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说说古代的“士” [打印本页]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4-2-25 08:53
标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说说古代的“士”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说说古代的“士”


  几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兴亡史。


  多少国家兴起了,又灭亡,齐楚燕韩赵魏秦,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少朝代兴衰更迭,秦汉唐宋元明清,你方唱罢我登场。兴兴亡亡多少事,来来去去多少人,只不过是一茬一茬的人,一桩一桩的故事在演绎。多少的金戈铁马,多少的爱恨情仇。而“荆轲刺秦”,只不过大江东去的一朵浪花,虽然耀眼,但绝不那么璀璨。但是,几千年,人们还是记住了这个故事,记住了荆轲这个人物。


  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荆轲一个小人物,竟然去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自然,这件事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就是因为注定了的悲剧,才更加让人扼腕痛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胆识?


  高唱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慨然赴死的人,是真的勇士,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浩然正气。


  可是,拿着一柄匕首,假借献图的名义,去刺杀一名国君,终归不是正路子,显得不那么堂堂正正,不那么浩气凛然。荆轲算是一名英雄么?倘若不能称之为“英雄”的话,那应该算作“士”了罢。“勇士”,战士“,或者“死士”之类。


  古人是这样定义“士”的。“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此看来,荆轲应该属于有知识,有胆识的人物。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是节选于《战国策》里的一段文字,记述了送别荆轲的场面,慷慨激昂又悲壮凄凉。看得出,送别的人,离别的人,皆知此一别,山高水长,生死两茫茫。


  肩负国之重任,只身前往。前方是什么,秦之国都。重任是什么,刺杀秦王赢政。傻子都知道,此行的结果只有一个,羊入虎口,焉能善终。


  荆轲还是义无反顾前往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了。


  说到底,荆轲算不上英雄,只是一个“士”。一个战士,勇士,死士。


  在中国历史上,“士”是一个含有褒义的词汇。“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士”还应该是一个涵盖了很多阶层的词汇。上至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士”应该是具有侠气、义气、豪气、勇气之人。“士”还应该是不慕名利,不贪生怕死的人。或者,“士”就应该是孟子眼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应该称之为“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也应该称其为“士”。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应该是“士”的杰出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念其诚,于是出山。从此便风里雨里,鞍前马后,为刘氏,为蜀国,兢兢业业,奋不顾身。那时候,刘备与诸葛亮犹如水之于鱼,身躯与肱骨。君臣同心,戮力进取,地处西南一隅的蜀国,终于有了与魏吴相抗衡的底气,三国鼎立终成气候。


  身处相位的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是心怀感激的。他在《出师表》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肩负国之重任,心怀天下苍生,诸葛亮的确做到了事必躬亲,唯恐有负先帝之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时的诸葛亮内心是焦虑,惶恐,战战兢兢的。因为后主刘禅的难堪大任,君臣之间已经难以做到同心同德,共度难关。一旦君臣不睦,中间必生嫌隙;有了嫌隙,就必生事端;有了事端,何来得上下同心,内外和睦呢?


  诸葛亮的境遇可想而知。但诸葛亮日思夜想的仍然是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那个时候,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机会,有几成?神机妙算如诸葛亮者,怎会看不出?却依旧率兵出征,矢志不渝。何者?


  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就是诸葛亮的知己。就像燕太子丹与荆轲。


  荆轲知道易水一别断然没有生还的可能,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诸葛亮知道蜀国日见颓废,兴复汉室只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还是毅然决然前行。他们的心中,有国之大义,亦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思。


  这就是“士”。


  陶渊明《咏荆轲》里面有句云:“昔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陶渊明所赞誉的,无非就是荆轲那种“士”的精神;杜甫《蜀相》里面也有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所敬仰的,也无非是诸葛亮身上那种“士”的精神。


  这是后人对前人的赞誉,也是后人对前人的敬仰之情。荆轲也好,诸葛亮也好,其身上都有浓浓的悲情色彩,都具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境界。这,便是让人念念难忘的核心之所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荆轲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绝,其实都有“士“的精神内核在。


  几千年来,“士”的精神一以贯之。忍辱负重,忧国忧民。


  时下,放眼朝野,具有“士”之风骨,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有几人?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24-2-26 08:47
感谢何足道哉老师支持发帖。问好!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24-2-27 09:50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荆轲刺秦”典故切入话题,通过“荆轲、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等人的事例,畅谈对古代“士”精神的看法,并表达了对“士”的“忍辱负重,忧国忧民”等精神的赞扬;一篇观点鲜明、言之有物的短文。欣赏。祝好!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4-2-27 11:15
刘彦林 发表于 2024-2-27 09:50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荆轲刺秦”典故切入话题,通过“荆轲、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等人的事例, ...

谢谢彦林版精彩点评,问好。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4-3-3 10:59
最初的“士”,地位在贵族的末端,也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士。
共同点在于这些贵族都不以体力劳动谋生,不同点是除了士以外,其他贵族都是有封地的。
比如韩信这个没落的“士”家后代,发迹前挎剑游荡,宁可当“侉夫”也不劳动,
还不害臊地吃漂母分给他的午饭,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他崛起前的磨炼。
那些千古留名的士都是很有作为的,易中天曾经提出,有风骨的文人叫做“文士”。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