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苹果呢?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7 18:30
标题: 苹果呢?
本帖最后由 叶小蘖 于 2022-8-27 18:32 编辑
第一次知道荔枝,是来源于杨朔的《荔枝蜜》,文章里对荔枝的介绍并不多,关键是蜜蜂的故事。但是让我有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他的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而是开头段对于荔枝林的描写。“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呀,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定?记得楼前是一片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影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边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这满野的荔枝树,也许满足了我对果树贫乏的想象。常常读这一段,想象着满野的情景。就像我看《菜园小记》,最记得的是芫荽,我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最记得的满园的果树。而老师讲这篇课文时的情境,我是全忘记了。
不知隔了多久,一个晚自习。班主任老师一般不会用晚自习讲课的,他一般会用晚自习来给我们做思想工作,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着讲着就热起来,然后把外套脱掉继续讲。那天晚上,也没有停电,老师忽然就说要给我们上一篇课文,《荔枝图序》。这是课文之外的,老师也没给我们印发文章。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讲到“膜如紫绡,壳如红缯,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的喜悦和激动,一向不苟言笑的他,竟然有了微微的笑意。而我们则赞叹“美轮美奂”啊,虽然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建筑物的,但还是在词穷之时想用它。也许,用“叹为观止”更合适些。至于“树形团团如帷盖”,与《荔枝蜜》里的描写近似,那是后来读到才心有所契的。
但直到现在,我也不记得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荔枝图序》。当然,我们都知道老师是性情中人,就像他去了湖北参加作文教研交流会之后,给我们每位同学都带了一颗三峡石,还记得他给我们一个个分发的情景,我们期待和兴奋的心情。
再后来,看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最喜欢的却是题目里的“南州六月”。读过苏轼《惠州一绝 食荔枝》“罗浮山 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不是荔枝,而是“岭南”了。
至于又读杜牧《过华清宫》“山顶千门次第开,长安回望绣成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的深刻印象也是“绣成堆”,有时常想,我读书的重点在哪里?
就像一部电影的全部情节统其忘记,而序幕尾声或者歌曲却都记下了。后来的语文老师只是给我们抄了两黑板的120句的《长恨歌》,并不曾解读,而我也大部分都记得。
而现在,荔枝已成为寻常时令水果,到了夏日,超市、水果店、推车小贩皆有售。但我对荔枝的热情依然未减,我喜欢拈起一颗新鲜的荔枝,摩挲外壳如缯的粗糙不平,剥开一颗,壳肉分离时,依然有紫绡轻离的裂帛感,依然有甘酸醴酪的清甜爽滑。
曾经看到收割榴莲的一个视频,才知榴莲之贵在于树高,收割技术之困难。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水果超过我对荔枝的仰慕。当它和文字的记忆融为一体,就成为最独家的传承了。南宾太守的感觉一直都在。曾到黄果树瀑布的雨帘之后的石岩里,见岩前珠帘溅缀,晶亮粒粒,仿佛看见徐霞客的目光停驻在那里。
王栋生《让我们回到童年》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人告诉我,某个孩子有点‘呆’。因为问他,‘如果你有两个苹果,再给你三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呀?’那孩子每次都看着她的手反问,‘苹果呢’?”是啊,苹果呢?
这些例外的感受,应该都来自于那些有着清香的苹果。哦,不,来自我们忘记了的部分或全部。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秋实声像 时间: 2022-8-27 18:35
先坐上小叶家的沙发,炫耀一下!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7 18:42
欢迎欢迎,请坐,请坐,敬茶!:handshake
作者: 秋实声像 时间: 2022-8-27 18:44
文章笔调轻松。 自然顺畅。好文,必须赞!
作者: 喻芷楚 时间: 2022-8-27 19:14
灵动的文字,读来爽心悦目。在荔枝展开的画面里我就时常在一棵荔枝树下,这是真实的荔枝的清甜有时到腻,但你还是想吃。
孩子的想想不在如果,在真实,不真实的东西别跟我讲,忽然我就为孩子笑了。苹果呢?这多实际的问题。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7 19:33
谢谢朋友,周末愉快!
作者: 千幻烟 时间: 2022-8-27 20:59
荔枝挺好吃的,可惜,我不能吃
——————————————————————————
读后感写的真好,拜读学习。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2-8-28 09:11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2-8-28 09:13 编辑
孩子的思维是不容易专注的,但会有发散性,这就可贵了。
成年人因为专注而容易思维固化,若还能保持发散,或许这就是童真。
雪化了变成什么?回答变成水的是成年人,回答变成春天的是孩子,但有权判断对错的却是成年人。
古时有个“买椟还珠”的成语,是个贬义词。其实,那个包装盒如果是高级工匠用贵重材料,精益求精做出来的,价值就与珍珠有得一比了。
杨朔的《荔枝蜜》这些年被一些人批得狗血喷头,我看是别有用心。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2-8-28 09:12
很喜欢这篇小文的哲理性。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22-8-28 10:25
北方的我,只是吃过不多荔枝,可没见过树的模样。
好在有文字可以解惑。
🍎苹果让荔枝比下去了。北方还是苹果的天下,普通一族。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2-8-29 10:01
据说,“日啖荔枝三百颗”是出自岭南俗话“一啖荔枝三把火”,因为吃荔枝容易上火。东坡初到岭南,不识方言,就给听错了……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22-8-29 10:02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水果传》,很好看。小蘖的水果论也很好看,久不见,问好。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9 11:19
谢谢千版,好久不见!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9 11:21
字版好。谢谢!作文总是有些套路的,也算正常啊。就是。现在有些人不是左就是右,激动得很。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9 11:21
谢谢字版抬爱。辛苦啦!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9 11:22
嘿嘿,看来你就喜欢苹果,草姐姐。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9 11:23
哈哈,谢谢如空老师。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8-29 11:24
问好长子。好的,没看过,后面找来看看。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2-8-29 18:53
由杨朔的《荔枝蜜》引发的一番感慨,文笔流畅,读来悦心。赞一个!
作者: 秋实 时间: 2022-8-30 17:44
此文读了一半时有事搁下,哇哦,得补上。
讲真,我对荔枝是敬畏的,之前早就有人警告我,外表特别饱满的荔枝是某一种药水泡大的,啧啧啧,一听药水泡……那感觉完全是糟糕了。好吧,想买的,也放手了
曾经吃到过新鲜的荔枝,那是真好吃,与超市卖的口感完全不一样。
作者: 香薰古琴 时间: 2022-8-31 09:16
文章好有新意啊,作家有探索精神非常可贵,生活中常常忘记重点,却不经意记住了另一点,这也是收获。
读完此作,印象深刻。我也记住了,苹果呢。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2-8-31 11:34
苹果呢?全篇几乎没有谈及苹果,却让人感受到了自己忘记的部分。真妙。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22-9-1 23:45
笔调轻松。 自然顺畅。好文,DAN赞!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9-11 15:35
谢谢古琴版,久违了。假期愉快!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9-11 15:36
谢谢李老师,假期愉快!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2-9-11 15:36
童心先生好,谢谢赞!假期愉快!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