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聊小留学生回国的事儿,说起该不该包机去接。我的想法是,不接是本分,接是情分。如果认可这点,我是支持去接的。如果不认可,不想领这份情,那就算了。当然,我支持与否,其实不重要。另外,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其实我自己也没底,没准备誓死捍卫。我愿意誓死捍卫的东西很少,其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观点。一个观点而已,没准什么时候就变了,这跟经历关系也很大。
今天这文,不是为那观点本身辩护的,没必要,它死活关我屁事,观点这东西,我有的是啊。今天想聊的,是关于本分和情分。一般来说,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或者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都绕不开这两个词。
什么是本分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应该做的,不做不行。注意了,很多人把重点放在前半句的“应该”,然后讲道理去理论多么应该,但其实,大家更该关注的是后半句,如果他不做呢?会有什么代价?你是否有能力让对方付出代价,为此,你自己是否愿意承担相应的代价?
通常,如果大家是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我不太建议大家去强调“帮助”是对方的本分。既然你都需要强调了,那说明对方不那么认为。这时候,哪怕你的确有某些道理,但除非你有短时间让对方付出代价的能力,比如你是他上司,或者,你有短期内让司法变现的能力,否则最好别这么做。激化一种你控制范围外的矛盾不利于问题解决,而你急需帮助。
当然,如果你不是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或者说,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喝着咖啡或者乌龙茶,在网上慢慢跟别人掰扯,那是无所谓的。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理,哪种道理最大,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的事儿很多,所以,不同国家的法律也不尽相同。推动立法这事儿,是很长时间的活儿。如果你有空且有兴趣,完全可以参与进去,生活会很充实。
情分是什么呢?强调情分,并不是说认定那不是对方应该做的,而是,不再纠缠是否应该,不管是否应该,我领你这份情。也就是说,抛弃了讲道理这个“制度和规则”“权利和义务”的维度,选择了道德维度。在道德层面上,我给你一个承诺,我承认并感激你道德上的正确。
每个人的日常经验不同,但根据我的日常经验来看,遇到矛盾,强调情分而非本分,是要更容易达到目的的。当然了,就如前面所说,我是说那些没能力短时间内让对方为履行我们认为的本分付出代价的人。如果你有那能力,当然,强调对方的本分挺好。
多数需要帮助的人,都是希望认定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对方的本分,而多数被需要的人,显然想法正相反。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认定那是自己的本分,意味着做好了不会有额外的收益,做不到对方满意却要承担挨骂或者远高于挨骂的代价。可如果认定那只是情分,不管做成什么样子,你都要感恩。
这一点就足够我们知道对方的情感倾向了,但本分和情分的区别远不止此。一旦认定为本分,它意味着这是一定程度上普适的规则,不只是这一件事儿,不只是对你一个人,而是,凡是同类事同类人,都要按这个规则去做。这时候要考虑的事情很多,还拿留学生的事儿来说,如果确定那是本分,谁该救谁不该救,多长时间内安排,预算哪儿出,怎样才公平,年龄段和地域如何严格限定。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对执行者来说,里面有太多不可控的风险,一般人不会愿意去触碰,尤其不愿意在紧急情况下触碰,因为没时间考虑清楚。
可如果认定是情分呢?这东西意味着放弃了规则和义务方面的诉求,它是孤立的,是一次性的。既然是情分,可以给也可以不给,可以给你,而不给他。这样,就大幅降低了对方做决定的风险,心理上的抵触感就会低很多。
明白了吗?那么,情分和本分就这些点不同吗?还不止。
如果你看得足够认真,且记性不差,你会记得写情分的第一段,我说了一句话:“在道德层面上,我给你一个承诺,我承认并感激你道德上的正确。”这句话很重要。很多时候,当然不是全部,人们要一个情分,并不是真指望对方感恩和报答。相对于这种收益,我们要的更多是规避某种风险。那么,到底在规避什么风险呢?
如果你看新闻,可能会看到这两天有美国官员说:“我们希望得到中国的援助,但我们不接受对方就此做正面宣传。”网上很多人在笑对方,觉得狂妄自大和有病。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那么介意我们就此做正面宣传?他想干什么,又担心什么呢?他担心的,恰是情分认定所谋求规避的。承认情分,意味着放下某种武器,而且很难再拿起来。不深说,自己想。
最后,我分享一个关于公交车上让座的事儿。天天小时候,叶子和岳母带他天天跑培训班,因为累,也因为停车费贵,好吧,还可能因为节能环保,叶子不想开车,老坐公交,回家时而抱怨别人不给天天让座,天天还那么小。可我带天天出去时候,别人也有时候不给他让,但我会去求人家,只要我真诚去求,没有一次别人不让的。我跟叶子说,没人让,你去求求人家啊,她的回复就是“凭什么?”
凭什么不让?凭什么让我去求?我从不问这个,我只知道,那是我孩子,我愿意他有个座,而我没有强制别人的能力。
当然了,我并不认为,当场去跟对方理论就是错的,恰恰相反,我认为那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关于道理上谁正确的文章,而只是一篇普通人如何“苟活”得更舒坦的经验分享,它当然不是什么真理。甚至,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对社会,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