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子的诗集《高原小镇》读过多日,因有王若冰先生的序《写出自己品味到的滋味》打头,心下就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怯意。再者,驰子曾是1990年代礼县师范“蓝雨伞”诗社的社长,而且我已对他的首部诗集《小镇记事》写过评论,亦有“熟人不好下手”的忐忑。然而,驰子一年前已经把诗集的电子版发来嘱我写点东西,近日又将带着油墨之香的诗集快递过来,我怎么还能无动于衷呢?
《高原小镇》分“低处的风”、“在高原”、“这些年”、“在小村”四辑,共收录诗歌158首,是驰子继诗集《小镇记事》后所写诗歌的精选集。读驰子的诗,我的眼前浮现出他的笔触所勾勒出的诸种场景,身临其境地品味驰子呈现给我们的一份份“菜肴”。此刻,驰子就是一位以现实事物作为优良的“食材”,以敏锐的触角和锐利的洞察作为评判的“味蕾”,以减省的白描式叙述作为个性化的“厨艺”,以思想性的主导作为把控的“火候”,以情感的溶渗作为调味的“佐料”,精心用刀,用心调配,耐心掌勺,细心拼盘,让一个个“哈姆雷特”以挑剔的口味品尝各有不同的“滋味”!这也是每个诗人所要经受的考验。读者的评判,才是最真实的声音。而我,就是这些读者中的一员。
《高原小镇》注重的现实主义,是驰子的诗歌最坚定的书写命题。峭岩在《诗歌的现实精神:主导性与多元的考量》中指出:现实指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物,大到时代的风云际会、社会的热点问题,小到日常生活的苦乐悲欢、柴米油盐。必须说,真实不仅是文学的现实主义追求,也是人性本身向善的体现。现实主义也是最简单最本质的人性反映。诗人总是站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以语言的艺术搭建彼此间的桥梁,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的彼岸。而在庞大的文学群体里,正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现实性的作品,支撑着灿烂的星空。我坚信:优秀的诗人,他的作品一定是脚踩现实的大地,不给读者描绘富丽堂皇的空中楼阁。读驰子的诗歌,我往往被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深深触动,进而真切地撼动。“在草坪。鸡、猪、牛、羊\都是幸福的\一百四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场\从不设栏\一朵雪花从春天出发\又从春天回来\七千多人的小镇\海拔两千七百多米的高原\风哨一响,鹰鹞准会落在自己的肩上”(《高原小镇》)。在“高原小镇”里,驰子把身姿降低到“生活的尘埃”里,来感受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生存境遇里,普通大众所拥抱的源自生活的幸福感。或许此处落后、贫瘠、荒凉,但知足常乐的人们,却在此扎下亘久的“根”,耕田种地,安居乐业。驰子的观察视域,观照的姿态,关切的方式,洞察的心态,都与“高原小镇”的事物休戚相关:地域上,就有“茨青村、董山、三峪、固城、草坪、巨坪村、大关村、弋家村、杀蟒河、花坪、歇马店、肖家村、宋山村、下坝村、川地、老磨坊”等;人物上,就有“阿西娅、虎虎、村长、光棍汉、老羊倌、白蒿、黄蒿、茼蒿、水蒿、艾蒿、五保户、老李、老强、老太太”等;从事件上,就关涉“结婚、吃低保、修路、苹果开花、赶年集、田地撂荒、人饮工程、订单农业、种植中药材、异地搬迁、圈厕改造、精准扶贫、天价彩礼、乡村教育、尾矿库溃坝”等,这些基本上囊括了农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驰子以“平民”的眼瞳投去深情的凝视,以“璞玉”般朴实的语言予以“原味”的描绘,让我们在新时期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近乎真实的感知扎根农村的乡亲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劳播种希冀,积极寻求出路的心理焦虑,隐藏在诗行背后的是能拧出泪水的哀伤与刀刺般的疼痛。当然,驰子并非要揭开这方土地的伤疤,而是以诗歌的方式试图唤醒那些仍然熟视无睹的目光,激活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斗志,尽早摆脱压在肩头的磐石,以新的姿态安居于“高原小镇”。
《高原小镇》突出的悲悯情怀,是驰子的诗歌最深沉的情感底色。吴思敬说:诗人应该有一种大悲悯的情怀,他不应仅仅咀嚼个人的痛苦,而是要有为人类承担苦难的勇气。驰子的生活轨迹,从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凝目现实社会的心态。驰子走出校门后,先在农村学校“教书育人”,后在机关单位“做小秘书”,再后来于乡镇政府做“一方诸侯”,目前在一个县直部门“坐头把交椅”,丰富的生活经历,广博的生活识见,使得他稔熟在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上广种薄收,而又锲而不舍、意欲改变命运的“农人”的真实状况,这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被他敏锐的诗人触角所捕捉,经过同内心情感的擦拭、碰撞、交织和扭结,推动诗人心灵的“活塞”,更加撼动诗人的同情心,最终以诗歌的方式喷薄而出,终极目标便是诗人的悲悯情怀得以宣泄,诗歌的特质也得到最佳凸显。在诗歌中,驰子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我的看法是,诗人应当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的心是宽容慱大的,并深刻理解好坏、善恶、真伪等行为;他的眼神是悲悯的,能够看穿所有现象的本质,对坏、恶、伪的行为发出警醒的声音。驰子就是用他的心来感受尘世中人的喜怒哀乐,用满是悲悯的目光来看待世上的美与丑。“没黑没明的日子\和上泪和上几滴温热的盐水\和上星星和上月亮和上学校的铃声\揉成面饼。再从沸腾的油锅中捞出来\就能把一大家子,喂成\百般煎熬的人\\离儿子教室隔着一睹墙\离丈夫的祈盼隔着一座山\一袋一袋\比自己白比自己沉的面粉。初来小镇\就已习惯,煎熬\黑夜的狗吠月夜的猫叫\儿子经常低低的头\\她知道,自己揉成团的不仅仅是面粉\还有儿子女儿丈夫公公……\只要一出油锅,日子就熬出了头”(《小镇,煎油膏的女人》)。驰子把目光聚焦于在底层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艰辛予以温情观照。这首诗中,驰子关心深陷“百般煎熬”的境遇里意欲把“日子熬出头”的妇女,她遭受的辛苦令人同情,她的坚韧却令人起敬。驰子感同身受的是,乡镇干部也是扎根农村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财政供给而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却坚守在农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奔波,上面的政令要他们去贯彻落实,老百姓却因认同上的差异满怀抵触情绪,他们的工作犹如在岩石上种植花卉般“不讨好”。如:“作为乡镇干部的代名字\这些最具钢性的家伙\最乐意的事,听话筒简评\自己的光辉业绩\最不乐意到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声泥\间或,有人缠访或者闹访\咬咬牙,大修一回\\摩托车,一旦取名乡镇干部\再苦,也得加把油\再累,也得加把油”(《摩托车》),是对“乡镇干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摩托车”的意象就是“乡镇干部”的化身,反映“乡镇干部”的苦乐酸甜。当然,驰子对此是深深的理解。再如《天价彩礼》:“当它倾情于邻家的三妹\野马河谷都挤不进它的眼里\\它只识百元钞票,把宋山\糊的严严实实。无论谁的喊叫\\都不会把宋山的天空,戳个窟窿”。以刀刻般的犀利,反映当下农村众人的心声。这些诗句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内核——悲悯情怀。
《高原小镇》深沉的故土情结,是驰子的诗歌最主要的心灵密码。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乡愁、诗人、诗歌似乎有一种更天然更密切的联系。诗人的乡愁凝结为故土情结,这种情结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意识和情感指向,是诗歌表达绕不开的命题。驰子以诗歌为抵达的切口,把故乡情结研磨成碎屑,溶渗于成百上千的诗行中,以“意象+物象”的方式,尝试着进行心灵的“还乡”。这里的“故土”,不仅是驰子“土生土长的地方”,还包括“故土”上亲人安身立命的“田地”、赖以生存的“老屋”,以及“故土”上生息繁衍的山水、草木、庄稼、生物等。因为曾经熟悉,所以真心热爱;因为热爱有加,所以深情回望。这就是一个人哪怕离开“故土”年深日久,他的心塬上总有一方空间用来安放“故土”,这也是当下很多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故土”是一个人的根系的所在地,作为诗人的良知和责任,让驰子有比常人更浓的“故土情结”。而理由,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就掷地有声地表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具有明晰“故土情结”的诗歌大多收录于“这些年”一辑中,“在小村”一辑也有不少的抒发“故土情结”的诗歌。组诗《这些年》,驰子把更多笔触留给父亲,如:“木柴里有他更需要的东西\斧子怀揣月光,木柴彻夜不眠\脱臼的骨骼,越走越远的亲情\谁从我们的身体里偷走了什么\父亲,就把它\在木柴里一一找回来”(《那些风干了掉下来的树枝》),以父亲捡拾“木柴”的细节,表现在“故土”上生活的父亲的“孤寂”和对亲情的珍视。组诗《清明,祭母帖》又把目光投向哺育“我”的母亲,以“夕阳也沉痛,面对一地火苗\转身,去寻找亲人\唯有我,如此模糊\看不清您的脸”(《一地火苗在飞》),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深情。驰子还把温情的目光投向“故土”上的事物,如“马家崖”周遭的“老水泉、黄家山、李家台、马家大地、谢家湾”等。《马家大地》:“紫花苜蓿放花的黄昏\蚂蚁拖走落日,蚂蚱滚动露珠\小白兔手执铜镜,夜莺手抚口琴\镀金流银的马家大地,小奶奶碰到了鬼\一团滚动的火焰,一只毛茸茸的大手\\马家大地,紫花苜蓿\一夜之间花落了”,对曾经美好景象的消失传达出深深的惋惜。组诗《老时光》传达的应该是“逝者如斯夫”的情绪:《老年画》中“黑红色的老茶水噗呲噗呲溢出罐口\再用茶篦压下去。父亲,反反复复\复复反反一直沉默着这一动作\而那个瘸腿的魏大大\神情冷漠,犹如一块铸铁。安放在\我家烟熏火燎的大炕上”和《老水渠》中“等待我擦干泪眼,我的父亲\肩扛着老犁铧,赶着那条瘦弱的老毛驴\走在那条老水渠上”的情景,以及“奶奶、二叔、老房子”和“小村”的“墙、燕子、烟囱”等事物。这些事物消失的原因,既有退出生存空间的自然规律,也有时光流逝的无可阻挡,更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作为诗人,不是去寻求真正的原因,而是从情感汁液中析出能撼动内心琴弦和洞开懵懂心灵的“盐粒”,唤醒那些神经麻木、安于现状和随波逐流的人们不忘“故土”,不离“根脉”,把对生活的态度调试到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应该具备的真、善、美,这也是诗歌不可推卸的“教化”功能。若果真如此,驰子的诗意书写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大冲撞,使得故乡在城镇化倾向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发生了异化,故乡再也不是以往那般令人亲切,诗歌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失落与沉重。当然,驰子的目的在于呼唤人们精神的回归,这也是他在诗歌文本中执着“回乡”的心灵指归。
总之,《高原小镇》是驰子在故乡的土地上开掘出的诗歌“富矿”,带给我的是掩卷后的心灵震颤和理性沉思。客观地说,驰子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尚缺少所期待的“空灵美”和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哲理美”,但《高原小镇》仍不失为陇南诗坛提供了一个较为优秀的诗歌读本。作为在诗歌之路上同行的挚友,希冀他能奉献更多优秀的诗歌佳作。
千幻烟 发表于 2020-9-15 10:03
诗歌,富有哲理。
赏析,到位。
欣赏点赞!
喻芷楚 发表于 2020-9-15 10:40
作为诗人,不是去寻求真正的原因,而是从情感汁液中析出能撼动内心琴弦和洞开人们懵懂心灵的“盐粒”,唤醒 ...
喻芷楚 发表于 2020-9-15 10:47
只有站在人民中间你才可能写出人民的声音,写出的作品才会厚实。作为一个乡土诗人抓住的正是乡土情结。从日 ...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0-9-15 16:38
泥土里长出来的诗歌,自带芳香。而楼主的解析又恰好开拓了诗歌的原貌
。
一师 发表于 2020-9-15 17:51
欣赏佳作,加豆点赞!
月牙 发表于 2020-9-15 19:07
读诗静心,悟诗细心,评诗真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成理,难能可贵。
静默的百合 发表于 2020-9-15 21:15
像这样植根现实的土壤,诗歌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评析精准,诗评皆精彩。欣赏点赞!
童心是 发表于 2020-9-15 22:11
提读支持,精彩继续。
刘彦林 发表于 2020-9-16 09:27
评语精准,读来暖心。祝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