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杜铁林 于 2025-1-7 18:41 编辑
诗韵中的大唐悲音与苍生情怀——读《杜甫诗选》 作者 杜铁林 (河北 廊坊) 在时光悄然沉淀的安静角落,轻轻翻开那本《杜甫诗选》,刹那间,墨香悠悠飘散开来,杜甫的诗行仿若从悠悠历史长河彼岸传来的沉稳足音,一下又一下,重重地叩响了心灵的窗扉。 杜甫,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巨匠,公元 712 年,诞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满溢书香的世家,出身赫赫有名的京兆杜氏。尽管年少时家族的繁华已渐次凋零,家道走向中落,可命运的磨砺非但未曾折损他的才情,反而如同火焰淬炼钢铁一般,让他早早便立下了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内心满是不凡的壮志豪情。 青年时期的杜甫,如同一只挣脱牢笼、振翅高飞的雄鹰,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游历四方的漫漫征程。彼时,他眼中有光,心中有梦,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望岳》一诗,便是他这段意气风发岁月的生动写照。“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仅仅十个字,却仿若一把神奇的画笔,将泰山那雄浑壮阔、绵延无尽的景致栩栩如生地勾勒于眼前。站在齐鲁大地之上,杜甫昂首仰望巍峨泰山,那一刻,他仿佛要将这山川的磅礴气势统统吸纳进自己年轻的胸膛,周身散发的蓬勃朝气,隔着千百年的光,依旧能直直地穿透纸背,让如今捧读诗篇的我们,仿若身临其境,与他并肩而立,一同沉醉在这山川的壮美之中。 然而,命运的车轮陡然转向,风云变幻的大唐王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一时间,山河破碎,烽火连天。这场浩劫如同汹涌的洪水,无情地冲垮了无数人的安稳生活,杜甫也未能幸免,瞬间被卷入颠沛流离的苦难漩涡。身处国都长安的他,亲眼目睹了昔日繁华昌盛的都市沦为一片荒芜废墟,城春之际,杂草丛生,满眼尽是凄凉破败之景。《春望》中的那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八字,却饱含着无尽的血泪,字字泣血,声声悲啼。他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眼中泪光闪烁,那是对家国破碎的彻骨悲恸;心中哀愁弥漫,那是对苍生疾苦的深切哀伤。读至此处,泪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潸然而下,浸湿眼眶,为那飘摇欲坠的山河,更为那深陷水火的黎民百姓。 安史之乱的阴霾如影随形,久久未曾散去,杜甫便携着家人,如风中漂泊的孤舟,四处逃亡,辗转漂泊于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生活的苦难如同鬼魅一般,死死地纠缠着他。在一个秋风呼啸、寒意彻骨的深夜,自家茅屋被秋风无情肆虐,茅草纷飞四散,幼子在饥寒交迫中发出凄厉的哭声。可即便身处如此绝境,杜甫那颗悲悯苍生的心却从未熄灭,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热。他仰头向天,在无尽的黑夜里发出了震古烁今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在这一刻,他个人的苦难已然化作了对普天之下苍生的大爱,他那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对家国、对百姓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胸怀与担当,穿越时空,至今读来,依旧令人动容,敬意油然而生。 更令人揪心的,是他的 “三吏”“三别”。《新安吏》里,“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杜甫以冷峻笔触,描绘出官府征兵的场景,百姓家中男丁被强行征走,亲人们悲痛欲绝,可在这乱世,又有什么办法呢?新兵们稚气未脱,却要奔赴残酷战场,读来满是无奈与悲哀。《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深夜捉人的场景惊心动魄,老妇哭诉着家中悲惨境遇,三个儿子已战死沙场,如今官吏仍不放过,连年老体弱的她都要被拉去充数,字字透着底层百姓的苦难与绝望。“三别” 亦是如此,《新婚别》写新婚妻子送丈夫出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刚成婚便面临分离,女子的哀怨、担忧与不舍,尽显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生离死别之痛;《垂老别》刻画一位老人告别老妻,毅然从军,“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暮年还要承受这般苦难,令人唏嘘不已;《无家别》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莱”,战乱让士兵回乡后发现家园荒芜,无亲可依,只能再次踏上漂泊之路,尽显凄凉。 闻知杜甫的一生,他笔耕不辍,用满腔的热血与才情,为后世留下了 1500 余首熠熠生辉的佳作。这些诗作题材广泛得如同浩瀚宇宙,涵盖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社会的百态万象、对历史的深沉思索以及对自然的细腻感悟。每一首诗,都是他灵魂的碎片,拼凑出了一个伟大而又真实的杜甫。 轻轻合上这本承载着历史与灵魂重量的书卷,杜甫那坚毅沧桑的身影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心灵的幕布之上,久久未曾消散。读杜甫诗选,就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倾心晤谈,在这场灵魂的对话中,我们源源不断地汲取着无尽的精神滋养。让身处现世繁华喧嚣中的我们,时刻不忘往昔先辈走过的艰辛之路,心怀敬佩,砥砺奋进,向着未来,大步前行。![](static/image/common/copyright.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