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古往今来“鬲津河” [打印本页]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24-1-26 14:00
标题: 古往今来“鬲津河”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4-4-9 03:31 编辑

                                        古往今来“鬲津河”         高迎春

        远古时期,黄河下游,北播为九河。这说明黄河入海之前,向东北流淌,散开成为九条河流。是《尚书·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最早记载了“九河”,却没有记述九条河流的名称。而《尔雅·释水》之中,有了详细的记载,九条河流的名称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这九条河流,其实就是黄河的尾巴。而鬲津河,则是这九条尾巴中的一条。古往今来“鬲津河”,是“鬲”的发源地,亦是山东德州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关于九河的分流源头,据古文献记载:九河同源,分流而下,合流入海。而嘉靖《河间府志》对于九河,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其九河入海之处,在今天津之直沽。而九河故道,不出沧州、景州二三百里间也。盖水性就下,今南北之水以天津为尾闾,地最洼下。虽数千百年中,或陵谷变迁,而其高卑大势,南北定位,有必不可易者,即以《禹贡》文考之,可以断矣。《禹贡》云:黄河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大伾,属于魏郡黎阳。洚水在信都,信都今之冀州。大陆泽,在束鹿界之浚县。而河间在浚县、深州、束鹿之北,故曰又北也。据《汉书·沟洫志》云:九河之名有徙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界中。此三地皆属河间府。又据《通典》云:钩盘在景州(吴桥境内),马颊、覆釜在赵郡。再据《舆地志》云:简河在临津。而南皮境内,有絜河、太史河。河间古郡,称名已久。其所以谓之河间,以其在九河之间也。顾名思义,又可知矣。”通过嘉靖《河间府志》这样详细叙述,九河的源头,九河的流经地域,就比较清晰了。

        嘉靖时期的河间府,统领景州、沧州二州;以及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吴桥、东光、故城、南皮、盐山、庆云十六县。九河故道,均在河间府境内。吴桥以南,属于德州地界。嘉靖《德州志》记载了德州十景:方山暮雪、剑冢秋风、九河流息、八里荒塘、古堤芳草、漳水轻帆、书台夕照、梵语晨钟、营空夜照、高海朝烟。明代德州十景中,明确记载了“九河流息”,这表明德州境内,肯定是九河故道流经之地。九河流淌,风情无限,故而有诗曰:“杀却怀襄万泒东,河分九道总神工。苍天似为生灵计,变化桑田长绿蓬。”九河年年带来泥沙,鬼斧神工,造就肥沃桑田。德州十景中的“高海朝烟”,与鬲津河相关。高海,又名鬲海,是鬲津河边的一个大海子。日出的时候,望过去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有诗云:“海变桑田春复秋,微茫烟景豁吟眸。村连暑气众湖涨,麦弄熏风翠色浮。挂揖阑珊浑寂寞,竹篱茅舍静清幽。西原野者耕耘处,疑是当年白鹭洲。”是德州南边的鬲津河,给鬲海带来活水,成就了德州十景之一。

        鬲津河,与有鬲氏有关,从新石器时期,便流淌在德州土地上。《古欢堂集》卷四十、户部侍郎田雯撰写长河志籍考云:古平原郡,隋之长河县也,长河县在河西移至河东,所谓永济河,隋渠名,即今之卫河。今州城在其东,即长河县东之效壶城也。唐末废为长河镇,宋移将陵县治于此。元曰陵州,明改德州。按古今州治有二,东与西辨焉,东为汉平原郡之安德县也,后汉安德侯国属平原郡。德平县(1956年撤销,县域分别划给商河、乐陵、临邑、陵县)西南有钩盘河,今尚谓之盘河,德平西南则德州之东北境也。县东北有盘城即汉盘县,字亦作般。东南有鬲城(现位于商河县),汉置,周围三里址尚存,又有旧鬲城,北有朱佑墓,光武功臣,封鬲候,鬲城以鬲津得名者也。德平西南二十五里,有鲧堤,传伯鲧所筑,断续十里,凡在德平西南,皆与德州共之者也。此县金史云:乐陵与将陵有钩盘河,又按古黄河在吴桥县城南,西南接德州,东北入宁津界,岁久枯塞,河堤存焉。汉鬲县地属平原郡,晋属平原国,后魏属安德郡,隋置弓高县,唐置观州,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后发复置东光县,后周改定远军,宋改永静军,金元复为景州。有了田雯写的这些珍贵的史料,鬲城以及旧鬲城,都在德平境内无疑。德平就是鬲县、鬲国所在地。寻找鬲城及旧鬲城遗址,范围当在德平东南寻找。陵县有八景即:东壁奎楼、西部花苑、南桥铁板、北郭妆台、神头晓气、鬲国通津、赵公封止、颜守名碑。其中“鬲国通津”,说的就是陵县有鬲津河流过。

        田霢(1653—1730),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晚年自称菊隐老人。他出生在德州名门望族田氏之家,兄弟四个排行老小。大哥田雯,二哥田需,三哥田震,其高祖是田三戒,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中进士,任过户部云南司主事,封赠承德郎。父亲田绪宗,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田霢34岁时考取抜贡,授东昌府堂邑县教谕。他没有赴任,而是在德州蕫颜书院设馆授徒。他在76岁时自作墓志铭,77岁寿终,著有《鬲津草堂诗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田霢住在德州城南“竹竿巷”,以篱笆围成院落,门口上书“香城”二字。田霢还在鬲津河边,开辟出田地百亩,开挖出海子一个,构造了“鬲海朝烟”胜景。却原来德州十景之一的“高海朝烟”,竟然是田霢的杰作。田霢一生酷爱种菊花,曾自称开州城“艺菊”之风尚。他著有《菊花诗十六首》,即使是跟随女婿乘船顺运河南下金陵,他也忘不了携带十数盆菊花置于船舱之中,以供其日夜观赏。为了冬季看菊花,他还特意请了画家,画菊隐图,挂在屋里欣赏。鬲津河流经德州,才使得田霢构造鬲海朝烟,著作《鬲津草堂诗集》,可见田霢与鬲津河缘分非浅。

        九河在大陆泽分流,呈现西南东北流向入海,黄河泛滥区域犹如一把扫帚,年年带来泥沙,将地面抬高十米之多,造就了华北平原。大陆泽,是九河冲击扇与古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任县、平乡一带。鬲津河流经的区域,古代文献也有记载。据《尚书·正义》云:兖州界,平原以北是也。说明鬲津河是从平原县北部,流入德州境内。鬲津河在德州东部,流入陵县境内。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曾在陵县置安德县,王莽时期设定安国,元宪宗二年称陵州,明洪武十三年复置安德县,称陵县。据《宁津水利志》考证:鬲津河由德州东北流入宁津南境,经弥家河入陵县黑水湾,又出陵县再入宁津境内,经尤集王秀庄出境,入乐陵、庆云、无棣,东流入海。宁津南境,距离德平不远。德平远古分封,先秦立制,东汉设县,据《德平县志》记载:“邑在上古为陆终氏封域;唐虞夏属兖州,为有鬲氏封域。伤因之;周属青州,为齐太公益封地;战国为齐宣王少子通封地;秦属齐郡;汉属青州平原郡,有鬲、般、平昌、重平等地名,在安德东北境。”按照鬲津河流向,平原、德州、陵县、商河、临邑、宁津,乐陵、庆云是有鬲氏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后来的鬲邑、鬲县、鬲国所在地。相传禹的父亲鲧曾在德平县的基山治水并葬于基山,继而大禹导水于基山,《尚书·禹贡》中,记述了大禹的功绩。

        九河排序,大致是徒骇河,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简河,絜河,马颊河,覆釜河,太史河。九河流域,树木成林,动物众多,物产丰富,因此有鬲氏才选择在鬲津河边生存。虽然河水汛期暴涨,但有鬲氏夯土筑高台修房,一般能够躲避肆虐的洪水。德州以东的方山,高出地面三、四丈,据考证是长河县城遗址,由此可知人们是先夯土筑牢地基,才在土山之上修建家园的。西汉文学家东方塑,故里在德州陵县神头镇。他曾写《神异经》,书中描述:“北方荒内有枣林,甚高五丈,敷张枝条数里余。子长六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殊于常枣。”酸枣树,是黄河流域独特的树种,在生长过程中,经过雷击,芽变,变异出许多脆枣、磨盘枣,紫灵枣等品种。通过东方塑的描述,可知汉代时候,九河流域生长着大片的酸枣树林。宁津县的相衙镇朱家道口村,至今生长着两棵汉代酸枣树;原来属于宁津的王马店村,生长着一棵汉代槐树,都说明东方塑描述的原始枣树林,是实际存在的。红荆树,也是鬲津河边最常见的树木。有鬲氏族人,采摘酸枣、大枣就可充饥,有的还可晒干储存。宁津县张大庄镇,曾经出土了麋鹿角化石和枣核化石,证明九河流域很早以前就是枣树成林,麋鹿成群。

        上个世纪1978年5月,宁津县大柳镇庞家寺村,距离地面四五米深的地下,发现了东汉早期墓葬。这座大墓有5个墓室,共出土随葬品69件,东耳室多为冥器,其余墓室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具。其中带釉陶器45件,釉质较薄,多为灰绿色,上面施以云母末状物质,有光泽,颇为精致。有一栋陶楼,四层通高144厘米,长64厘米,宽36厘米,楼层之间,装饰有斗拱及廊沿,楼顶为瓦状垄沟,有瓦当排列,屋脊之上装饰有玄鸟。楼层底部,有台阶和立柱,柱子上有鸟形陶饰,每层楼房,都有长方形窗户3——5个,窗口各有一个小陶俑,做向前抬手状,似乎在打扫卫生。这座陶楼在全国发现的陶楼中,属于第二高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筑造高楼居住,在黄泛区也能起到预防洪水的作用。这座汉墓出土的十二连枝灯,陶井,陶狗,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陶狗一站一卧,站狗尾巴上翘,卧狗尾巴卷曲,两只头部微扬,张口做吠叫状,生动传神。陶灶和陶鸡,被评为三级文物。从汉墓出土的陶器,足以能看出鬲津河边有鬲氏后人,保持着很高的陶器烧造水平。

        宁津县,元明清隶属于河间府,1965年划归山东。大禹治九河,有三条古河——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流经宁津境内。钩盘河流经宁津西境(耿家圈、王马店一带65年划归河北);胡苏河流经宁津全域,鬲津河流经宁津南境。《宁津县历代隶属沿革表》显示:中古时期,宁津为有鬲氏之地,因为先民发明了鬲,而被称为有鬲氏;春秋属齐为鬲邑,商代为鬲国地,鬲国因为临近鬲津河而得名,其故地在德平。《薛商功鼎款》文字里的“有鬲”、“鬲父已尊”,皆为商代钟鼎器所记载,故商时鬲国犹存。秦国设胡苏亭,胡苏亭之名,源于境内的胡苏河。南北朝时期设胡苏县,县名也源于胡苏河。唐代设临津县,临津县名源于临近鬲津河。金代天会六年(1126),临津城被洪水冲毁,于是东迁25里卧牛岗,并改县名为宁津,寓意从此不再被洪水侵扰。公元前256年(赵孝成王十年),置临乐邑,县城在域内西北耿家圈。为预防洪水,耿家圈遗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比平地高出四五米,城池均有牢固城墙矗立。临乐邑曾设凤凰台、观星台、王马殿,都是宁津域内的高台建筑,王马店(殿)土台上两千多年的古槐树,至今犹存。

        庆云县,也是鬲津河流经之地。因此,在《庆云县志》的庆云八景中,有多处记述了鬲津河。其一:鬲河夜泊。鬲津河边,入夜的商船与渔船,灯光星星点点,成为鬲津河一道风景线。刘元宰诗曰:“绕城涛色捲层楼,纵我闲情任去留。贪钓却忘归棹晚,满河星斗架渔舟。”崔旭诗曰:“瞑色孤城下,河流如此清。苍黄人竞渡,鸦轧夜闻声。渔火依沙白,芦花隔岸明。堤边才捩舵,已打县楼更。 ”清代庆云知县潘国诏曾作诗赞曰:“鬲津河与海东连,荡浆城南夜泊船。几幅蒲帆收夕照,一声渔鼓隔秋烟。 ”三位诗人赋诗,佐证着鬲河夜泊,的确是景色诱人。之二龙冈晴岚:卧龙冈位于原后张乡东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数里,形若卧龙。卧龙冈上树木葱郁,五彩祥云缭绕。刘元宰诗曰:“万里奔涛拥巨流,翻身一转枕河洲。霞光荡漾龙鳞见,紫气崚嶒日影浮。 ”之三杏岸晓云:在鬲津河南岸,因此处杏树较多,村名杏花村。崔旭诗曰:“幕历云犹冻,微寒杏著花。一堤隔春水,十里映朝霞。白舫乘荫宿,青帘露影斜。晨鸡深树里,时见酒人家。 ”之四:月沽春涨。古马颊河、鬲津河、胡苏河,汇集之水入海相连。古海岛金山寺就坐落于此地,看滚滚流水入海,静听金山寺梵音,真如世外桃源。古老的鬲津河,为庆云留下了诸多美景。

       上古时期,大约在5000多年前,华夏有炎黄——有熊部落、东夷——神农部落、苗蛮——九黎部落这三大部落群体,然后派生出有穷氏、有熊氏、夏后氏、有虞氏、有商氏、有邰氏有周氏……为何这些远古部落头衔爱冠以“有”字,原因根脉在于东北有巢氏。有巢氏作为人王先河,五氏望族,实至名归。这是因为,在黑龙江发现了14万年前的智人“龙人”,在农大后山发现了10万年古人定居点遗存。2016年起,辽宁侨眷赵毅颖,陆续发现搜集了500多块松花江骨刻文,将中国甲骨文诞生历史,一举提前至2万年前冰河时期。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厌越即子偰(卨xie),简狄之子,殷商始祖字阏伯,封于河南商丘。尊号玄王。尧舜禹时,官位司徒。《荀子·成相篇》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紫蒙,在今赤峰市西北老哈河一带。赤峰就是大名鼎鼎的蒙辽京翼红山文化中心地带。河北漳河型二里岗文化,被认为是先商成汤的考古文化。“砥石”,就在辽水发源处,今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自岔山。简狄有娀氏山戎一支,活跃于辽西一带。故此,殷墟甲骨文与松花江骨刻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山东的渤海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与辽东湾几乎就是紧连在一起。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鬲氏与有巢氏,应该同样是新石器时期的佼佼者。大约在15000——8000年左右,有鬲氏就繁衍生息在鬲津河沿岸。陶器,应该就是有鬲氏最先发明的。黄河汛期,九河也是波浪滔天。大水过后,沉积在低洼之处红胶泥(陶土),渐渐风干,出现自然龟裂。有鬲氏族人,发现龟裂上翘的胶泥板块,可以取下来,当果盘使用。如果用柴火烧红,这种果盘就更结实耐用。就是这个发现,使得陶器自然而然地被制造出来了。最初是盘子形状,进而是碟子形状,碗的形状,罐的形状,五花八门的陶器,由此而层出不穷。直到有一天,他们发明出了可以煮熟食物的“鬲”。之所以将鬲读作(li),或许就是因为鬲有三足,可以立起来了。而且先有三足鬲立,才有了后来的三足鼎立。《史记·淮阴候列传》云:“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出现了三方面对立的局面。发明了“鬲”之后,会制造陶器的“有鬲氏”,除了捕猎,逮鱼,采摘,种植,又多了陶器制造这一生存技能。

        鬲是一种有三个胖足的炊具,有阔分裆和微分裆之别,它是在德州的鬲津河畔,有鬲氏族人为华夏贡献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文化考古学领域,鬲被称作“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和“中华古文化代表化石”。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源头,鬲的出现和异变器具,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在鬲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吃熟食,只能架在火堆之上烧烤,或者将土坷垃垒成窑状,用火将土坷垃烧红,将食物埋入其中煨熟。有了鬲之后,才可以熬煮的方式煮粥,炖肉,熬汤,烙饼……随着时代进步,鬲也衍生出许多炊具,如可以蒸煮的炊具甗,可以蒸饭的甑,可以焖饭的甏。1978年5月,宁津县大柳镇庞家寺汉墓出土的陶灶,就是灶台和鬲的结合体。之后,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和生铁出现了,这也使得人们在鬲的基础上,制造出了鼎、釜、锅、鬴、鬷、鬶、尊等炊具和食具,使得煎、炒、烹、饪、炸、焖、烧、汆、酥、烩、炖、熬、卤、塌、滚、灼、涮、煸、炆、扣、㸆、焐、熏、攒、烫、酱、糟、醉、㸆……都成为了可能。外国游客来到中,称赞中国美食花样繁多,美味可口,妙不可言,这都与有鬲氏发明的鬲,有着必然的联系。山东人自古个子高,这与最先发明了鬲,改善了饮食结构,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关。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11年),黄河改道,从濮阳—大名—临清—冠县—平原—德州—沧州—黄骅入海。这样一来,黄河就将九河拦腰切断。九河上游、中游失去水源,渐渐变为枯河,只有到了雨季,枯河依然可以接纳上游雨水。黄河流经德州,一路北去,将钩盘河、简河、絜河等七河横扫叠压在河床之下。唯有东北流向的徒骇河,鬲津河,胡苏河尚存。《尚书·正义》卷六孔颖达疏云:“兖州界平原(平原郡)以北是也……徒骇在重平(重平古城在德平东北三十里处),胡苏在东光(其时胡苏亭为东光所辖),鬲津在鬲县(属于平原郡,辖区大致为今德州东北部)”唐末至北宋,黄河汛期泛滥,特别是北宋八年(1048年),黄河大决口,黄河向东北漫灌,其主流沿着部分鬲津河故道入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充,在河南滑县西南人为使黄河决口,黄河夺泗水入淮河。从此,鬲津河再次干枯,被人们称作“老黄河”。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命工部尚书宋礼治水。永乐十年(1412),宋礼向明成祖建言:“德州城西北亦可穿一小渠,盖卫河岸东北至旧黄河十有二里,而中间五里故有沟渠,宜开道七里,洩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大沽河入海。”明成祖批准,同年秋后动工,成功将卫河水引入老黄河。

        明清两代,卫河几度淤塞,闸几度修废。清代雍正三年(1752),开浚鬲津、赵牛等河。乾隆三十六年(1771),工部尚书裘曰修“疏减河顺流达海”。民国时,减河再度淤塞。建国以后,政府几度治理减河,兴害为利。1971——1976年,再次大规模治理,并更名为“漳卫新河”,沿用至今。漳卫新河,自武城四女寺而下,入陵县,经德州市开发区入河北吴桥县,成为鲁冀分界。顺次向东北流经宁津、东光、南皮、乐陵、盐山、庆云、海星、无棣,至大口河入渤海,全长257公里。鬲津河,自古流淌,并入漳卫新河之后,以新的姿态流入了新世纪。鬲津河奔腾,在山东德州大地上迂回婉转,荡漾出最炫酷的浪花,流淌出最优美的曲线,为华夏饮食文化、为德州黑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如今踪迹难寻,但相信它会永久璀璨在历史长河中。



                              2024年元月26日写于迎春堂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24-1-30 23:56
鬲津河奔腾千万年,在山东德州大地上迂回婉转,荡漾出最炫酷的浪花,流淌出最优美的曲线,为华夏饮食文化、为德州黑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如今踪迹难寻,但相信它会永久璀璨在历史长河中。厚重的文字,读出了激情,细致,大量的案头梳理和由衷的热情投入。文末读到十年浩劫中对于河流的治理,应该功不可没。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24-1-31 06:04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4-1-30 23:56
鬲津河奔腾千万年,在山东德州大地上迂回婉转,荡漾出最炫酷的浪花,流淌出最优美的曲线,为华夏饮食文化、 ...

写此类文章限于史料有限,写起来破费功夫。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