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屈原的沉江与司马迁的苟且 [打印本页]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3-5-28 10:11
标题: 屈原的沉江与司马迁的苟且
  屈原的沉江与司马迁的苟且


  1、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屈原与汉代的司马迁,相距了几百年的时光,一个以《离骚》成为中华文人诗歌的滥觞;一个因为一部《史记》,矗立成为中华文学史学的丰碑。在以后的几千年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圣殿。


  两个人,一诗一文,成为悠悠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两座高峰,让后人敬仰着,攀登着,却一直无法超越。现代的大文学家鲁迅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里面说到司马迁的《史记》有这样的说法:“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这里虽然是评价司马迁《史记》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离骚》在鲁迅先生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从先生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在鲁迅的心中,《离骚》的文学成就远高于《史记》。高超之处在于它的韵味,如诗、如歌、如泣、如诉、令人忧伤,让人悲怆。屈原《离骚》字里行间那如歌如泣的,那种浓浓的家国情怀,也让鲁迅为之倾倒。鲁迅先生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评价之高无出其右。


  那种浓浓的家国情怀,让屈原的诗句,沉郁而厚重,悲怆而哀伤,浓艳而凄婉。


  屈原的诗风受到谁的影响,我们无从得知。贯穿于诗歌始终的家国情愫,那种慨而歌之,歌而泣之的苍凉与悲恸,却让我们从中窥见了《诗经》中“国风”的风骨。当然,我们的孔老夫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一代诗人屈原肯定是饱读诗书的,《诗经》则应当是烂熟于胸而时时诉诸笔端。是啊,那些文人墨客,又有谁不曾是“诗经”虔诚信徒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位诗人,感受到世事情态,定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必然嗟叹之,咏歌之。所以,我们看到古之诗人,盛世之下,豪而迈之,歌以咏之;乱世之中,则慷而慨之,叹以哀之。


  屈原就是生逢乱世之中,往后看,大厦已将倾覆,分崩离析的庙堂,燕子去了,荒草凄凄;前路,路漫漫兮其修远,不知何处是归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醉了,尚可以麻醉自己,却是醒着。醒着,更加感到了孤独。一种难以言表的孤独悲伤,让屈原的眼里,只剩下一条缓缓流淌的汨罗江。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也可以将一个诗人淹没。


  后世的诗人中间,杜甫与屈原的诗风比较相像。或许是两个人的境遇相似,亦或者两个人骨子里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愫,见不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以,杜甫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像眼见得大厦倾了,民不聊生,屈原就叹息,就流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奋笔疾书,给后人留下了“三吏”,“三别”等诗篇。而屈原在上下求索的路上,却是纵身一跳,成为汨罗江里一尾不死的鱼。让他的《离骚》成了绝唱,让后人世世嗟叹。


  忧国忧民没有错,家国情怀也让人敬仰之至。作为诗者,可以情动于中而形诸于言;言之不足,可以去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可以去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还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独不可以以死殉国。


  宋人张咏有《吊屈原》诗曰:“楚王不识圣人风,纵有英贤声少通。可惜灵均好才术,一身空死乱离中。”“一身空死乱离中”。一个“空死”可看得出诗人意绪难平。


  既然怀瑾握瑜,何故怀石沉江,自投汨罗以死呢。


  屈原原来是可以不死的,像司马迁那样,以不死之身苟活于乱世。那世间,又会有多少《离骚》一样的传世佳作呢?


  2、


  于是,我想起了汉代的司马迁。


  司马迁是极崇拜屈原的。在他的《史记》里,司马迁不仅有《屈原列传》,还在其他人的传记里面不止一次提到过屈原。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余读之,亦心有戚戚焉。


  贾生,即贾谊,做长沙太傅时被贬路过湘水,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意思是说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这或许就是屈原与贾谊的区别。屈原的忧国忧民,屈原那种积郁于心的家国情怀,以身殉国的决绝之心,是贾谊所不能理解的。眼看着楚国一日衰败一日,让屈原如何能够释怀,又怎么能忍心去国他乡,苟活于世呢?


  身似浮萍,国将不国,屈原无法苟且独活。屈原的遭遇是个人的,也是国家的,对于家国的绝望足以断绝一个人活下去的念想。


  司马迁的屈辱是一个人的,国家还在,且强大着,繁华如斯。司马迁就有了苟且偷生的理由。活下去,才会有未来,才会有辉煌。


  屈原的身后,留下了锦绣华章,足以傲视后世几千年。


  司马迁身遭奇耻大辱的时候,只是一介太史令,籍籍无名。倘若一时羞愤以死抗争,舍生而去,几千年以后,谁还记得太史公。屈原却不同,轻轻一跳,就惊天动地,就重于泰山了。司马迁做不到。那时候,即便一死了之,也是轻于鸿毛。没有《史记》的加持,司马迁也不过是天际里一颗最为暗淡的星,历史尘埃里,最渺小的颗粒。


  在陈述为何要苟且于世的时候,司马迁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活着,就是为了一部《史记》。


  我们庆幸司马迁活下来,才有了一部光耀千秋的巨著《史记》。


  3、


  几千年后的我们去评价屈原的沉江而死,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可能无法给予简单的结论。生或者死,值得或者不值得,屈原与司马迁的内心自然有一杆秤。孟子曾经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屈原践行的是舍生取义,舍弃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司马迁保全了性命,他的生命价值得以无限放大。他的生,也极具意义。


  正如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里面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汨罗江边,屈原义无反顾决绝而去,舍生取义了。


  身陷囹圄,司马迁蒙羞含辱苟且偷生,求仁得仁了。


  屈原的沉江,成就了一段传奇,一个丰厚文化节日;司马迁的苟且,创作了一部巨著,记住了一段史实,还有几千年烽火硝烟爱恨情仇。


  一《离骚》一《史记》,两座文化高峰,站在山巅的一骚人一墨客,一生一死,都是星光灿烂,光耀后世。


  2023/5/13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十层龙象    时间: 2023-5-29 11:06
楚国最初的文明在江汉平原,且不谈是否收到西方巴蜀古国文明影响,我们以往的史书都强调中原文化对楚国的影响,屈原谈尧舜禹汤三代圣王,肯定多少收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的司马迁无疑也是儒家的弟子,那么问题来了,儒家劝人学而优则仕,学成后做官是文人最高的理想。问题在于,假如做不了官或者官做不长,臣子披肝沥胆忠君报国而君王不领情,那文人该如何是好?

屈原投江了,司马迁也没有好下场。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3-5-29 14:24
十层龙象 发表于 2023-5-29 11:06
楚国最初的文明在江汉平原,且不谈是否收到西方巴蜀古国文明影响,我们以往的史书都强调中原文化对楚国的影 ...

朋友高论,受教了,谢谢来读。
作者: 雪之花蕊    时间: 2024-8-1 10:18
有幸读之,有收获,就是好文字。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