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村印象】可丁可卯儿这俩钱儿 [打印本页]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4 08:52
标题: 【乡村印象】可丁可卯儿这俩钱儿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22-7-14 17:46 编辑

                        可丁可卯儿这俩钱儿
                                       文/an安
        我喜欢躺在诊所的病床上看书,帘子拉上,里面是我自己的独立空间,这样的静心阅读让我乐得病着。可自从这娘俩儿来了,我是书也看不成,觉也睡不着。诊室的空气被她们家的琐事搅扰得乱糟糟。

        闺女是陪着自己老妈来治腿的,能带老妈来看病,按说是孝顺的。可又看不出孝顺来,只顾说小脑萎缩的老爹怎么神志不清让人操心,嫂子怎么小气。老妈正躺在床上针灸,她进来前不着头后不着尾地来一句“又跑出去了!”老太太立马慌了,喊大夫拔针,抱怨着:“这病还有个治,没法治了,再治出人命了!”两人不顾诊室有人没人,连骂老头儿带怪媳妇,吵嚷好一阵。原来这七旬老人家里有个精神错乱的八旬老伴儿,整日到处乱跑,平时老太太在家盯着,家里人手不够时,要用绳子把老伴儿栓在门上。另外还有个不能自理的傻老儿子,不能成家,要靠老妈照顾。老太太信基督教,大夫一扎针,她就开始祷告:“万能的主啊,你借医生的手…万能的主啊,我是你的儿女…”扎完针,祷告结束,继续怨叹这糟心的日子,继续发泄对儿媳的不满:“姑娘给送来一盘饺子,还让儿媳妇给拿走了…”

        第二日,下着大雨。我到诊所时,老太太已扎完针在理疗了,围着床单,衣服平铺在空床上,看来是挨浇了。淋湿的苍白短发紧贴在头上,布满皱纹的脸看上去越发消瘦憔悴,两条胳膊干枯如柴,两条腿佝偻无力。后来听医生劝她:“回去买把伞,以后不能浇着,浇坏了治病得花更多钱。”原来她是顶着雨赶公交来的,外孙女陪着,若不是医生偶尔指使她帮姥姥拿东西,也没人知道那是她外孙女。那日我家里也没有伞,我和儿子也是顶着雨去的。我没伞是因为随手到处乱扔,雨天把它带到哪,天晴就落在哪,到用时几把伞都没了踪影。我和儿子没挨浇,是因为网约车直接开到楼门口,下车就进了诊所。去往诊所的路上,登录美团外卖,拍了一把伞,没等我到诊所,伞已经到了,进入诊所时,我已是个有伞的人了。一把伞,在这个时代,对于多数工薪家庭来说,也就是这样容易失又容易得,且得失都不至于影响生活的。听医生劝老太太买伞,我知道她不会去,至少在下次挨浇之前不会买。我让儿子把新买的伞送给老奶奶,医生告诉我另一位患者已经送了。老太太治疗结束准备回家,我听到她外孙女质问她:“你还真要拿着啊?”老太太说:“人家给我了。”外孙女制止:“给你就要啊,给也不能拿,就放在门口,不能拿。”老太太最终还是把伞拿走了。隔几日又一次下雨时,她是打着这把伞来的,她对病友们说:“我不想拿伞来着,怕风给吹坏喽!”

        过几日熟悉了,我彻底向他们娘俩投降,把书放到一旁,去读她们的生活。攀谈几句,老太太问我:“你家远不?坐车几块钱?”我回答:“我叫车,没注意过几块钱。”他大概不知道什么是叫车,问来问去没得到到底是几块钱的答案,也就算了。等医生进来,她又问医生:“你天天也坐车来呀?”医生回答:“坐车!”其实他开的是沃尔沃。想想我刚刚的回答,深感汗颜。在这老太太的认知里,大概大家都是坐车的,虽然满马路跑的都是私家车,我又何必打破她原本十分平衡的认知呢!隔两日,不知她是忘了之前问过,还是想再弄清楚些,又问:“你也坐车来呀?”我说:“是啊,得坐车!”

         不知是因为乡村人的朴实还是生活压力过大,老太太逢人便叨叨自己家里的事儿,不等人问,自己就起了话头儿:“我捡点纸壳,捡点瓶子,哪个月都能卖点钱儿。卖点儿钱儿好买菜啊!不能买好的,黄瓜,葱,土豆儿,买人家挑剩的,便宜。我不咋买菜,去年冬天晒的干菜还没吃完呢,开春儿到现在,还没买过豆角儿。”我一直以为她是从农村来的,应该是种个菜园子,养着鸡鸭,鸡蛋多到吃不完可以卖个好价钱,蔬菜吃不了都要白白刨掉或者可以到早市摆个小摊儿,听她说这个季节买菜,方知不是。一询问,她很满足地笑了:“我上楼了,我们那是新农村,都上楼五六年了,总有人去旅游,大客车总往过开。我没有地了,包给大队,一年给我六千块钱。”上楼是一件好事儿,这在农民眼里像是个固定概念,并不会因生活境遇的惨淡而对这件好事产生质疑。

        一向对自己家每月进多少钱花多少钱毫无概念的我,开始帮老太太算起经济账来:除了包地的六千块钱,一年还有哪些收入啊?一个月水电煤气多少钱啊?你一年打针吃药大约得多少钱呢?冬夏都得买菜呀?买菜得多少钱?老伴儿和儿子还花啥钱不?大儿子和姑娘能拉帮你一把呀?一年到头能攒下点儿不?

        老太太并不苦穷或隐瞒,生怕我觉得她进项少,把能算进来的都罗列出来:包地给六千多,我俩这不是老年人嘛,国家一年还给,一年我俩统共得有两千,我困难,低保一年还给一千多点,再捡点纸壳,哪年我捡纸壳都能卖三千多块钱!大儿子挣得多,一天一百八,大儿媳妇一天还一百呢,不给我,一分钱也不给,儿媳妇不让。姑娘家也困难,帮不上啥。水电我用得省,一个月八十多,煤气一个月三十多块钱。买菜一年有一千块钱就够了,我不咋买菜,干菜,咸菜,有一口就行,鸡蛋买四块钱一斤的。哎呀,还得米面油呢,米面油得不少钱,那不能不买啊!再就是随礼,我也不多随,一次一百。穿衣服不花啥钱,不买,教会的人看我困难,给旧衣服。打针吃药啊,我有糖尿病,一年得三千块钱。看病没人给我掏钱,我自己掏,花一万四千五了。

        她一边说,我一边帮他计算着,省吃俭用一年下来,全家人没病没灾的情况下能剩两三千块钱,而这一次治疗,把五六年从嘴里肚里省的全掏出来了,我在心中暗骂黑心肠的王大夫喝血不眨眼。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问她三遍:四千五还是一万四千五?你是说,给王大夫一万四千五了?在这?花一万四千五了?我不是觉得治疗费用高,这只是这里的患者普遍认可的常规收费,甚至前几天患者过多,王医生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八点,只有吃午饭时才坐下来五分钟算是休息,我认为他该把治疗费涨一涨了。根据我对这里收费情况的了解,王大夫应该是给她打了不少折扣的,可是当这个老太太说出这个数字,我还是觉得这个治疗费简直是天价了。她有多心疼这个钱我是可以想象的,我都替她心疼,但只能把我的心疼掩饰起来,安慰她:“老姐姐,花得不多,到大医院,这点儿钱都不够检查用的,没等给你治,一万块钱就没影儿了!”老太太满眼都是对大夫的感激:“王大夫照顾我,特殊照顾我,我知道。到大医院,这点儿钱,一片药都看不着,也治不好病!”一想到王大夫给老太太打了折,还尽心尽力治疗,让她余生少些病痛,能继续支撑这个家,想到非富即贵者排着长队,王大夫却把更多时间用在这个贫苦老人身上,我恨意全消,但一想到老太太那一万四千五,还是心头耿耿。我心中的咒骂还在,只是刚才骂错了对象而已!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生活在新农村的一位老人的生活现状。她的亲人,她的邻居,和他一起住进新农村的,不至于都处于风烛残年,也不至于家家都有个糊涂老伴儿傻儿子,但多半是要供个孩子念书,或奉养一位老人,或侍候一个病人的吧,只要有这其中一项,他的状况就不大可能比这老太太好过多少去。

        昨天老太太治疗结束离开诊所后,两位比她年纪略小些的老姐姐开启了聊天模式,一个说某年去圣彼得堡,一个刚游完越南柬埔寨,一个正在念老年大学,一个正准备去游泳,一个说给儿媳买了限量版的表,一个说儿媳给她买个大品牌的包,俩人说着说着,其中一位大姐说:“明天早上我去给那老姐姐买一斤豆角儿!”
     
        万能的主啊!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喻芷楚    时间: 2022-7-14 09:57
这细数下来的生活,让人动容,老人家虽有许多的委屈,都在一数一骂中过去,是个把艰难过程平常的老人。
作者: 纪慎言    时间: 2022-7-14 10:31
来自乡村的我老汉,对楼主的文章和文字的特别欣赏,通过一个故事一个病人一个家庭,形象地记述了对眼下乡村的印象,很巧妙,很生动!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22-7-14 15:46
这个世界,富人的一餐饭就是穷人的一年花费,没有理由。谁让父母把你生在了农村。
城市某些老人的退休日子,农村老人不敢奢望。退休金的比例5000----125 。这我也不会算了。反正没病是大福,有病了只能自己省吃俭用着治了。
期待着越来越好!公平正义,但愿这些词不要在空中飞舞的日子太长……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22-7-14 17:40
现在不是都有合作医疗么?三不愁两保障不是都在解决吗?
安安的文里一种悲悯之情,同情与比较更让人明白农村与城市的不同。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2-7-14 18:20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同样是老姐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生,真是天壤之别。小安安有悲悯之心,这一个个故事讲述起来,令人感同身受,不知说什么好。

问安!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2-7-15 09:19
读一读不一样的人生,身边这一亩三分地长出来的书本,比书上的字码接地气。
看样子老太太是一大家子的主事,凡事亲力亲为到容不得有病。
老妈在治腿,老爹疯跑出去了,闺女也来报告老妈,好像老妈没有腿也能跳出去追回来似的。
不光是可丁可卯的俩钱,还有闺女媳妇要归拢。唉,不操这心家就散了。散了谁来养疯老的傻小的?
万能的主啊!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2-7-15 09:31
读完了,只能一声叹息。无奈。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2-7-15 18:33
生活习惯决定很多。
有的人不穷,但一辈子抬不起头。
有的人很穷,但一辈子都在奢侈。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2-7-15 18:35
安,还是幸福的患者,起码去读别人的故事。
我住院时,不去和人交流,也不说自己现状。
我对别人无兴趣,也不会暴露自己。
我是一个孤独老弱病残。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0:43
喻芷楚 发表于 2022-7-14 09:57
这细数下来的生活,让人动容,老人家虽有许多的委屈,都在一数一骂中过去,是个把艰难过程平常的老人。

是的,她和我聊天时始终乐呵呵的,没有愁容。对国家政策的救济帮扶很是感激,对大夫的特殊照顾心怀感恩。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0:45
纪慎言 发表于 2022-7-14 10:31
来自乡村的我老汉,对楼主的文章和文字的特别欣赏,通过一个故事一个病人一个家庭,形象地记述了对眼下乡村 ...

谢谢纪老师,在新农村建设中住上楼的农民,生活比在农村时压力大很多。新农村建设者不能低价承包农民土地就了事,要给农民寻出路啊!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22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2-7-14 15:46
这个世界,富人的一餐饭就是穷人的一年花费,没有理由。谁让父母把你生在了农村。
城市某些老人的退休日子 ...

其实不用农村和城市比较,新农村至少应该比农村日子好些吧!地方建设者在落实国家政策时还应该多想想百姓的需求。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23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7-14 17:40
现在不是都有合作医疗么?三不愁两保障不是都在解决吗?
安安的文里一种悲悯之情,同情与比较更让人明白农 ...

各地落实程度各不相同,且有些病去定点医院真解决不了。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27
云馨 发表于 2022-7-14 18:20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同样是老姐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生,真是天壤之别。小安安有悲悯之心,这一个个故 ...

有经济基础,才有和美家庭啊!这老太太够乐观了,还能坚持治疗,继续承担生活的担子。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30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7-15 09:19
读一读不一样的人生,身边这一亩三分地长出来的书本,比书上的字码接地气。
看样子老太太是一大家子的主事 ...

草舍老师和我有同感啊,只能喊一声万能的主了,但愿新农村百姓经济负担被充分关注,以后不用遇事就喊主,喊个…万岁啥的,多好!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32
李子四 发表于 2022-7-15 09:31
读完了,只能一声叹息。无奈。

会慢慢有改观的,要坚信,国家有精准扶贫政策,只要有大方向,就不愁慢动作。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34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2-7-15 18:33
生活习惯决定很多。
有的人不穷,但一辈子抬不起头。
有的人很穷,但一辈子都在奢侈。

有道理,穷不可怕,能勤俭持家乐观生活就好。可是真怕长病啊!
作者: an安    时间: 2022-7-15 21:37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2-7-15 18:35
安,还是幸福的患者,起码去读别人的故事。
我住院时,不去和人交流,也不说自己现状。
我对别人无兴趣, ...

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告诉自己:别人是明天会更好,你是今天就最好(一天儿不如一天儿了),所以一定把今天活精彩。我在诊所能搭上茬儿的一个都不放过,治疗生活是美好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你要像我学,不如风老师,我是风,你不如我。
作者: 秋实    时间: 2022-7-16 14:09
寥寥数语,把一个家庭列数得如此清晰。
安安的悲天悯人情怀,让人感动。
一个支撑家庭的普通妇女,让人动容。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22-7-16 18:32
任何时候,命运不好的都让人同情。谁有多为难自己清楚。日子总是要一边熬一边过。心态平和便好过些。底层人的生活不容易。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22-7-17 09:56
经济基础决定一切,人性不能被金钱所左右。
作者: 艾桃    时间: 2022-7-23 14:52
老人老了,如果子女不孝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会很可怜。很同情这位老人,同时也被她坚强的精神感动着。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