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要黑就黑秦始皇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3-11-9 10:08
标题: 要黑就黑秦始皇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3-11-10 07:59 编辑
秦始皇应该是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帝,虽说之前有三皇五帝,都是太过遥远的传说,有没有这些人难说,即便有这些人,他们的辐射范围也非常小,类似于部落。夏朝究竟是怎么回事,实证太过缺乏,一堆专家通过漫长的大量的劳动也基本上认定为夏朝是从公元前2076年开始的,但是一来国际上不承认,二来近来的考古发掘不但不能证明就是这个年代,反而把年代往后拉了一点点。我们希望能有过那么一个夏朝,但是我们更希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到了商代,倒是有了帝的称号,比如帝辛、帝乙,春秋时期齐国和秦国也都称过帝,但是与后来的皇帝也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秦始皇是认账的,所以再上尊号的时候,他和他的臣子们觉得“皇”有了,“帝”也有了,咱现在比皇、比帝都牛,那就叠加吧!于是,就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皇帝,也就是始皇,然后二世、三世……以至于无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嬴政的美梦只延续了十五年,二世也就混了三年,秦朝就没了,始皇本人也深埋于历史的尘埃当中,任凭后人不断地涂抹扭曲,终于面目全非,人们再也不知道那个“”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简单地以暴君一言蔽之。
人们口耳相传关于他的残暴罄竹难书,收缴所有的武器铸铜人,别说反抗,老老实实待着吧!让你找个铁器都没有。然后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修直道,五次巡游,派方士征调童男童女海外求仙奢望长生不老。偌大一个国家几千万的民夫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服徭役的路上。民众苦不堪言,生不如死,老天都看不惯,一个民间妇女几嗓子就把万里长城生生哭倒了,成就中国四大爱情经典,都是拜秦始皇所赐。
简单地贴一个残暴的标签还不过瘾,毕竟残暴是帝王的通病,比嬴政残暴者大有人在,那就继续在人格上,在私生活上不断地污名化他。比如,他出生隐晦,来路不明,他应该是吕不韦的儿子;比如他冷血残暴,软禁了母亲,摔死了自己母亲同嫪毐生的两个弟弟;比如虐待读书人禁锢思想,焚书坑儒,和全天下读书人为敌,毁掉了春秋战国以来难得的思想自由、文化昌明的盛景。其人铁血无情,其罪堪称百身莫赎。
甚至还在长相上继续黑化他,那个时候人长什么样,谁知道?但是书上对于他的记载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鸡胸、马鞍鼻,肺气肿之类,说白了,就是一丑八怪!按说也不至于,皇家子弟别的不好说,长相肯定没问题啊!他爹怎么说也是个王子,王子的老娘能丑到哪儿去?他妈就更没问题了,他妈要是不好看,吕不韦能挑中然后送给他爹?他爹一眼看到就再也挪不开眼睛?绝对的美人!所以,按照最最通常的推断,他即便不是超级帅哥,但绝对不可能是个丑八怪!
丑就丑吧!反正人言可畏,长得再好,也架不住文人的梦笔生花。毛延寿作为一个宫廷画家都能把王昭君画成丑八怪,何况是那些严重掺杂着个人情绪的失意文人用笔去写呢?
我倒是觉得嬴政不但长得还行,而且关于他的很多事情和一直以来的认识大相径庭。
比如焚书坑儒,说道了几千年,还有个坑儒谷作为旅游景点一直在招揽游客。问题是,他坑了吗?坑谁了?有证据吗?没有!倒是反证不少。当时的叫得出的几个儒生一个都没死啊!比如卢生、候生、徐福,屁颠屁颠地说能找到长生不老药,结果什么都没有,换做谁不生气?可是嬴政都还没杀,还是让徐福继续忽悠了三千童男童女到海外溜达去了。再者,汉朝初年不少活跃的儒生在秦朝不也是过来了吗?那个叔孙通制定了汉朝的礼仪,他大半生也是秦朝人的,还有那个完全靠背记录下尚书的伏生,不也好好地活过来了吗?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焚书是真,坑儒不实,而且他要对付的也不是什么儒生,他很生气的是那些诓骗他的长生不老的方士,可能处理了一些,但是绝不至于成为一场运动的。
至于焚书这件事,是他干的不假。不过,意见是李斯提的,理论依据是韩非的,不是哪一个人头脑一热的事情。沿用商鞅变法迅速富国强兵的秦朝犹如一辆飞奔的战车,顺着昌,逆者亡,严刑峻法,不容杂音,秦皇在位子上那么干了,换一个人在那个位置不一定就不那么干,扶苏倒是仁厚,有用吗?不明不白地就死了,连同情都够不上。由大乱到大治,几乎每一个王朝起初都有一些非常动作。刘邦看起来是个仁义的长者,杀的人比嬴政多多了,几个过命的兄弟,一堆异姓王,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就是这么回事。说到底,秦始皇还真没怎么杀人,一道打天下的,蒙氏家族,王氏家族,李斯,冯去疾都挺好。你说他残暴,他还真没有从肉体上消灭,焚书大约是想从精神上统一吧?套路就是文字狱。秦始皇是不是文字狱的第一个人不好说,但是肯定不是最后一个人,而且绝对不是最严重的那个人。只不过后人在玩文字狱的时候,想从他那儿找点依据,也就添油加醋了。
再看看修长城,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家也修长城,赵国修,燕国也修,背靠匈奴实在是不踏实,通行的方法就是修长城。现在赵国灭了,燕国也灭了,他把原来的长城连接在一起看不出有什么暴政的迹象,而且,他也不是完全征用的民夫,蒙恬三十万摆放在那儿,一边扛匈奴,一边修长城,还不至于劳民伤财。所以因为一个民间传说就说秦始皇修长城有多么残暴有失公允。修长城是要死人的,蒙恬莫名其妙地死了之后,实在想不通:我这也没做什么坏事啊?怎么就混了个死刑呢?想了半天,大约是主持修长城,冤死了不少人上天才惩罚的吧?经他这么一个自我安慰,修长城就真是嗜血的工程了。
至于修陵墓,修阿房宫的确有些奢华。不过我们可能不清楚,古代的帝王从登基第一天开始就要修陵墓,这是惯例。谁都这样做,而且人们对于生死待遇都是一样的,活着怎样,死了也想怎样,所以,修陵墓从来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更有一些皇帝到自己死的时候陵墓还没有修完,就是因为太能折腾。他觉得自己开辟了万世之功,那么死后待遇好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再者,那么个阿房宫都是杜牧写的,没有人见过,才子的笔下,死的都能写成活的,当真有谁惦记着真实的究竟怎样?再说毕竟没有修完,最多只是个半拉子工程,用阿房宫去过度指责他也有些苛求。
还有修直道,征服百越,对抗匈奴,说这叫穷兵黩武!如果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不但无过,相反是他的伟岸,他的雄才大略,毕竟从此后,中华版图基本成型。车同轨、书同文,华夏一家亲,从技术层面上讲,小篆的推广,直道的通行,秦始皇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操作能力都是帝王当中罕见的,我们的国家民族能有今天,最先感谢地还应该是秦皇嬴政。
如此建树的千古一帝,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他,甚至不遗余力地黑他?我想首先还是在于他的急促,步子迈大了,走的太快了。
通常的套路,国家刚统一,老百姓结束了颠沛流离,战火纷飞,这时候多半盼着能消停消停,所以后世的君主用的都是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是安民心顺天意的正常举措。刘邦后来就是这么干的,效果也不错,但是秦皇他们的治国理论依据就是法家的严峻,排斥的是儒家的柔顺,不大可能去顾及老百姓的感受。相反,长子扶苏倒是有点仁爱之心,结果恰恰坏在这种仁爱之上,最终错失帝位,因为这与他们治国方略是相违背的,出局也就不意外了。
嬴政统一之后,最不应该的可能是几项工程同时上马,又是修陵墓,又是修长城,又是修直道,还有抗击匈奴,还要征服百越,都不是什么恶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件事情是后勤供给的问题,一个士兵,一个杂役背后不下于十个人背粮运米,上百万的人奔波在各地的战场和工地上,背后是上千万人的后勤工程,那个新生的国家当时不外乎两千万人左右,绝对吃不消的,即便当时勉强能应付,但是显然是一个火山随时都会爆发的。
实际上,秦始皇没死的时候,问题并没有爆发出来,说明那时候还是能勉强应付过来的,恰恰是不成气候的胡亥能力上没法和他老爹比,但是在基建上的兴趣比他爹还大,结果塌方了。
朱棣也是这样的情况,翻看明朝的掌故,我是很为朱棣捏一把汗的。他的好大喜功是超过秦始皇的,国家也被折腾得很虚弱,好在死得及时,朱高炽上台了,放缓了脚步,露出了宽厚包容的脸庞,十个月的皇帝就被称为仁宗,思路对了。秦始皇没那个福气,要是当中扶苏继位的话,秦朝不会二世而亡的。
秦始皇的被黑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秦国来源于战国,在秦朝之前是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的,即便是夏商周看起来是统一的,但是都是分封制,国中有国,上面是一个偌大的宗主国,但是实际控制面积也就是京畿一代,下面是附属国,里面都是按照国家建制的,完完全全一个独立的朝廷。宗主国和附属国泾渭分明,有着明确的国界线,也有着相应的规定,没有合法手续是不能通行的,而且不能通婚。有点像西方一以贯之的模式,西方有句谚语: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几百年下来的,大家都很适应,觉得这就是天理,是民心。现在秦始皇统一了,我们后世觉得这是顺天理的事情,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老百姓不认可,可以说是逆民心的。一堆人老惦记着恢复着自己的小国家,张良、项燕就是典型的例子,一门心思复国。陈涉前脚造反,原先的几个国家迅速就恢复了,就是这个原因。直到刘邦统一之后,沿用的还是战国体系,还是分封制,还是一大批小国家,大家都很习惯。后来汉武帝能够真正地大一统,也不是一步来的,先是刘邦因为军功封了异姓王,再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剪除异姓王,再来个白马盟誓,改封刘姓王,再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将这些国中之国消耗掉,才实现了最后的郡县制,前后将近百年,不是一蹴而就的。
朱允炆当时想削番,也是操之过急反受其害,连康熙削番,都是舍上身家性命才最终成功的,当时反对的人很多,不完全是贪生怕死。可怜一个秦始皇,几十代人苦苦经营好容易来了个大一统,本可以延续下去,无奈遇到了一个混不吝的傻儿子,加上一个阴谋家赵高,既无施政能力,也没有民心,帝国坍塌重回战国时代也就非常正常了。
因为不顺民心,所以始作俑者秦始皇风评也就好不到哪儿去了。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就是政治娱乐化,就是想把他搞臭。以血统为天命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把帝位传给别人的孩子?你当谁傻啊?再说,吕不韦冒着身家性命豪赌一把,每一步都是战战兢兢,怎么可能还夹带私货?每个王子做人质,跟着的都是一个团队,随行的老妈子保镖还有医生都是寸步不离的,这孩子是不是王子的,这是多大的事情,这能有闪失?再说,吕不韦能投资赢异人,说明嬴异人有投资价值,他是不可能找一个二傻子当筹码的,找了华阳夫人那块也通不过,一定是猴精的一个人。而且,通行的规矩,一旦歌姬送人,都得住别宫,吕不韦是不会犯禁的。就像什么狸猫换太子之类,只能是民间传说,也就说说而已。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而且还不止民间有这个说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固在汉书当中的记录。这哥们倒好,直接给嬴政来了个名字:吕政。好像是板上钉钉。考量班固的出身,也不难理解,班固原先就是楚国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嬴政对于这些楚国后裔是有着灭国仇恨的,恨不得千刀万剐,咒骂一下他是野种也就出出气而已。
司马迁的《史记》是不是司马迁的《史记》?这句话不是病句。司马迁《史记》写完之后,一共有三套,一套司马迁留给自己女儿传后的,但是最后遗失了;一套送到皇宫,后来董卓一把火把宫殿烧完了,顺带也烧没了;还有一套就是当时班固的妹妹班婕妤在宫廷里受宠,她誊写了一套,带到班家。这套书作为孤本留下来了,主人就是班固。班固作为一个家传的史家,面对《史记》,保不准今天这么改几句,明天那么改几句,后天还加点《过秦论》之类的,所以我们实在不能简单认定《史记》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也就能理解我们今天看到的秦始皇实际上是带有强烈个人偏见下的秦始皇,与真实的嬴政差距越来越大。
其实,汉朝和秦朝距离很近,嬴政比刘邦也就大三岁,但是秦朝历史很多都不清楚。比如说,秦始皇的皇后是谁?不可能不知道的;再比如,秦朝我们就知道商鞅是丞相,吕不韦是丞相,李斯是丞相、冯去疾是丞相,吕不韦和李斯中间好几十年的丞相是谁不知道,不可能不知道,就是人为掩盖过去的。也许是班固觉得懒得提及吧!最后还是通过逻辑推理,推出了那位丞相昌平君熊启,但是毕竟不是史书记录的。
人们常说,写人记事要用曲笔。什么叫曲笔,就是该隐藏就隐藏,该放大就放大,我们《史记》的春秋笔法就是曲笔的手法。好端端地为什么不如实记录?每一次的曲笔背后都有书写者内心深处的隐秘动机,几乎没有人写历史写文章当真能摆脱自己的情感,司马迁如此,班固亦如此,后人依然如此,所以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泛泛来讲,秦始皇嬴政只是一个人,一个命运多舛的人,从小在赵国流浪,母国经常和赵国打仗,每打一次仗,他就有着被出气甚至被杀害的风险。好容易熬到了九岁回国成了世子,然后又在十三岁很神奇地继承王位。十三岁能干什么?前有吕不韦等权臣把持朝政,后有两个太皇太后,一个皇太后包夹,他几乎像木偶一样权当摆设。熬死了两个太皇太后之后,自己的母亲还不检点,闹出宫闱丑闻,还生了两个竞争对手,自己数次被至于生死关头——嫪毐是要政变的。当一切云开雾散,吕不韦死了,嫪毐死了,老娘软禁了,弟弟摔死了,自己又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功业,一举荡平六国,华夏一统。他是有资格笑傲天下的。然而,和几乎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没有对手的战士是孤独的,是恐惧的,他新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跳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至少让他的功业永远传承下去,为此他继续竭尽所能,不断巡游,不断祭天,不断征服,最终人生五十,中道崩阻,在一堆臭鱼的包夹下,回到咸阳,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哪里知道,因为他的犹豫和纠结,没有明确继承人,导致一轮新的屠戮,他最不应该成为继承人的儿子胡亥成了这个帝国的掌舵人,而这个掌舵人轻易地就被转移到了那个阴谋家赵高手里。他也不会想到,他一贯信任的李斯不过也只是个趋利之徒,赵高小小的分析就让他放弃了“大我”臣服于“小我”,成了赵高的帮手,成了帝国的掘墓人,也亲手将他的三族沦为腰斩的刑徒。我想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恐怕还是那个赵高不断忽悠胡亥,一时之间,把他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死,他成了唯一。在西安出土的墓葬里,人们清晰地看到秦王的公子公主墓,年龄三十以下,肢体四五分裂,陪葬倒是丰厚,这些所谓的天潢贵胄,在自己兄弟胡亥的刀下,几乎都是被肢解然后下葬的。老皇帝泉下有知,是否肝脏欲裂?是否悔不当初?是否如李斯一样发出绝望的哀嚎: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他也不会想到,作为中华一统第一人,他不但家族尽灭,连个好名声都没有。那些无法望其项背的后世帝王们又是什么什么之治,又是什么远迈盛唐,又是什么什么大帝,还有什么千古一帝,看起来又贤明,又伟岸,在历史书上不断被大书特书,有几个有资格给他提鞋?至于他就像一个小丑一样,被人们黑化为私生子、丑八怪、嗜血狂魔,实在是天大的黑色幽默,也许这也是一个先行者的悲哀吧!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3-11-9 10:31
灭了六国,那都是血淋淋的代价。人头铺路。六国的遗民们国恨家仇,得编排一些黑历史吧。
后人修前人史,后人是维护后来的统制阶级的,得有所倾向吧,至少不能过于美化 吧。
所以,黑他就对了。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11-10 11:20
嬴政忙得没立皇后,没立太子,恐怕是觉得自己始皇帝没那么快“终”。后世皇帝立与不立太子同样祸起萧墙,到了清朝立了也不敢说,遗嘱藏起来,算不算两千年学聪明了不知道,反正焚书坑儒这事越往后做得越聪明。
至于黑皇帝,最起劲的是那些被皇帝整得最惨的贵族们。典型的不光黑秦始皇,比如黑雍正。哪怕给整成了找不到下一顿饭辙的曹雪芹,照样写一本传世之作来黑,那家伙一把辛酸泪,比孟姜女哭长城“荒唐”多啦,奇怪的是黑出了一帮红学家跟着黑。
古时老百姓成了官家就不许老百姓黑他了,近代以后老百姓思想解放了凡官必黑。有的时候官一不留神也领着老百姓黑,怪吧。
作者: 慕寒 时间: 2023-11-10 14:07
00后提起秦始皇: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3-11-13 08:22
也是一种解构,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都是人头铺出来的,不抬杠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3-11-13 08:23
社会发展了,不代表人也在发展,文化在发展,思想在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现在和过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3-11-13 08:24
那应该是好事,历史不认同细说,更不认同情绪化的认定
作者: 香薰古琴 时间: 2023-11-14 09:39
我闲下来,总是无聊滴把中国的历史细细捋一遍,从黄帝开始捋顺,跟一孔老师有相同的看法。秦始皇不统一六国,华夏就如今日之欧洲,分割成几十个小国。而后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多为暴君,杀人如麻,穷兵黩武,很少有人客观地看待历史。一个横扫六合统一货币文字的人,怎么能不激起亡国者的愤恨?说实话,我们的历史都是人为写的,历史不一定是历史。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3-11-14 11:26
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做,顺天意,逆民心,秦始皇处于一种悖论之中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3-11-14 14:02
旧史观紧盯历史人物的私德,新史观更加关注其人的功德——在文明进步大势(天意)中所起的作用。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