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胡基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23-2-22 09:09
标题: 胡基笔记
本帖最后由 礼县雏燕 于 2023-2-23 23:11 编辑

胡基笔记
文|礼县雏燕

崖城人用墼子盖的房子冬暖夏凉

      三十多年前,崖城盖房子,必须要打胡基,那时要盖房子是必须的建筑材料。打胡基,崖城人都叫打基子(谐音)。那时要盖房子得先备好胡基和石头、土。讲究的是:石山、土山、面山。石山,砌筑房地基和砌墙用;土山,砌筑房地基和砌墙时用稀泥做粘和剂;面山,盖房子时来干活的人的吃饭都要许多粮食。 山者,形容多也。
      土坯砌成的房子冬暖夏凉,使用寿命长,可以住几辈子人而不是七十年的限期,酷夏阳气强势时反而凉爽,严冬阴气湿重时反而温暖,易于人居住。         
      据资料显示,胡基,也就是崖城人说的“基子”最早不是汉族人的首创,类似泥砖的“土墼”,与砖相比较未进行高温煅烧而已。《说文》里记载:“墼”(jī),令适也,一曰未烧者。段注:令适卽令甓。甓就是砖,墼就是未烧的砖。《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解释,“墼”为击压泥土制方形的像坯一样的东西,不入窑烧制,用做修筑城垒的材料。”可见,胡基,基子的“基”应该是“墼”了,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坯。“胡墼”又俗称“胡基”、“胡期”,中国北方、西北的陕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肃等许多方言都这么叫法,其实就是盖房砌墙用的长方形大土坯。是人们就地取材以不显眼的土为原料加工成的建筑材料,取材方便快捷、成本低、加工易等优点很受人们的欢迎。
      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早的土坯墙见于商末周初。“胡墼”的语源叫法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即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汉人接受胡人文化的历史见证。崖城镇住宅建筑中像“胡墼”这样一个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土坯隐藏或蕴含着活生生的外来文明。直到今天,“胡墼”这一名称和建筑方法虽然“胡”消失了,仍保留“墼”,说明其影响确实深远,也是胡人文化彻底融入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大师兄打墼子,我上土

      记忆里,最早在上高中时,接触了打“胡墼”的。
       那时,学校里讲究“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的,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活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了搞好学校建设,学校“勤工俭学”动员全校学生打“胡墼”建新教室。班主任张继烈刚分配任教并有当兵的资历,领到任务立即执行,全班有四个组,决定每天每组抽二至三人为一个组,由会打墼子的大同学为一组,约定完成墼子的片数,好像是每天每组500或1000片,也记不清了。记得会打墼子的大同学有:黎毛求,郭高成,韩廷士,贾学文,徐高社,赵杰,田彦科,苏保国,贾都爱等。地点就在现在的街道村人民舞台大致的空地方。
       没有那么多的杵子,怎么办?大师兄们有办法。大师兄们一聚,办法就有了。师兄们砍来一些树枝截断成一米多长的棒子,一端做成丁字拐,另一端用无数根八号铁丝织成网状,然后用沙子水泥灌注,做成杵子。一些师兄自己动手制作好了几套墼子模子。
       记得有一次我和贾学文分在一组,他负责打墼子,我由于人弱体小主要任务是上土。所谓上土就是用铁铣往墼模子里填满土。贾学文身高体壮完成打墼子、搬码墼子的工序,常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太阳快落山前后完成任务,一天下来我觉得很疲乏浑身无力的。我无数目睹了贾学文打墼子的全过程,也获有了打墼子的最初知识,为后来我单独打墼子奠定了基础。

打墼子有苦有甜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己单个儿打墼子时,才知道只知皮毛,看是简单实属不易,这还得从头学起。
      1997年,我家房子墙壁裂缝墙脚腐蚀严重,需要重修,我得备下一万片墼子,为了省钱准备自己完成,我和妻子拿着墼模子、铁锨、杵子和炕洞灰等去打墼子。地点就在井沟里,那时的土质易于加工墼子,有一种叫版版土的土,加工的墼子风干后,墼子坚硬如铁,既是中间开缝子也不断开,这种土最怕的是水浸泡。我和妻子备好土,把井里的水提上来,泼到土里,潮湿度要把握好,不能太干,太干了,杵子下去土不会凝结硬实,太湿了,杵子下去土就粘在杵子的底部,影响墼子的美观,墼子在挪动和搬运时容易变形。
      路过的村人,说:盘炕家还是盖房家?我说:明年弄房用?看着我打墼子。于是,我从他们的口里知道了打墼子有口诀,大致是:一把灰,三锨土,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你端着走。就是说,三锨土把模具填满,用脚把土踏好,再在上面踏实,用杵子打九杵子,把土打得平整与模子面基本水平,在用脚后跟沿着模子四周撞实,保证墼子的四边和四角硬实不脱落,计二十四个脚底子,再打开模子,搬起墼子,把多出的毛边用隔板拍平(是为了墼子在使用时稳当,反之风干了后影响砌墙),再用双手端起,用力均匀小心行走,在提前平好的地基上一片片码成行子。码墼子非常重要,码不好会前功尽弃,很有学问。第一层横排几片,作用是起到码子的稳定性,然后纵排每片要有一定的斜度;码第二层时,要交叉排放。每层的尾端和始端都要横排数片,按次序横放的墼子注意要压住纵排的墼子的边角,目的是起到纵横牵拉的作用,保证码子始尾端不倒落。无论纵排还是横排,间距要均匀,空间要合理,既要墼子码得稳当,又要通风透阳光,便易于风干硬化。别在吃苦的时间选择安逸,你不努力干,谁也不会给你想要的生活。
      妻子是懂得生活中有风,有雨,也不别忘记会有阳光的人。她为了配合我打墼子,就独当一面了,给两个孩子做饭,庄稼地里的一切活儿她一个人就承包了;她有时候把吃的送到了我打墼子的地方。有时候,抽空闲时间帮我上土,泡土,挖土。她为了盖房子,任劳任怨,再累也闲不住,再苦也不说。她常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打墼子,我干得满头冒汗,穿着的背心被汗水浸透粘在身上,干脆脱下来,光着膀子;干渴了,拿起水桶到旁边的井里打水,提上来喝,喝够了,就洗洗手、膀子甚至洗头,图个凉快,接着,把水提到土堆上倒在土里,继续干。说实话,不是不累,而是憋着一股子劲,扑死扑活得去干,到了忘我的程度,一定要完成当天的任务。一天一个小任务,十天完成一个大任务,坚持一个月,就达到了一个大目标。别看我体力不支,半年下来,一万多片的墼子竟然完成了。后来,砌墙的人一听这些墼子是我打的,都十分惊讶,夸我:能文能武!世上的事情有得有失,房子盖好了,由于我喝的井水多了,得了慢性肠炎,吃了几个月的土霉素片子才吃好了。我住在新房子下,不管天晴天下,我都无忧了,心里感到十分的坦然。
      打墼子,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马虎不得,来不得半点虚假,弄不好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会前功尽弃的。最简单的是码墼子的地基要夯实在,不可偷工,墼子码起,要能承受几层墼子的压力,排水沟要弄畅通,如果遇上下雨天,问题就多了,墼子不是倒塌就是被压进泥水里了。打墼子,一天干下来,体力透支,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休息一晚上也恢复不好。
      墼子风干好了,就用架子车拉回来,再码在宅邸合适的地方,挪出地方再接着打,接着码,直到完成所需的片数为止。
       打墼子,要肯出力,不怕苦,能拼搏。我打墼子快到休息时,虽然很累了,但一定咬紧牙关,片数打够了整数时才歇缓。一直坚持了几个月的时间墼子终于打够数了。其实,干成功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不怕苦、敢拼搏的精神。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干的自己,你的努力将成就更好的自己所要的生活。

打墼子的历史悠久

       西北大学葛承雍教授在《“胡墼渊源与西域建筑》中说,泥砖类的“墼”字,作为土坯的形声字也出现于西汉时期,“土墼”的称呼也产生在汉代,“胡墼”的叫法则更在其后。
       据我调查,礼县下四区有“胡墼”的叫法,礼县上四区有“土墼”的叫法。如王坝人把地里的土疙瘩叫“胡墼”,崖城人把土坯叫“墼子”,把地里的土疙瘩叫“胡墼子”。在尺寸上大小上形状上大不一样了。
      “胡墼”的语源叫法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即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汉人接受胡人文化的历史见证。像“胡墼”这样一个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土坯,和其它交流的物质一样,都隐藏或蕴含着活生生的外来文明。直到当代,“胡墼”这一名称和建筑方法仍保留在北方一些地区使用,说明其影响确实深远。
       一点也不假,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一个月的时间,五间瓦房就捡起来了,中间没有停顿,四面的大墙一天就砌起来了,主要是砌墙的墼子准备充分。不几天封顶,五天后瓦上了新瓦片。那年,过春节时就搬进了新居。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李子四    时间: 2023-2-22 09:48
大概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泥砖吧,不烧的。
这种泥砖房子据说冬暖夏凉,适合人居。现在难找了。
写得好。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23-2-22 09:52
李子四 发表于 2023-2-22 09:48
大概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泥砖吧,不烧的。
这种泥砖房子据说冬暖夏凉,适合人居。现在难找了。
写得好。

是,老师,土坯,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成了一种远去的消失的工艺。谢谢老师留言鼓励!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23-2-23 09:53
一些记忆里的东西,记录下来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23-2-23 16:52
乡土气息浓郁的一篇。或许,只有大西北且出身农村的人才有这个稔熟的记忆。问好何老师,也送上祝福!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23-2-23 22:08
刘彦林 发表于 2023-2-23 16:52
乡土气息浓郁的一篇。或许,只有大西北且出身农村的人才有这个稔熟的记忆。问好何老师,也送上祝福!

谢谢老师给我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作者: xam720    时间: 2023-2-28 11:09
文章详细的介绍了制做胡墼的过程,文章充满乡土气息,有浓郁的生活内涵,细腻的笔触反映出日常农家生活的场景。问好!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23-3-1 14:54
xam720 发表于 2023-2-28 11:09
文章详细的介绍了制做胡墼的过程,文章充满乡土气息,有浓郁的生活内涵,细腻的笔触反映出日常农家生活的场 ...

问好老师,谢谢老师精彩留言!谢谢老师鼓励和支持!
作者: 东方玉洁    时间: 2023-3-1 16:13
墼,真难为你怎么找到这个字的,我们倒是也这么叫,我也知道怎么回事,虽然现在不用了,但小时候的炕、房子的山墙都用它。
作者: 礼县雏燕    时间: 2023-3-1 21:41
东方玉洁 发表于 2023-3-1 16:13
墼,真难为你怎么找到这个字的,我们倒是也这么叫,我也知道怎么回事,虽然现在不用了,但小时候的炕、房子 ...


这个字我们以前经常说,但是常常写错!谢谢老师留言支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