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759)夏天。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时任华州司功参军,一个小芝麻官。因逢大旱,每天早上眼看着酷日从东北方升起,热浪开始直射大地,中午时即运行到头顶,火辣辣的,晒透了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简直没能有什么法子能释放缓解这难忍的灼热!上天已经长久不打雷降雨了,看来即使突然来一场降雨也完全无法滋润万物,良田颗粒无收,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亡,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百姓痛苦不堪。
俗话说祸不单行,福不双降。除了这大旱的天灾,还有人祸。山河破碎,国家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都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着,幽蓟二郡变成了他们的巢穴,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应该承担保卫国家的朝廷军队竟然连影子都看不见。面对这场特大的干旱灾害,和叛军的横行霸道,鱼肉百姓。杜甫忧心如焚,日夜难眠,寝食难安。心情很不舒畅,忧虑动荡的局势和人民的疾苦,这使杜甫已经很清楚的认识到,国家遭受到的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官员的腐败无能有关。从而写下了一首忧国忧民的诗《夏日叹》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该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的状况十分严重,后半部分写当时的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并对这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对国难的深深忧虑。
灼热的白天终于过完了。夜 晚开始来临,但天空又升起了皎洁的月亮,茂密的树林上空承映着稀疏的月光。看来明天又是一个酷热的大睛天。此时的夜晚比起白天酷日当空仅只稍微凉快一点点,但还是令人感到是夜晚太短促,太珍贵了。
作为当地的小官员司功参军的杜甫打开窗子,希望享受一下窗外稍微凉爽点的空气。
窗外的夜色空旷明亮,使人能看见小小的昆虫也在振翅飞翔,以享受这夜晚短暂的,稍微凉爽一点的气息。显然,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大小,都以自已的能力而得其乐。
这让杜甫不禁想到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那些手执兵器驻守在边疆的官兵们,他们一年到头守卫边疆。边疆是哪样的荒凉,天气是这样的炎热,他们可能想洗洗澡,冲冲凉的机会都没有吧? 他们苦于炎热,也只能坚挺着,最多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观望吧! 整夜的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虽然有青色紫色的官服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幸福安康呀。
杜甫正在深沉的、默默地思索着 ……,从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声,还有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此景此情,更越发引起了杜甫的诸多感慨和连想:这乱世已经令人极度忧伤了,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人们不禁热切地回忆着贞观之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唐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和太平盛世的风光,……可是现在的唐肃宗根本不能与当年的李世明相比。现在的重臣们,也根本没有房玄龄的治国能力。唐朝的现状是如此不堪,真令人感到失望之极,……。于是诗人又挥墨写下了《夏夜叹》一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期盼……。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夜叹》描写的是杜甫夜晚在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四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反感,和对清风凉爽的期盼。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当时环境和情形,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索和联想: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使杜甫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其极度失望的情绪均在诗中表露无遗。
当年立秋后不久,杜甫就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
但杜甫当年写下的在这两首诗,因诗中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对老百姓的困难痛苦生活的极大同情,和对贞观之治的追忆、贞观君臣的赞扬,均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因此千百年来深受人民广为传扬。
2020.6.18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