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约有半辈子,曾经生活在“票券年代”。
票券年代?好陌生啊!可能许多年轻人没听说过、不了解,会问:什么意思?好奇怪的说辞啊!
是的,现在,票券时代已经远去了。
一
1949年建国以后,全国上下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物资紧缺、日用品供应匮乏。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各种票券。在当年,没有票券,即使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是没法过的。这期间,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几乎一切生活用品,各行各业生产运营物资的生产、供给,都是在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
那整个时期,可谓“票券时代”“票证年代”。
大约在1954—1993年间,是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各种票、许多券的时期。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凭券购买。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票券限制、把关,才有资格买,限类、定量地买到手。1953年,国家决定实施“票券政策”,1954年开始正式发行粮票等票券。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转化为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突飞猛进迅速繁荣,工农商等各行各业有了巨大变化。物质不断丰富,物资商品开始供应充足,各类票券已经名存实亡。1993年,国家决定全面取消粮、油票等。到1994年,各种票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全国共有60多种(类别)生活用品的票券。比如粮票,布票,猪肉票,棉花票,蔬菜票,食油票、酱油票、醋票、食盐票,桃酥票、蛋糕票,糖果票、白糖票、红糖票,鱼票,火柴票,煤油票,肥皂票、洗衣粉票,毛巾票,鞋票,香烟票,红白酒票,呢绒毛料票,热水瓶票,棉线票,卫生纸票,煤炭票,餐具器皿票,等等诸如此类,面面俱到、应有尽有。
还有一些工业品劵,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都有票券。需要凭票供应。至于后来才有的电饭锅、电炒锅、微波炉、电磁炉,录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激光CD、VCD、CVD、DVD,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电脑,大卡车、面包车、小轿车……这些,除了前四种有售外,其余的当时全都没有!
年轻的朋友,千万不要以为,后面这些东西随便买、不需要凭票凭券!
这一切,全然不像现在这样,只要有钱,随时随地都可以购买。
二
在各种票券中,以粮票、布票较重要、较有代表性,特别是全国通用粮票。这两种票券最常用,一个是“吃”,一个管“穿”。围绕这些票券,有过许多故事。
关于布票,有不少故事。
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都要拿着几张小纸条似的布票,到邻村、位于东半城的供销社代销点,去买布做衣服。进了木头门木头窗的破旧平房的商店,母亲站在柜台外面,可怜巴巴地掂量来掂量去,嘴巴眨巴着、嘶啦着,在柜台布匹上横过来比划、竖过去比划,就是舍不得买。算计老半天,害怕布票不够用,盘算着每人置办一套衣服,粗布的布料要多少。为了节省布票,母亲算计着买宽面布还是窄面布合算,既要颠倒着让布票够用,或者能有点儿剩余更好,尽量节省布票又省钱。算计着哪一种布料便宜,能省一点是一点。
如果布票不够用,就不得不到乡村大集上,买高价的或者劣质的布料,价格贵,不划算,本来就没有钱过个富裕年,哪里能买得起高价布料?
每次去商店,母亲都会专门问问,有没有布头?布头,就是一匹布卖到最后了,剩下的部分,一般的做一件衣服用不完,裁两件或一套衣服又不够;有的仅是一尺二尺的残余布料。这样的布头能便宜些,就是打折,买布头等于是能格外多得一点点布料,可用于以后修补衣服。
母亲勤俭持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这样精打细算、滴水不漏。同样的钱和券,打算好了可以多买点物品;再者,能省的,哪怕是一个针尖大小的东西,也会郑重其事地节省下来。这就是当时那个年月,乡下普通人的“过日子”!
布票,当然要好好保存,它们简直就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万一保管不善,丢失了,或损坏了,那么下一年,全家就可能没有衣服穿了。这是多么大的事情啊!
所以,每年上面发下来布票、这个票那个券,妈妈都是当宝贝一样保管好,不叫我们看见。以防万一,我们不小心意外损坏或是“偷盗”、或当玩艺儿玩耍怎么办?至于家里不多的钱币,我们更是无缘“检阅”,从来看不见家里的钱放在哪里。父母大约是,把我们这些孩子当成“家贼”来严加防范的,以防我们“腐败”,顺手牵羊或随便“挪用公款”、吃私贪污家财。哈哈。
至于粮票,故事就更多了。
粮票,农村没有。工作人,才会每月发粮票。农村人,都是自己种菜种粮吃,有自留地。但是,农村人,有时候也要出门啊!不会每时每刻都待在村里蹲着吧?
这样,乡下人出门在外,麻烦就来了,简直就难死了。外出远处办事,比如去远山搂草,去镇上、去城里或外地办事,就只能带饭,到时候吃冷饭凉菜。否则就要挨饿。因为没有粮票,没饭吃,不能去饭店吃饭。那时候,也没有任何小吃店、小吃摊点,自上而下不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寥寥可数的几家饭店,都是公家的。只是在镇驻地以上的地方,才有饭店。其他所有的村庄,都没有任何吃饭、住宿的场所。
头脑灵活的乡亲们,会与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家倒借、或是用粮食兑换粮票。以作外出时方便使用。也有的在乡村赶大集时,偷偷摸摸地用农作物果实,与他人互换粮票,等于是“易货贸易”,这是被禁止的。国家不让粮票、布票等一切票券上市流通,但是民间又有这种需要,就不得不在私下里进行这样的个别交流。后来,票券管理似乎有些宽松了,民间便产生了买卖布票、粮票等活动,也是私下的。不敢堂而皇之公开进行。有些工作人或其他缘由,手里有剩余粮票的人,就可以卖出粮票换成钱了。
三
说了老半天,可能许多人尤其是小年轻,在想了:粮票,究竟什么样?
粮票的尺寸,比一角钱的纸币还要小。粮票分为省内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省内粮票,是各省自己设计印刷的,只能在本省流通使用。出省、出远差,就需要兑换全国通用粮票了。
粮票的面额,有十市斤、五市斤、三市斤、一市斤、半市斤、一两、二两等,票面色彩多样,美观大方,都是彩色印刷。票面图案有的印着各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种风景或风物,有的还印着毛主席语录,比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为人民服务”“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全国通用粮票,就比较上档次了,规格自然要高些,印着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著名建筑或名人肖像等等。
粮票是有价值的,在人们心目中,等于是“第二货币”。后来,形势松动了一点,有些东西如点心食品,不用粮票也能买到了。但是,如果有粮票,可以少花些钱。没有粮票,买饭菜、食品就要格外多花一些钱。
粮票,更得保管好,否则会惹出大麻烦。
说到粮票,记得我家里还有件窝心事。
那是约八十年代末,不知道怎么丢失了接近200斤全国通用粮票。是平时省吃俭用结余下来的,存着一直没有舍得花。专门留着出差到远地方用的。结果,有一天要用,找不到了。本来,好像是掖在床底下,铺盖褥子下面与床板之间。被褥下面,平时还铺垫着一些废纸报纸。结果,我和妻子翻来覆去,把床上用品翻了个底朝天,也不见粮票的影子。后来分析,有可能是卖废纸,将夹在床下报纸里面的粮票,不小心一起卖掉了。
至今,我们都不能忘记,当时那个心疼劲儿。那时才成家没几年,年轻,没见过什么世面,便也格外看重钱财,重视物质,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好几年以后,我们还是放不下,仍在恋恋不舍地考虑、探查,怎么回事,粮票为什么不见了?每每想起来就很是舍不得。还一再分析,究竟是丢失了,还是藏在什么被遗忘了的角落?因为那200斤粮票,可是从嘴巴上节省下来的。可能也有父亲给的一部分。父亲可能是怕我们吃不饱,或是不舍得多吃饭,有时候就把自己结余的粮票给我们一点。
那时候,大家生活普遍都很困难。我们还是租民房住,没有分到单位的房子。还要格外出钱付房租。当时的生活现状是,我们刚刚填饱肚子。这一次的遗失,使我们很受打击。那等于是多少粮食啊!如果折成钱,也不是小钱,价值很大!这件事情,让我们不舍、遗憾了许多年。那时候的钱,也当钱花,工资也低,一分钱都显得贵重。何况那么多粮票!
平时每月的口粮配额是,我的约30斤,妻子大约25斤,女生通常饭量轻些,所以口粮定额也少。200斤,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个是,全国通用粮票可以卖掉,其价值价格还高于山东省粮票。特别是,也可以到粮店去换取实物粮食、面粉。等于是丢失了200斤粮食!可那是个饿肚子的年月。总之,在那个贫苦的年代,这些粮票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所以,当时心疼得不得了。
至今,我都忘不掉这件事。可见,在心里的烙印有多深!
四
各种票券,有利有弊,像是一柄双刃剑。
记得,1978年上大学以后,家里为了给我买一挂手表,在县城机关工作的父亲找人托关系,等待了大约一年,才终于弄到一张手表券。然后,才能买到一只手表。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券。印象中,我的孔雀牌手表,大约110—120元钱,好像是辽宁丹东出品的。这是在县城,也不是名牌手表,那么,你就不难想象,如果在农村要买一只手表,将是多么困难。
考上大学以后,在调档时,还要办理“粮食关系”,把你的户口粮食关系,随着个人户口一块转调到学校去。毕业时,同样也有这么一套手续需要办理,把户口和粮食关系,随着学生分配工作,一起调入你的工作单位所在地行政管辖部门。总之,那个时代,户籍关系跟着人走,粮食关系也是“随身带着”,就像随身带着米袋、菜篮子一样。否则,就要挨饿了。
不像现在,念大学或毕业,都不需要办理转户口、调粮食关系,这个改革很是实用方便、简单易行。
平时,工作人,如果你的饭量很大,配给的粮食(粮票)不够吃,格外也没有别的来源的话,那么你就只能挨饿。或者,从别的渠道找吃的填饱你的肚子,比如从老家、亲戚朋友那里倒借一些,或者用钱从黑市上买高价粮食吃。当然,黑市场的高价格,只能使你越吃越穷。
毕业工作以后,每次出差外省,都要带上全国通用粮票。怎么办?去粮店里换啊!
但是,不是随便换。全国通用粮票,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头上顶着“国字号”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监制发行。这需要开具加盖单位公章的有效介绍信,带上我的户口本、粮证、工作证,去粮店换一些全国通用粮票。当时还没有公民个人身份证(80年代中期才有)。换粮票有额度限定,出一次远差几天几宿,给你换多少全国通用粮票,是有规定、有最高限额的。你想多要也不会多给你。
粮票的重要性,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既有利、又有弊。因为没有粮票,农民就不能出远门。离开了土地,农民根本就无法生存。不仅如此,粮票不仅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限制、影响了城市与城市、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都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造成各种影响、不便或麻烦。
从1994年起,全国统一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等各类食品、物品、商品敞开供应。此前,已经先后逐渐取消了其他许多票券。从此,伴随城镇居民接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给全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提高。物资商品的市场化,让人们扔掉了各种票券,远离了商品短缺,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各种票券的历史,与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紧密相连。票券的离去,也正是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明。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票券,成为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曾经发挥过无以替代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票券整整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是几代人的生活伙伴和“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