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七月十五话“鬼节”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5 21:31
标题: 七月十五话“鬼节”
  七月十五话“鬼节”
  
  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是著名的“鬼节”。若在每年,节前节中,入夜后,小城中总会看到在十字路口烧纸的人。可是今年受台风利奇马影响,连日降雨,这一景象是难得一见了。
  
  中国传统的节日很多,光“鬼节”就有三个。可见活人要过节,死人也要过节。而且死人过节还不能自己过,要活人帮人送钱帮着过。说到底,还是要折腾活人。
  
  第一个鬼节是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清明节历史悠久,在远古时可能就已经存在了。据考证,清明节源自上古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而作为春祭的清明,正是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的时节,是踏青、赏游的好时节。而其之所以成为“鬼节”,则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路途又累又饿,随臣找不到吃的,于是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煮汤喝。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封赏众臣,却忽略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屑争功,便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得知,亲自前去寻找。寻找不得,便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将介子推与老母活活烧死在柳树之下,并在树洞中发现一首诗,中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又到山上祭奠,发现柳树死而复活,便将次日定为“清明节”。不过这只是传说,介子推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前秦古籍中并没有被烧死的记载,最早的说法也要到两汉之交。所以这事儿的真假还很难说。
  
  而且祭祀先祖的风俗最初也不在清明,而在寒食。从两个节日的名字便可以看出:清明是指天气,而寒食才是给鬼吃的食物。只是由于两个节日相近,所以人们才把寒食的祭祀活动延续到清明。而到唐朝,清明节又吸收了三月初三“上巳节”的“祓禊”习俗,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到宋朝,造纸技术突飞猛进,纸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价格低廉,清明节烧纸钱遂流行开来。古人有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红杜鹃。”便形象描绘了这一景象,与今天已经相差无几。只是时日不同,如今的清明节,其他习俗已渐渐消失,几乎彻底沦为祭祖烧纸的“鬼节”了。
  
  第二个鬼节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本是中国本土的节日。道教将全年的盛会分为三次,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上元祭祀是要“天官赐福”,中元法事是要“亡魂赦罪”,下元法事是要“解除厄运”,三元各有其用。又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都出来,到人间接受供养。因此各地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尤以七月十五为最(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中元节、荷叶灯,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不过真正把这一节日作为“鬼节”推到极致的却是佛教,而且是那位以“菩萨皇帝”著称的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崇佛,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大修佛寺,供养僧人(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即指此时),而且亲自多次“舍身”出家为僧,最后还要大臣们拿钱把皇帝赎回来。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佛教徒,读到了一本《佛说盂兰盆经》中一段胡说八道的鬼话: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马上被洗了脑,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关于《佛说盂兰盆经》,笔者曾撰文揭批其伪,由于“盂兰盆”本是梵文 Ullambana-sutra的音译,意为“解倒悬”,本经却将其看作一个装上饮食的盆子,本来就是个笑话;更兼经中提及“大臣宰相、三分百官”之类汉文化特有的名词,完全可以判断其为中国人编造的伪经。不过这一伪经成功把道家文化融入佛教之中,偏偏得到一个半吊子佛教徒梁武帝的推崇(西来的达磨看不上梁武帝,也可见其佛教修为多入歧途),遂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自此往后,历代帝王百姓多遵旧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祖上之恩,同时为死去的孤魂野鬼超度。只是流传至今,其他诸如准备个“盂兰盆”之类的习俗渐渐消失,也沦为单纯祭祖烧纸的“鬼节”了。
  
  第三个“鬼节”是十月初一寒衣节,民间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其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时的“腊祭”,后盛行于秦汉,尤其是北方。《诗经》中便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十月是冬季之首,自此天气日渐寒冷,不仅活人要准备棉衣,也要给死去的先人准备衣物御寒。所以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等一般物品外,还要特别准备冥衣。在祭祀时,把冥衣焚化给祖先,是谓“送寒衣”。这一习俗流传久远,直到清朝,人们还是要在这天用纸或帛做成“寒衣”,烧给死者。
  
  不过在民间,“寒衣节”的起源则带有浓重的传说色彩。主要有以下两种:一说与孟姜女有关。因孟姜女为丈夫千里送寒衣,后哭倒长城跳海殉夫,后人为纪念她,便把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之后,“十月初一烧寒衣”很快成为长城内外的风俗。不过彼时尚没有纸,若给死者烧布帛制的“寒食”实在浪费了些,恐怕一般人家承担不起。所以又有第二个传说。这一传说则和造纸的蔡伦有关。据说蔡伦发明纸后,大发其财,他的大嫂慧娘眼红,便鼓动丈夫蔡莫向弟弟学习。由于蔡莫学得不到家,造出的纸质量太差,卖不出去。夫妻二人便定计,叫慧娘装死,蔡莫痛哭烧纸。结果慧娘突然复活,言说所烧的纸在阴间可以抵钱用。她本在阴间被安排推磨,由于有了钱,小鬼们都争相替她推麿,此即“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来历。人们一见这纸烧了管用,便争相购买。由于慧娘生日在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在这天烧纸给死者,好帮助他们在阴间脱罪。不过这一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在晋朝人们都能因为传抄一篇文章而“洛阳纸贵”,东汉时期纸价恐怕比真的布帛也便宜不了多少,烧纸给死者,怕是也没有几家能舍得的。
  
  不管怎么说,给死去的亲人烧纸,或者说给“鬼”过节,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一习俗由来已久,算起来总有一两千年的历史。除去宗教的原因,和儒家的思想总脱离不了关系。儒家不仅要求对活人要“事之以礼”,对死人也要“葬之以礼”,对死了很久的人还要“祭之以礼”。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祭祀死者看作一件和侍奉生者同等重要的事情。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的“鬼节”居然多达三个,若再加上死者的祭日(俗称“烧周年),以及年底上坟,则对死者的纪念活动更多。如此,是否真的达到了“民德归厚”的目的呢?实在很难说。自古以来,无论哪个“鬼节”,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也有着丰富的人文活动,只是流传至今,是无一不沦落到只有简简单单烧纸的地步了。在笔者生活的东北乡村,无论哪个“鬼节”,上坟烧纸都要在上午进行的,因为据说过了中午“鬼”们便接不到烧化的纸钱。可是到了城镇,白天有城管看着,不许烧纸,人们便在入夜后偷偷来到十字路口烧纸,让纸钱满大街飞舞,其污染空气、破坏环境,乃是大大的“缺德”之举,又何谈“归厚”呢?还是儒家的祖师爷孔子说得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要把“鬼”的事弄好之前,还是先把人的事弄好再说吧!如今提倡“文明祭祀”,也许才更符合孔子的愿意吧?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5 21:3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550e60102w9dh.html
这篇是笔者写的揭批《盂兰盆经》的文章,其中证伪的证据更多。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9-8-15 23:31
民俗既成,学者追根溯源的多,辨其真伪的少,因为并不能撼动些许。
不过我还是敬佩辨真伪的人,那是真心做学问的人。
作者: an安    时间: 2019-8-16 08:21
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我现在就希望赶紧取消教师节,免得年年在承诺书上签字。
作者: 莹莹子期    时间: 2019-8-16 09:32
各种节日太多了,给死人过节也许是为了给活人一点安慰吧。人的心灵总要找到一个出口。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14:25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8-15 23:31
民俗既成,学者追根溯源的多,辨其真伪的少,因为并不能撼动些许。
不过我还是敬佩辨真伪的人,那是真心做 ...

草舍兄的意思就是说,这种辨别其实没有多大用处。推而广之,类似的文章也没有多大用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14:27
an安 发表于 2019-8-16 08:21
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我现在就希望赶紧取消教师节,免得年年在承诺书上签字。

我们不用签,但学期末要签不乱办班乱补课责任书。天下事大抵相同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14:29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8-16 09:32
各种节日太多了,给死人过节也许是为了给活人一点安慰吧。人的心灵总要找到一个出口。

东北有句话,叫“活人的眼目”,也就是说,给死人操办都是给活人看的。但鬼节只烧纸大抵还是为了自己。所谓香火传承,也是一方面。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19-8-16 14:41
与时俱进,继承传统文化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14:47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8-16 14:41
与时俱进,继承传统文化

关键我们过鬼节现在只剩下烧纸,其他的传统文化都“进化”没了……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9-8-16 15:41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8-16 14:25
草舍兄的意思就是说,这种辨别其实没有多大用处。推而广之,类似的文章也没有多大用处……

我做了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俗需要有人媚,学问需要有人做。尽管后者不讨喜。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16:21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8-16 15:41
我做了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俗需要有人媚,学问需要有人做。尽管后者不讨喜。

不是做什么给我留下印象,而是那句“因为并不能撼动些许”。因为事实就是如此,确实没什么用处。在图书馆借过一本写聊斋的,几本写周易的,都是写得不知所云。但却不影响人家著作的出版。
我写过一些揭批伪经的文章,在网上被人骂的时候也不少,所以更能理解你说的“不讨喜”。
作者: fonyuan    时间: 2019-8-16 16:23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8-16 14:29
东北有句话,叫“活人的眼目”,也就是说,给死人操办都是给活人看的。但鬼节只烧纸大抵还是为了自己。所 ...

“掩活人眼目”
东北人来给你纠正一小下下
作者: fonyuan    时间: 2019-8-16 16:25
鬼节,其实东北早就淡了。清明也没什么重要的,平常人不太注意的。
越是往南,这类节越重要,修坟祭祖这类活动太多,尤其清明,我在浙江沿海,这一带对清明的重视远超过春节。。。要了亲命了。
说到底,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这类东西会慢慢消失的,也许百年,也许千年之后就没有了。
你问问当下年轻人,有几个知道中元节的,万圣节倒是知道的不少
作者: 莹莹子期    时间: 2019-8-16 17:48
fonyuan 发表于 2019-8-16 16:25
鬼节,其实东北早就淡了。清明也没什么重要的,平常人不太注意的。
越是往南,这类节越重要,修坟祭祖这类 ...

最后这句给力,我不服别人,就服砖家。
作者: 东方玉洁    时间: 2019-8-16 18:04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呢?鬼节都知道3个。
作者: 千幻烟    时间: 2019-8-16 19:54
好的优良传统日益衰落,这鬼节倒是一年年烧纸,为什么捏?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20:12
fonyuan 发表于 2019-8-16 16:23
“掩活人眼目”
东北人来给你纠正一小下下

老兄纠正得我都没有自信了。我小时候听到的就是这种说法,没有“掩”字。或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吧?刚才搜了一下,发现不只东北,外地也有这么叫的,山东作家甚至有一篇小说《活人眼目》发表在杂志上。可见“掩”字不是必须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20:14
fonyuan 发表于 2019-8-16 16:25
鬼节,其实东北早就淡了。清明也没什么重要的,平常人不太注意的。
越是往南,这类节越重要,修坟祭祖这类 ...

东北可能特殊一些,因为一方面受萨满文化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淡化。而中原地区乃至江南富庶地,或许活动更丰富一些。只是对这方面不了解,无法做出判断。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20:16
东方玉洁 发表于 2019-8-16 18:04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呢?鬼节都知道3个。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些东西,好像都是没什么用的“知识”,知道也就知道了,不知道更是正常。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9-8-16 20:20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8-16 19:54
好的优良传统日益衰落,这鬼节倒是一年年烧纸,为什么捏?

东北有句俏皮话: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其实烧纸钱也是糊弄鬼呢?过去人心虔诚,所以程序复杂。如今人心复杂,没有实利的东西只是走走过场,所以其他的都简化,什么“寒衣”之类的买起来多不方便,还不一定合身,全都用钱解决。就和活着时孝敬父母一样:直接打钱就完事了。
《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孝不孝很难说,但“事死如事生”这一点,做得都挺到位的。
作者: fonyuan    时间: 2019-8-16 20:57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8-16 20:12
老兄纠正得我都没有自信了。我小时候听到的就是这种说法,没有“掩”字。或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吧?刚才搜了 ...

如空还来认真劲了,这是玩笑嘛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9-8-17 00:08
进来学习一下。
最近看到人烧纸,不是很懂,离远点,烟熏来着。
作者: 奉洁    时间: 2019-9-18 11:28
学学问,长见识。近几年多见鬼节前大卖的“金元宝、摇钱树、聚宝盆……”,冥币也都是大面额……催生了不少商家。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