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孔子身后的阳明说<学道篇>
[打印本页]
作者:
远牵
时间:
2020-4-22 18:27
标题:
孔子身后的阳明说<学道篇>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20-4-22 18:37 编辑
王阳明的 “学道”
孔学之后,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化到修心境界的王阳明通过《传习录》里提出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将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精神更加具体化,也使之更加可行,——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是王门的四规,今天我们沿着孔子的儒学源头,来谈谈王阳明的勤学之道。
王阳明立言“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一句可适用于许多事功的真知灼见,当然也适用于学习。心即志,凡是学习不勤奋的,必定是志向不坚定。如果决意向学,这种不辞险阻的决意向前只是一时念头,但前面必须还要加个“诚”字,诚就是正,所谓正就是为这件事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里有增智的成份,将学习的困难充分地认识到并在事情上去反复磨练,这时侯再发挥“铁杵磨成针”的能动性,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学习障碍,其中出自心体的诚意是根本,诚意味着接受学习中的任何考验而不动摇,如果学习半途而废,只是意不诚。
这其中,王阳明特别谈到了为学之道。学习一门技艺,比如下棋,如果只是专心下棋而不专注于道,这种专注便可能沦为沉湎,同样精于文章而不精于道也是如此,因为这样的“精”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癖好而已。棋艺或辞章这些技能虽然是从道中而来,他认为辞章之学很大程度上会颠簸精神,词意纯粹晶莹能达意即可。若只以辞章和技能为重甚至还要在人前卖弄,那离道可就十万八千里了。这样的道理是把学习的精神同学习的内容特别区分出来,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得道
有德
者必有言,要立言德才是根,言只是枝叶。真正的为学之道是必须要在自我学习的不断探索中实时补充更新,它中正不偏私,永远谦虚,永不自满。
王阳明特别提到读书要读那些原汁原味的经典,所谓正本清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王阳明就进取事功的立场而言,他是劝弟子不要读道佛经书的。他以自身惨痛的学习教训说法,年轻时也曾经特别迷恋道佛,读遍两家经书也自以为有所得并认为儒学不足学,后来在贵州龙场驿站待了三年后终于大彻大悟,发现了儒学的简易广大,当时懊悔得泪流满面,他认为错用了30余年的力气,希望后人不要步他的后尘。我们应该能体味到其中的良苦用心,在从生该进取的阶段,脚踏实地特别重要
在我们传统的学习中,有“读书,歌诗,习礼”的习惯,可惜现在都偏废了,在看了王阳明的为学之道后才明白传统学习不是那么看上去简单,而是自有精妙与深意的。读书的“读”,不仅仅为开启智慧增长知识,同时也是可以通过深入钻研反复体会锻炼思想,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来宣导志向;而“歌”诗不仅是为了发展志趣,同时也是把人们与生俱来的蹦跳呼喊的精力转移成为有节奏的朗诵诗歌这一活动,让人在音律中可以自然地宣泄心中的郁结和不快;至于礼仪,也不仅是为了使人在人前整顿仪容,同时也是通过揖让叩拜的动作来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这些这于我们现在,难道不是可以增益的吗?
关于为学,还忌牵强附会,自以为得道而到处外显,这里有个冷笑话特别发人警醒,说的是某人去某寺看到某横匾上面写"心中业物"四字,再三思索后大为感叹,以悟到业障物碍,肇源心中,佛力清净,一切都消的真谛而幡然觉醒,于是便决然俨然要成佛作祖,但身边的人不好意思地提醒他说“你看反了,那不过是‘物业中心’而已……所以王阳明心学是要人勤读书,培养自家心体自得于心,其心学的“良”知是通透光明,它要不断自我打磨验证,再借用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天地皆为我”的话头来说,为学之道的终极还是为了给自家找得一条通往光明良知的道路并去践行之,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为学的纯正心法。 (1430字)
[copyright]t版权[/copyright]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