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米(1968年— )。文县人。中国作协会员,陇南市作协主席。长篇散文《家族留影》共12章近3.8万字,发表于2013年第3期《大家》;长篇散文《农历与故乡》约3万字;《动物邻居》系列散文近50篇15万字;《草木邻居》系列散文近60篇约15万字;《蔬菜系列》系列散文近30篇,约3万字,《民谚里的本乡本土》系列散文近20篇2万多字,共计发表散文300多次、约150多万字。《在乡下教书》《生命里的歌谣》《一棵特立独行的树》《粪土当年》《民谚里的本乡本土》等数篇散文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乡村版》转载,入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散文卷)》《中国美文二十一世纪十年精品选编》《2014中国年度精短散文》《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等书籍。获《山东文学》2014年度散文奖。
发表于1996年第2期《绿洲》的散文《十万大山》是面对“大山”的诗意言说和纵深探掘,试图通过“平视、仰望、低头”等观察视角,多角度诠释“我”与“大山”的紧密关系、精神内核与理性思考,在传达顿感体悟、心理情绪、生活理念的同时,凸显向往“与世无争、追求雅逸”的人生理想,以及对“入世与出世、荣与辱、盛与衰”等“生命的尺度”的认同,还对“老子”等思想家的生活态度和“渴望归于自然”的人生观做了评介,是一篇言简意赅而又深刻隽永的散文佳作。发表于《西北军事文学》2004年第2期的《农历与故乡》,用朴实凝练的语言,记述农村“正月”至“腊月”一年十二个月的日常情况,通过生活细节和农事生产景象,不仅道出了农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还更多的介绍传统习俗、淳朴民风,以及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情景;文章透出乡土的韵味,抒发了对农村生活的深情。
长篇散文《家族留影》,创作于2009年10月,包括《从我开始》《责任与梦想》《跟着父亲走亲戚》《改写命运的一场火》《一团模糊的三伯与五叔》《远嫁的小姑》《为爱情的二伯》《不常来往的大姑》《换老婆的大伯》《笑口常开的姑奶奶》《家谱与祖坟》《我》等12个相对独立的篇章,选择家族中有代表性的“娘、父亲、大伯、二伯、三伯、五叔、大姑、小姑、姑奶奶”等人为叙写对象,以“我”作为叙述原点散射生发出他们身上反映个人遭际、家族命运和时代发展的“小”故事;文本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折射时代更迭,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揭示生活的意义。发表于《阳光》2011年第8期的散文《河边》一文,通过对“弋家坝村”旁的一条普的“河”的描写,指认了其作为“我们生命的参照坐标”的特殊身份,从“河”的状态的变化中理解人类生存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深刻洞察“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重大命题。
发表在《湖南文学》2022年第6期的散文《边走边看》,由《往返》《脸》《男女》《背影》《店铺》《鞋》《看手机的人》《碰见》《乞讨者》《遛狗》《醉汉》《俗世图》《车》《外出》《自拍的老人》《小女孩的梦》《乡下的老人》等17个短章组成,看似随手札记的情态,实则还原了普通人的常态,在简笔速写中显影出芸芸众生的“群像”,以此反映“小人物”生命过往中的喜怒哀乐;文本叙述语言干净,书写风格收放自如,达到了散文更高的艺术境界,以创作实绩树立了陇南散文的高标。
王新瑛(1968年— )康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陇南市作协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写作,散文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飞天》《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散文集《心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行走的影子》(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年)、《素影流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等。散文集《心雨》2008年获第二届陇南文艺奖铜奖,《行走的影子》2013年获第四届陇南文艺奖铜奖,《素影流年》获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优秀奖。散文《嫂娘》2005年获《飞天》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铁山漫笔》2006年在《飞天》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中获优秀作品奖。散文《为生命祈祷》入选5.12汶川大地震诗文选《爱在天地间》(北京文化出版社),《北山高高有文庙》《穿过黄河风情线的情思》入选《美丽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乡村罐罐茶》2014年10月1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播出。
散文集《心雨》包括“心旅无痕、芬芳记忆、流动风景、河池情韵”等四辑,主要特点:1、《心旅无痕》呈现灵魂的对话,采取借景抒情、托物达意的叙述、溶渗诗意和真诚的语言,突现亲情特有的力量和不可相替的功用;选择富有诗意的细节,挖掘出可能被淹没被忽视的意味。2、《芬芳记忆》展露痛切的挚情,大多是献给亲情、乡情以及友情的情真意切的文字,通过叙写萦绕心际又绵长难理的乡愁,凸显强烈的“家园”意识,那久远的人、物和事都沿着怀想的栈道,从记忆的海域撞击着感怀的心弦。3、《流动风景》献给异域的歌咏,勾绘一幅幅风光画卷,展现独特风土人情。 4、《河池情韵》描摹家园的情状,将浓郁的乡情倾注于这方热土,如:《铁山漫笔》呈示攀越青泥岭的所见所感,既追寻了诗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履迹,又遭遇了太和庵破败不堪的神像,更有走亲戚老人“偈贴式的语言”的启迪,将文章的境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写作特点具有“四美”:1、立意美,通过对生活琐事的选取或诸多景点的取舍,选取事物比较典型,叙述思路明晰,文章格调高雅,有陇南地域特色。2、选材美,作品大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不但具有陌生的神秘性,而且具有异域民风习俗的特质。3、手法美,注重表现手法巧用,增强文本感染力。4、语言美,对汉语文字的运用,对叙述节奏的把握有个性化的体现。
散文集《行走的影子》收录66篇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传达对生活和人生思考后的心灵倾诉。主要特点:第一,作品传递着博大深挚的爱恋情结和充盈饱满的悲悯心怀,成为书写文本时题材不断拓展的丰富例证;以散体文句表达作者的情怀和观点,使得她的散文具有宽泛性。亲情、乡情类散文,将笔触切入的方位定位在以“情”达“意”的角度,让读者解读出对琐碎往事的再现、故土风物的展示和真心朋友的牵念,从而感知作家心灵的细腻,对美好往事的铭记。第二,作品通过还原生活本真情态的语境,实现对纷繁往事中发酵后沉淀的哲思和对人生意义的叩问,善于挖掘那些被表象遮蔽的、潜在内层的美的元素,偏好自由抒发心灵的顿感,从细节中汲取富有美学意味的“小”,在众多“小”的题材中找到表现“大”的路径。第三,作品摈弃直白和平铺叙事的语言,让词语在情感的牵引下呈现叙述的节奏,表现出诗意的内涵和外在美的韵味,使得无穷的变化表现出变化的无穷意义;结构严谨,疏密相间,虚实相映,露小藏大,曲径通幽,语言凝炼,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节奏活泼明快,语调清丽婉转。不仅追求语言的形式美、韵律美,更追求自然美和朴实美,把韵律藏在词语间,感染的东西隐在叙述中。
散文集《素影流年》收录70多篇散文,分“记忆乡愁”、“素日闲笔”、“山水相依”、“浮光掠影”等四个板块。“记忆乡愁”部分反映当下人们感同身受的集体情感,也是时代变革中对故园的特殊记忆,对那些在时光雕琢和遗忘的浪尖上即将隐身的事物进行拯救式挽留,古朴甘醇之味和朴素气息浓郁,具有给人温婉撼动情思的力量。如:《生活的琴弦》是对亲情往事的陈述,却不是对生活原版的白描,而是通过父亲对待挂面的细节,把生活的隐痛与欣喜融渗其中,显露出乡村生活留存于记忆的感动。“素日闲笔”部分是情动于中,并从灵魂深处沉淀后流淌出的感悟,虽然文字层面叙述得轻描淡写,或者是避轻就重地流露,传达出的却是更深层的意蕴,有对生活琐事的记述,有对路遇景观的描写,有对命运窘况的哀叹,有对人生哲理的叩问,有对现实世界的探询等,这些内容互相求证,互相支撑,把诸多对人生命题的体认、顿悟和思虑,透过事物现象之间的碰撞,传达出更多引人思索和值得反刍的话题,使得文本更加具有艺术性。“山水相依”部分是寄情山水的文本,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形象描绘的层面上,而是附着了个人的观察感悟和生命体验,她笔下的秀美山水、人文景观、一草一木、鸟鱼花卉等,具有别样而卓然生辉的光泽。“浮光掠影”一辑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疆域,以摄影者的角度观察,在笔下产生与众不同的游记类美文。如:《醉在白马山寨》,记录白马人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淳朴的民风,感知到她对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传统的忧患。
波 眠(1969— )。西和县人。副研究馆员。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发表于《读者》《飞天》《散文选刊》《甘肃日报》等报刊,有作品入选《中国精短美文一百篇》等选本。获甘肃省首届及第六届黄河文学奖、《飞天》(1996—2006)十年文学奖等奖励。陇南市作家协会顾问,西和县政协委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诗歌的独特性广受关注,近年有数十篇散文面世。写于1994年的《菜园小记》,记叙作为“城市人”利用空地种菜的事情,不仅写出了种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借机抒发浓稠的乡恋情结,透过在“城市”与“故乡”之间的纠结,表达“还没有忘记种地务农的规程”的欣慰;文笔朴素,语言洁净,带着乡土气息。刊于2008年第8期《读者·乡土人文版》的《银生哥》,通过叙述比我大一岁的堂哥“银生”在乘“代表车”途中大胆“斥责”和在某矿上做工时目睹“劫矿”等事件,凸显银生哥出身农村、没念过书,却待人接物重礼,以及妻子弃他而去后脾气暴躁,但敢做敢当的性格特点。受《散文选刊》亲睐的《写写乌鸦》,通过描写乌鸦的聪明突出其独特的生活习性,阐明了乌鸦和乡村无可替代的依存关系。另有一部分“与”字系列散文,多发表于《飞天》杂志,如《秋红与花蜜》《花魅与蝉壳》《遮挡与嘉木》《骤雨与鼠穴》《郊野与秋影》《佛孔寺的鸽子与灯》等,这些散文在结构设置上,由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短章组合成篇,凸显出谋篇与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在素材选取上,瞄准故乡大地,依托普遍存在的事物,讲述事物与事物、人与事物、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关联;写作特点上,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讲述隐秘而极易忽视的蕴涵,淳朴、鲜活,生动、隽永,描摹中溶渗着情思,质朴中透析着诗意,阐释中绦荡着哲思,解读中彰显着感悟,书写风格属于个性鲜明的案例,特立独行且独树一帜。
蝈 蝈(1973年— ) 笔名蝈蝈、苇芒。成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诗歌分会副秘书长、签约作家,甘肃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陇南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2003年开始散文创作,创作了一大批抒写心灵历程、描摹现实生活的散文。2007年散文《大野之香》被《散文选刊》转载,2011年散文《压进箱子的梦境》在《天涯》杂志发表。散文《词语》获第六届《新语丝》网络文学奖“三等奖”、《石头歌唱》获第九届《新语丝》网络文学奖“三等奖”。
散文集《大野之香》获第五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三等奖”。是自2003年来写作的散文、随笔作品的结集,收入作者在《天涯》《飞天》《手稿》《散文选刊》等刊发表的散文、随笔34篇,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山风吹过峡谷”收录的作品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记述和思索,既有对质朴生活和亲人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批判与揭示;第二辑“河西是个风筒子”收录的作品是作者对童年时期河西生活的叙述与思考,用一个少年眼里的世界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对梦境一样的童年所产生的回归感与距离感;第三辑“人与物”记述了一些人和一些事物,通过人与物的观照与对比,揭示世间事物殊途同归的命运,以及万物皆有生命与情感的朴素观念;第四辑“迎风站立的虚空”以诗性的语言和感性的思索展示了乡村生活诗性的图景,具有诗意的质朴纯真之美;第五辑“石头歌唱”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表述对日常生活的哲性思考与思辨,展示了普通而简单的人性及生命状态下蕴含的灵魂之美。甘肃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树林认为:散文集《大野之香》篇篇紧贴土地与底层,以深切感受,独到的视角,关注表现平民生活。蝈蝈的平民世界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的乡邻,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底层生命群体,他们生活得贫穷又坚韧。蝈蝈以一腔柔情,描摹了这些人的生活场景、言行举止,用恤悯之心触摸他们的内心,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平民群体的真实生活。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他不放弃朴素与自然的写作品质,来拓展对生命的洞见和把握,生命在他眼里都是庄严神圣的,大自然的亘古绵远,都要建立在这些雄阔、微小的生命之上,这是生命世界的和谐统一,是生命世界不断向前行进的开始与结尾。他把抒写平民世界的苦与乐作为创作要求,他孜孜不倦的用诗歌、小说、散文的形式写身边的人和事,表达对底层生命的关爱,在现实生活的重重矛盾中,寻找乌托邦之梦。
刘彦林 发表于 2024-10-8 15:12
文本所提及的散文作者,都是本土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也值得关注。请师友们多指正!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