断言自己。只是很久前,我就决意少看那种绝对黑色寓言式的作品。
   我是想过的:一种打碎若未能同时有建造,起码是改建的可能,就像仅仅宣告上帝已死,科学当道后的今时今日,那个磅礴的破碎,于世何益了呢?
   麦卡锡那本书,写尽了世界末日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绝望。深刻如他,始终给生命和世界留了一隙光亮,且我不觉得是作家的刻意。很多书中,无数善良纯真的人物形象,也从没有一个像《长路》中的那个小男孩,更让我认同为纯良。人有纯良,世就有光明。

   四月中,陪父亲去了一趟捷克。
   伏尔塔瓦河不用说,是我们国家的河流坏境很少能比的。一些内河也和咱们差不多,经过了九十年代的过度建厂,和后来的扩城污染,又渐而开始治理改造。河流和人的共生性,渐渐的重回常识和共识。
   您所在的县级市,经由您的笔,恩和想象得到经过了怎样的变异。最终会怎样呢,愿和您一起怀抱希冀。如您吧,只要有人在看,有人想看清楚,就有希望哦。看见本身,就是希望。是吧。
   但是也和您一样担心那一天来到得太晚呀。一条河也是生命,其实河流尤其是生命。不知道它还会不会重生回童,如昔壮阔浩荡。
   和麦卡锡那本书一样,感觉到深重的悲伤。也同样领受着一腔热血的自有光亮。

   问好。和您闲说的。有不对的,您多指教恩和。
   夏安。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9-7-29 17:00
恩和 发表于 2019-7-28 17:51
这篇字,比起您别的文章,像直抒胸臆一些,而依然意象如诗。没有比诗的敏锐更截面世界真相的了。我知道 ...

恩和所言,对拙作总有裨益,对我本人也多有启发,对此,我是深怀谢忱的。
其实恩和的忧虑透露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无论生活现场,还是艺术文本,都存在一个如何界定所谓正反面的问题,这好像是中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意识形态具有绝对先导性的地方,艺术有时候会屈从于这种先导性的影响,从而很粗暴地,人为地区分出所谓的正反两面来,导向要求的当然是所谓正面。但就文学写作的自然生态而言,这种规定是破坏性的。
我一直坚持多元或多极的思考方式和写作动向,尽量不要显得狭隘和主观。我只注重事实,并多做事实判断而少做价值判断。批评是一切艺术形式无法忽视的精神指标。我是这样认为的。
谢谢恩和一贯支持,兴文一定继续努力!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