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徐州黄楼:苏轼居然会治水?
[打印本页]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24-12-31 17:18
标题:
徐州黄楼:苏轼居然会治水?
本帖最后由 高老庄主 于 2025-1-2 10:02 编辑
苏轼做徐州太守时,上任不足百日,就遇到黄河在河南决口。
十天时间,洪水就淹到徐州这边。
这场洪水整整持续了两个月,足见黄河泛滥有多可怕。
苏轼在洪水还没来之前,先是严禁富人出城,以此稳定徐州民心。继而组织修建防洪大堤,苏轼冒着罢官风险,违规调动徐州禁军筑堤。
洪水之后,大量灾民无家可归。
苏轼就以工代赈,雇佣灾民修筑黄楼、加固城墙。
黄楼足足三十多米高,苏轼为了节省材料,甚至把州衙拆了一部分。
朱铭选择先登临黄楼,而不去游玩燕子楼,即在勉励告诫徐州官吏,一切应当以民生为重!
“当当当!”
“嘎嘎嘎嘎……”
几声啰响之后,宾馆大门开启。
先是一队近卫出来,继而朱铭带着随行官吏出现,外头的人群纷纷伸直脖子围观,还伴随着铺天盖地的问候声。
本地士兵净街开道,本地衙前击鼓鸣锣,太子侍卫们保护着车驾前行。
甚至连街道两边的楼房,都严格排查过,不准任何人携带弓弩。不时还有士兵,巡查街边的围观百姓,防止有人携带武器混进来。
阵仗搞得挺大,朱铭不便责备,因为地方官吏不仅在讨好他,也是害怕他出现什么安全意外。
黄楼在东门附近,那里已经有太子侍卫站岗,而且每层都有侍卫保护安全。
重甲侍卫不易攀登陡峭楼梯,因此是**手陪同朱铭上楼。本地之人,只允许三十个随同登楼,其余都得在地面慢慢等着。
一楼设有数道碑刻屏风,刻着苏轼、苏辙、秦观等人的诗赋,而且内容大都与徐州抗洪有关。
其中一道碑最为珍贵,毕仲询的碑额,苏辙的文章,苏轼的书法,三位名家的心血凝聚在一起。
“此皆依各家真迹而镌刻,”宇文常说道,“路过徐州的士子,多有来黄楼临摹书法之人。”
朱铭的书法虽然刚刚入门,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一楼观赏许久,朱铭拾级而上,很快来到顶楼。
此地三河交汇,乃水陆交通枢纽,举目望去蔚为壮观,四野景物尽收眼底。
徐州府和彭城县两级官员,指着远处各个方向,给朱铭讲解当年苏轼是如何抗洪的。又说如何在黄楼进行观测,以判断每年的防洪需求。
待回到一楼时,宇文常问道:“殿下可要留一副墨宝?”
府衙的文吏,早已准备好笔墨。
朱铭笑道:“这里全是名家之作,我就不要班门弄斧了。”
“殿下太过谦虚,谁不知道殿下贯通六经、精于诗词,实乃当世之大儒名家也!”一个叫刘穆的随行士绅奉承道。
徐州第一望族,当属彭城刘氏,自称先祖是刘邦,又说刘向、刘裕等人都出自此家。
宋代重修之后的燕子楼,已换了好几个主人,如今的燕子楼主正是这个刘穆。
朱铭笑笑没说话,径直走出黄堂。
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门口的主联内容,居然把白居易也写进去,忍不住问:“这是谁作的联?”
宇文常说:“崇宁时的徐州太守梁彦深所作,其祖父、伯父皆为故宋状元。其父梁适亦是能臣,一改旧时弊政,令山东冶铁业空前繁荣。狄青当年能做枢密院使,正是梁适在背后使力。”
朱铭吐槽说:“这幅楹联适合挂在燕子楼,却不该挂在黄堂这边,至少不该作为黄堂的大门主联。”
“请殿下留一主联!”旁边官员士绅纷纷说道。
文吏连忙捧来笔墨纸砚。
朱铭提笔搜肠刮肚一番,写下一副雍正的对联: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
“好!”
“殿下真是爱民如子。”
“此联挂在黄楼,正可谓相得益彰!”
“……”
一时间,马屁声如潮。
外围那些士子,听到对联内容,也开始热烈赞颂。
待朱铭阔步回到车上,宇文常对身边官员低声说:“请一篆刻名家,把太子楹联刻好,梁太守的楹联要挪个地方。”
“是!”那官员立即去安排此事。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24-12-31 17:20
中午是在燕子楼吃的,傍晚在台头寺吃斋饭。
斋饭期间,本地士子纷纷拿出诗作,想在太子面前展露自身才华。
可惜,诗词质量都一般。
新旧朝更替,真正有才学的士子,要么早就做官了,要么今年考上进士。
自从进京之后,富直柔一直担任秘书,随侍在朱铭左右。这位老兄,随随便便一首诗,就碾压所有的徐州士人。
一位士子忍不住问道:“不知殿下身边,是哪位当世大家?”
富直柔拱手说:“不敢称大家,洛阳富直柔。”
“原来是洛阳八骏,富郑公之嫡孙!”识货之人立即惊呼。
富直柔微笑道:“八骏之名,当不得真,牵强附会而已。在下之文采,不及太子殿下万一。”
于是乎,众人又请朱铭留下文章。
朱铭来徐州是视察冶铁场和军工厂的,今日游玩纯属散心。本着抢救中华文化瑰宝的初衷,太子爷厚颜无耻的又抄下一首词——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一阕词写完,富直柔立即吟诵,直接把现场给震得鸦雀无声。
朱太子如果这么一路留墨宝过去,估计山东会留下很多传说,乱七八糟的美食也会编出各种故事。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24-12-31 17:22
徐州冶铁业,在北宋有两次跨越式发展。
第一次是狄青被派来徐州,专门负责督造武器装备,立即让这里的冶铁规模扩大。
第二次是苏轼治理徐州,派人进行四处勘探,在野外发现优质煤矿,徐州冶铁从此步入煤炭时代。
一南一北,二人各挖一条运河,并与原有运河连通,还把交通问题给解决了。
利国监的铁矿,后世有一半泡在微山湖中。这也是徐州铁场,在明代不及遵化铁场的主要原因。
此时却没有微山湖,那一片全是陆地。
其实在古代,徐州的冶铁条件,要远远强于遵化。因为这里的铁矿和煤矿,全都属于高品质,而且距离还挺近!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