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红山,塞外经书 [打印本页]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9-2 08:10
标题: 红山,塞外经书
  红山,塞外经书
  
  我站在红山面前,与它久久对视。
  
  红山,不算连绵,却也磅礴。算不上巍峨,却也颇见风骨。
  
  这是一座由岩石堆砌起来的大山。通体赤褐色,崛峨嶙峋,山峰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这片土地多山,土山居多。山上的石头,也多为青石。周围有许多山往往以“青山”为名。我居住的城市就被许多这样的大山环绕着,像是一个摇篮。而这“红山”却端坐在城市中间,又被许多建筑,一环一环环绕。在城市中间燃起了一堆篝火,日夜不息。那么耀眼,又是那样特别。
  
  塞外的大山,多为山脉,纵横东西。从很远的地方连绵而来,又迤逦而去。或者莽莽苍苍,或者沧沧凉凉。每一个起伏,每一脚步点,每一处迂回转折,都有来路,都有去处。连绵不断息息相关。所以,这些连绵的山,被称之为“山脉”。山脉都是有族谱,有传承的。如燕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阴山山脉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即便偶有山头旁逸斜出了,或者单独流浪在外,也是可以寻根的。能够从你的血缘,看出你的族谱,看出你的归属。城市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山脉,走过去,或者停下来。留下一段血脉,留下一段传奇,留下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每一个地方的记忆,或多或少都会与大山有关。
  
  然而,静静端坐在城市中间的红山,却是一个另类。裸露的岩石层层叠叠将一座座山峰高高举起,嶙峋而陡峭。一块块岩石,深褐、赤红,就像从地下呼啦啦窜出的火焰,照耀着城市的天空。你围着山脚转上几圈,也查不出它的前世今生,勘不破它的血缘,看不出它的归属。燕山从它的身边走过去了。阴山也缓缓而去。大兴安岭,似乎在离它很远的地方,在西拉木伦河徘徊不前的地方,就停下了脚步。这红山,似乎与这几大山脉,都没有关系。
  
  它真的是女娲补天遗落人间的五彩石吗?
  
  科学给不出合理的解释,人们就会通过想象,给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这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红山就因此而得名。
  
  先民们逐水而居。一条河流可以孕育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百姓。大山也是。一座大山可以成为一个象征,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傍山而居。我想,这座城市的祖先们,一定是被这神奇的大山而吸引,围绕着这座大山,盖房搭屋开田辟地。一边开拓城池,一边耘田种地繁衍生息。长城那边的人,从河北、从山东来了。草原深处的,胡人、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也陆陆续续而来。人口多起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座塞外的城市,在红山脚下诞生了。元代时期,蒙古人将这座山叫做“乌兰哈达”。汉语的意思就是“红色的山峰”。后来,人们就简称为“红山”。而这座依山而建的城市就有了一个名字——赤峰。
  
  一座山命名一座城市,并不鲜见。这座山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红山文化的形成,与这里的人有关,与这山有关,与这座城市有关。
  
  阴河,从北方缓缓而来。锡伯河从西边缓缓而来。两条古老的河流在红山脚下相汇了,组成了一条更加浩大的河流,在红山面前迂回、辗转,波光荡漾。然后,绕道红山身后,向辽沈大地滔滔而去。
  
  一北一西两条古老河流,就像两条川流不息血脉,注入这片土地。阴山山脉那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与苍凉,顺流而下。阴山深处那悠悠羌笛与悲鸣的胡笳,也徐徐而来了。燕山山脉的苍郁与慷慨激昂,扑面而来。燕赵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与豪迈,也从草原深处来了。然后,在这里相遇。几种不同的文化,交锋,碰撞,相融。一种全新的文化,一种融汇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红山文化”诞生了。
  
  红山,成了草原各民族进出中原的门户,也成了一种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七十年代的一个早晨,天气出奇好。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位农民像往常一样出门,到后山果树林修整梯田,忽然发现一个石洞。忍不住好奇心,他钻进石洞仔细寻找。没有他想象的奇珍异宝,也没有什么有用的物件,只是顺手摸出了一个像钩子一样的东西,给孩子们当玩具。谁知道,经过摩擦刮蹭,那个废铁一样的钩子,却渐渐发出碧玉一样的光泽来。它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朗,越俊美。经过文物专家鉴定,才知道这是珍贵的文物,一枚龙型玉器,专家将其命名为“红山玉龙”。一个埋藏了几千年的文物,从此见了天日。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玉龙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畅,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玉龙雕像的发掘,一方面说明当时红山地区文明程度之高,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红山文化时期,龙的图腾已经占有很高地位了。与此同时,在红山附近地区先后发现的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就足以证明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的意外之举,揭开了一个古代文化的谜底。
  
  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如此。苦苦追寻,未必能够达成愿望;无心插柳,往往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如果没有那位农民的意外与好奇,就未必寻得这枚玉龙的玉器。没有这枚玉龙出现在世人眼前,红山文化的渊源,形成,影响与意义,都将深埋地下,不知还将在地下默默等待到何时。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你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遇见“玉龙”的名字或者造型。玉龙广场,玉龙街道,玉龙社区......或者大大小小玉石,或者翡翠雕琢的配饰。这些极具浓郁地域色彩的街区与饰品,总能让你且惊且喜,且流连。在本市举办的纪念建国70周年的征文中,我就获得了一个玉龙造型的奖杯。细腻晶莹的玉石,优美俊朗的造型,很惹人喜爱,一直放在我的案头。以玉龙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元素,已经广泛深入这座城市的生活中间了。
  
  那条锡伯河与草原上那条西拉木伦河是颇有些渊源的。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契丹,匈奴,还是后来的金人、女真、蒙古人,都曾经沿着这条河流,来到过这里,或者征讨杀伐,或者屯兵备战,或者休养生息。几千年来,这片塞外之地,虽然远离中原,却从未平静过。
  
  那些不断兴起又不断衰落的民族,那些不断崛起又不断灭亡的政权,那些不断陨落又不断强大的单于、可汗,上演了一幕幕波云诡谲烽火硝烟爱恨情仇。这片土地,留下了草原武士的雕弓剑戟,马刀和鸣镝;也留下了胡人的碉楼,燕人的长城,元人的关隘。更留下了那些久远的传说,在红山的天空,久久回响。
  
  在红山东北不远的一座土山上,有一处燕长城遗址,在山风里沉默着。
  
  那曾经是这片土地一处很伟大的工程。在连绵的重山峻岭中间,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长城,将红山这片土地,隔离开。这里,是燕国;那里,是胡地。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条长城就是燕国的北长城。还有另外一条南长城,西起河北省围场县中部的夹皮川乡边墙村,由此东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经娄子店乡,又东北行,过山前方,再东北行,沿山岭进入赤峰市美丽河乡,东过老哈河,而后进入辽宁建平县境,从建平县又进入敖汉旗,复进入辽宁省,由北票北部山区逶迤前行,然后进入阜新县,全长600余里。根据长城的走向,距红山不远水地乡山上的燕长城遗址,应该是燕南长城了。
  
  其实,经专家考证,在这条燕南长城身前身后,应该还有过一条秦长城。从河北围场县向东进入赤峰境内,沿英金河向东延伸,经安庆越过老哈河进入敖汉,最终进入奈曼旗。
  
  我曾经问过这附近的村民,他们对这山上的燕长城还略知一二,说到秦长城,则是一脸茫然。史料没有记载,村民也没有记忆。看来,虽同为长城,燕长城相比于秦长城,还是幸运许多。至少,燕长城虽然也早已成为残垣断壁,碎砖乱瓦,但至少还有人记得。
  
  或许,这就是历史。就像司马迁那部《史记》里面的人和事。记载了,就成为历史。没有收录,就成了野史轶闻,成了岁月深处的一缕风,一片云,了无痕迹。很多的时候,真实的被遗忘,以讹化讹的传闻,却记录在案,成了事实。
  
  就像那个关于花木兰的传说。仅仅是因为一首《木兰辞》因为一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的人们就认定那位巾帼英雄花木兰,与这片土地有着很深厚的关联。他们认为“燕山胡骑”里面的燕山,应该就是我们身边的燕山。“胡骑”就是那个时候在这里出没的胡人。并且,城区西边不远的地方,曾经有过一处古城遗址,人们说那是“木兰城”。的确,红山最高峰,有“木兰祠”,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还依稀可辨“木兰碑”几字碑刻。
  
  史料没有记载,民间却是盛传不衰,其热度不亚于那玉龙。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玉龙”,也随处可见“木兰”。“玉龙”已经成为城市的名片,“木兰”呢?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符号。
  
  说不清楚是一种怎样的情愫,是对传奇的热衷,对英雄的热爱,还是对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情有独钟呢?
  
  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片土地曾经的烽火硝烟,曾经的经戈铁马、爱恨情仇,都被这山这水这座城市一一记住了,成为红山文化的一部分。
  
  就像那匈奴大帝,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忽必烈,努尔哈赤他们都曾经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曾经从这里出去,然后又回来,再出去,直至将中原大好河山收入囊中。将红山这一部书,描写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我曾站在那个荒草没膝的山上,寻找那沉寂了几千年的燕长城,或者是秦长城的遗址。抚摸那些淹没在荒草里面的乱石碎瓦,追忆那些如风的往事。看着那几只雄鹰,在辽阔的空中盘旋、俯冲、鸣叫,又悄然长逝。然后,将目光缓缓看向远处的红山。红山静静的,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任风来,任雨来,任山鸟啾啾,云聚云散。几千年如一日,就在那里。
  
  红山就是一部书。关于一座山,一座城,一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
  
  不用去翻阅,就这样静静站在它面前,用心去聆听。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云南张礼    时间: 2020-9-2 09:50
 
  塞外的大山,多为山脉,纵横东西。从很远的地方连绵而来,又迤逦而去。或者莽莽苍苍,或者沧沧凉凉。每一个起伏,每一脚步点,每一处迂回转折,都有来路,都有去处。
————————————————————————————————
很有感触的文章,多角度地呈现,有丰富的内涵。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9-3 07:59
云南张礼 发表于 2020-9-2 09:50
 
  塞外的大山,多为山脉,纵横东西。从很远的地方连绵而来,又迤逦而去。或者莽莽苍苍,或者沧沧凉凉 ...

谢谢版主来读,问好。
作者: 云南张礼    时间: 2020-9-5 09:03
周六提读,精彩继续,早上好!
作者: 文珺    时间: 2020-9-6 08:21
丰厚的文字,对塞外历史传奇的解读,令人读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和人物,之前只觉得是历史书里的内容,但却在老师笔下被活生生呈。历史只是时间,只待那个持笔揭秘的人。拜读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9-6 08:57
文珺 发表于 2020-9-6 08:21
丰厚的文字,对塞外历史传奇的解读,令人读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和人物,之前只觉得 ...

嗯,红山文化有着传奇色彩,一直想写,但迟迟不敢动笔。
谢谢来读。
作者: xam720    时间: 2020-9-6 09:02
文章以山为主线,从红山开篇,从山脉的起源到到红山文化,从阴山脚上到木兰传说,无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欣赏,问好!
作者: 云南张礼    时间: 2020-9-6 17:05
再品好文,好文章  ,值得一读 。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9-6 18:19
xam720 发表于 2020-9-6 09:02
文章以山为主线,从红山开篇,从山脉的起源到到红山文化,从阴山脚上到木兰传说,无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欣 ...

嗯,的确是想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说,但,感觉还是有些浅显。
谢谢版主来读。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9-6 18:20
云南张礼 发表于 2020-9-6 17:05
再品好文,好文章  ,值得一读 。

再谢张版,周末愉快。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20-9-8 10:14
红山,像一部历史经书涂涂打开,有震撼,更多的是喟叹。
作者: 云南张礼    时间: 2020-9-8 11:49
周二提读,精彩继续,问好!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9-14 08:36
云南张礼 发表于 2020-9-8 11:49
周二提读,精彩继续,问好!

版主辛苦,谢谢提读。
作者: yugongjin    时间: 2020-9-16 20:23
我曾站在那个荒草没膝的山上,寻找那沉寂了几千年的燕长城,欣赏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