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新疆的甘肃老乡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6 12:18
标题: 新疆的甘肃老乡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12-6 12:20 编辑

                                                                                    新疆的甘肃老乡

                                                                                                      文/于文华


  在新疆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常常能遇见来自甘肃的老乡。他们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热切向往,背井离乡,千里奔波,在这片陌生的热土上辛勤耕耘,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古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怕那无人诉说的凄凉孤寂,多么留恋、向往在家时亲朋好友间的亲密与温馨。而窃以为如今越来越多西出阳关的人,感受与体味该是“西出阳关有故人”这样的感慨。这并非我的妄议和胡扯,而是实实在在确凿无疑的事实。据大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如今新疆生活着约1100万汉族人,其中近400万人,其祖籍均来自甘肃。又据说新疆的甘肃人最多,因无论经商还是务农,无论是当兵还是做官,前景、待遇等多方面均比内地优越很多。这既有地利也有天时更有人和。地利是指甘肃靠近新疆,有人这样形容:一条河西走廊,把中原和新疆紧连在一起;一个星星峡谷,就如两个邻居,在隔墙上开了个门窗,来来去去真的很是方便。天时是历史上就有不少甘肃人投亲靠友,甚至清末新疆建省时,还将新疆称为“甘肃新疆省”,并将原隶属甘肃的哈密划归新疆,可见两地渊源之深。千百年来,相同相似的文化背景、人文积淀与饮食习俗,使得甘肃人通过逃荒躲难、投亲靠友、弃农经商、参军转业、务工谋生、考学(招聘)就业等多种方式,从近代以来的“屯垦戍边”到新时期的劳务输出等,造成了甘肃人在新疆形成了不小的数量。人和是指吃苦耐劳、老实本分,性格直爽的秉性,使甘肃人在新疆与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生活的得心应手。也许由于特殊的气候氛围,造就了新疆人鲜明的性格,大多脾气直爽,爱憎分明,纯朴好客,大方热情,说话办事没有过多的客套,大多喜欢直来直去的特点,而这与甘肃人性格大多不谋而合——特别是与甘肃人诚实憨厚,凡事不拘小节,简单明了可谓一脉相承。不少甘肃老乡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不仅在新疆安家落户,事业有成,实现了自我价值,让家人日子过的自在安然,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让新疆更美丽富饶——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他们在异乡的风沙中坚守着自己的根,用勤劳和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走西口”“闯关东”与“下南洋”,是近代中国三股比较大的移民浪潮。甘新两地山水相依互通,经济资源互补,人文相近相亲,都有着西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大度、包容、热情、淳朴等人文积淀与精神基因。无论陇东还是河西,是甘南还是武威,不远千里汇聚于新疆,认识后寒喧几句,只要听到熟悉的乡音,便成为“老乡”或曲里带弯的亲戚朋友。好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无需过多的夸张描绘,只需轻轻一戳,就会打破隔膜,历时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我的第一部自传体文集是采访一位身价百万,走西口的家乡老哥,于2115年前后写就,10万字左右,报酬仅一万余元。他姓朱,名玉华(名字挺秀气,但却长相憨厚,威猛而高大),是高中语文朱芳华老师的亲弟弟。当年他们弟兄4个,因成分高,考学、提干和就业等诸方面都受到限制,当年就连吃饱肚子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加之因邻里纠纷过失伤人,为不连累家庭,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出炉,他半夜从家乡的元墩车站扒了一辆煤车,忍饥挨饿,不顾呛鼻的煤灰,一路颠簸到嘉峪关后,再扒车到辗转来到哈密。尔后一边打工,一边赚钱,一路辛苦,一路奔波,终于找到早在新疆落户的老乡所在地——昌吉县一个生产大队。老朱哥靠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将一个早就关门的老水磨坊起死回生,给当地百姓磨面带来极大便利,很快在当地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尔后在三年内凭本事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尔后壮大集体经济,搞多种经济与副业,让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并依靠自身努力,从原来借住一间遮风挡雨的土坯房,翻修改造为五间有院子的独门独户住所。加之后来政策有所松动,遂正大光明坐火车返回内地,除带回全家妻及二子一女四口人以外,还捎带了兄弟一家三口人,妹夫五口人,以及远方亲戚一家七口人。二十多人拖家带口的队伍,坐火车到哈密后就弹尽粮绝了,幸亏他们都带着行李和铁锅及米面,硬是风餐露宿,从天山北麓辗转行走到所在地。期间遭遇过暴风雨冲散队伍,夜宿营地遭野猪袭击,亲戚孩子误食毒蘑菇险些丧命……幸亏朱老哥胆大心细,屡次化险为夷,带领一众亲戚安全抵达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他承包当地商店和养殖场、榨油厂等实体经济,赚取了第一桶油,再后雪球越滚越大,先后投资国营农场和大型面粉厂等,并建立自销渠道,将生产的面粉推销到昌吉、乌鲁木齐及周边县市,后来更是高瞻远瞩,以前瞻性目光低价购买了当地荒地数千亩,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林木(这些土地后来当地政府欲强行收回,他多次上北京最高法院打官司,最终获胜,如今国家一亩地每年补助数百元,成为他养老金主要收入之一)。朱老哥无疑是甘肃走西口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而今,奔波并奋斗在新疆的甘肃企业家,身价上亿的有上百个,还有星星点点散布于新疆各地,成千上万的餐饮店、服装店、理发店、百货店等个体经济老板,在这方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也为新疆的社会经济繁荣和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有本事有能力,或有力气有技术,新疆自会给创业者提供帮助与发展平台。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甘肃人来自天南海北三教九流。有凿空移民,有屯田军士,有援疆干部,有支边教师,有做生意的商人,有打工的农民,也有通过考试进入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小区里甘字打头的私家车比比皆是,走几步一听口音就知道是甘肃老乡。去年教师节时,我在库尔勒的几个学生热情相请,二十多位来自巴州教育界的青年才俊,绝大多数就来自甘肃各地。酒喝至高兴处,他们其中一位深情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是新疆这片热土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他们也以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执着奋斗,做出了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甘肃老家的不凡业绩,不但站稳了脚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且个个发展的非常不错,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有的是市政协委员,有的是校长和中层领导,有的是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的是拔尖人才和后备干部……

    国人都有深沉的老乡情结。无论身处何方,素不相识的两人,只要听到熟悉的家乡话,或者说句家乡话,就会从熟知的乡音中倍感亲切,内心便涌起一股亲切与温暖,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当我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中打拼,那份孤独和无助会在不经意间袭来。而此时,老乡的出现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予我们慰藉和力量。我们会一起回忆故乡的山水田园、街头巷尾,回忆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人和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而老乡则是这些记忆的共同守护者。这种老乡情结,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甘肃人的淳朴大方与新疆人的热情好客互补,而新疆人的实诚与甘肃人的憨厚同振共赢。我的姑舅兄弟建设老弟来新疆已然十多个年头了。最初,他跟着工程队在各个城市辗转,参与了无数高楼大厦的建设,后来以和田市为根据地,利用初建的人脉资源自己承包大楼修建,稳扎稳打,逐步发展壮大,有了一定资金和人脉后,近年已逐步向库尔勒、阿克苏、乌鲁木齐等地的市政工程等多领域发展,发展前景很不错。还认识一位甘肃老乡老张。他在我新疆居住的小区经营着一家名为“无面不欢”的小小面馆,墙面上书写着“家常手工面,越吃越上瘾”等话语,店面虽然不大,但每一碗面都饱含着他对家乡味道的思念、深情和对新疆生活的无比热爱。老张总是笑着对我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只要肯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老张有着典型的甘肃人的朴实与热情,前来就餐的人只要点餐一碗面,再加多少面都不会另收费,让那些附近工地打工的好多甘肃乃至河南人,中午、下午都蜂拥而至其面馆就餐。他对我说,离开甘肃来到新疆,是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但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从未减少。他的面馆里,时常能听到熟悉的甘肃方言,那是一种亲切的乡音,让每一个走进来的甘肃人都感到温暖。多一位老乡就多一份安慰,多一份温暖,多一份欣悦。有次在公交站等车时,突然想方便一下,可市里一时之间找不到警务室,看附近有栋办公大楼,转悠了半天,那时节已是下班时间,唯恐不许任何人进入楼内,看到一楼有个棋牌室,就问从中走出的一年轻男子:请问这里有卫生间吗?谁知那年轻人一听口音就高兴的说:你是武威的?急忙回答:嗯,是武威古浪的!他高兴的随即接口说:还是老乡哩?我是凉州区发放乡的,你到库尔勒做什么?遂回答:儿子在这边工作,这不退休了,和老伴一起带孙子!那你以前是干啥的?我实话实说:以前当过老师?你是干什么的?在这边开挖掘机,妻子开这个棋牌室,赚些零花钱……那生意怎么样?还可以吧,不多也不少,只能说找了个谋生的营生。你进去吧,老婆在里面,我要去接小孩放学……

    在新疆焉耆县城繁华集市边上,还遇到过卖水果的小李。他从甘肃天水带来了家乡的花牛苹果、秦安蜜桃花椒、甘谷开心果、邽山蜂蜜、张家川红花牛肉干等家乡特产,也带来了甘肃人那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精神。他总是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水果的品质,那真诚的笑容和诚恳的态度让人难以拒绝。儿子儿媳每每到县城逛街,其水果店是必去的店铺之一,里面不仅有各式各样来自新疆和甘肃的优质水果,还有各种小吃和小孩零食,虽则价格小贵,但服务态度热忱,货真价实,包装精美,过节和春节当礼品亦是最佳选择,且每次购买总有积分,积攒到一定程度,会有折扣优惠和现金奖励。小李对我们说,在新疆打拼虽然辛苦,但这里的广阔天地让他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去年回家,火车上和一位来自陇南夏河县的甘肃老乡李姐攀谈得知,她和丈夫在新疆阿克苏承包了一大片果园。从最初的荒地开垦,到如今硕果累累的果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艰辛努力。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李姐和丈夫脸上总是洋溢着那种满足和自豪,就是这片土地对其勤劳付出的最好回报,让人深深感受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坚定。他们种植了香梨、葡萄和苹果等水果,但最初曾承包过一段时间的棉花地,但投入和劳动强度较大,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感觉还是收入稳定,投入不大的果园非常适合。她已经将血脉、汗水和希望都深植于这片热土,如今几个子女都在这边生儿育女,血脉相连,亲情相融,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年年播撒着希望和汗水,收获着生活的甘甜。李大姐深知在新疆的土地上,有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但心灵深处总是念叨着远在甘肃的山水和亲人,每年春节前总要带着老两口种植的各种水果,到家乡的亲戚和兄弟姐妹家里转转,次年二三月份再返回新疆,重新开始第二年的打拼。

     老乡情结是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来自相同地方的老乡,带着家乡独特的文化和习俗。相聚时,那一道道家乡菜,一首首家乡的歌谣,都传递着家乡的味道和风情。妻这几年在库尔勒领孙女,先后结识了五六个姐妹,闲暇时间总要自发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不惬意。在交流中传承着家乡的文化习俗和各种风情,它们在异地生根发芽,也让人们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滋养。从她口中得知72岁的张嫂,是回族,在新疆站稳了脚跟,已生活了26个年头。其丈夫年轻时在新疆当兵,后来在战友帮助下承包土地、经商做小买卖等,后来结婚成家。儿女在新疆上学,考学并工作,遂定居于此。53岁的小刘是汉族,凉州区的,今年刚刚来。58岁的牛姐,也是汉族,老家是张掖高台县的,其大儿子离婚了,大孙子已上初中了,是头一个儿媳生的,和她爸爸不对付,但和奶奶脾气相投。如今儿子第二个妻子生的小孙女4岁了,库尔勒生活了5年多。61岁的窦姐,也是汉族,家是武威市天祝县的,库尔勒仅生活了8年多。儿子当老师,儿媳在附近飞机场上班。从妻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知,在库尔勒生活了21年,给儿子领孙子年龄72岁的翟大姐,其一儿三女都在新疆发展,按理说应该生活安逸,晚年有依靠。但却忧心忡忡,常常唉声叹气。原来早年间,将丈夫打工赚的22万全赞助给儿子买了楼房,尽管两个女儿出嫁时并未要过一毛钱彩礼钱,但她们住楼和生儿育女时翟大姐他们亦未助过力。更让两个女儿女婿恼火的是,后来翟大姐老家的房子拆迁了,补助了18万,本想她想留下10万养老,毕竟丈夫得病去世了,但儿子信誓旦旦说将来养老他会负责的!钱口袋都未捂热,一分不少全支援了儿子。导致的结果是今年儿子生育二胎了,打算雇个月嫂,遂开口要翟大姐暂时到大姐或二姐家暂住一个月左右。打电话给大姑娘,说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小学,学习紧张,不方便让母亲住。给二丫头打电话时先说好帮她们接送外孙上学放学,谁知丫头说:不需要她的帮助,她的话还好说,姑爷对拆迁费的事儿成见很大,还是不要住在一起,弄的不愉快……不得已,只好在客厅的小床上对凑着。有天儿子不只是有心还是无意间问翟大姐:妈,小床上睡的怎么样?翟大姐只能违心的解释:很好,挺不错的!还能说什么不舒服之类的话……一度时间她都想出外打工,自谋生路了,又唯恐儿子说出什么话来。只能得过且过,有年无月的哄吃等死了!

     无论是找工作、租房子,还是遇到多方面困难需要帮助,老乡总能够挺身而出。这种帮助并非出于利益的考量,而是源于那份心底深处的情谊和对故乡的共同情感。大家操着南腔北调,有来自陇南的,有河西张掖的,更多的则是武威凉州区、天祝的,甚至某天小区门口就有来贩卖古浪土豆的老乡。在餐饮店、洗车店、理发店等帮忙的人中就有不少甘肃老乡。前不久去“汉轩”泡温泉,搓澡的师傅一听口语就是凉州区老乡,小区的保安有一位也是张掖老乡,社区工作的两位就分别是天水和酒泉老乡,甚至孙女的班主任小杨老师,竟然今年刚刚从兰州考入,她上学的小班中统计表显示,有四分之一的也是甘肃老乡,理发的大姐一张口就露出了河西口音。孙女昨天到同学黄振飞的姑姑家玩,我一问其爷爷黄师傅,听口音以为是四川的,但他却说是来自陇东的渭源县,今年56岁,如今算是歇息在家。每年3月份到11月份出外打工,赚个5至6万元的生活费。我问老家的地怎么样?回答说是地每年仅收100元钱,算是白送给人种。许多山地都荒芜了。我问:在甘肃老家好还是新疆好?过年还回甘肃吗?他不容置疑说:自然新疆有前景。老家父母去世后,再无牵挂,回去也没啥意思,以后就在新疆这边养老送终……还说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到新疆打饼,如今在附近的化工厂上班,已然生活了16年,在小区购置了两套楼房(一套是前些年买的,130多平方,一套是去年刚刚买的,98平米,才装修好,还未入住)。他姑娘今年23岁,也在一家当地企业上班,谈了个男朋友,尚未出嫁,但在这小区买了110平米的楼房,看情况估计到明年结婚。我问黄师傅小区里你们老乡多吗?他说:很多呢,有天水的,通渭、临洮、漳县和岷县的,好几十个人哩。小区肉店的张老板来自陇南,甚至坐出租车时攀谈得知就好几位也是来自甘肃……他们施展各类技艺,从事各行各业,在这里建起一个个属于自已的温馨小家。老乡让我们找到一份来自故乡的牵挂和依靠,在漂泊的人生旅途中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安全感。

     新疆的阳光热烈而奔放,如同甘肃老乡们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执着追求。他们是这块热土上的建设者、奋斗者和追梦人,也是新疆这片沃土创新发展、一步步辉煌腾飞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故事,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着坚韧不拔的甘肃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他们在新疆的土地上留下的是足迹,收获的确是幸福和甘甜!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在建筑工地上,在工厂车间里,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不仅努力打拼着自己的事业,也将家乡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带到了这里。在新疆经历过风雨,也见过彩虹。面对困难时,他们相互扶持;收获成功时,他们共同欢庆。会在闲暇时聚在一起,做一顿家乡的美食,聊聊家乡的变化,那份浓浓的乡情在异乡的土地上弥漫。这里见证了甘肃老乡的奋斗与坚持,也见证了他们间深厚的情谊和友情。他们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定居、在这里生活,他们热爱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并一步步融入了本地的风俗人情,最终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新疆人!

    我的可敬可爱的甘肃老乡们,在新疆的大地上努力生活着,他们或许会思念远方的家乡,但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一旦走进新疆,自不而然就会被这块土地上的天然湖泊、神秘峡谷、辽阔草原、壮美沙漠、巍巍雪山、茫茫戈壁所折服并且迷恋上……新疆几乎融合了世界上所有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眼睛、嘴巴、肌肤、心脏和灵魂都得到了抚摸和滋润,并且相互融洽相互契合,情形就像天地间的树木和植物离不开阳光、水分和泥土的一模一样。埋藏在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盼,对人间万物的真挚热爱,让他们在追寻人生的灿烂与辉煌的同时,也被幅员辽阔、大度包容的新疆所接纳所认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逐步融入这片土地,为新疆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保留着甘肃人的那份质朴和善良。与他们愉悦交流,总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浓浓乡情的流泻和奔涌。在远离家乡的新疆,许许多多因为共同的乡音而彼此亲近,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甘肃老乡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怀揣着梦想和勇气,就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和壮大。

      甘肃老乡们,是新疆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存在让许许多多的人在这片土地上不再感到孤单和寂寞,也让人们对未来和前景充满了希望——愿所有的甘肃老乡,都能在新疆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篇章!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麦子熟了    时间: 2024-12-6 15:32
老师的文字总是那么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读来颇有感触,颇有收获。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4-12-7 12:10
老师精彩的文笔下,将新疆之行中遇到的人和事介绍得详尽,赏读学习了。
作者: 匡建华    时间: 2024-12-8 09:42
欣赏老师新作,新疆美,值得一游。点赞!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9 12:08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4-12-6 15:32
老师的文字总是那么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读来颇有感触,颇有收获。

感谢麦子熟了文友的提读欣赏及厚爱了,谢谢肯定……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9 12:12
云馨 发表于 2024-12-7 12:10
老师精彩的文笔下,将新疆之行中遇到的人和事介绍得详尽,赏读学习了。

感谢云馨文友的提读欣赏,谢谢厚爱与支持,问好!
    这边的甘肃老乡太多太多了,昨天去网棉絮,随便一问就说是陇东的老乡,他们已经打饼了20多年,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新疆人了,只不过血脉与籍贯是甘肃罢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9 12:12
匡建华 发表于 2024-12-8 09:42
欣赏老师新作,新疆美,值得一游。点赞!

感谢建华文友的提读欣赏和支持,问好并祝福快乐!
作者: 林梢客n    时间: 2024-12-9 12:13
新疆的诸多风景,美得令人震撼。老乡间的情谊,也总是那般亲切温暖。我短暂地遇到过,却深深地感动过。欣赏老师接地气的文字,遥祝笔健文丰,冬安吉祥!
作者: 时光微雨    时间: 2024-12-9 15:03
于老师这篇文章厚重,西北人都厚道!
作者: 剑鸿    时间: 2024-12-11 08:31
甘肃河南一带一直有援疆的工作吧,地域相融印证的是发展相融。甘肃人在新疆,牛的一批。
作者: 千幻烟    时间: 2024-12-11 14:27
写的真好。欣赏点赞!
作者: 春江花月夜    时间: 2024-12-15 18:10
嘉欢于老师的文章,话说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的传奇
作者: xam720    时间: 2024-12-17 11:55
品读于老师佳作,浓浓的乡情,满满的正能量,体现出了新疆的博大宽广胸怀,和甘肃人的淳朴大方。一文阅两省,文章一个个事例鲜活,催人奋进,欣赏,问好!
作者: 叶柄    时间: 2024-12-18 11:59
朴实厚重的文字,处处洋溢着浓浓乡情!
作者: 文珺    时间: 2024-12-18 15:39
文笔丰厚,情感真挚朴素。描述了众多甘肃老乡在新疆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背井离乡、辛勤耕耘、追逐梦想的经历,以及甘肃人与新疆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奋斗的精神。
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23
林梢客n 发表于 2024-12-9 12:13
新疆的诸多风景,美得令人震撼。老乡间的情谊,也总是那般亲切温暖。我短暂地遇到过,却深深地感动过。欣赏 ...

感谢林梢客n文友的捧场及支持,谢谢发自肺腑的互动,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24
时光微雨 发表于 2024-12-9 15:03
于老师这篇文章厚重,西北人都厚道!

谢谢时光微雨文友的厚爱,的确如此,西北人大多都厚道实诚,是这方水土的厚重赋予的性格基因吧……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27
剑鸿 发表于 2024-12-11 08:31
甘肃河南一带一直有援疆的工作吧,地域相融印证的是发展相融。甘肃人在新疆,牛的一批。

呵呵,不仅仅是河南援助新疆,全国有19个省和许多市级都援助新疆,每个县市都有对口的援助省市的……
             
感谢剑鸿老友的前来捧场指导,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27
千幻烟 发表于 2024-12-11 14:27
写的真好。欣赏点赞!

多谢鼓励,还望多多指导……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28
春江花月夜 发表于 2024-12-15 18:10
嘉欢于老师的文章,话说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的传奇

谢谢春江花月夜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了,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29
xam720 发表于 2024-12-17 11:55
品读于老师佳作,浓浓的乡情,满满的正能量,体现出了新疆的博大宽广胸怀,和甘肃人的淳朴大方。一文阅两省 ...

诚挚感谢xam720版主的热情洋溢的鼓励和一直以来的厚爱,谢谢费心点评了,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30
叶柄 发表于 2024-12-18 11:59
朴实厚重的文字,处处洋溢着浓浓乡情!

感谢叶柄文友的提读欣赏,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4-12-20 12:32
文珺 发表于 2024-12-18 15:39
文笔丰厚,情感真挚朴素。描述了众多甘肃老乡在新疆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背井离乡、辛勤耕耘、追逐梦想的 ...

诚挚感谢文珺版主的精心点评及画龙点睛的鉴赏,还望多多指导……祝福安好如意每一天!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