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李镇三孔青砖桥 [打印本页]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23-8-27 07:57
标题: 李镇三孔青砖桥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8-31 21:22 编辑

                      李镇三孔青砖桥                        高迎春

        在津城街道的李镇村东南朱家河上,有一座三孔青砖桥。三个拱形桥洞直径5米,近似半圆形,在水面留下三个优美的弧形倒影。远远望去,敦实古雅,令人一眼难忘。上个世纪的1961年,宁津境内受暴雨袭击,全县发生了严重的内涝。加上南部上游马颊河决口,河水汹涌下泻流入宁津,使得全县成为一片汪洋。从大柳可以行船至长官,从柴胡店可以行船至孟集,当时因暴雨倒房25万间,砸死159人,砸伤435人,砸死牲畜550头,猪羊4544只,冲走粮食49万斤。为了治理水患,排除内涝,1965年,宁津县组织万名河工,疏浚了处于淤塞状态的朱家河。这座三孔青砖桥,就是在朱家河疏浚之后修建的。屈指算来,三孔青砖桥已经有58年历史了。它至今桥身牢固,仍然在为人们的通行做出无私的贡献。

        宁津地处古代黄河末端九河流域,据《尔雅·释水》记载其九河名称为: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敷融河、胡苏河、简河、洁河、钩盘河、鬲津河。其中胡苏河,鬲津河,流经宁津。宁津曾起名胡苏县、临津县,都与胡苏河、鬲津河有关。元、明、清时期,宁津都隶属于河间府管辖。所谓河间,就是谓其地理位置在九河之间。黄河迁徙之后,九河渐渐淤塞,但仍有枯河遗迹。公元前39年(汉永光五年),黄河决徙北流,在我县西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宁津县志》记载:其水在县西者为老黄河,在县南者为鬲津枯河,在县城后者为胡苏枯河。起源于马颊河故道的朱家河,在我的德州老家小高家店村南而来,穿村北流,入宁津县境内,朱家河流经杨顶庄、鲍庄、王任庄,沿着鬲津枯河,经过催帽庄、小店村北至解家、高楼寺、姜村以东复入陵县境内。

        朱家河,是宁津县境内夏季汛期,主要的行洪送客水入东海的主要河道。1970年12月至1971年6月,宁津县再次对朱家河进行扩大治理。进口高程15.7米,出口高程14米,设计水位13.78——12.83米,流量为每秒64.5立方米。新拓宽的朱家河道,河底宽8——10米,两岸中心距离为38——41米,边坡1:3,纵坡为6000分之一到1000分之一。这次拓宽朱家河河道,动用劳动力18649人,完成土方90万立方米,投资17.2万元,补助粮食45万斤。在小解村东北,修建拦河蓄水闸一座,利用汛前或汛后拦截蓄水,用于沿河各村抗旱灌溉。1972年,宁津县决定引黄灌溉,又一次对朱家河进行了清淤,进一步提高了朱家河排涝和蓄水能力,出口流量提高至每秒67立方米。朱家河在宁津县境内总长度8.2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幸福河。

        宁津朱家河在李镇走向,为东西走向。在朱家河上修建的李镇桥,为南北走向。李镇青砖桥,主桥高约18米,宽5米,主桥长17.3米,两边引桥各长7.8米,因此河中青砖部分长度为32.3米,加上延伸两岸边的土路,青砖桥全长为36米。李镇桥西面桥孔之上,用水泥雕刻出“李镇桥”三个大字,李镇桥东面桥孔和两边引桥之上,用水泥雕刻出“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亲笔题写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号召华北平原人民战胜洪灾。毛主席的号召,鼓舞着华北平原海河流域几千万人民。从太行山麓到渤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漳河、卫河两岸,出现了千军万马根治海河的壮丽画面。前后七年之间,在华北平原海河水系,修建了19条总长1600公里的大型河道,筑起了14条总长1400公里的大型堤防。宁津县治理朱家河,就是这壮丽画面的一个缩影。

        当时的宁津县委县府,成立了宁津县革命委员会根治海河民兵团,全县25个人民公社成立了根治海河民兵营,各村成立了根治海河民兵连、民兵排。对治理河道的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从此,在宁津县境内拉开了春秋两季治理河道的序幕,掀起了根治海河的高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治理海河,没有机械化动力设备,全靠铁锹、筐抬和小推车。宁津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朱家河拓宽和清淤,全凭民工肩挑手推,经过连续多年施工,逐渐完善了对朱家河的治理。李镇三孔青砖桥,桥墩底座为深深扎入河床底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座以上为青砖三孔拱形结构。桥孔保障了行水泻洪,桥面连接两岸李镇、高庄、朱庄,保障了人们出行。李镇三孔青砖桥,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当时发动群众,勤奋治水,精心设计,科学施工的历史见证。时至今日,李镇桥桥身砖体严丝合缝,依然坚固如常。虽然在李镇桥西修建了宁津至德州的高速公路,但是李镇三孔青砖桥,依然是朱家河上的重要的通行要道。





                                      2023年8月27日写于迎春堂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张小刚    时间: 2023-8-30 08:46
挺厚重的结果政府给刷上了涂料,真是啼笑皆非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23-8-30 12:10
组织起来的人们,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无愧于后人的建筑,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23-8-30 14:54
张小刚 发表于 2023-8-30 08:46
挺厚重的结果政府给刷上了涂料,真是啼笑皆非

刷涂料是为了保护青砖吧?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23-8-30 14:55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3-8-30 12:10
组织起来的人们,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无愧于后人的建筑,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雨成灾,有些河道不疏浚却是不行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