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我在“西和会议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时,发现了两首革命题材的山歌。其一,《贺龙来了水变甜》:
贺龙来了水变甜,
穷人个个喜连天。
吃水不忘掏井人,
要把美名万代传。
写的是1936年9月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抵达陇南,西和县人民群众欢天喜地以及对红军表达感激的情景。
其二,《一心要去徽成县》:
走江口,过茨坝,
大营扎在曹彭家;
周家大寨缓商量,
席家川里吃干粮;
隍城上安的水机关,
两架飞机打旋旋;
大军过了横岭山,
炸弹丢在云雾山;
晚上住在石峡关,
一心要去徽成县。
这首山歌中的江口、茨坝、曹彭家、李家窑、周家大营、席家川、皇城、土荞峪、云雾山、横岭山、石峡关均为礼县、西和县地名;写的是有识青年,得知红二方面军经礼县、西和县进驻徽县、成县,建立多个苏维埃政府的消息后,一心想成为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一路上的欣喜心情,虽然路途遇敌,但信心丝毫没有动摇。
陇南是红军长征历程中的重要一段,哈达铺被誉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先头部队占领了哈达铺。20日,Mao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中央领导莅临。次日,Mao泽东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的一张《大公报》上,获悉刘志丹和他领导的陕北红军抗日根据地的情况,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时隔一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通过腊子口,总指挥部驻哈达铺,制定了“成(县)徽(县)两(当县)康(县)战役计划”,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与敌军展开较量。此间,陇南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还以山歌的形式抒发情感。近日,“西汉水文学”微信公众号精选出二十多首,以此为庆祝建党百年献礼。这些山歌不仅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具有“红色文化”元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表达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军的激动心情
流传于礼县的山歌《造反有了领头人》:
天上的星宿常挤眼,
地上的穷人想造反。
不造反去活不成,
要造反没个领头人。
磨好的钢刀怀里揣,
穷人盼望红军来。
红军来了扎大营,
造反有了领头人。
这首山歌以受苦群众的口吻,表达了他们在受到国民党逼迫生活难以为继时,一心想“造反”但苦于没有“领头人”的苦恼,以及好不容易盼来了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红军”,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流传于成县的山歌《受苦人争着当红军》,更是把受苦群众积极参军,要成为红军战士的心理诠释的淋漓尽致。歌词是这样的:
高高山上敲钟哩,
红军宣传召兵哩。
虚空里飘的五彩云,
受苦人争着当红军。
红布条条脖子上挂,
木把手榴弹腰上挎。
刺刀擦得锞灿明,
大刀把把上吊红绫。
背上刀枪离了家,
跟上红军打天下。
这首山歌第一句是环境描写,表现红军热闹非凡的宣传“扩红”场面;第二句以比兴的手法,呈现有志青年争先恐后踊跃参军的情景;第三句、第四句,由“全景式”描写转入“特写式”的局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节刻画,展现青年们参加红军后的服装变化、武器装备,以及擦刺刀、刀把吊红绫和背枪离家的动作,以此凸显他们决心要“跟上红军打天下”的万分欣喜和豪情满怀。这些山歌,言简意赅,语言质朴,形神兼备,让人不由心生喜欢。
二、表现人民群众对红军英勇作战解救受苦群众的感恩心声
流传于成县的山歌《红军攻破了成县城》,展现了红二方面军攻打成县守敌取得胜利的情景。歌词如下:
成县城来四四方,
红军神兵天上降。
鸡儿叫明天将亮,
成县城里打一仗。
城里城外枪炮响,
云梯搭到城墙上。
红军攻破了成县城,
消灭了守军辎重营。
秋后的树叶变黄了,
保安大队投降了。
土地前头搭戏台,
成立了成县苏维苏埃。
东大街上开大会,
成立了成县游击队。
城乡四下里红旗飘,
老百姓起身打土豪。”
这首山歌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1936年9月17日拂晓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攻克成县城之后。辎重营,指的是驻扎成县的民国政府军。保安大队,指的是成县的地方武装。歌词首先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在“成县城”,时间是“鸡儿叫明天将亮”,事由是“红军神兵天上降”。接下来,山歌对红军战士架起云梯,攻破成县城,消灭了驻扎成县的民国政府军,成县的地方武装保安大队也纷纷投降的过程,详细、详尽,而且翔实。随后,记述红军成立“成县苏维苏埃”政府,在东大街召开庆功会,成立“成县游击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另一首《解放大军占礼县》,以山歌的形式,记述了“中央军”在解放礼县战役中大获全胜的情景。《西和县城解放了》,分七个小结,以叙事的方式,呈现1949年8月6日西和县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无一不缺,如:时间为“七月十三天将麻”,结局是“公鸡叫明天亮了,\西和县城解放了。\\红旗插到城上了,\世事大不一样了!”最后两句,既有“红旗插到城上了”的环境描写,又有人民群众“世事大不一样了”的抒怀。还有《旧的社会推翻了》,歌词中的“拨云见了青天了,\旧的社会推翻了。\\世道不乱心安了,\穷苦人要把身翻了。\\鞭杆头套上响环了,\穷苦人要当家掌权了”,表达的是西和县解放后,当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那种难以掩饰的喜悦心情。
三、陇南“红色”山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特征和深刻的历史烙印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在西和县这片土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深受封建传统观念之害的妇女们,更是显出喜形于色的精神状态,随之诞生了内容与此相关的山歌《婚姻法条订好了》,体现出新中国建立后的首部《婚姻法》,为广大农村曾经饱尝“买卖婚姻”之苦果的妇女带来了福音,她们有了这部法律的保护,就可以“自己的婚事自当家”,尤其对婚姻自由表示出真心拍手称快,“自找对象愿情的”是她们共同的心声。
紧接着,6月份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这项国策,同样受到广大穷苦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流传于西和县的山歌《土改队来到我村里》,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地主等的深恶痛绝之恨,歌词是:
收租的升子老虎口,
一年的血汗全收走。
为度荒年债缠身,
驴打滚利息还不清”
倾诉的是对剥削阶级嫉恶如仇的怨恨和控诉。而山歌《土改闹了身翻了》,以三个章节,记录了农村开展“土改运动”的情况,表现出“恶霸斗了恨消了,土改闹了身翻了”的喜悦心情,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这项深入人心的政策的感恩情愫。如:
春风吹动坡前草,
共产党把人救活了。
久旱老天爷下大雨,
党的恩情没法比。
贫雇农永远手拉手,
风里雨里跟党走!
这首山歌,巧用比兴,情真意切,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和颂扬。
陇南“红色”山歌也有与时俱进,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篇章。流传在西和县的《农村改革粮丰收》,表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土地承包到户这一改革政策的广受欢迎。歌词是:
三中全会北京开,
改革的政策出了台。
出了峡口是大路,
联产承包地到户……
联产承包就是好,
自种自收能吃饱。
责任田活像聚宝盆,
能帮农民脱了贫。
热头(太阳)出来照九州,
农村改革粮丰收。”
结尾的“信马由缰跑开了,\庄稼人生活好开了”,又体现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后,对耕田、播种、收获等农事“我做主”,深层的意蕴是他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无限自豪感。此外,还有对“WenGe”结束表达兴高采烈的《WenGe结束了好得很》,赞颂农业税免除的《庄稼人缴粮都免了》等山歌,都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痕。
陇南这片广受“红色文化”浸润的土地上,具有以上特征的陇南山歌肯定还有不少,其中的“红色文化”元素肯定也不止这些方面。我最该感谢的是为陇南山歌整理耗费毕生心血,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杨克栋先生,是他让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瑰宝重见光明,也给予后辈进行研读和领受“红色文化”精神洗礼的机会。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千幻烟 发表于 2021-5-19 16:13
好文章,正能量!欣赏点赞!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1-5-19 17:00
材料详实,分析精当而晓畅。
红色主题非常契合今年的百年庆祝,很有意义。
提个小小建议,文章的段落可以 ...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21-5-20 16:27
学习,收藏,分析透彻,传承正能量!
童心是 发表于 2021-5-20 17:35
提读支持朋友!精彩继续~~!
一师 发表于 2021-5-20 21:36
陇南是个好地方,红色山歌大家唱。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5-21 09:35
前年去了陇南一趟,路经“哈达铺”走了红军街,游览了纪念馆,对长征路上的加油站这个词有了确切了解,真是 ...
云馨 发表于 2021-5-24 13:09
陇南是个好地方啊,刘老师解析的详尽。此篇满满的正能量,赏读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