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略论柳永词《雨霖铃》的美学价值 [打印本页]

作者: 露华晨珠    时间: 2021-5-9 15:39
标题: 略论柳永词《雨霖铃》的美学价值
本帖最后由 露华晨珠 于 2021-5-10 08:09 编辑

略论柳永词《雨霖铃》的美学价值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是词这种诗歌形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诸如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秦观这样一大批的词作家,在婉约与豪放的风格追求中展现出他们独异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而柳永的《雨霖铃》作为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流传千古。《雨霖铃》抒情细致,写景细微,造境高妙,感情在缠绵悱恻中传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在宋词发展史上也是有里程碑的意义。

    柳永作为北宋初年词坛的领军人物,其词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细腻生动,技法纯熟老练,“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他的词影响之深远,形成宋词婉约美初具规模的“经典范式”,而《雨霖铃》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成的美学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是它的情景美:唐诗宋词说理的不多,大多数为营造情境所形成的独特的有境界的情感组合体,《雨霖铃》也是这样,全词通过情景的描绘传情达意——恋人深秋送别,从京都去遥远的南方,寒蝉低吟,冷风微送,烟波浩渺,残月孤悬,“良辰好景虚设”,送别冷凄,相思刻骨,美的情景与感情形成不和谐的交融,构筑起普遍心理感受的诗的境界,体现为一种高度情感化的诗词情景之美。

    其次是它的人情美:中国人生活在一个世俗的现世生活圈里,非常讲究人情,而作为人学的文学也是十分讲究人情美的,《雨霖铃》也不例外,传达出常人所共同认可的人情境界。相恋之人深秋相送,泪眼朦胧,难分难舍。分别后,相思刻骨,生活寡淡无味,情感无所寄托,但就这相思之苦被词人渲染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感动古往今来易动情感的中国人,表现出非常浓厚的人情味,也应了中国人的心理感应,具有极其具体真切的人情之美。

    再次是它的音律美:全词平仄押韵都十分合律,奔放自然,流畅无碍,抒情到位,音律和谐,十分适合配乐歌唱,表现出高超的音乐架构能力,形成的音律美是其流传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是它的韵味美: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中国诗词又十分讲究意蕴美,《雨霖铃》也是这样,有情景美,有人情美,有人性美,还有音律美,形成的缠绵悱恻、细致入微、抒情绵密、情景感人、音律和谐的韵味美,为它在词史的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地位。

    北宋词坛有了柳永就别开生面,开创了婉约发展的新境界,有了《雨霖铃》就不再单薄,而以唐宋以来诗词厚积薄发的劲头,尽显婉约词的迷人魅力,这就是它美学价值的具体体现,为后世人抒情造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美学范例”。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21-5-13 04:32
柳永一生不得为官,把精力都用在了诗词创作上。他接近民众底层生活,更知民间疾苦。这首离别词,写的柔肠百结,富有人性人情之美。挖掘柳永诗词美学价值,对如今的文学创作,文化创新,都有深刻的意义。
作者: 露华晨珠    时间: 2021-5-13 08:10
高迎春 发表于 2021-5-13 04:32
柳永一生不得为官,把精力都用在了诗词创作上。他接近民众底层生活,更知民间疾苦。这首离别词,写的柔肠百 ...

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古诗词的美学价值,为现代人提供思考……………………………………
作者: 露华晨珠    时间: 2021-6-28 17:29
欢迎评论…………………………
作者: 露华晨珠    时间: 2021-6-30 07:14
欢迎朋友访问!!!!!!!!!!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