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重访儒岩村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2-2-19 12:03
标题: 重访儒岩村
本帖最后由 李子四 于 2022-2-19 12:09 编辑


         今天本来想约得七八个同学,在我家打下牙祭。不料通知一发,响应者甚微。许是放假了,也近春节了,带孙子的、忙于过年的、也有这活动那节目的,都可以理解。最后只有五人,想想不够热闹,就改开车去玩儿了。临急临忙,灵机一动,我重访儒岩村吧。反正这五人之中,也有未去过的。

    第一次去,是2009年。坐公共汽车,翻过一座山。然后下坡,一路的趟到桂江边,就是儒岩村了。这是专为儒岩村建的村道,闷头路。就是说你怎么入去,就怎么出来。虽然也可以走小路到莲花山,但相信通公交车后,没有人会这样走的。

    那次之后,在我的心目中,儒岩村是最美的村庄之一。尽管它没有古迹,也没有令人大呼小叫,异乎寻常的风景,但它有人世的岁月静好。

   村口就在江边,小学也在江边。两棵几百年的大榕树,夹着一个繁忙渡口。可渡人,也可渡摩托车。对面也是一列小村庄,可到夏郢镇、旺甫镇。桂江在这儿也阔落,有二三百米宽。我特别喜爱的是,一大片桑田,是我从没见过的。桑田其实也不大,宽不到一里,长不到三四里。但它就沿着河边,河道一拐,青绿的桑叶仿佛就接着远山,有碧连天的气象。

   桑田的中央,有一座院落,灰的墙,黛青的瓦,像一方寺庙端坐在莲花池中,宁静,肃穆。走近了才知道它很大,数不清有多少房子,养着大小不一的蚕。院内有十多个年轻的姑娘或小伙,一两个老人。对我们的到来,都用食指竖在嘴边,“嘘”,仿佛怕我们惊动了蚕。我们只得轻轻迈着脚步,探头探脑地看。似乎能听见蚕儿咬啮桑叶的声音,“嘶嘶飒飒”,为它们将来的吐丝准备着。蚕食桑叶,是不分昼夜的。所以,养蚕人常常要半夜起来,检查和增加桑叶。更要防蚊虫,防老鼠。蚕桑蚕桑,象征人的生计,也象征生计的艰难。艰难中却还有人间的温暖。原来那院子叫蚕种场。

   十多年了,什么都起变化。儒岩村的今日,让人喜忧参半。先说好的吧:小学返新了,村委会盖楼了,新家居多了,入村道路全硬化了,闲坐的老人均露喜气,可知生活是过得好了的。忧的是什么呢?是曾经的美丽小村,变得不土不洋了。
  
   首先,渡口停摆了。停摆也好理解,现在公路发达,摩托车很普及,兜过圈绕莲花大桥,也不是很难为的事。而停摆的主要原因,应是河床毕露,沙滩岩石,使得河道像浅浅的山溪。感觉光着脚,水不到膝头,也能趟过去。一条河,缺了水,怎么说都如花之飘零。那一片我念念不忘的桑田,没有桑叶了。村子里看不到年轻人。菜园子,池塘旁准备打捞鱼的,看热闹的,都是老人。我看不出这村子还有什么可以自豪的经济作物。我问一个老人,那桑田不种桑树了,做什么用呢?

   他说,这片地,本就不属于儒岩村,是蚕种场的。我猛然想起,当年参观蚕种场的时候,见过一条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那是五十年代的口号。可见这蚕种场,曾经是辉煌的国企。老人又说,蚕种场是贺州的,他们撤回去了,地租给了一个什么公司(名字我忘了)。至于那公司拿这块地做什么用,目前还看不出来。这么大的一片地,不属于儒岩村,可见这村子人多地少,留不住年轻人,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还是不死心,不信诺大的一个曾经以蚕桑为生的村子,刹那间连一棵桑树也看不到。于是沿着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路旁的青菜、豆苗都长得很好,令人赞叹。终于看到了桑树,而且长得很高大,桑椹花已经开了。一个老农正在打理桑树。聊天之中得知,这些桑树算是老的了,现在都不养蚕,是专门留着采桑椹果的。他家的自留地,种四十多棵。其它还有几家也种,数量差不多吧。我问及为什么不养蚕了呢?他很轻描淡写地说,不挣钱呗。

   是啊,不挣钱,是所有传统手工和作业消失的硬道理。十多天前,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来了一个现场做蚕丝被的。两夫妻,听口音应是江浙一带的人。开张时报价一斤是120元。我曾在儒岩村的蚕种场问过,他们做的蚕丝被,已是150元一斤。十多年过去,才120元一斤,不用问也是假的了。果然,七天后,这档摊挂牌说最后一天,35元一斤彻底处理。但这最后一天竟也挂了七日。这时我才过去瞧瞧,所谓的蚕丝被,已经发暗了。

   真正的蚕丝被,无可否认是高档产品。据说现在至少三百元一斤了。但高档的东西,一般老百姓是消费不起的。以前读过:泥瓦匠,住草房;织布娘,没衣裳;种田的,吃米糠。虽然现在的人们不至于如此凄凉,但养蚕的,未必能盖上蚕丝被,却不容置疑。就算是我们,朋友们,有多少人是盖得起蚕丝被的呢?当一个行业不能适合最普通的人家享受时,这个行业不是消失,就是只能进入上层的奢侈社会里了。这也是两极分化。

   村里有一棵长得很奇怪的木棉花树。树杆像一把剑似的,它依然在。旁边的小卖部也依然在,只是木屋改砖房了。如果沿木棉树后的路找,我相信还能找得到当初我遇见过的采桑女孩的娘家。之所以说娘家,是我估计她出嫁了。我曾经心动过,去找找看,但最终还是止步了。找到了又如何呢?我记得她,她未必记得我。如果她真嫁了,我与她的父母也没什么可说的。而最令我踌躇不前的,是很怕她的房子没有改造,依然是十多年前的陈砖老瓦。只能默默祝福她过得好。我们当年的擦肩而过,就当作是五百年前曾经有过的一次回眸吧。

2022.01.23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香薰古琴    时间: 2022-2-19 15:48
作者笔下那时的村庄很美,青青的桑树林连着远山,繁忙的渡口可以渡人也可以渡摩托,灰的瓦,黛青的墙,大小不一的蚕。村子古朴优雅,感受农桑文化下的宁静。十多年后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进步。有的东西消失的痛心,有的东西出现得惊呆。这是当下很多乡村的共性吧。
作者: 香薰古琴    时间: 2022-2-19 15:50
问好作者,欢迎做客江天。文笔恬淡,读完总让人想些什么。
作者: 千幻烟    时间: 2022-2-19 21:43
村庄,有的都变样了——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2-2-19 22:30
曾经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如今外表依然,但是没有了生计,没有了做生计的人。这是不是广大农村的缩影呢,个中隐忧不可小觑。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2-2-20 10:50
香薰古琴 发表于 2022-2-19 15:48
作者笔下那时的村庄很美,青青的桑树林连着远山,繁忙的渡口可以渡人也可以渡摩托,灰的瓦,黛青的墙,大小 ...

这正是我思索的地方,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农村没人耕植,便没生气。谢谢香版光临指教。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2-2-20 10:52
千幻烟 发表于 2022-2-19 21:43
村庄,有的都变样了——

是的,有不知是好还是不好的感觉,没想得通。谢谢千版。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2-2-20 10:54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2-19 22:30
曾经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如今外表依然,但是没有了生计,没有了做生计的人。这是不是广大农村的缩影呢,个 ...

草版之隐忧,正是我想表达的问题。农村和城市,最怕两不像。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