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老子》帛书第一章再疏义暨文白对照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1:39
标题: 《老子》帛书第一章再疏义暨文白对照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5 21:50 编辑
《老子》帛书第一章再疏义暨文白对照
摘要 用现代哲学概念诠释“道,可道也”,即“道可以自身绽放出时空意义上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和语言逻辑意义上的语言概念逻辑存在,让看、让听、让感觉”,含蕴了“道”能够从超验的抽象的形而上本体范畴,向经验的具象的形而下现象范畴转化;“无名,万物之始也”,即“没有确定性的物质实体形状和与之相对应的没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是万物在时空存在意义上的始初状态”,“有名,万物之母也”,即“有确定性的物质实体形状和与之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命名过程,是万物在逻辑存在意义上的母体”的哲学思想,分别包含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是方法论层次上人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两种方法;“众妙之门”即“以语言概念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之所在,反映了老子独特的“时空存在意义和逻辑存在意义相统一的,主、客体相统一的以语言概念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互动实践的世界观”。最后,以“文白对照”的形式逐句对译帛书版《老子》一章。
关键词 《老子》帛书 现代哲学本体论 再疏义 文白对照
中图分类号 B223.1
[1] 作者简介:徐闽苏 男,阜阳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 研究与关注方向:中国传统哲学。 电话:15995752726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1:51
一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又)玄,众眇之门。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1:54
二[本章疏义]
“道”是老子对宇宙万物起源的哲学思辨所阐述的一个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指称的是超越时空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特征的变易不已的持续存在。“道”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貉子卣”[1]的铭文中,由行与首两个部分组成,本义为自身自为的行走行为和留下的轨迹。“道”被抽象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在《左传》和《国语》中完成的[2]。《左傳·莊公四年》:“盈而蕩,天之道也。”其中的“道”字,仅是法则、规律之义。老子在对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作的哲学思辨中,对当时已有的名词“道”,扩展了其内涵、注入了超越经验知识的哲学思辨的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特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 在老子那里,“道”表征了一个独立的变易不已的超越性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自身自为的行走行为、以及该行走行为在时空范畴和语言概念逻辑范畴留下的轨迹。以“道”为基点,老子构建了其道学理论的基础——“道本体论”。郭沫若云:“老子發明了本體的觀念,是中國思想史上從来没有的觀念,他找不出既成的文字来命名它,只在方便上勉强名之曰‘大’(超越自身的持续存在),大字終嫌太籠統,不得已又勉强給它一個字‘道’。”[3]老子自己是这样来描述“道”的:“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漻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从老子起,“道”这个本体论观念,就超越了原有的本体论观念“天、帝、德”,成为中国古代先贤对生存所在的世界进行哲学思考之新的指导原则。
[1] 己侯貉子卣:西周时期出于纪念性目的而创造的写实动物形象的兽类青铜雕塑,在卣盖与颈部各饰一圈浮雕的鹿纹,鹿回首而卧,形象生动。
[2] 参见孙熙国,1992年《道的哲学抽象历程》,载《文史哲》第6期。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1:56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5 21:58 编辑
本章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论述了道从“本体”到“现象”的转化,是天地万物之源。
首句中的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作为万事万物根源的无确定性的变易不已的超越时空的持续存在(即“恒道”);第二个“可道”的“道”,则是动词,“道说”之义。道之 “可道说”,即是“本体意义上超越性的‘恒道’——在时空中被允诺显示、展现为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即:可经验的)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继而这个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绽放出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具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过程”。
首句中的第一个“名”字,也是名词,指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指称事物和现象之确定性与否的语言概念和逻辑的名称;第二个“可名”的“名”,则是动词,“命名”之义。名之“可命名”,指的是“被允诺‘道说’出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以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方式,寓于我们眼前的或我们已经知晓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同时,在语言概念和逻辑范畴(意识范畴)显示展现为:能被人的意识揭示和命名的、指称我们眼前的或我们已经知晓的这个物质形态实体存在者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解蔽过程”。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00
这表明,恒道自身自为的行走过程,包含有三个子过程:
其一是,本体意义上超越性的“道”,在时空范畴里面自我显示展现出让看、让听、让感觉(即:可经验)的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的显示展现过程(此即为“道生一”);
其二是,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一),绽放出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具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显示展现过程(此即为“一生二”之一);
其三是,该存在者自身绽放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在语言概念逻辑范畴(意识范畴)里面解蔽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揭示、命名过程(此即为“一生二”之二)。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03
这三个同时进行的不可拆分的子过程,体现了道本体在时空范畴里面自身自为的显示展现为可经验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过程,和在语言概念逻辑范畴(意识范畴)里面解蔽命名出指称它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过程。
这就告诉我们:道本体是可以在时空范畴自我显示展现为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让看、让听、让感觉的;这个持续存在是可以绽放出可经验的具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让看、让听、让感觉的;这个存在者显示展现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有名”,是可以在语言概念和逻辑的范畴里面去意识、认知和领悟它的。通过对道显示展现在时空范畴中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持续存在绽放出来的可经验的有确定性意指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看、听、感觉,和在意识层面的理解、领悟、认知,达乎到与该存在者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有名”,继而用这个“有名”去揭示、命名、指称这个相应的存在者。
如此,“道”就实现了由“体”到“用”的转化,实现了由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无名”向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有名”的转化。即,“道”实现了从超验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本体”范畴,向经验的具象的形而下的“现象”范畴的转化。由此,超越性的超验的本体意义上的道,转化为了在时空中可经验的万事万物。同时,也在语言概念和逻辑的意义上表明了,超越时空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05
问题是,历史上的《老子》文本解读者,都把第一章中的第二个“道”字解读为人之“言说”,于是,“可道”就被解读为“可以说出来”。其实,我们只要往深处思考思考,就会发现,人之“言说”和“道说”是有区别的:“道说”是“恒道”(独立的超越性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自身自为的行走行为)行走的轨迹,是可以确定性意指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和与其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有名”)的呈现;而人之“言说”只是人借助于说话器官对思想的表达行为。
人言说的同时也是听,习惯上人们把言说与听对置起来:一方言说,另一方听。可是,“听”不光是伴随和围绕着“言说”,犹如在对话中发生的情形那样,“言说”和“听”的同时性,有着更多的意味:言说本身就是一种听,言说乃是顺从我们前面所说的道之“道说”出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的听。此种顺从道之“道说”出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的听,也先于一切通常方式的听。我们不仅是说这“道说”出的语言概念逻辑,而且还是听从这个“道说”出的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来言说。只是由于我们一向已经顺从“道说”出的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而有所听了,我们才能用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来言说。
这意味着人之“言说”只是听而后说,只是人的习得行为,不是本能行为。所以,道之“道说”和人之“言说”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代换。因此,把“可道” 解读成人之“言说”,仅仅是在人的经验现象的局限之内作出的一种狭隘解读,还没有进入到抽象的哲学本体论的层次。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09
接着的“非恒道也”中的“非”,历史上的《老子》解读者也都把它当作“不是”来解读,至于这般解读是否恰当,会带来什么问题,則再也没有作深入的思考。
于是,那些不假思索的“道是无名的,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的理解,就顺流而下地出来了,还得出推论:“道是不可言说的”。如晋代的《老子王弼注》云:“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又如宋代的苏辙云:“道不可道,而况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方圓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后来的学者从上述解读和推论中得出结论:道不在时空中,语言概念无法说明它。如钱钟书说:“《老子》开宗明义,勿外斯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1]还有人更是主观地认为,从老子开始,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在哲学本体论中,都否定语言对道进行描述的可能性,导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语言的忽视和抛鄙。进而认为,老子否定语言、重实轻名。如现代学者邓晓芒在《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2]一文中说:“老子本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代表了中国哲学反语言学倾向的原始出发点。老子在道经的开端就否定了语言的重要性,否定了语言的世界本体地位。”
而且,在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学、道教,中国化了的佛教,都采取了把语言当做随用随弃的工具的态度,把“无言”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境界。如儒家的理学主张“本不可以名言,但其中含具萬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道教曲解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佛教的禅宗更是鼓吹“不立文字”。
以上的这些解读与推论得出的结论和自西汉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华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的历史,真正成了对中国传统哲学莫大的曲解与讽刺。
[2]《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载《中州学刊》1992年2期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12
你看,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出来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事物和现象,怎么可能不是道呢?连庄子都说过“道在蝼蚁”(《庄子·知北游》)。人听从了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出来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可以确定性意指的事物和现象,用人理解到、领悟到、认知到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把它揭示、命名、指称出来,又怎么可能所指称的不是道呢?
正是因为历史上那些《老子》解读者把“道说”的涵义“是‘恒道’(独立的超越性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自身自为的行走行为)行走的轨迹,是可以确定性意指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和与其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有名’)自我呈现的过程”,给曲解成“人之言说”的涵义:“人借助于说话器官对思想的表达行为”。才导致把“名”的语言概念本体地位和人参赞万物造化的本体地位都给丢失掉了,却又反过来把它强加到老子的头上。
如:有的版本《道德经》第一章,就被簒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曲解显而易见。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15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5 22:17 编辑
其实,在中国古汉语中,“非”字还有另一个涵义:不等于。这个“不等于”,表达了一种微妙的同一性之中的差异性。
因为,“恒道”是先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超越性的持续存在”,“可道”所指称的只是恒道在时空中道说显示展现出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和其绽放出的那个“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所以,超验的“恒道”、可经验的“持续存在”、可经验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三者之间的“不等于”的关系成立。或者说:可经验的“持续存在”属于(或包含于)超验的“恒道”之中,但又不等于超验的“恒道”; 可经验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属于(或包含于)可经验的“持续存在”之中,但又不等于可经验的“持续存在”。
例如:“三岁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不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但三岁时的我,却不等于现在的我。”就显示了关于“持续生存着的我”的这种“微妙的同一性之中的差异性”。
被老子强谓之名曰“大”、字之曰“道”的“先天地而生的昆成之物”,不就是一个自身自为的可转化为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生存之物”吗!而可道说的“恒道”在时空中道说显示展现出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以及由其绽放出的那个“可经验并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不就是那个“在某一确定时刻的持续生存之物”吗!那么,它们之间不是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同一性之中的差异性”吗!
同理,因为“恒名”之“名”, 指称的是与先验的变易不已的持续存在(恒道)相对应的随着恒道的变易而变易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无名”之“名”, 指称的是与恒道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相对应并随之变易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有名”之“名”指称的是与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绽放出的“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所以,“恒名”、“无名”、“有名”,三者之间“不等于”的关系亦成立。或者说“无名”属于(或包含于)“恒名”之中,但又不等于“恒名”;“有名”属于(或包含于)“无名”之中,但又不等于“无名”。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21
而历史上有些《老子》解读者,把“非”字的“不等于”的涵义,臆断成“不是”的涵义,无视这种“微妙的同一性之中的差异性”,把《老子》第一章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名”的重视,给翻倒下来曲解成了“否定了语言的重要性”、“否定了语言的世界本体的地位”云云,正应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
正是因为对语言概念之“名”的重视,老子接着指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里的“名”是名词,“无名”指的是“与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过程相对应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它是一个你说它是什么名称它就不是什么名称的持续存在的显示展现过程”。
“有名”指的是“与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自身绽放出的那个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相对应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和其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显示展现过程;同时也是指称该存在者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揭示、命名过程。正如《《公孙龙子·指物论》所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荀子·正名》所说“名定而實辨。”
在老子的道本体论中,“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持续存在的显示展现过程”(即“无名”),是万物的开始状态啊。
“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自身绽放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过程;和该存在者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解蔽、揭示、命名过程”(即“有名”),是生育万事万物确定性与其概念、意义、价值的母体啊。
理解中要注意:其所谓的“始”,是就万物在时空意义上的存在而言的;其所谓的“母”,是就万物在语言逻辑意义上的存在而言的,不可作生物学意义上的“母”去理解。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24
这句话还有这样一层意思:
“无名,万物之始也;”是说: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持续存在以及其绽放出来的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即客体)是第一性的,观察认知主体人的主体意识(即主体)是第二性的;作为客体的“持续存在”与“存在者”,先于观察认知主体的“意识”而存在,不管有没有观察认知主体,道之道说都在自由自在的显示展现着自身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解蔽着那个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以让看、让听、让感觉。
“有名,万物之母也。”则表明了:在语言概念和逻辑意义上,观察认知主体人的主体意识(即主体)是第一性的,被确定性命名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名称的万物(即客体)是第二性的;认知主体人的“意识”与“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都先于那个被有确定性命名的万物的存在而存在,作为观察认知主体的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对道之道说解蔽出的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看、听、感觉,用自己理解、体悟、认知到的、与该存在者相对应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把这个被观察的万物的确定性及其存在,是其所是地揭示、命名、指称出来。
所以,“始”和“母”这两个概念,是对万物之本源和其显示展现出万物之过程的一事二称,“始”相对于时空意义上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而言,“母”相对于语言概念和逻辑意义上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而言。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27
老子的这一“辩证本体论”哲学理论诞生以后,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可惜的是,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当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发展改革方略并强制实行文化改革之后,中华传统文化就进入了畸形发展的状态之中了。老子提出的“辩证本体论”哲学理论,从此也一直处于被儒学曲解的状态之中而不能以真面目示人,当然,在其后的两千一百多年里,也更没有了传承。
可是,人类发现的真理,不会永远被曲解和埋没。在时间运行了两千多年之后,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了与老子的“辩证本体论”相一致的哲学观点,马克思自己强调,为了和旧唯物主义相区别,他的以“在时间意义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逻辑意义上,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本体论理论为基石与核心的哲学理论,被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一百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和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老子,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和提出了,本质相同、最切合实际、又能逻辑自洽的关于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论观点,为他们各自的哲学理论体系构建了一个坚实稳固的基础。
按照老子的这个“辩证本体论”的观点,在帛書《老子》第一章,“道”与“名”,就是并列排列的重要概念,“恒名”对应于“恒道”,“可名”对应于“可道”,“无名”对应于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有名”对应于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绽放出来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特征的“存在者”。这样一来,在帛书《老子》中,也可以说在老子那里,作为语言概念的“名”,本来就居于与“道”概念同等的宇宙万物的“本体”地位;同样的,作为认知命名主体的人的意识,也同样居于宇宙万物的“本体”地位,也正是因为此,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作为认知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主体,才能够参赞万物的造化。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33
本章第二段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是本章论述的第二个层次:从“本体论”范畴进入到了“方法论”的范畴,向我们展示了建基于万物本体之上的认知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观”, 《说文》:“观,谛视也。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观是审视,使之清晰地显示出来。
被观者,就是观察认知主体人认知的对象——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的当下在场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无名),和由这个持续存在显示展现的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各各不同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有名),以及由它们显示展现的语言概念逻辑特征与其名称。
观的目的,是为了领悟、认知当下在场的持续存在“无名”和其变易不已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可以确定性意指的各各不同的奇妙的存在者“有名”,以及领悟、认知它们自身所绽放、解蔽的微妙的内在本质和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言概念逻辑名称,是为了领悟每个有名有形的存在者所存在的边际和确定指称它们意义、价值以及表征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称所涵盖的边际。即认知我们生存于斯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确定性本质与运行规律的奇妙和存在边际,以及指称它们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存在边际。
这就从抽象的“本体”领域进入到了实象“现象”领域,同时也进入到了抽象的“意识”领域里了,即从“本体论”进入到了“现象学”、“方法论”的范畴了。也就是源于“道”之可道说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以及由它绽放出来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和其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显示展现。源于“名”之可名的存在者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揭示命名过程,我们得到了在意识领域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观”(观察、领悟、认知)的方法。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37
所谓“欲”,在哲学意义上指: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源于自身的敢于认知的探索能力。“欲”可不是一个贬义词啊。
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欲”——推动下,人在其生存所在的大地上进行了自为的实践活动。这个自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所在,只有在这个所在,人才得以“观”、才得以领悟、认知“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当下在场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与其显示展现出来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才得以在意识上达乎到与这个存在者相对应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进而把它揭示、命名出来指称这个共同在场的存在者。
如此,人才在主观意识层面实现了对生存所在世界的认知。因而,人认知世界的方法,原则上就处于“恒无欲”、“恒有欲”这两种基本方法不同比例的组合所形成的范围内了。
“恒无欲”,即“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被动注意’(被动响应)的状态”去观察、领悟、认知的方法。因为,驱动认知实践行为的驱动力,在认知主体这一方,认知主体自身已有的主观意识,对认知实践行为的影响最直接,所以要尽量避免它的影响和干扰;又因为,认知结果的真实性与否,取决于共同在场的客体一方,所以要采用“恒无欲”这种只按照蝗现韵笤谑笨罩邢允菊瓜值娜范ㄐ杂镅愿拍钐卣鳎ァ肮邸钡姆椒ā!昂阄抻钡墓鄄旆椒ǎ旧厦挥猩婕肮鄄煺撸ㄈ现魈澹┑募壑倒邸⑷现芰Α⑷现侄巍⑷现段в氩愦危虼艘脖怀莆阶晕业摹⒎抢旱摹⒖凸鄣娜现椒āS捎谡庵秩现椒ò谕蚜巳现魈遄陨碇鞴鄣墓∠虻氖浚侥苁贡还鄄焓挛锉菊娴拇嬖诿婺浚皇苋现魈逯鞴垡馐兜挠跋煊敫扇牛玫奖菊娴姆从常佣刮颐窃谝馐恫忝娴玫蕉员蝗现吞逭媸档母兄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面达到对被观察事物的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上的本真的通达和领悟,进而使我们揭示、命名出真实地指称它们的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真实地表述出它们存在的确定性本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43
这也就是说,这种“恒无欲”的“观”的方法,使我们能够不受来自自身原有的主观意识的约束,从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无名)那里,去经验、理解、感悟该持续存在的奇妙演化;从其绽放出来的那些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有名)那里,去经验、理解、感悟该存在者内在本质的奇妙和表征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本真。最终在意识层面或语言概念逻辑意义上,把该持续存在的奇妙演化、把该存在者内在本质的奇妙、把该存在者发展变化本真的规律性,用的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给真实地揭示、命名出来。
“恒有欲”,即“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主动注意’(主动响应)的状态”去观察、领悟、认知的方法。由于驱动认知实践行为的驱动力,在认知主体这一方,则实践行为在何处、能够达到怎样的范围与层次、认知结果能够达到怎样的范围与层次,也取决于主体这一方了,所以需要根据被认知对象相对于认知主体(人)的主观价值意向,即效用如何?合意不合意?对某一目的是否合适?来进行评价和比较的一种“观”的方法。
这种“恒有欲”的观察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与认知主体的历史、文化、所在地域的价值观念等有关,也和认知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认知主体对被认知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捉所达到的范围与层次有关,其观察认知的实用性、功利性、目的性、局限性很强。采用这种“恒有欲”的认知方法,可以观察到存在者(有名)在不同范围与层次上所具有的存在边际;可以观察到存在者(有名)在不同范围与层次上发展变化所具有的规律性;以及在各个范围与层次上指称存在者(有名)存在的边际和表述其发展变化规律性的确定性语言概念之名所涵盖的边际。
要注意的是,“恒有欲”的观察实践方法,很少用于观察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无名”的,如果强制去应用,没有不失败的。
“恒无欲”和“恒有欲”这两种观察认知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而是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并且可以相互融合组成不同比例的组合的。“恒有欲”的认知方法的充分发展与成熟,乃是“恒无欲”的认知方法产生与存在的前提,“恒无欲”的认知方法同时也是“恒有欲”的认知方法发展的引导条件。人们实际使用的观察认知天地万物的方法,就是“恒无欲”、“恒有欲”这两个极端状态的观察认知方法不同比例的组合而成的方法而已。
源于认知主体(人)的这两种最基本的“观察认知方法”,人在意识层面所认识到的世界,就在认知的过程之中不断地丰富起来了;人掌握的的语言概念和语法、逻辑,也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之中丰富起来了。
综上,源于道之道说和名之可名,人作为认知主体,凭借源于自身的敢于认知和探索的能力(欲)所推动的实践活动,参赞了万物之名的命名过程,天地万物才得以是其所是的存在于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指称之中了。所以,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道家”的老子同时代的“名家”的公孙龙子,就有了“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论述。
通过以上讨论,老子所说的“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可以解读为“所以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被动注意”(被动响应)的恒无欲的状态,用以观察、领悟、认知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特征的持续存在,和其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各各不同的存在者,以及其绽放解蔽出来的内在本质与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微妙;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主动注意”(主动响应)的恒有欲状态,用以观察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绽放解蔽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所存在的边际,以及指称这个存在者内在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意义、价值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所涵盖的边际。”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50
第三段“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是第三个层次,展示了老子独特的“在主客观互动实践过程中观察世界”的世界观。
因为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在其持续变化的存在过程中,当它还没有显示展现出其确定性的语言概念特征之前,我们只能用“无名”来指称它。当这个持续存在(无名)显示展现出其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演变成了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有名”来指称它。只是因为在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为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过渡到显示展现出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这一持续变易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在语言概念逻辑特征上的“无确定性”和“有确定性”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无名”和“有名”在概念上的分别。
“无名”和“有名”这两个概念所指向的都是那个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出的变化不已的“持续存在”持续变易的存在过程。所以,老子在指出“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之后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从“无名”到“有名”的转化过程,并非是给一个事先已经熟知的东西“装配上”一个名字,而是认知主体人源于“道”自身自为的“道说”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可观察的(也即:可经验的)“持续存在”(其对应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无名”)绽放出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所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而生发的一个“命名”过程。
认知主体人通过对“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其对应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无名”)所解蔽绽放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自行显示展现出其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之过程的观察,在意识层面上领悟、通达到对该存在者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在语言概念和逻辑意义上的把捉,而后用把捉到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有名)将该“存在者”揭示、命名、指称出来。这才有了“无名”和“有名”概念之分别。它们所指向的,都是那个当下在场的那个客体——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变易不已的存在过程。
老子一句“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就从根本上把“无名”和“有名”给统一到其所指称那个当下在场的道之道说的“持续存在”之持续显示展现过程那里了。
这样的统一,将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持续显示展现的过程,带入了一种与认知主体(人)特定的互动实践关联之中。而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 就是实现这种互动实践关联的中介。于是我们又一次证明了,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不是人的创造物,相对于被命名的存在者(万物),它是先在的,它是作为客体的“持续存在”自身和其语言概念特征的解蔽与绽放,人在意识的某一层次上经验并听从了这种解蔽与绽放,领悟达乎到存在者绽放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之后,才得以在该意识层次上用这个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来揭示、命名、指称这个“存在者”。
这表明,“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与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实在的事物)同样居于本体地位,但语言概念之名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有在“人”与“持续存在”之间的互动实践关联——众妙之门——之中,才首次被揭示,而后才得以应用,命名为有名的活动也因此才有意义。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2:58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6 21:53 编辑
因为这种在意识层面的语言概念词语的命名,那个被指说为他所是的“存在者”,才被人知晓,才被带入以上所说的与人的关联之中。由于这种实践关联,恒道之道说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之确定性的显示展现,才能够作为一种“存在者”的概念,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方式,生存于人的意识之中。
推而广之,基于这种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实践关联的命名创建,天下万物连同它们的历史,就都以这种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形式,生存于人的意识之中了;基于这种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实践关联的命名创建,“无名”成了时空意义上的万物之“始”,“有名”成了语言概念逻辑意义上的万物之“母”。
由此开始,一个“人化的世界”与一切存在物,便肇基于从“无名无形”到“有名有形” 的命名过程中,也就是肇基于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互动的实践过程之中,并处在不断的无止境的被完善的过程之中了。而且,人类以何种认知方式(探索式的互动实践行为)构建“众妙之门”,就对应产生与之相应的意识层次上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人类的认知方式“欲”达到什么层次,就对应得到什么层次上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什么层次的“众妙之门”,人就会在什么层次上应用“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上述道理,在老子那个时代,是深奥又微妙的。而“玄”字,一般被用来形容深奥微妙的事物,《说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幽深暗远,入而视之不见。
所以,老子在说了道由抽象的形而上的“本体”层次向实象的形而下的“现象”层次的转化过程,在认知主体(人)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观”,理解领悟达到意识层面上的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认知之后,老子指出:“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即“深奥又微妙啊,这个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同时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是洞察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啊。”
人源于自身的“欲”所具有的主体性,是在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互动实践过程(众妙之门)中展现出来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属性。具体讲,基于人特有的感性的实践能力,
1在人与自然世界之间自为的联系中,形成了与自然世界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然性的主体存在;
2在人与社会自立的交往中,创生了与社会既相通融又相独立的社会性的主体存在;
3在人与自身的存在、经验、精神世界的自觉意识中,确认了与自身既相同一又相分殊的精神性(意识性)的主体存在。
人的这三种主体存在关系,反映了人的自然本质、社会属性、精神品格,三者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创生、相互规定,成就了人能动的感性的社会实践性的主体存在。所以,作为认知命名主体的人,也因此居于宇宙万物的“本体”地位、参与万物的造化了。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3:08
在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同时在场的互动实践过程中,即在观察、理解、领悟、命名这个“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人之“言说”与“命名”,首先是人作为认知主体,对感性实践活动对象的经验与认知。也就是人对道之“道说”所显示展现的在场的“持续存在”之变易不已中显示展现出来的确定性的“存在者”显示展现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经验与认知,以及在认知基础上在意识层面领悟并达乎到该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
而后,人才能言说与命名。而人的言说又必然要从对感性实践活动对象的陈述开始。也就是要从对道之“道说”所显示展现的在场的“持续存在” 之变易不已中显示展现出来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的陈述开始。
如此这般,通过对在场的存在者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确认,在场的原先无确定性的东西才被确立为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该存在者才被言说、命名与指称。
这就表明了这个在场的无确定性的变易不已的持续存在显示展现出来的存在者的确定性存在过程与在场的主体意识对其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特征的把捉过程,是立基于不确定性之中的一个基础性的确定性之上,才能够发生的过程。这个基础的确定性就是“当下主、客体的共同在场”。这个过程中的“在场”,就是表象、命名着的人无论何时都得到确证的与被表象、被命名的对象(人或非人的存在者)同样得到确证的共同的被表象状态。以这种得到确证的共同的被表象状态——确定性的“共同在场”为基础,规定着:表象、命名着的主体保证其自身,同时也保证他所表象命名的东西(客体)本身。即,它确证了人(主体)的在场存在,同时也确证了对象(客体)的在场存在。
基于这个人(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共同在场这个基础的确定性(即人和被表象、被命名者特定的关联),人才能在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出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那里,把捉其显示展现出来的存在者之确定性存在,理解领悟指称该存在者确定性存在、意义、价值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
于是,那些在场的已被表象已被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揭示、命名的存在者,就被历史地排列出来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个有确定性逻辑特征的存在者,就构成了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同时也是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人(意识主体)、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实在客体)、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这三大本体,所形成的以语言概念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就构成了洞察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
在这个众妙之门中,语言概念之“名”与所认知的“实在客体”(可经验的持续存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之间的关联是决定性的,即实在客体决定了指称它的语言概念之名的真实性与否,即是否名副其实。
但,语言概念之“名”与认知主体(人)的关联,却优先于它与被认知客体的关联,认知主体(人)的认知实践活动达到怎样的层次,决定了其对客体绽放解蔽的语言概念确定性领悟所通达的层次,进而决定了指称持续存在显示展现出来的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所能达到的层次。
因而,以语言概念之名为中介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实践过程,既不是一个由客观一方所决定的实践过程,也不是一个由主观一方所决定的实践过程,而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性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互动实践过程。
在客体绽放解蔽到何种层次的基础上,认知主体(人)以何种认知方式(由自身内在的欲所推动的探索式的互动实践行为)来构建这个“众妙之门”,就在意识层面对应地产生出与之相应的语言概念之“名”;
人类的认知方式达到什么层次,就对应地得到什么层次的“名”,同时就会在什么层次上应用语言概念的意义来构建意识层面的世界。
这样一来,在我们生存于斯的现实世界中,名与实之间的联系,也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变得复杂起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这里先点到为止,在后面的研讨中,我们再继续展开讨论。)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5 23:13
在老子这里,时空存在意义上的“无名”和逻辑存在意义上的“有名”,统一于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众妙之门”——之中。
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就已经成了无法描述的事物了。现实中,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一切的一、一切的切,以及人们描述出来的关于世界的任何语言概念,就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在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使用与表达上,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世界和客观实在的世界,已经是不能分割开来的了,纯粹的客观世界是无法表述的,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客观实在的世界,乃是我们在某种层次上观察、理解、领悟、认知结果,并不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与意识不相干的存在。我们认识中的这样的世界,和我们的主观意识的感知能力首要地相互关联,然后才是和客观实在自身的运动变化相互关联。
和人无关联的客观世界,我们如何能知晓又如何能表述它呢?你又凭什么说,有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世界存在或不存在呢?显然,这是一个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唯心主义的伪命题,在现实中找不到它的存在。
在哲学上,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被中华先贤老子实事求是地揭示出来了。它显得十分微妙:“在时间存在意义上,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逻辑存在意义上,意识先于确定性的物质和物质的确定性而存在,意识第一性,确定性的物质和物质的确定性第二性”。
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究竟是怎样的,不但与它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联,而且还与我们在何种层次上怎样去观察它相关联,这两种关联是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对待的,如果分割,就必然失真。
人和人生存于斯的世界,随着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持续的显示展现,随着人自身自为的感性实践活动,不断地向前演进之中,如濯足溪水,抽足再入,已非前水。
这,就是《老子》第一章展示给我们的“立基于以语言概念之名为中介的主客观互动实践过程的世界观”。它既不同于仅仅强调时空存在意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同于仅仅强调逻辑存在意义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而是包涵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全部的“时空存在意义和逻辑存在意义相统一的,主、客体相统一的 “立基于以语言概念之名为中介的主客观互动实践过程的世界观”。这,才是我们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世界观啊。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08
三[文白对照]
道,可道也,
道(这个超越时空的存在),是可以在时空中道说显示展现出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的;继而该持续存在是可以绽放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该存在者之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是可以自我显示展现或解蔽,以让看、让听、让感觉啊,
非恒道也。
但在时空中看、听、感觉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包括其绽放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却不等于那个超越时空的持续存在“恒道”啊。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13
名,可名也,
指称事物和现象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是可以通过对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在时空中让看、让听、让感觉的持续存在绽放解蔽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的看、听、感觉,在语言概念逻辑范畴通达到对其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理解、领悟、认知,进而用这个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去揭示、命名、指称这个存在者的啊,
非恒名也。
但(用来揭示、命名、指称这个存在者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却不等于那个与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恒道”相对应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啊。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18
无名,万物之始也;
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持续存在过程(无名),是万物的开始状态啊;
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自身绽放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过程;和该存在者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解蔽、揭示、命名过程(有名),是生育万事万物的确定性概念、意义、价值的母体啊。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32
故恒无欲也,
所以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被动注意”(被动响应)的恒无欲的状态,
以观其眇;
用以观察、领悟、认知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和其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各各不同的存在者,以及存在者绽放出来的其内在本质与发展变化规律的微妙;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37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7 23:43 编辑
恒有欲也,
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主动注意”(主动响应)的恒有欲的状态,
以观其所噭。
用以观察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绽放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所存在的边际,以及其解蔽出的指称这个存在者内在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意义、价值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所涵盖的边际。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47
两者同出,
无名、有名这两个概念,同出于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中的那个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
异名同谓。
指称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与该持续存在绽放解蔽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它在揭示、命名前后的不同名称——无名和有名、始和母,它们所指的是同一个以语言概念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中的那个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0-17 23:51
玄之有(又)玄,
(这个道理)深奥又微妙啊,
众眇之门。
这个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是洞察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啊。
(全文完)
作者: 李金英 时间: 2024-10-22 15:17
一凡老师您好,看到此篇有很多乱码,是否是传上来后出现的?
作者: 一凡 时间: 2024-11-10 18:13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1-10 18:15 编辑
是的,我也刚刚发现有乱码,当初发出来的时候是没有乱码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我现在也无法编辑修正。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