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勇于用否定之否定的王阳明 [打印本页]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7 09:59
标题: 勇于用否定之否定的王阳明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23-5-17 10:01 编辑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可谓憋屈:文学艺术方面早有唐宋元(唐诗宋词元曲)登峰造极,后辈只能暴腮龙门,思想哲学更是周朱程(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理学如日中天,群星为之黯然失色。明朝所谓大儒,大都靠给前三代提鞋立世。中后期,虽有陈献章、湛若水之类稍敢标新立异,也遭奉经数典者群起而攻,侮辱至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王阳明的心学能破茧而出,若暗室一炬,除了其人格纯美(徐渭评: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文采飞扬(纪晓岚评:守仁……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思想清丽(梁启超评:阳明……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还与他的心学本身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其体现出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更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当然,王阳明之所以能在旧纸堆里披荆斩棘,集天下之大成与一己,更与其思辨之缜密,逻辑之严谨有很大关系,这体现在他阐述心学理论时善用先哲经典,以否定之否定方式,变腐朽为神奇,以支持自己所论。

    阳明心学讲究时时保持心性纯洁,处处进行扬善去恶。有弟子拿出《诗经》问:孔子自己说“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为什么还收录卫风10篇、郑风21篇?是不是像朱熹注释的那样,诗经三百篇,好篇章能引人向善,郑卫之风则用于作反面教材,以惩戒人心中之恶,不走邪路?王阳明当即用否定之否定予以驳斥,他先否定《诗经》所录,认为孔子所定的三百篇,都是雅乐,现在流行的收录有卫风、郑风的版本,肯定是“焚书坑儒”后的所谓学者们为凑数强加进去的,不是孔子本意;然后又否定朱熹所言,淫乱之词,市井喜欢得不得了,哪能起到警示作用啊?朱熹那样说,不过是因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牵强附会罢了。两次否定后,王阳明给学生注入了肯定的答案:一心向善。

    有弟子问:看书看不明白怎么办呢?王阳明趁机以否定思维引导:你只是在文义上挖掘,当然弄不明白,就像朱熹,认为天理是外在于我的普遍道德观规范,人只能通过外部学习获得“道理”,所以看的书虽多,解析也深刻,但终身也没有所收获。之后,又在《朱子晚年定论》中,让朱熹自我否定,以朱子晚年的觉醒,否定其早年不注重反求自己内心的错误。进而强调:“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通过否定之否定,使阳明心学之“学贵反求于心”水到渠成。

    我们知道,心学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心即理即天即良知,知是良知,行是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天理与实践的统一。所以,对于朱熹在《大学或问》中所言“析之极精不乱,说条目功夫;然后合之尽大无余,说明明德于天下”,王阳明以《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给予否定:圣人早说过,心即理(精一),心与理哪能分开而论呢?“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否定了朱熹之后,他又不失时机对陆象山的“精一”论加以否定,虽然他不敢全盘否定陆象山,因为包括他的弟子们都认为阳明心学与陆象山一脉相承),所以他只说陆象山心学“只是粗些”,再深究,便含糊其辞:“他(指陆象山)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陆象山学说粗糙的地方,用功久了自然就能发现了。朱熹认为理是人心的存储物,是珠宝与珠宝盒之间的关系,即理与心“二元论”,而陆象山虽然反对朱熹,认为“心”有主观能动性,但他把“心”提到无尚高度,心是形而上者,理是形而下者,其本质依然是心理“二元论”。王阳明是有名的稀泥匠——哪有什么“理上心下”(朱熹)和“理下心上”(陆象山),圣人(《尚书》)早就说了:精一,心即理,知行合一才是真理啊!

    王阳明是注重实践的人,实践的成功,就是“致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心学是了不起的,他本人及其弟子以至于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泰州学派”的徒子徒孙们,很多都是出仕高手,成绩斐然。而在参悟心学的过程中,王阳明也会用一些模拟题启发实践。对于模拟题的解答,王阳明也善用否定之否定。比如,模拟题为《论语》中的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这是孔子时代一个著名历史事件(子路因此事件被杀)。“卫君”指卫灵公的孙子辄(出公辄),其父蒯聩,是卫灵公和南子所生。南子淫乱,时为太子的蒯聩看不惯,刺杀南子无果,逃到晋国,投靠赵鞅。卫灵公死后,南子立蒯聩的儿子辄做国君。而赵鞅则想让蒯聩回卫国,立他为君。这就是所谓“父子争国”。子路所问,正是这个当口:“如果出公辄让你辅佐他,你想先怎么做?”孔子说:“必先正名!”也就是说,先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名。至于怎么正名,孔子没说——这就有了模拟题的问题,怎么正名呢?事情的结果是,后来蒯聩回到卫国发动政变,做了卫国的国君(卫庄公),他的儿子辄只好出逃。结果蒯聩他也好景不长,被攻打卫国的晋国的军队杀死。

    王阳明先否定朱熹对孔子所谓“正名”的解释: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蒯聩的弟弟)——孔子哪能这么干呢!别人恭敬地请他帮忙治理国家,他却要先把人家废除另立一个国君?不符合人情天理啊。然后,王阳明又否定了历史真实事件的做法,即父子争国,无良知,国必败(卫国因此而衰败是史实)。两次否定后,王阳明给出了“致良知”的标准答案(即孔子“正名”应该是这样的):

    既然卫辄要把国家交给孔子,说明卫辄已经被孔子的高尚品德感化了,明白做人必应孝顺。所以卫辄定必会痛哭流涕迎接父亲回来。卫辄这样真切地痛改前非,蒯聩必会被儿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父子之爱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嘛)。迎父归来,卫辄再真诚还权让位,并请求以死谢罪。蒯聩定会感动至极,加之孔子诚恳斡旋调解,绝不会再接管国家,而一定会命令卫辄继续治理国家。蒯聩与大臣、百姓会宣扬卫辄仁孝的美德,然后请示天子,昭告诸侯,坚决要求卫辄继续担任国君。卫辄不得已,按照后世皇帝的做法,率大臣、百姓尊蒯聩为太上皇后,卫辄才恢复国君之位。如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其份,名正言顺,天下一举而治——当然,这是猜想。

    普遍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主要从陆九渊和“二程”处传承。但王阳明并不是全盘接受其衣钵。比如程颢关于人生精神追求的命题“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看似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与王氏心学完全符合。可王阳明并不给面子,他仍然要深究。在《大学问》中,王阳明追究道:仁心善性是人的本然,“仁者”有,“不仁者”也有,只不过“不仁者”的“万物一体”本性是被世俗的尘埃蒙蔽了而已。否定了程颢以后,王阳明也没忘记否定墨子,因为墨子哲学观是“兼爱”,这似乎是更纯粹的“万物一体”。王阳明却不这样想,他认为,“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即“仁”必须先有个开始处,就像树木,必须先有个根,有根才能抽芽,继而发干,继而生枝得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无根便无芽无干无树,便不能生生不息,又哪来的仁呢?经过两次否定,王阳明确立了自己心学的本质,“神州人人皆舜尧”。

    从王阳明及其弟子流传下来文字看,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否定前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不为过。他不但否定与儒家不同的老子、荀子、告子,以及佛家的一些观点,同时也否定包括陆九渊、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很多大儒的观点。但他唯独对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观点全盘接受,因为他清楚,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如果连以上四圣也加以否定,他的心学就没了根。于是,在四圣的某些论述上,出现与其心学相左的观点,聪明的王阳明选择变通的否定方式加以辩解。比如,心学主张“学贵反求”,修道是自修,自己修炼内心,而不是外在的教化。所以,当有人拎出朱熹对《中庸》的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注疏说事时,王阳明毫不客气地对朱熹加以否定。朱熹注疏的大致意思是:上天的命令就是本性,循着本性走就是天道,圣人天生具备天道,所以其率性而行就是循天道,普通人往往跑偏,所以圣人要修道,给常人立规矩,用礼、乐、刑、政等施教化。王阳明反驳直截了当:道即性即命,本来是完完全全,不增不减,不用修饰,哪需要圣人来评价规范呢?如果修道还用教化,那《中庸》接下来又讲“故君子慎其独也”干什么?慎独不就是自修吗?所以修道是自修——时刻防止自己偏离“道”。

    对于朱熹,王阳明说批就批,但子思的话就在那摆着,不能假装看不见吧?如果说子思也说错了,那等于说王阳明自己错了。那怎么办?变通呗。“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这等于把自己的观点强行加给子思了——人家子思所说的“教”不是大家理解的“教化”。为了证明子思与自己一致,王阳明搬出同样是出自《中庸》的话:“自明诚,谓之教。”你看,子思所说的“教”,是“自诚明”的意思,自己诚意清明,就是教,这不是“自修”是什么?紧接着,王阳明又拿出抠字眼的功夫,以证明自己“教”的理解的准确性——子思“修道之谓教”的这个“教”,实际上与《礼记》中“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的“教”是一个意思,是天理,是规律,是法则。天理就在那里摆着,人人都看得见,我们只要戒慎恐惧,保持诚意内心与“理”就合而为一,这是主动的行为,是自己的功夫。

    对于自己的弟子,王阳明也常常用否定的方式启发弟子自己找出肯定的答案。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阳明与弟子薛侃在除草过程中的一番对话,期间,王阳明极尽思辨之能事,用连续的否定指导薛侃悟出“心学”真谛:

    薛侃:为什么天地间善难培恶难除?
    王阳明:因为人们还没有养善除恶。天地间生机盎然,就像花草一样,哪有什么善恶之分?你想看花,就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如果你需要草,又会认为草是善的。这样的善恶,都是你心中的好恶,所以说是错误的。
    薛侃:那善恶就没有区别了吗?
    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天理的静止状态,有善有恶是你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如果你实践活动中不掺杂自己的好恶,自然就无善无恶了,也就达到“至善”状态了。
    薛侃:那佛教所谓的“无善无恶”与您所说有什么区别?”
    王阳明:佛教执着于无善无恶,其他一切都不管,所以不能够治理天下。先圣人所谓“无善无恶”,是执着善,不执着恶,不因实践活动改变内心本初。这样,就能循着一个天理,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中和适宜地生活和处事。
    薛侃:既然草本无恶,那就不应该除草了。
    王阳明:你这样想,是又回到佛、道两家的观点了。草既然成了障碍,除掉又何妨呢?
    薛侃:除草难道不是为善为恶吗?
    王阳明:不执着为善为恶,并不是一点也没有好恶之分,若如此,你不成了没有知觉的人了?我说的不刻意为善为恶,意思是好恶必须完全遵循天理,不夹杂一丝私心。谨遵天理,与没有好恶一样。
    薛侃:怎么除草才是谨遵天理,不带私欲呢?
    王阳明:草对你有妨碍,依理应除,除去就是了;即或没除干净,也不要再惦记了。你有了惦记,就有了私心,再去做,就不能谨遵天理了。
    薛侃:这样说,那善恶是在物外了?
    王阳明:是的,善恶只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就是善,动气就是恶。
    薛侃:那事物到底有没有善恶之分?
    王阳明:在心在物都一样。孔孟之后的学者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舍弃本心去追求心外之物,把格物的学问搞错了,没日没夜在心外寻求天理,只落个“投机取巧”,最终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薛侃:既然如此,那《大学》里为什么要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呢?
    王阳明:这正是专心遵循天理,天理就是这样,没有私意去为善为恶。
    薛侃:喜好美色,厌恶恶臭,不正是私意吗?
    王阳明:这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容不得丝毫私意。所以,如果有丝毫怨恨或喜乐,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必须保持旷远宁静的公心,才是心的本原。明白了这个,就会明白儒家的“中和”之道了。

    至此,王阳明的落脚点在《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上,用子思的话诠释自己“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

    老师与学生探讨问题,老师肯定是强势的一方,在难以自圆其说时,老师一般以“你太愚钝了,自己慢慢悟去吧”结束讨论。这招孔子用过,王阳明也用过。但如果跟友人交流,欲说服对方,非有超强的思辨能力和清晰的思想体系不可。所以,在《答徐成之(壬午)》和《答徐成之(辛未)》两篇给友人徐成之的书信中,王阳明展现出了卓越的思辨功夫,我们也因为其论述的严密性和清晰的逻辑性得以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脉络。

    两封书信讨论的焦点是曾经的“朱陆之辩”,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儒家学派两颗最耀眼的明星,一个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心学的大辂椎轮,著名的“鹅湖之会”和以后朱熹和陆九渊及其弟子们的书信辩论,都是这个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空绝之举。

    说实在的,王阳明虽然勇于否定权威,但也只是在语句上、注解上加以否定,要否定诸如朱熹、陆九渊这样的大儒的思想体系,他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胆量。如果前面有座山,你推不翻它,就不如把它变为“靠山”。王阳明就是这样做的。

    围绕《中庸》中“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理学认为,“尊德性”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格物穷理,所以教人,应以“道问学”为要,通过教育,达到“尊德性”的境界。心学则则强调教育应先培养“尊德性”,心正且诚,然后才能读书穷理。主张“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当然不会认同他们二人任何一方的观点,但也不敢公然反驳,于是以极尽委婉的方式先各打五十大板:“夫论学而务以求胜,岂所谓‘尊德性’乎?岂所谓‘道问学’乎?”暗指朱陆二人各自抱着求胜之心争辩,已经失了德性,已经失了问学态度,还何谈其思想体系的正确?以“尊德性”为主,或以“道问学”为事,都是有失偏颇的。

    接着王阳明上演了其拿手好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陆九渊虽“专以尊德性为主”,但看他《象山文集》所记载的,“理会文字颇与人异”,不就是想亲自“格物”吗?“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克己复礼”“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先立乎其大者(指尊德性),而小者(指道问学)不能夺”等等,不都是说“道问学”也很重要吗?反观朱熹,口口声声“专以道问学为事”,却也时刻不忘 “居敬穷理”“非存心无以致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这何尝不是以尊德性为事?

    打完板子,再各自给颗甜枣:朱熹折衷了群儒之说,让儒学发扬光大,他给后世的学者带来的恩泽,是不可估量的;而陆象山的立大本,求放心,警示后世学者笃实修道,也是功不可没的!

    否定完毕并把朱熹陆象山变为靠山后,王阳明抛出自己的观点:圣人的学术是天下共有的,不是某些人的私人财产。做学问哪有没瑕疵的,但瑕不掩瑜,善改才是真君子,朱熹和陆象山正是这样有大气魄的人,如日食月食,谁都看得见;恢复原貌后,所有人都会敬仰。然后,中心思想来了,“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即两者是统一的,无非是“知行合一”。朱熹你也别强调“道问学”了,陆象山也别夸大“尊德性”了,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嘛。有趣的是,类似的糅合在世界哲学史上也发生过,只不过比王阳明晚了三百多年。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他的学生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则充当了王阳明的角色,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糅合成“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这就是王阳明,不畏强势,不蹈先辙,以至诚之心,踏足涉险,用否定先哲之勇气,探索真理。至于王氏心学是不是真理,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是积极的学说,是实用的思想。王氏心学既否定了骜于虚声夸夸其谈的“空想”主义,也否定了“只管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老黄牛”做法,而注重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这极具现实意义。抛开这些不说,仅凭王阳明敢冒着天下人的否定、嘲笑,不顾身陷罗网而喋喋不休于自己的观点的勇毅,就值得我们敬仰。他的一生,凝结在《泛海》之中——自尊无畏!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18 07:11
看到18版的文章,眼睛为之一亮。在论坛,18版是一种超拔的存在。起点高,很多人接不住。我也接不住。不过,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不喜欢那种陈词滥调。论坛的陈词滥调太多了,这个论坛整体水平有关系。偶尔看一看,张望两眼,多是扫兴而过。18版的文章还是要看的,不但看,还要收藏一下呢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18 07:21
王阳明的心学读过一些。不是很感兴趣,过后也忘了。不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句话还是知道的。有个教育家叫陶行知,名字大概有知行合一之意。其实,话也不难理解,但做起来很难。中国文化很重视作为,一个人心思再大,如果不做点什么,不通过成绩来体现自己,也是个零。文中提到了王明阳的二元论,还是不明白怎样一个二元论。我知道西方有一个著名的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的二元论是把灵魂和物质都看作实体,看做存在。在笛卡尔看来,灵魂是无法分割的,物质是可以分割的。因为灵魂无法分割,才有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有时间单独论述一下啊。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3-5-18 09:37
一心向善,心存光明,却又不迂腐,不墨守成规,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达到真善美的正向目的——这才叫知行合一,这也是王阴明最了不起的方面。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0:29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23-5-18 07:21
王阳明的心学读过一些。不是很感兴趣,过后也忘了。不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句话还是知道的。有个教育家叫 ...

王阳明是一元论者,即世界就是一个“心”。朱熹和陆象山是二元论者,区别在于,朱熹以物为大,心次之;陆象山以心为大,物次之。
笛卡尔也是“唯心”的代表——这点与王阳明类似。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0:30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23-5-18 07:11
看到18版的文章,眼睛为之一亮。在论坛,18版是一种超拔的存在。起点高,很多人接不住。我也接不住。不过, ...

读书的心得而已,不值得先生如此。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0:33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3-5-18 09:37
一心向善,心存光明,却又不迂腐,不墨守成规,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达到真善美的正向目的——这才叫知行合一, ...

是的。王阳明创立“心”学,是为了入世,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尊重。
如风将“王阳明”写成“王阴明”,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
作者: 唐僧没有肉    时间: 2023-5-18 10:34
要想真学点东西,不只是写字,就应该多读点这位朋友这样的文字。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23-5-18 11:07
可能是教育的先入为主,对程朱理学不感兴趣。对王阳明的了解也不多,只有“格物致知”这一点吧。但对于18老师的深入研读却是深深佩服。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1:57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3-5-18 10:34
要想真学点东西,不只是写字,就应该多读点这位朋友这样的文字。

谢谢朋友点评。
如果此文能吊起一丝读者对读王阳明著述的兴趣,我就知足了——读原著最贴切。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2:00
叶小蘖 发表于 2023-5-18 11:07
可能是教育的先入为主,对程朱理学不感兴趣。对王阳明的了解也不多,只有“格物致知”这一点吧。但对于18老 ...

其实王阳明也是教育家,避其理论,单读其论述,也能从中获得写文字的方法。谢谢小蘖读评!
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时间: 2023-5-18 12:51
看不懂,觉得很牛,看了一半,一头浆糊的回帖,回帖还得凑字数,啰嗦一下,找点理由,以表慎重
为什么看不懂,经常头晕手麻,大概是颈椎的毛病,可一想不对,这毛病后天的,当年年幼时就经常头晕,所有大抵不是颈椎毛病,,,,又或者有一小半是颈椎问题,反正毛病现在存在,既然不全是,那么,为什么头晕一头浆糊的看不懂018所云,,,,这不前不久现代科技产品各类仪器检查,找出先天的问题,不是脑袋的问题,脑袋挺好的,可脑袋靠心血滋养,心出了问题,还是先天的,属于先天就是一颗坏心,坏的心,怎么能滋养出一颗聪明的脑袋,所以于是看不懂就自然而然。
不啰嗦了,吃饭去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18 13:32
lvhq018 发表于 2023-5-18 10:29
王阳明是一元论者,即世界就是一个“心”。朱熹和陆象山是二元论者,区别在于,朱熹以物为大,心次之;陆 ...

王阳明的“心”是不是就是西哲所说的精神呢?笛卡尔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怀疑一切。笛卡尔不是眼见为实,而是眼见为虚。他从怀疑一切或眼见为虚来推断或验证世界,这一点也许和王阳明是不一样的。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4:34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23-5-18 13:32
王阳明的“心”是不是就是西哲所说的精神呢?笛卡尔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怀疑一切。笛卡尔不是眼见为 ...

我的理解是:王阳明与笛卡尔虽都是“唯心”,但还是有所区别的,笛卡尔更像陆象山,是“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者,是精神决定物质的;王阳明是一元论者,强调物心一体,统一于“理”。“唯物”论也是一元论,即精神也是物质,心物一体,统一于“物”。更进一步,辩证唯物论承认意识的反作用,但强调意识只是特殊的物质。而王阳明心学则可称为“辩证唯心论”——承认物质的反作用,但强调物质(外部世界)与心是同一个“理”,即心理。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5-18 15:11
对阳明的原著涉猎不多,一些评论文章还是读了。
对于他理论的“和稀泥”,也有文章述及。
对于经典的否定,讲不通,就变通。
标新立异的解读,甚至简单粗暴。
也就是不给出依据,反正古人也不会来找麻烦。
当然,理论是灰色的,太严谨就容易作茧自缚。
知行合一,无论如何阐述“知”,他的“行”都是精彩的。
敬佩18兄的学习研究,更谢谢著文分享,再拜!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5:39
七大姑八大姨 发表于 2023-5-18 12:51
看不懂,觉得很牛,看了一半,一头浆糊的回帖,回帖还得凑字数,啰嗦一下,找点理由,以表慎重
为什么 ...

就凭七姑以心润脑的说法,说明七姑是看懂了,而且是先天就懂。
长时间不见七姑出来玩,怪想的!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8 15:49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5-18 15:11
对阳明的原著涉猎不多,一些评论文章还是读了。
对于他理论的“和稀泥”,也有文章述及。
对于经典的否定 ...

草舍一句“理论是灰色的,太严谨就容易作茧自缚”,我有同感。我觉得理论也好,学术也罢,文章也是,还是开放一些比较好,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思维并拓展,才是生命力。
正如草舍所言,王阳明心学强调的是“行”,如今再提王阳明,也是对照躺平的风气,修行,修的是“行”。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5-19 09:34
先引几句王阳明的名言:
吾性本自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再看佛教的一些名言:
何时性人人自足。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王阳明在近年来突然暴火,得益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他的地位被严重高估了,至少其影响力远逊于程朱。《传习录》还值得读一遍,再刷则是多余,周程朱张的《近思录》亦然。但先秦诸子著作则常读常新。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9 11:47
水如空 发表于 2023-5-19 09:34
先引几句王阳明的名言:
吾性本自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是否定佛学的,他认为佛学教人出世。他的心学目的是入世。
至于《传习录》,由其弟子收录其言,我读,读其思辨,感觉挺好。而读王阳明本人的《朱子晚年定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朱熹的悔悟)及其他作品(诸如一些书信答辩),叹其文采飞扬,钦佩其思辨能力,也不错。
朱熹和吕祖谦收录的周程朱张语录,确实如如空所言。主要是因为那是“语录”——没有上下文,易误导。但可以作为索引,如果对“语录”中的某些话感兴趣,再去溯源,也是捷径。
如空记忆力好,一遍可能就能记住一些东西。我不行,喝酒太多,读时欣欣然,掩卷空空也——只能多读几遍。这两天正第二遍读《近思录》,与初读一样新鲜,心里难免怨恨自己。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5-19 12:56
lvhq018 发表于 2023-5-19 11:47
王阳明是否定佛学的,他认为佛学教人出世。他的心学目的是入世。
至于《传习录》,由其弟子收录其言,我 ...

我记忆力也不行,尤其是这几年退化严重,所以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再强读了。
王阳明否定佛学,就和米芾说二王书法不好一个道理,并不能否认受其影响。
王阳明有几首诗还是不错的,典型的明诗,当然与唐宋,甚至清诗比不了,但在明代,还是不错的。
作者: 善洁用    时间: 2023-5-19 16:40
王阳明的心学颇受毛主席推崇,再有18兄的否定之否定更通俗易懂,惹人喜爱了。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19 19:20
水如空 发表于 2023-5-19 12:56
我记忆力也不行,尤其是这几年退化严重,所以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再强读了。
王阳明否定佛学,就和米芾 ...

王诗大气,立意高远,确实不错。
作者: 秋实    时间: 2023-5-19 20:04
来了,飘过……
如此深读,无论如何是学不会的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3-5-20 12:22
十八兄弟博学,所写文章也与众不同。不敢妄评什么。主贴与跟贴都值得我拜读学习。问候!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0 14:06
lvhq018 发表于 2023-5-18 14:34
我的理解是:王阳明与笛卡尔虽都是“唯心”,但还是有所区别的,笛卡尔更像陆象山,是“精神”和“物质” ...

通观全文及尾,喜欢这一段文字。并有个体的体验。

个人理解的“精神决定物质”。在初入世,是外界的精神决定个人的物质认识;在一定入世时间,是个体精神怀疑个人的物质认识;再入世积累时间,是内在精神与外界精神冲突并融合,重新认识物质;继续时间考验,内在精神破界并丰富外界精神,决定重新物质认识。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0 14:31
洛雨漁舟妙玉桌 发表于 2023-5-20 14:06
通观全文及尾,喜欢这一段文字。并有个体的体验。

个人理解的“精神决定物质”。在初入世,是外界的精 ...

接着话题再叙“关于精神决定物质”。

刚上一对话说的是人类中的“精神决定物质”。如果换一套认识系统或表达系统,比如用动物界的狗眼看世界、鱼眼读世界,那也是靠近的客体决定中心的参考主体。即显眼位置的主体有一定能量,吸引周围路过的客体靠近,则显眼的主体位置成了此时客体的观察中心——同时此主体成了彼客体的参照对象,得出客体对自己及对主体的认识。这种以“本身观察方法为正确”的精神决定了此“参考主体”为物质的存在,甚至补充评论此“参考主体”是什么样的物质从而决定它的存亡。

此上文字内容,用具体日常生活内容表达为,如果,路人的精神认为物质(可以先给此物质准备个双引号)“此人”是有毛病的,那在路人的世界里就是有毛病的物质,即刻按“毛病”方法去处理、则此精神决定彼物质。在个人看来,此论调行不通。你可以说,这个世界就是人为规定的制度,但是这个世界还有不只是人类创造的环境。故,精神确实能决定物质的存在,但物质也有打破精神认识的机会。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5-20 15:05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3-5-20 15:08 编辑
洛雨漁舟妙玉桌 发表于 2023-5-20 14:31
接着话题再叙“关于精神决定物质”。

刚上一对话说的是人类中的“精神决定物质”。如果换一套认识系统 ...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还是先去读读这方面经典的论述,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读经典并不是要无条件臣服,而是它有助于理顺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如果要颠覆经典,也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翻它。
更重要的,深入了解经典的内容才能从中找出破绽。
总比自说自话,只能说服自己要好。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0 15:32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5-20 15:05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还是先去读读这方面经典的论述,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读经典并不 ...

知彼知己,是一种好方法。
但现在还没有愿望要强烈到要去破开经典找新缝,我只想直接跨过去把要办的事成了再去理会或别人有兴趣去理会。先把理论种子养活了,再给它写成活说明书。要不,又要看苗,又要找工具书,会耽误生长好时机。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0 15:43
本帖最后由 洛雨漁舟妙玉桌 于 2023-5-20 15:44 编辑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5-20 15:05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还是先去读读这方面经典的论述,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读经典并不 ...

同时,这也是一种实验,反向实验。

即,一般是思路前行,实操实施后序跟上。我想带动一批、一少数者、感兴趣者,先操作——边分享边探讨,边争得实验主动权又分享实验反馈共创实验结果。由小小点发散多多根系的潜在可能。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小点试验,于场内场外、线上线下、近距离远路程都有开放式的影响或启示、启动。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0 22:18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5-20 15:05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还是先去读读这方面经典的论述,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读经典并不 ...

重又再读细思。接受先生这一建议。
原文作者说明王阳明的心学建立与佐证都是用的事件事例逐句分解,奉上自己的解说方法,将新的学说用行动立于世间。这有区别于生活中的辩论方法。
不得不说,自己的理论是有关于物理模型的展开,并不是世人常听到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将前人的那部分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常理常识性方法,可能更让人好懂。
或者,现场行为、与实行方法、与引经据典三者可以同时段范围内进行。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5-21 10:55
洛雨漁舟妙玉桌 发表于 2023-5-20 22:18
重又再读细思。接受先生这一建议。
原文作者说明王阳明的心学建立与佐证都是用的事件事例逐句分解,奉上 ...

任何事物,在未深入了解之前作评论,不太明智。
所以我给18兄这篇的评论小心翼翼,怕言多必失。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3-5-22 07:34
lvhq018 发表于 2023-5-19 19:20
王诗大气,立意高远,确实不错。

昨天无意中又刷到王阳明的一首《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其中受禅宗影响显而易见。有公案:
有禅师问慧海:“和尚修道怎样用功?”慧海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禅师不解:“所有的人都这样,这跟你有什么不同?”慧海说:“他们吃饭时不好好吃饭,即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觉,却千方计较。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同……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2 10:01
善洁用 发表于 2023-5-19 16:40
王阳明的心学颇受毛主席推崇,再有18兄的否定之否定更通俗易懂,惹人喜爱了。

如果本文还能有一点儿传播心学的功效,实在是意外之喜。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2 10:05
秋实 发表于 2023-5-19 20:04
来了,飘过……
如此深读,无论如何是学不会的

自得其乐罢了,就像吃饭一样,有时囫囵,有时细嚼,全看心情,天生都会,不用学。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2 10:06
云馨 发表于 2023-5-20 12:22
十八兄弟博学,所写文章也与众不同。不敢妄评什么。主贴与跟贴都值得我拜读学习。问候!

谢谢云馨!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2 10:18
洛雨漁舟妙玉桌 发表于 2023-5-20 15:32
知彼知己,是一种好方法。
但现在还没有愿望要强烈到要去破开经典找新缝,我只想直接跨过去把要办的事成 ...

“先把理论种子养活了,再给它写成活说明书”——很欣赏先生这句话,虽有“先入之见”之嫌,但不失为一种理论发明的方法,种下种子,只管灌溉培育,树自然会长成。
但这是浩大工程,倾一生恐也等不来收获。不如“玩”——玩文字——来得轻松。致敬。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2 10:23
水如空 发表于 2023-5-22 07:34
昨天无意中又刷到王阳明的一首《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 ...

王阳明年轻时深信佛、老,并深陷其中,所以受其影响的深痕是抹不平的,至少在语言表述上如此。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3 08:32
lvhq018 发表于 2023-5-22 10:18
“先把理论种子养活了,再给它写成活说明书”——很欣赏先生这句话,虽有“先入之见”之嫌,但不失为一种 ...

把“工程”当成一件一件事来做,工程量可见又可清整完毕。完成一件事,就相当于“播种理念"一次。长怎样的叶,开怎样的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只要正向就成。

“玩”文字,也有连续三年;“察”现场,比三年更多。“文字”来自现场,归还于“现场”。只有有需求的人才会体会“文字”来的不易、可贵,哪会像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一样出言不逊。裹了上千年的脚布放在舌头上不知是何味道,不知在镜子中有否回味过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是否有必要一再重现此样情景?现在当下的“雷锋精神”,可能在某些人眼里是大傻子、不值当、与她无关,可他不细思,这对个人、小家、大家有多大重要的贡献,它这种“精神”是重压生活下、紧凑生活中、茫然失措中的绿色通道和绿色力量。如果这点都不自知,还和这样的认知的人们谈什么“雪花理论”“雪儿精神”呢,玩不到一块不说,好难清理现场即兴产生的“新物”。这“新物”粘脚,不喜,我脚下又不自带分解这“新物”的特种细菌。

我知这条路不轻松,就要一路在现场带着理论上跑。我可以在现场看出,他们是否听懂、听明白,至少我也在现场,有疑问还是可以将球抛给我。我的“理论种子”说明书也是活的,不一定全部要手写,用脚做也可以。

君不见,袁先生的“种稻技术”是世界一流,但他并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妨碍他的先进技术传到世界的稻田里。而且,现在也不只有一个袁先生。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3 09:24
洛雨漁舟妙玉桌 发表于 2023-5-23 08:32
把“工程”当成一件一件事来做,工程量可见又可清整完毕。完成一件事,就相当于“播种理念"一次。长怎样 ...

再致敬!
先生立志高远,并有清晰路径,值得敬佩。唯有尽心了。尽心不易,放弃执念是第一要务——这更难。我会时时关注先生的文字,期待日新日高!:handshake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23-5-23 09:33
知行合一,是人的理想状态吧。现实生活中,中国人自有一套曲里拐弯的说辞,如果知行合一,怎么想的怎么做,可能要处处碰壁。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23-5-23 10:01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23-5-23 09:33
知行合一,是人的理想状态吧。现实生活中,中国人自有一套曲里拐弯的说辞,如果知行合一,怎么想的怎么做, ...

确实是理想状态。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私欲,是心本来存在的“天理”,即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这是我的理解),知自然法则并按自然法则做事,就是知行合一。这样做,虽有坎坷,但应该终无大错。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整套“唯物”思想,有先入之见,所以很难与非唯物调和。如同我们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很难认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胜利一样。
先生喜欢思辨,在现实中也是孤独者,一统的土壤限制了思辨的打开空间。

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时间: 2023-5-23 10:30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23-5-23 09:33
知行合一,是人的理想状态吧。现实生活中,中国人自有一套曲里拐弯的说辞,如果知行合一,怎么想的怎么做, ...

您说的“曲里拐弯”和“碰壁”是这样解决的:
我分三层,身字事,即身体能行动的、心里能想到的、周围现场能做到的;能多次碰壁的是现场中的事,我心里和身体是相通的,可连通,也可暂停;而心里是一直自由的。而且自己的爱好能撑起身体的自如行动。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