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0 10:57
标题:
瓦                                             

  今天难得雨后转晴,阳光明媚,我习惯性地坐出阳台。忽然觉得,原来满足只不过是能见见太阳,晒晒热暖,就是这么简单。当然,如果视野能开阔一些就更好了,比如河流,山脉,村庄。《滕王阁序》中说的:“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是多么的壮阔。

  但我眼前,能见到的,只是一座座庞大的、水泥钢筋组成的高楼。高楼内住着的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人们。邻居一词,仿佛在无言中渐渐地远去。谁是谁呢?没有人会注重,也没有人会关心。有谁会知道,一只酸不拉叽的李子,在自己的阳台上,正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我想什么呢?是想这城市少了什么,终于也想到了,是所有的房子顶上都没有瓦。

  当混凝土的楼顶逐渐向乡间漫延的时候,瓦消然地被人忘却了。即使未放开前,我每个星期都去一次附近的乡村玩,也极少见到有瓦的房子。村里人新盖的,全都是一只只盒子似的楼房。有时候看到带瓦的房子,都是旧的残的,是无人居住了的。但我都高兴,为它们拍照。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些瓦房。我说,将来,也许你就看不到它了。

  普通老百姓屋顶上的瓦,看着是偏黑的灰色。不过,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青瓦。就像青砖一样,你看不出青在哪里,只有很稀微的淡淡的蓝影,它就叫青砖。不似红砖,烧出来就火红火红,从不掩饰。但我想青砖青瓦的泥土,应该比红砖红瓦的高档。高在哪儿,我也不知道,只是听上一辈的人,赞叹某些有钱人的屋宇,青砖的哦,便明白,青比红的好。

  当然更好的,还有琉璃瓦、瓷瓦、铜瓦,甚至金瓦。这是当官的、相侯富翁的,有钱大亨人家的房子。若是皇家,虽然不是真金,起码也是粉饰了一层金的。看看故宫的瓦就知道,所谓碧瓦朱檐,岂是寻常老百姓用得起的。

  我想得更多的是青瓦。从记事的童年起,到三十多岁,换了好几个房子,都是青瓦房。好像那时候,整个市区都是青瓦房,没有多少是平顶的。我住的,又在顶层,不过三楼或四楼,就已经是蛮高的了。开窗望出去,便见一大幅高高低低的民居,从房顶瓦的缝隙中,摇起袅袅炊烟。

  我佩服我们的祖先,用泥土烧成的、略带弧度的瓦片,通过俯仰组合,就能挡雨泻水。瓦片多简单呀,一片瓦多渺小呀,但无数的瓦片,织一幅倾斜朝天的墙,无论多大的暴雨,也只能在它面上滑过 ,伤不了屋内人事的分毫。当风停雨止,点点檐滴,又如岁月静好的晚唱。

  瓦是轻贱的,但两幅瓦墙合成一个人字形,保护的,就是普通人的家。哑语中,当两只手掌组成人字,说的就是家。每当看到这样的动作,我首先想到的,是斜面上的瓦。以前说“起码有瓦遮头吧”,是形容一个人,即便再穷,有瓦遮头就还有希望。瓦,几乎成了家的代名词。如果是红墙绿瓦,那大致是富贵康宁之家了。

  瓦远去了,但瓦留下的文化,依然在人们心中。曾经有句口号:“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总不能改成“添钢筋加水泥”罢。就如柴米油盐,现在不烧柴了,却不能改成煤气米油盐一样。文化的传承,不一定随科技进步而转移的。它会在文字里,在诗里,一点一滴地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我们常说秦砖汉瓦,说的已不仅仅是秦汉时代那两种用泥土烧成的东西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那个时期的建筑的华美。是一种文化图腾,以及图腾后面闪耀的我们祖先的智慧。

  其实,普通的青瓦并不值钱,即使是以前普遍用瓦的时候,也只是以一分钱多少只来定价的。但这不值钱的、用泥土烧成的瓦,却为瓦下的千家万户,遮挡着风雨,抗拒着烈炎。瓦破则屋漏,屋漏时,动员全体盆盆罐罐承接雨水,那“嘀嘀嗒嗒”之声,任谁也很难称之为浪漫的。

  瓦是脆弱的,它只是一片薄薄的烧硬的泥巴。瓦墙一旦崩塌,必定片瓦无存。“土崩瓦解”,没有比这更淋漓尽致的溃败了。纵使真有三两片幸存的,还有什么用呢?有句话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存”,除了瓦的一文不值之外,离开了队伍的孤寂,恐怕更是“不为存”的原因。因而人对瓦的信任,是信任它们织成的有纪律、有约束、有秩序的“部队”。对一片两片的零散之瓦,往往不屑一顾。

  现代经济秩序和现代建筑理念,已经容不下青瓦的存在了。或许再过一两辈人,会对瓦这个概念茫然无知。什么叫绳床瓦灶,什么叫弄瓦之喜,大抵也没人感兴趣。不过,如果你掏古井掏出个汉朝的瓦当来,那真的恭喜你,合该发财了。

  别说汉朝的瓦当,现在找片碎青瓦都难。记得小时候在河滩,碎瓦片比比皆是,随手就可以捡起几片玩打水飘游戏。最好的一次我能打出十五跳,也就一次而已。想来应为机缘巧合,一是水面平静,二是发力急骤,三是瓦片的形状周正,四是瓦片与水面的夹角恰到好处,才会打出一十五跳的纪录。用现在的话说,我也可以凭此称为专家了,一个用碎瓦片打水飘的砖家。

  说到专家,仿佛成了贬义词。那是因为现在的资讯太广太复杂了,谁谁都能胡扯一通。今天看了一个视频,有个看着就不像专家的年轻人,说疫情将会在春节前突然消失,就如若干年前的非典一样。他的依据是,人们在兴高采烈地采购年货了,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了,交通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了,再结合卡塔尔世界杯,几万球迷聚在一起狂欢,没有一个是带口罩的。这世界,病毒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可以忽略了。我们可以平安快乐地过一个美好的春节。

  我第一感觉他这是胡扯,就像我胡扯自己是打水飘的专家一样。当然,那也许只是他无聊到发慌的胡言乱语,赚了我一个流量。因为与我的所见所感受到的大相径庭,多少朋友和亲人还饱受着感染后的折磨。一个朋友去了趟医院,回来说医院里人满为患,连取药都要等上大半天。上午看病,傍晚取药,这等待的痛苦,不亚于疾病本身。

  现在的舆论场成了瓦的碎片,让人缺乏信任。什么时候,能有一个真正权威的,令人放心的说法呢?像过去我们房顶上的瓦墙,抵御着狂风暴雨。现在也有大片的铁皮瓦、塑料瓦。但不知怎的,我心里不承认它们配叫作瓦,因为它,并没有青泥瓦片的平易亲近。

  没有瓦的屋顶,可以用钢筋水泥的平顶代替。碎了的瓦片,除了当垃圾倒掉,最大的作用,就只是供我打个水飘而已。而水飘一跳一跳泛起的涟漪啊,却在心里悠长悠长地起舞着。

2023.01.17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匡建华    时间: 2023-1-20 13:59
老师真是文思泉涌,学习老师美文,祝你及家人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3-1-20 14:06
一片瓦引起老师无尽的遐想,佩服。赏读学习了。祝新年快乐!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23-1-20 16:17
人类居所材质形制的变动是一种必然,它遵循牢固,舒适,美观的原则。
文末引申很有意义,可谓切中散文之肯綮。
言及“专家”,这些年头,可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来概括。
欣赏新作,即颂冬祺!
作者: 小南    时间: 2023-1-21 07:39
拜读佳文,祝你春节快乐!
作者: 何叶叶    时间: 2023-1-22 14:31
文章有时代印记,朴实的文笔,记述瓦的历史。文章有往事回忆,有对瓦的引述。文章新巧,自圆其说,作者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又能够通过深刻的理解而提出对瓦独特的立意。再通过具体分析说理,使论点自然成立。由因倒果,顺理成章。瓦的历史虽然远去了,但瓦留下的文化,依然在人们心中。一篇佳作,问好李老师。
作者: 露渊    时间: 2023-1-22 21:48
学习老师佳作,爱生活的人热爱着生活中的一切,像老师学习,新春快乐!
作者: 枕石问天    时间: 2023-1-23 08:16
杜工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个时代的大厦也是瓦吧。我老家还有三间瓦房,六十年代建的,下面是几排青砖,上面是土砖,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一直舍不得拆迁。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19
匡建华 发表于 2023-1-20 13:59
老师真是文思泉涌,学习老师美文,祝你及家人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谢谢匡老师的鼓励。祝你新年健康。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20
云馨 发表于 2023-1-20 14:06
一片瓦引起老师无尽的遐想,佩服。赏读学习了。祝新年快乐!

感谢云馨老师支持鼓励。新年快乐。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29
李兴文 发表于 2023-1-20 16:17
人类居所材质形制的变动是一种必然,它遵循牢固,舒适,美观的原则。
文末引申很有意义,可谓切中散文之肯 ...

谢谢兴文老师跟帖肯定。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也想起过,感觉太尖锐。谢谢你。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30
小南 发表于 2023-1-21 07:39
拜读佳文,祝你春节快乐!

谢谢小南老师,即颂近安。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31
何叶叶 发表于 2023-1-22 14:31
文章有时代印记,朴实的文笔,记述瓦的历史。文章有往事回忆,有对瓦的引述。文章新巧,自圆其说,作者在所 ...

谢谢叶子老师细致点评。很受鼓励。颂安。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32
露渊 发表于 2023-1-22 21:48
学习老师佳作,爱生活的人热爱着生活中的一切,像老师学习,新春快乐!

谢谢露渊老师的鼓励。新春快乐。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39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3-1-23 08:16
杜工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个时代的大厦也是瓦吧。我老家还有三间瓦房,六十年代建的 ...

老家还有三间瓦房,那是宝贝啊。不拆,但要维护好哦。
谢谢枕石老师,新年快乐。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26 10:41
李兴文 发表于 2023-1-20 16:17
人类居所材质形制的变动是一种必然,它遵循牢固,舒适,美观的原则。
文末引申很有意义,可谓切中散文之肯 ...

谢谢兴文老师光临。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也想过,但感觉过于尖锐。
新年快乐。
作者: 莫雨莫雨    时间: 2023-1-26 15:07
时代变迁,我们熟悉的一切都在远去。无论喜欢不喜欢,新一切都在迎面而来。问候楼主新年好。
作者: 然野    时间: 2023-1-28 10:41
   赏读,送上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30 09:25
莫雨莫雨 发表于 2023-1-26 15:07
时代变迁,我们熟悉的一切都在远去。无论喜欢不喜欢,新一切都在迎面而来。问候楼主新年好。

谢谢莫雨老师赏读。问好。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1-30 09:26
然野 发表于 2023-1-28 10:41
赏读,送上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谢谢然野老师光临。问候新年好。
作者: xam720    时间: 2023-1-30 15:59
文章深入浅出,看似在谈论瓦,同时也会提出传统文化断层这个大问题。文章意味深长,学习,问好李老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