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散文简评四则 [打印本页]

作者: 剑鸿    时间: 2023-7-27 11:25
标题: 散文简评四则


  


  一

  王剑冰老师的《吉安读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是把老婆孩子赶开,一个人对着台灯读完的。读完这些简约、纯美、朴素的文字,我至少得到了四个方面的启示。我想,这些启示也是每一个散文作者应该得到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什么是文字的生命力?怎样的写作才有价值?王剑冰老师在他的散文评论大作《散文时代》中提出过一种观点,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我理解,这既是一种一种写作观,也是一种散文观,更是一种关于世界的价值观,甚至是一种关于人性的价值观。

  第二点启示,什么叫做直指人心?什么叫做修辞立诚?我们今天所在的是禅宗七祖道场。禅宗讲究机锋棒喝,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讲究高僧只说平常话。王阳明也说,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那就不是“修辞立诚”了。我理解,这也是一种写作观,讲究切己而近思,自然而真诚。不写不说也就罢了,要写要说,就说人话,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心里话。

  第三点启示,什么叫做艺术的书写?什么叫做平淡中见境界?,读完《吉安读水》,我逐渐坚定或者说找到了一种散文书写方式。散文以自然为美,以自由为贵,庸常的生活、平凡的事物,能写出真味,就是境界。意象是必须的,但不必铺排,诗意是必要的,但不必侨情,叙述是必要的,但不必刻意,文化是必须的,但不必显摆,哲理是必要的,但不必说教。黑格尔说,哲学千万要小心,不要启发人的信仰。文学也要小心,千万不要企图改变人的观念。

  第四点启示,什么是独抒性灵?什么是内在的独化?《吉安读水》实际上是一本地理山水文化游记。作者完全摈弃了陈旧的游记套路,没有将一路的经历、所见和所遇,向读者和盘托出,只是截取行走吉安的一些片段和细节,这些片段和细节经过作者内在的独化处理,具有了不一般的艺术形态,让人感觉熠熠生辉。比如,写青原山僧人们的生活,写井冈山的雨,水、空气,写安福的樟树,写峡江的玉笥山。这些在我们眼中平常的风景,在王老师的笔下写出来,是另一种江南神韵。这种艺术再现是独特的,也是有高度的,在不经意之间触动人的心灵,让我在喧嚣的尘俗中迅速安静下来,让我们在心领神会中若有所悟。


  二

  作为吉安青年散文作者,国子的作品标识度很高,独具特色,有地域印迹,也有精神景深。

  《身体里的石头)收录了作者21篇散文作品,大多数作品从童年和亲情出发,记录成长的细节、亲情的流逝、故乡的衰朽,充满悼亡气息和生命疼痛,具有感人至深的内心表达和真切深沉的情感呈现。散文的本质是记忆,而记忆才是真生命。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子的写作努力其实是在试图用笔来拯救生命的真实和亲情的可贵,以此在可能世界中寻找自我,彻底孤独地思考存在这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这又不得不说到散文的另一个本质,散文书写姿势根子上是一种抵抗的姿势,抵抗一切无常的存在秩序和隐在的人生幽暗。在这方面,国子付诸了巨大的勇气,面对伤痛和亲情,他用朴素的笔力刺穿生活的口子,在无数的情境中去拾取那些曾经温暖已成冰冷,曾经鲜活已然枯朽,曾经柔软已转坚硬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国子的生命里结晶成石头,镶嵌进身体,成为永恒的痛和悟。

  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但这种过程在作者的精神和情感的孕育下,开出了灵魂苦难的花朵。就散文创作而言,国子的写作技巧也许还不算多,表达也许还不算成熟,触及面还不够广阔,但在现有叙述面的深度拓展上,国子比同龄作者走得更远。这是非常难得的,套用一位诗人的话语,国子的散文具有把我们的身体改造成废墟,让人闻到骨灰味道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让读者读到他的散文时,总是能够意识到“人总是会死的”这个基本事实。由此,我们才更加懂得爱、真实和活在这珍贵人间的美好与温暖。


  三

  尽管作者本人非常谦虚地反复强调了文字的细致琐碎,难以卒读,我依然一口气读完了汪雪英的长篇散文《白沙塘》,不仅仅是出于文友之间的礼貌和尊重,更主要的是被文字之间流动的生活情绪所感染。

  无论文学如何善于修饰,生活的本相终究是一地鸡毛,自觉的存在者,或者说有精神追求的人,一定会在这样的一地鸡毛中努力寻找和发现存在的意义。作者以敏锐纤微的笔触,以非虚构的手法,原原本本地表现了打工生活的困顿,无奈,庸常、凌乱,甚至是琐碎,从一再的搬家到“家”的寻找,从长期的漂泊到暂时的寄身,从生活环境的描述到生活细节的再现,无不呈现了打工族群或者说某一类人群的真实生活境遇。

  类似的作品我并非第一次接触,但细腻如此,真切如此,冷静如此的却并不多。从他者的角度,隔靴搔痒地分析作者的主题和内涵,这不是我想做的。我想问的是,为什么那些平常无奇的细节,乃至街道商铺的布局,房屋空间的使用,都会被作者纳于笔端,被记忆如此纠缠?最合理的解释是,生活向我们显示出冰冷的面目,个体在这样的面目下承受了至为深刻的隔离感,才导致这些细节在时光的清洗之后更加闪闪发光,这是“生活在别处”和“此在有畏袭来”的哲学体验最为形象的诠释,所以,作者的笔触才这样细致、冷静甚至有点冷峻。

  然而,冷峻的,不是我们的心,而是生活,是存在。作者的笔触是冷的,但心是热的,热的心驱使我们去追寻生活的意义,去寻找家的安慰,去追求比现实更为长久的精神存在,热的心,让我们记住过去,记住爱与痛,记住那些尘世中无法抹去也无法避免而唯有享受的锥痛和淡淡的温情。


  四

  地方文化或者说地域文化是一个笼统庞杂的范畴,包括传统、民俗、信仰、建筑、习惯等诸多方面。就庐陵文化而言,我感到,其向世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言说式的,从器物层面展开。包括对庐陵文化遗存和历史人物、事件的挖掘、整理、观照、探寻、追问和思考,侧重于发现、传承和弘扬,主要是通过爬梳史料、重返遗存现场,再现历史时空中的人与事,这种文本有着浓烈的返本寻根意识,重史料价值,重学理分析,重地域文化脉络的建构。

  第二种方式是表达式的,从人的层面展开。通过当代作者的文学性表达,呈现一方水土上的生命个体如何观照生命、如何体察生活,如何面对时代变迁、如何在现实困境中破解精神上的迷局。这种文本更加强调亲情、乡土、生命的回忆和感悟,注重对时代生活的感性体验,强调文学性和在场性,一定程度上来说同样能够体现地域的独特性思维和精神风貌。

  在我看来,这两种方式是并行不悖的,很难说孰优孰劣。李桂平先生是我敬重的同乡长者,他的作品我读得不算多,也不算深,但很认真。我羡慕他在多年的写作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写作向度,即主要以言说式,同时兼有表达式的方式,开启了对庐陵文化乃至江西文化的寻根和追问,彰显了一个文化学者的担当和情怀;我也惊叹于他行文构思的大向度和精巧性,他的文字具有强烈而震撼的时空转换特征,在密集的切换中实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和对比追问;同时,我也赞叹他对文字的驾驭和对思想指向的表达力,他的文字里读起来透亮,简洁而饱含深情,也许宏大叙事多于细节呈现,但汉语表达的精准性和意义空间的丰富性并没有因此缺失。我想表达的是,为什么你的文字如此透亮,是因为你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祝福李桂平老师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高。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23-7-27 15:07
感谢剑鸿兄支持书话评论版块。敬茶。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23-7-28 17:37
这篇文评,重点对王剑冰老师的《吉安读水》、国子的《身体里的石头》、汪雪英的长篇散文《白沙塘》、李桂平写作的表达方式等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言之有物,观点鲜明的一篇。拜读欣赏,送上祝福。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