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从本源认识汉语的精深 [打印本页]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09:50
标题: 从本源认识汉语的精深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23-4-26 09:51 编辑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在哪?精深在哪?如果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核是文字,应该没几个人反对,如果进一步说,这个内核的精髓是每个文字或每组文字所蕴含的意义,有些人就会云里雾里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汉字之所以博大精深,多由一字多音而代表不同意义,以及由本源引申出不同含义所致。比如一个“慊”字,既表示“不满”( qiàn),又表示“满意”( qiè),不念出来就可能闹笑话;比如一个“打”字,用作二声就是量词,代表“十二”,用作三声,与其他词组合,就会派生出完全不同的含义:打架和打球,打算和打工,打草稿和打比方……都是“打”,但只有中国人才能心领神会,翻译成外语,恐怕早已看不见“打”的影子了。就算组成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派生出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意境:打成一片,是群殴呢还是和谐成一个整体了呢?外国人直接昏倒。
但是这种一字或一词多义也常常把中国人自己绕晕,以致于在对某种文论的解析上产生歧义,离本源越来越远,并以讹传讹,出现“桃之夭夭”变成“逃之夭夭”、“无度不丈夫”变成“无毒不丈夫”、“狠毒莫过负人心”变成“狠毒莫过妇人心”、“人不为(wéi)己天诛地灭”变为“人不为(wèi)己天诛地灭”、“无尖不商”变成“无奸不商”这样意义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情况不胜枚举。当然,对于日常生活,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只要双方能听懂意思,绝无大碍,你约朋友周末一起“钩”鱼,而不是“钓”鱼,肯定是无所谓的事。而对于圣贤的微言大义来讲,如果我们还是不求甚解,以讹传讹,往小了说,你失去了一次升华自己的机会,往大了说,则是糟蹋了古人的苦心,淹没了中国智慧,将富于思辨哲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归于直白简单的狭隘肤浅。
本文试图展示一种从本源认识汉字的精深的方式,如果读者对于语言内涵产生歧义,可以一带而过,因为追求语言内涵的正解不是本文的目的,展示对汉语言文字的思索方法、叩问圣贤内心的教诲才是本文的目的。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麦克·哈特著)一书中,排在前5位的穆罕默德、耶稣、释迦摩尼、孔子都是哲人,只有牛顿是科学家,但他的另一半也是哲人,可见圣贤所语对人类历史影响的重要性,弄清他们所语才能开启智慧之门。所以本文欲沿着这个通道展开思索,其中荒谬粗陋之处望读者见谅。
凡治学者,第一要紧处是劝导人们“用功”,凡夫粗妇也知以“用点功吧”之类的训诫让孩子学业进步。都知用功,许多人却不知如何用功。用功本是两字:“用”和“功”,不知如何用功,实是不知“用”什么为“功”。用功是手段,“功用”是目的。那么“用”什么为“功”才能达到“功用”的目的呢?
用功,是“用心做功夫”,需得有个“心”,这个心,是孟子所谓的“良知”,是《大学》所言“止于至善”的心。而“用心”,是王守仁所谓的“致良知”或者孟子所谓的“尽心”,而不是掺杂邪念的用心,否则这个功夫也达不到目标,还可能越做越远。比如在用功行孝上,要遵从内心而去发力,如果不是以良知而是以邪念(取得遗产、获得别人夸赞等等)去行“孝”,这就不是孝,而是私欲,结果你离德性就越来越远。比如“尊德性”“道问学”,尊的是心,问学的是“道”。所以用功的关键处在于用心,“正心”的心。
心正做“功”才会真精进。这个“功”,是以“力”做“工”,“工”是“力”的落实和显现,是“工”的手段,心不正,不能致良知,则力不可能尽发,发而方向不明,作用点不准,如是则难以成“工”,如同扑人逐块的道理——有人用石头砸狮子和狗,狮子会扑向投石子的人,而狗却去追逐那石块。狮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狗发错了“力”,结果可想而知。
致良知,才能尽心用功,才能使“用功”达成理想的功用——正心的功效。简单的“用功”,圣贤的苦心在深处。以此“用功”去用功挖掘聆听圣贤教诲,才不枉圣贤切切真意,还原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指导我们正确地生活。
孔子教诲:“道不同,不相为谋。”真像坊间理解的“志趣不同,不能在一起共事”吗?若真是这样,孔子可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他说了一句大众不可能执行的话,你的领导想发财,你想普惠大众,道不同就不能共事,连工作都不要了吗,咋活?要知道孔子因为富豪子贡出钱赎人没报销都骂子贡没德——因为子贡把道德的门槛提高了,所以孔子不可能说出这样的千千万万民众够也够不到的道德箴言。问题出在“谋”上,是后人将“谋”引申为不能共事,究其本源,此“谋”应为“出计策”之意,你不给他出主意就罢了,事还是要做的。孔子的意思是,道不同,你帮他想办法,他不会听的,白费功夫。总之是不要把精力用在无用处。
另一句话被曲解得更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上》)。流行的意思是“不与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就一个天,不共存在这个天底下,去哪?显然,这句话的歧义来自两个字,一个是“戴”,一个是“天”。如果你把“戴”理解为披星戴月的“戴”,把“天”理解为蓝天白云的“天”,事情就会闹得“不与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那么大,不管是什么仇、多大的仇,不问青红皂白,便准备大开杀戒,你死我活了,那么这句话就成了道德绑架——圣贤怎么会教唆人冤冤相报、没有底线呢?显然又让歪嘴和尚念错经了。我们还是在儒学中找正解。这里的“戴”应是感恩戴德的“戴”,是“遵崇、拥护”的意思,而这个“天”,则不是物象的“天”,应该是“天理”的“天”,天即理,理是良知,因为出自《礼记》,那么这个“天”又是尊崇理的“礼”,是致良知而成的“礼”,以此探究,则“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就可理解为劝诫:与父亲的仇人,只是不去尊崇或拥护一个“礼”而已,“礼”是来往之节,内心之“理”,是所谓“道”,也就是说,只是与仇者“不相为谋”,或者断绝来往,这符合儒家“中和”之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儒家绝没有让你跟人拼命去。这也符合今天我们的为人处世——不蛮干,依靠法律。否则,世界真成浪子江湖了,中华也成戏杀之地了。
再来看《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之初,性本善”符合儒家学问,“性”者,心也,人之初,“心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字面上看,也没问题,人之初性本善嘛,当然“性相近”啦,“习”是实践,随着成长,每个人都会从事不同的职业,从善的形式自然不同,务农者以土地行善,为官者以规制行善,治学者以化育行善,从方式上看起来,行善的方式是大大不同了——习相远。“苟不教”也没什么问题,“教”是教育,“教”“育”一体,“教”是镜子,是提醒,是标杆,告诉受教育者,良知(即心性,即善性)的标准是什么,受教育者容易被哪些恶性蒙蔽良知,而“育”则是通过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良知”被什么蒙蔽了,要时时擦拭,以保持“善性”一尘不染,纯洁如初。那么问题来了,“苟不教”,会导致“性乃迁”吗?前面说,“善”是人本,如耳口鼻舌一样,是人固有的,结论又说“乃迁”,俨然成了住旅馆的,感觉环境不好,就一走了之,这不是前后矛盾嘛。就像太阳,沙尘暴也好、乌云密布也好,太阳只是被蒙蔽了,绝没有离开须臾。“善性”是人固有的,可能被邪恶蒙蔽,绝不会须臾离开,这是儒家的立学根本。而《三字经》是儒学的追随,所以只能说《三字经》的作者搞错了。既然立文之始就没弄对,后面不看也就无所谓了。
诸如此类,无不把我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浊混得鱼龙混杂、面目全非、自相矛盾,一些曲解甚至都成了邪恶者的“圣经”了,搬弄是非者高呼“最毒妇人心”,吃亏上当者谩骂“无奸不商”,自私自利者呐喊“人不为(wèi)己天诛地灭”,杀人越货者狂叫“无毒不丈夫”……生生把根植于儒学的何等儒雅、精深、充满哲思和东方智慧的中华文化给嚎叫成烂俗的剧本。
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一群人也可能做不到还中华文化清洁和一贯性,但我们至少能让自己心性纯洁一些,并具有一惯性,以“诚意”“致良知”的态度汲取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虽有偏颇,总无大错。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秋实 时间: 2023-4-26 10:02
哈哈,在4S店蹭WIFI呢,上来就看到18新作,先抢沙发![](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ongue.gif)
作者: 秋实 时间: 2023-4-26 10:14
果然是读得精细啊18
,读你此文好生惭愧,我蓦然明白,我几乎等同于文盲或半文盲了啊![](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就我这大大咧咧的粗线条,何曾如此细腻
?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4-26 10:26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3-4-26 10:28 编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谈一个侧面都是九牛一毛,挂一漏万。
了解得越多,发现未知的更广博;研究得越深入,发现认知的越浅。
时世浮躁,18兄能够沉下心来研究、阐述,吾不如也。超赞!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0:29
就是羡慕秋实的潇洒,上班时间到4S店喝咖啡去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作者: 秋实 时间: 2023-4-26 10:37
哈哈,上班时间溜到4S店给小马儿保个养,这不三年疫情嘛,缺保时间太长了,也不对劲是不是
?有隐患哦
溜出来的前提是,领导知情,所以呢,光明正大滴。
可惜啊,人家4S店也是门可罗雀中,别说咖啡了,连杯水也没喝上
,当然,这不是豪车店啊咱不能想多了是不是?
正好,蹭个网,上个论坛读读文,要求不高,蛮可以滴![](static/image/smiley/default/victory.gif)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0:41
有时感觉国学混杂,即使是儒家一门,也趋于混乱,好像自相矛盾,然后就想,作为我们引以为傲的儒学圣者,难道也思维混乱吗?于是从本源找,便看见果然是后世欺名盗世者歪解并流行于市了。
我没那么大功力,只能告诉文友,如果看见矛盾处,应怀疑。如果有时间找到正解,也不枉信儒教人——大道坦坦,何以入邪辟之途?伤的是我们自己。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0:43
随遇而安也是好心态!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1:03
草舍说的是。有感悟心得,赶紧分享给文友,市面上关于儒学多有矛盾处,我不相信四圣说话不一贯,找些迷茫处寻根,果然发现可以归于正道——虽然也不一定对,但总是没有南辕北辙。歪解、演绎并流行的,已经把好好的儒学弄得面目全非——是我们自己毁了我们的圣经。
但看前代大儒之争,也是面红耳赤,朱程之争,朱陆之争,周程之争,阳明之解等等,虽不可开交,却不至于离道太偏,更不会南辕北辙,这就是“无大错”——本源如此。就像犹太教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只是细节分疏而已,绝不像我们,在民间,生生靠偷字、加字、变换字……又创立出另一套儒学,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怀疑圣祖思维混乱了。
我不是研究者,只是跟文友分享一种思索方式——凡事如迷茫,需找本源求解。
草舍所言“了解得越多,发现未知的更广博;研究得越深入,发现认知的越浅”,确信!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4-26 11:38
千百年来,四圣的说话被玩坏了,有太多不同的解读。中文语法的不严谨,和没有句读是一方面原因,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又是另一方面原因。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1:58
如果心正,解析或领悟有差错虽难免,但不会有大错,因为心正者生不出恶意。最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者可恨,他们篡改、曲解的目的,是拿圣言当撒手锏或挡箭牌,全是私欲。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4-26 12:07
老兄啊,你对古文名句的解释多来自抖音之类的和自媒体,大体来说还是不靠谱的多。
一打表示十二个,是来自西语,英语dozen,发音类似之。当然若认为是来自苏美尔人,尚容商榷。
一字表示正反两意,在造字之初是普遍现象。比如受,既表示授予,也表示接受,后来才分化出授字。比如乱,既表示杂乱也表示治乱,后来才有治字作为乱的反义词。
解释古汉语含义,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直接查“说文解字”,二是对比前秦其他典籍的名家注疏。你解释的天、戴、功都是想当然耳,没有任何依据。
逃之夭夭不是讹传,是“谐音梗”,古人很会玩梗,比如“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的,用以这只不过取一个“焦”字,就是烧焦了的诙谐表达。
中华文化有根,有源,其根源便是传世经典,以及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古人的思想放在今天不一定全部适用,但我们也不能为了适用而硬用今天的思想云“匡正”古人的思想。当然,我们可以匡正别人的解读,但前提是有理,更要有据。
王阳明的致良知没有任何新意,吾性本自具足,是从佛家佛性本自具足而来的,几乎他所有他的理论都是个缝合怪。可以说,陆九渊有许多新东西,甚至李挚有许多超越时代的东西,但王阳明没有。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4-26 12:23
讲起经典,我退避九舍。只有问安的份。
如空兄吉祥!![](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4-26 12:23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3-4-26 12:29 编辑
看一下《礼记》中的原文,就知道老兄解释的“不共戴天”有多扯了:
《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还有你引的《礼记· 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再看《公羊传》上说的:“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4-26 12:46
草舍兄过谦了,你只是谦谦君子,不愿出头而已!
看抖音上讲汉字,可笑的太多。最搞笑的是讲“身”字,说身体下面是两脚,中间是个“目”字,两脚顶个眼睛代表身体——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身是人字变形,成了个大肚子,肚子里还有个点,表示怀孕。现在也把怀孕说“有身子”。后来才引申指身体。《说文》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至少百分之七八十,再结合当代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成果,就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说文里一些典型的错误就是以篆书字体释义——当然,没有发现甲骨文和一些金文之前,并不好更正。若以楷书释义,那就是笑话了。比如有老师讲:男,上边田下边力,表示男人在田里出力——就是胡扯。力本来是耕地的工具。
现在胡扯的太多了,关键还有一些有流量的大V,贻害无穷……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4:05
我从不看抖音——我固执地认为抖音是骗人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曾经有人<包括家人>让我安装抖音给他们点赞或干什么,然后我就反感并坚持不安装抖音程序),我不知道不看抖音是不是代表落伍,反正听到有人说“抖音说了如何如何”的事,我也没感觉那些事我非知道不可,甚至觉得不知道更好。
自媒体有时候看,是微信里的“发现”自带的一个叫“视频号”的东西,打开就是各种视频,主要看魔术揭秘、歌曲段落、美食以及实事分析——后来发现,这东西太吓人了,每个人的“视频号”内容都不一样,我曾经看过什么,它就不断给我发送什么,比如,我是2021年过年时看到一些做菜、做面食的视频(我不喜欢做饭),所以我只要打开视频号,就有做饭的视频,有一次跟我爱人说,有一个菜不错,让她到视频号学学,她说没看到,我就直接拿她的手机打开,结果发现她的视频号里的内容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之前还以为视频号像电视,什么时间打开哪个台,节目都一样(不管谁们家电视)。这事遭到一些人耻笑,但我没觉得不懂自媒体那么多事是不可饶恕的事。
至于文中所示例子,我文中已经说了,可能有谬,但不是这篇呈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悟圣人之语,需心正,以正心悟,可能也难知真意,但不会有大错。
具体到例子,倒也可以与如空探究一番。比如“打”,我文中只是取这个“打”字有多重意思而已,至于来自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量词”的功用——当初翻译时就已经注定了“打”承担了这个责任;至于“一字表示正反两意”,如空所列,只是在强化我的意思,不再多说。重点是“天、戴、功”,我不认为《礼记》是正籍,其中所言并不一定是孔子原话,所以才拎出来说事,就像文中拎出《三字经》说事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礼记》也有曲解圣人之语的意味,这从我以《礼记》之言证《礼记》之伪看出,心正方能怀疑,“天”的根据,我以朱熹、周敦颐、陆九渊、吕祖谦、王阳明之说为是,至少他们心正;“戴”字,文中已说,是“感恩戴德”的“戴”,也许如空对“感恩戴德”还有另一番好的解释,也未知——我这样做,是以一己之力,为圣人之言正名(也许孔子根本没那样说,也许说了也是被篡改了),否则怎么办?难道孔子教世人做不可为之事?如空如果对“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有更有意义的解释,则更好;而“功”,汉字本是象形,字义而已。
谈到“谐音梗”,不知如空何意?是推崇吗?玩可以,但如果以谐音梗玩正义,则有大害。一害文化,比如“润”,取“Run”谐音,现在很流行,如在流行,恐怕“跑”字就消失了,后代以“润”代“跑”,肯定费思量,汉字的形声、象形哪去了?二害正教,比如文中提到的“无毒不丈夫”,以为老祖宗杀戮成性呢。
至于如空所言“匡正”,确实谬说了。我文章专门强调不敢匡正,只是提供一种领教圣人大义的思维方法——拨乱而已,至于反正,应由大智慧者去做——可惜现今这种人几乎没了——都忙着趋利,如有贤儒,也省了我辈独自与祖先隔空对话之苦,因为没有当世贤儒(有的是于丹之类),歪理邪说又横行,只能以怀疑的态度去寻源了,我也说了,只要心正,终归无大错。
而如空所言以现代的思想牵古人的意志,这也正是我极其反对的。所以我是以古证古,即使这样做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呆板。
对于王阳明,说实在的,我佩服其集大成的勇气,最近看他的以及关于他的书,说两点:一是他与佛、老划清了界限,二是“知行合一”算是新鲜,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哲学。如空理解为缝合,我不反对,因为把铅笔和橡皮组合在一起,也是二十世纪的一大发明。至于王阳明哲学是否合口味,只能公婆各理了,我后续还想写两篇关于王阳明的文章,那时再探讨。
絮絮叨叨这么多,也是因为孤单,周边也没有一个喜欢探讨这样问题的人。![](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4:08
关于《礼记》,前面的回复已经说明,这里不再展开。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4:22
你是看热闹不怕事大。
其实草舍完全没必要退避N舍,论坛能谈并且喜欢谈先哲的人不多,草舍应该算一个。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4-26 14:49
礼记,我啥也没说,就是你引了半截,我给补全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6 14:51
我的意思是,我前面回复你的内容里说明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23-4-27 08:18
这篇文精深,读愣咱这笨蛋了。再看评论,这种知识宽广度的碰撞共鸣,真是学识渊博之人之幸。佩服你们这些行走的字典。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7 09:17
小草守正善良,不用追究文字的奢靡,诚心自修就能得道。己有珍珠,不必羡人有璞玉。
作者: 唐僧没有肉 时间: 2023-4-27 11:26
你可不是粗线条,写时评犀利得很呢,甭谦虚。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3-4-27 12:00
十八此篇写得深奥,楼上各位也都是大伽啊,俺没读过什么书,水平有限,不敢妄评,就站后排认真学习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ongue.gif)
作者: 唐僧没有肉 时间: 2023-4-27 12:40
古为今用,各取所需,与时俱进,习非成是。当然也不乏主观的指鹿为马,文化乱象非一己之力可能挽,但我们确实可以有所作为。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7 15:12
如果是深奥,就失败了,因为我本意是让人人都明明白白,以正心。![](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7 15:19
“习非成是”说得好!所以世事往往立易守难。我们能做什么呢?不过是正己心,示所悟,寻知己,共守望而已。
作者: 喻芷楚 时间: 2023-4-27 21:29
把看似熟知的东西搬出来说事,其实是又引申了问题的外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内涵实在值得大动心思地去学。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4-27 22:34
看到“大动心思”四个字,很是激动!因为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正解”,而是要告诉人们,在寻道的路上要“大动心思”!![](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1 21: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1 21: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5-3 15:07
没有争鸣,没有百家,也没有文学。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4 10:04
“验明正身”不敢谈,只是想靠近真实的传统文化。谢谢雪白!![](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4 10:30
雪白先生的论断很有见地。有一点与雪白商议:哲学是对本质的追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由天看人,进一步思索,得出天地人一体(或者说,天地人同理)的结论,同时,以“天垂象,圣人则之”而推出一系列人文结论,因此,儒家是试图找到世界(人与自然)的普遍规律。所以我觉得儒学是哲学,它建立了哲学的框架,粗糙而已。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3:43
你说的之中,目前我最恨当下小学生公开使用的“新华字典”,请仔细看《玩》字的解释与组词。
然再接这个话题里的趣事与秋千。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3:55
这样的言语,喜欢。在文字里展现另一个真实存在的自己。
这多字里面,有人试笔有否墨时用“的”,我喜欢用其中的“中”,更钟意的是“正”。“正”字像一朵雪花,有形的圆形范围点,无形的中心点,且有展向和展动——雪花形意的另一种高阶延伸,还有道德中的规范意味,自带能量和空间。
长长话题慢慢续说。
作者: 张道云 时间: 2023-5-4 13:55
读了此文,方知自己孤陋寡闻。学习了。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4:00
从不认为“先哲”们离我远,也不认为年龄大年龄小有太大差别,可能有“冒犯”而不自知,但在文字里我愿意干这样的事。
文字本没有高低大小么,忽大忽小忽轻忽重的是心情,与字本身没关系。
老师您看,是不是文字告诉了我们这个理?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4:01
深为赞同。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4:05
有爱“打pi”的牛皮心啊。哈😊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5-4 14:24
抖音里看到 这个后,自己对了一下,果然如此。
正所谓精神文化这块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占领。有人说:敌人已在指挥部——不无道理。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4:31
这个发现是在三年前,可不咽了一口难平的气。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4 16:07
所见略同。我喜欢“中”,是因为看着舒服,简洁意切。我喜欢“正”,是因为看着它,就联想到“止于一”,这样联想,儒学精髓则集于一个字“正”——止于一则正,恰合儒家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所谓“精一”,由精一,又贯通阳明先生的心、理合一的“精一”,便廓然。先生所论“正”之审美,更是形象意动,好!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4 16:10
先生谬赞了,一些心得,自娱自乐罢了。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4 16:13
认同!我一直觉得,关于思想,几千年没发展,也发展不了。因为思想的循环性,所以每个人都可参与。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4 17:19
人多,又想打响“屁”,是方言里面的粗言。下次也不藏屁了,直接开响好了。![](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5 07: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5 10:42
看见“未完”,不知该怎样回复雪白,待续完后,再行回复。![](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5 19: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