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官恨晚 于 2023-2-4 16:24 编辑
参加工作之前,每年寒暑假我都回老家,尤其是过年,必须与爷爷奶奶一起过。那时爷爷还在世,过年时会炒栗子、串糖葫芦、熬浆糊贴春联,家人贴春联,我都会跟着帮忙递,贴完春联放鞭炮。除夕初一都会摆香案上供,上供的东西有各种果子各种水果,我会跟着奶奶一起磕头。大年三十下午奶奶开始包饺子,晚上做一桌子菜,但当天不吃,是留到初一吃的,因为有大年初一不动刀的说法。放鞭炮是少不了的,要吃饭了放一挂,老家还有凌晨十二点烧纸烧元宝的习俗,那时也要放,整个村子劈哩叭啦响个不停。如果再来场大雪,那年味更浓了。
爸妈也延续了老家的一些习俗,即使住楼,每逢中秋和春节也都会摆香案上供,放鞭炮一次不落。在城里,大年初一照样动刀,所以除夕做的饭不用留到第二天再吃,晚上我们边看春晚边享受一桌子丰盛的佳肴。到了凌晨十二点,吃顿饺子,爸爸下楼去放鞭炮。无论在老家过年还是在自己家过,我都有守岁的习惯,守岁得熬夜,我在除夕那天中午美美的睡个长觉,晚上一直看完春晚才睡,这也是我全年当中唯一一次熬夜,这种熬夜很开心。
在婆家过年又大不一样。去年春节前我写了一篇小文《盼年》,大意是我结婚后第一个年头,很期盼与婆家人过个热闹的年。可到了除夕那天,有点小失落,晚饭就是家常便饭,就炒了平时吃的大白菜,还有中午的剩菜,去年还因为禁止放烟花炮竹,外面静悄悄的,更觉得不像过年。初一跟着先生去拜年,初三我们与两个大姑姐以及他们的孩子去万达吃了一顿火锅,初五我们三家又出去戳了一顿,那个年就这样过去了。
今天过年因为我生了孩子,家里人高兴,公婆做好四个菜端到我们家吃了顿除夕饭,公公很高兴,还说怎么分配四套房子的事儿(我们与公婆是上下楼住着,所住的小区是几年前拆迁入户的,得了四套房)。现在已允许放鞭炮,也许是因为婆婆是基督徒或者他们年龄大(公公七十四,婆婆六十八,公公四十多才有的儿子)嫌放鞭炮麻烦,有好多年不放了,我觉得过年少点什么,可又不好要求他们非得买鞭炮。
每一年的年味感受都不一样,会与记忆中的年味做比较,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总是念叨以前过年时怎么怎么样,连春晚都会有各种吐槽。我也会拿现在与过去作比较,也会拿婆家与娘家作比较,不免有失望。但仔细一想,大可不必这样,怎么过都是过。仔细观察,每到过年时,民间仍然热热闹闹,逛庙会赏花灯,过年的气氛还在,只是我们的心境不同,随着时代发展,要求也各式各样,当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有抱怨。拿春晚来说,之所以有吐槽,我认为也有一部分网络发达的原因,如果放在九十年代,也有网络,那时的春晚不见得不吐槽。
静下心来去欣赏去感受,年味并没有淡化,时代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长大,春节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断有变化,不能那么执着的认为现在没有过去好。对以前岁月怀念归怀念,但老是做对比,咱们的日子好不到哪儿去。
我最喜欢的曲子《春节序曲》一响起,就知道要过年了。能够与家人亲友团聚,其乐融融,这就是最美的年味。其余的不用比较,只管开心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