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黄花滩馒头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1 11:25
标题: 黄花滩馒头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5-1-11 18:12 编辑

                                                                                   黄花滩馒头

                                                                                                   ■文/于文华


  馒头是西北人每天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主要用小麦磨成面粉,经发酵蒸熟的食品,品种丰富多样。我从华发少年到双鬓白发,吃过的馒头不计其数,随时代的向前发展,如今的馒头也变得花样百出,颜色各异,百味俱全,让人尽享其味,一闭眼各个年代吃过嚼过的各种馒头,便不由自如浮现于眼前。

  从一粒麦子的生长,到脱变为一个馒头,走过了怎样一段艰辛曲折的路途,我不得而知。只知道馒头所蕴含的一切,就如它现在这样,静谧地平铺在蒸笼里,静坐于磁盘中,倾听着来自大地的故事。人常说馒头就像水果里的苹果,蔬菜里的大白菜,肉类里的猪肉,虽然平凡而普通,却是平民百姓每天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之一。我最喜欢吃大铁锅、木蒸笼蒸出的馒头。而近年来黄花滩馒头芳香自然,口感丰富,吃一口就感觉肠胃妥帖,温暖而实在。再吃一口,还是如此的美妙感觉。没有过人的质地,没有非凡的自信,是无法成就出黄花滩馒头如此受人青睐、被人热捧的地步。

  在我的家乡河西走廊,北部腾格里大漠前沿的黄花滩,人们承继了老一辈人代代沿袭的手艺,坚守并且秉承一份热情和执着,加工并销售这种手工馒头,以其朴实无华的外表和醇厚浓郁的味道,承载着浓郁的地方风味,以口感出众、价格亲民而得到人们的口口相传,成为了一张对外展示的响亮美食名片。不仅仅满足味蕾,更满足了人们对于家乡、对于文化根源的情感认同。

     黄花滩,一个四季鲜明、民风淳朴的地方。六十至九十年代,这里还寂寂无闻,偏僻荒凉,几个孤零零的小村子,人们大多靠天吃饭。从2019年开始,当地政府利用国家扶贫及生态移民政策,大规模、整建制、多批次移民,从南部山区陆续搬迁来六万多人,建设了12个移民新村和一个小城镇,人们世代相袭,从老一辈乡村妇女手中,传承并发扬光大手工制做馒头技艺,并以小作坊做出了大产业,成为远近闻名人人喜欢的地方名吃,做出的馒头非常地道,松软有弹性,吃起来有股淡淡的麦香味,令人啧啧称奇,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乡村记忆。

    如今的年轻人,吃馒头是件轻而易举,非常简单之事。想吃就可随便吃到。上大学时,发现部分高校食堂的垃圾桶中,每每有年轻学子啃几口就随意丢弃的雪白馒头,感觉就像是暴殄天物。这是因吾幼时,吃馒头是一件非常奢侈且不易之事,那个年代,所有人家的馒头都是自己做,且要等到中秋与过年时才可随随心所欲吃到白面馒头,或者在生病之时,才可享受到吃馒头的待遇。河西习俗是,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蒸上车轱辘大的月饼,来庆贺丰年并祝福岁月安好。在平常日子的大多时间里,啃吃的要么是黑面或杂面锅盔,要么是玉米面锅盔。也许有人会很好奇,为何不蒸些白面馒头吃呢?不是不想做,也并非不会做。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中人口多,吃饭的嘴就多,但每年分到的口粮勉勉强强填饱肚皮,哪有余粮来随意蒸馒头。你或许要说,不会掏钱买吗?好我的哥哩,家里哪有钱,全家人口袋里掏不出几毛钱。再说即或是有钱,也无法买到称心如意的馒头。一是当年各地不许随意买卖馒头(包括吃饭),仅在公社食堂里能买到;二是必须要有粮票,钱和粮票缺一不可。若人在甘肃,到了省外,甘肃粮票也不管用。除非你有全国粮票才行。记得有次下乡干部到家里吃派饭,临走时在碗底下,压了八两粮票和一元六角钱。我非常喜悦的拿上那八两粮票,花了八角钱,一路小跑到公社食堂,买回来四个小“刀把子”馒头(每个二两),全家人就着清凌凌的酸菜拌汤,算是改善了一次伙食。手心里的半个雪白馒头,每人都像吃点心般,一小口一小口的吃,那般小心翼翼,又那种心满意足,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真无法领略其滋味。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只能顿顿是清汤寡水的拌汤饭,就这还不能拌的面太多,饭里要放入大块的土豆和酸菜来“滥竽充数”。有次我早早拌好了拌汤,清的能照见人影,二弟、三弟和小妹吵吵嚷嚷着肚饿了,要先吃饭。遂极力哄骗,说饭还没完全熟,要等一会儿才真正熟了。其实我一是等去农田辛苦劳作的父母收工回家,好喝上热乎乎的拌汤,二来是等拌汤稍微稠些再吃。奶奶在当年九条岭煤矿工作的尕爹家生活,他们家境稍好些,唯恐猫和几个孙子随意偷吃,她将蒸好的白面馒头和饼干、点心、枣儿之类的零食,用一个小竹筐吊在小孩子轻易够不到的高处。而我乖巧伶俐,很是听话懂事,奶奶总要偷偷摸摸撕几块白面馒头,悄悄递给我吃。虽则吃不饱,也不尽兴,但七八个孙子孙女,偏偏青睐并喜欢我,给我另类的享受,让我异常欣喜且感觉超级爽!

     馒头带给我的记忆,永远是清新自然的、芳香怡人的。奶奶做馒头的手艺,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蒸馒头是个大活,最见乡村女主人的功夫。计划着第二天啥时间蒸馒头,要提前六七个小时发面。首先,精选优质的面粉最为关键。古浪当地盛产的小麦,颗粒饱满,麦香浓郁,为馒头的美味奠定了基础。面是特意留着的上好面粉,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唯有中秋与过年两个重要节日,才可蒸馒头。中秋节要是收成不错,每家每户基本都要蒸几个月饼(有时一个对花月饼,一个杂面月饼)。奶奶或妈妈将半碗面粉倒入碗里,加入适量的温水和老面酵头,先放到热处发面。待面发的差不多,再加水和面粉。这次的面要稍多点,两三碗左右,然后和发好的面一起用力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光滑而有弹性。妈妈的手,在面团上跳跃着,像是在弹奏一曲优美的乐章。经过反复的揉面,面团变得光滑细腻,然后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时光仿若悄然停驻,唯有面团在暗中默默积蓄着力量。揉好的面,放到面盆里,在热地方饧一饧。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不能着急,不能急躁。正如生活一般,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静静等待。岁月静好,时光安然,需要的只是静心等待。等待的过程中,面团悄悄发生着变化,体积膨胀,内部充满了细密的气孔,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华丽变身而默默积蓄力量。每一次的用力,都似在与面粉对话,感受着其变化与成长。那面团在掌心之下,宛如一块温润的璞玉,逐渐被雕琢出细腻的质感。最后一次揉好的面团,被奶奶放在炕上温暖的地方发酵。但不能太烫的地方,否则面亦会发酸的。等待面发酵的时间,心中总是充满了期待。这时节可千万不可揭开遮盖在发面上的衣物,否则会前功尽弃,面会发酸的,馒头就不好吃。奶奶将面团揪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在奶奶和妈妈温热的手掌与平整的面板之间渐渐苏醒,如此一下一下,双手施力,将面团中的气泡缓缓排出,使其重归紧实与柔韧,柔软的有了活力。反复揉至少三遍以上,没有泡儿,没有裂纹,手光面光盆光时,面剂才有了成为馒头的机会。再揉成各种馒头形状。要是蒸黄皮馒头,还需单独擀一张大麸面(磨面时刚磨出的,不太白)的面张,抹上清油,再往上均匀抹层姜黄,切刀切成方块,擅在加工好的馒头上(蒸熟后将面皮揭掉即可)。而白面馒头则不需这些步骤。要是做花花子,则工序更复杂,过程更繁琐。面剂子稍大,擀成面张后,先抹上红曲。再擀一张面,抹上姜黄(有时还会加一层绿色的香豆子);这样一层红曲,一层姜黄与的香豆子面张子。叠加三层以上,卷起来,切刀切成馒头大。再将花层翻开。做好的无论白皮还是黄皮馒头,抑或花花子馒头,都要稍微在热炕上再饧一会儿。

     此时盖上锅盖,开始点火,等锅里的木质蒸笼有了热气,做好的馒头业已饧好了。小心、均匀地将馒头一一摆放在木头蒸笼里,尔后搭在铁锅上,盖上沙冰草搓好的草圈和锅盖,其上再压一块大石头。烧火也是个技术活,那时大多数时间是父亲的干事,最好在火烧开前用炭火,火力强劲,旺火将水烧开。尔后用麦草烧即可。添把麦草,拉几下风匣。不能等火熄灭了再添草,而是待火将熄灭未熄时添麦草。灶火熊熊燃烧,锅中水汽汹涌澎湃,似在为馒头们奏响一曲热烈的成长之歌,在火和水的洗礼下,终于完成了美丽的嬗变。不一会儿,厨房里便雾气腾腾,弥漫起一股浓郁的麦香味,那是馒头弥漫出的家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取走石头,揭开锅盖,在揭走湿溻溻的草圈,只见蒸笼内的馒头,个个如白玉般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绽放出自己类似田园泥土的麦子清香。我奶奶会将面加工成为面狮子,以及各式各样、小巧玲珑的小动物们,自然晾干,能摆放数年。而家乡有人还会做各种花馍馍,主要用在丧事上。去年父亲去世后,请来的厨师在“献饭”这一环节,大显身手,大出风头。用面加工制做了福禄寿三星,以及蟠龙、寿桃等。每一个馒头,都是对美味与美食的致敬,很是吸引眼球。你会从那些精致的面点中,读懂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

      物以稀为贵,这话一点都不假。当年或许因稀少,罕吃,一年也轻易吃不到几顿馒头,白面馒头才弥足珍贵。让我们从小就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份食物。而如今物质丰裕了,条件变好了,年轻人对一切都司空见惯,吃饭时常常没有食欲,馒头更是浅尝辄止。张口就来,随意可吃,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往往便不会珍惜!我订婚时,母亲精心蒸做了20个中间夹了红心的黄皮馒头,结婚时,蒸的馒头更多。不但有黄皮馒头,还有小花卷等。蒸年馒头每一步都比平日里要用心,多了一份虔诚,多了一份希望,因而春节的馒头才会唇齿留香,沁人心脾,才有了喜悦与幸福的味道。

     到了儿子订婚时,黄花滩的馒头已然很是出名了,早早去馒头店预定了几十个,提前一天提到家里。当年上文科方面赫赫有名的武威二中补习时,特意找到曾在家乡工作过的刘汉兴老师。与他不曾谋面,压根就没有交集。但他仅通过一张二指宽的分数条,就非常痛快的接纳了我,允许我在其班上插班复读。后来我如愿以偿考上学,并参加了工作。高中同学30年聚会时,因考的并非名校,亦未做出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故此羞愧的婉拒了邀请。直到2015年,其时我出版了几本散文集和传记文学,且在文学事业上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了,才参加了40周年聚会。再后来,特意提了20个芳香厚实的黄皮大馒头和其他礼物,专程拜访了刘老师。从班长口中要到了老师的电话号码,当我走进武威二中家属区里,刚一打通老师的电话,不到三秒钟,刘老师就脱口而出了我的名字,非常高兴且喜悦的说在家静候光临……如今80多岁的母亲,有时候也会不厌其烦的做些馒头,我劝解说干脆街上买些,但她说买来的不经吃,且不那么实惠。

     早先的年代里,要是收成好,打的麦子多,生产队会在刚上场的新麦先打一两场,给饥肠辘辘、嗷嗷待哺的全村人家分些麦子,而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儿,是赶紧争着抢着到石磨坊里磨些面粉,蒸十几个白面馍馍,大铁锅盖掀开的那一刻,麦香味溢满屋子,就像地里的麦穗被雨打湿再被太阳晒干时的味道。这新麦馒头先要敬献给土地神和先祖,尔后再慰劳老人和孩子的肠胃。

     古浪黄花滩手工馍馍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制作方法,更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承。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工序的繁琐和精细,更在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用心和把握。从面团的揉捏到蒸馍馍火候的掌控,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馍馍的最终品质。它承载着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还有对家乡味道的深切眷恋。制作手工馒头,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手艺。优质的面粉是关键,一般选用高筋或中筋面粉,以保证馍馍的口感和韧性。此外,还需要准备适量的水、酵母和少量的盐。经验丰富的师傅们要先和面,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和酵母,用手或筷子搅拌成絮状,然后用力揉搓,直至面团光滑有弹性。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力气,以确保面团的筋道。当然,黄花滩馒头店和的面要几大甚至十多面盆。要是遇到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还要和上更多的面。甘肃大话西凉食品有限公司的已将做馒头产业化、规模化规模,每年加工、生产、销售数万个黄花滩大馒头,且正在申请非遗项目……

    当年乡村人家一锅蒸四五层木质蒸笼算是最多的,如今的馒头店往往要七八层蒸笼。出锅的黄花滩手工馒头,白白胖胖,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自然,简洁,大气,让人能触摸到某种瓷实的光感,嗅闻到麦子的缕缕香气,除了惊讶和欣喜,更有来自大地深深的祝福。手工月饼的蒸制则需要一个半小时甚至二小时左右。如今,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追求着高效和便捷。然而,那些自然纯真的味道,却始终让我们难以忘怀。或许,人们应该放慢脚步,重新去寻找那份失落的纯真,去品味大自然赋予人间最珍贵的礼物。让那自然纯真的味道,在舌尖上绽放,在心中永驻。

     在农村,逢年过节或有重要客人来访时,人们总会端出热气腾腾的手工馍馍,以示热情和尊重。但那些贫困岁月的平常日子里,来了客人或亲戚,却羞于端不出白面馒头来。要么是杂面馒头,要么是黑面锅盔,这可咋办呢?一般都是到周围家境好点的人家去借上两个馒头,还虚情假意的一再礼让亲戚尝一嘴,有些亲戚也明明知道这馒头来之不易,既不会真吃,更不会轻易尝一口。尔后会原封不动的还给人家。要是不清楚这种状况的来客,在这馒头上撕上一两嘴,还又不好还了,只能待过上好长一段时间了,蒸上馒头了,再还给人家。

    如今的黄花滩手工馒头,不仅是一种传统食物,是乡愁的象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的日子里,手工馒头总是人们婚礼与丧事等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传递着亲人间浓浓的关爱和温暖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匡建华    时间: 2025-1-11 12:18
馒头好吃,特别是自己种的麦子,打出尝鲜的,十分开心!欣赏老师美文,下午好!
作者: 云馨    时间: 2025-1-11 12:39
手工制做的馒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乡愁与情感的寄托,

馒头,是咱西北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我经常自己蒸了吃。赏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好!
作者: 千幻烟    时间: 2025-1-11 15:14
喜欢吃馒头。几乎离不开它。
作者: 麦子熟了    时间: 2025-1-11 16:19
关于小麦、面粉和馒头,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有叙不完的情。颗颗似黄金,粒粒养我身。
作者: 何叶叶    时间: 2025-1-11 16:23
这篇文章以馒头为核心线索,通过讲述黄花滩馒头的发展,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善。作者融入亲身经历,生动细致描绘奶奶和妈妈蒸馒头的全程,展现了传统手艺的传承。从过去馒头的珍稀到如今的常见,见证了生活变化。文章不仅详述馒头制作过程,还深挖其承载的情感与意义,涵盖文化传承、亲情温暖及社会发展。从原料工艺到乡村记忆与现代变迁,馒头不仅是美食,更承载着乡愁与温暖,让人们在快节奏中寻回纯真味道与美好情感。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1 18:06
匡建华 发表于 2025-1-11 12:18
馒头好吃,特别是自己种的麦子,打出尝鲜的,十分开心!欣赏老师美文,下午好!

多谢建华文友的鼓励与支持,祝福开心快乐!
作者: 蛇珠    时间: 2025-1-11 20:19
从馒头的过去现在,展示生活一步一步走向美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4 21:28
云馨 发表于 2025-1-11 12:39
手工制做的馒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乡愁与情感的寄托,

馒头,是咱西北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

感谢云馨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4 21:30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1-11 15:14
喜欢吃馒头。几乎离不开它。

的确如此,西北人每天都离不开馒头。我经历了不能或者=无法随意吃馒头,到如今随心所欲的吃馒头,真是天翻地覆的巨变感慨这社会变化太快太快了,如今的年轻人不大明白与懂得珍惜……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4 21:32
何叶叶 发表于 2025-1-11 16:23
这篇文章以馒头为核心线索,通过讲述黄花滩馒头的发展,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善。作者融入亲身经历, ...

真诚感谢叶叶版主的热情洋溢,精心点评与细腻真诚的热评……感谢关爱!祝福安好如意!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4 21:41
蛇珠 发表于 2025-1-11 20:19
从馒头的过去现在,展示生活一步一步走向美好

感谢蛇珠文友的提读欣赏及鼓励,问好!
作者: 春江花月夜    时间: 2025-1-15 09:23
      北方人离不开馒头,我们这里没有叫得这样亲切,我们叫“馍”。一天三顿饭,必有一顿馍菜汤。于老师把馍的历史叙述得这么清楚,特别是特定地域的黄花滩馒头,看文章就觉得香气扑人。
作者: 百味    时间: 2025-1-15 11:07
从生活中挖掘细节,从细节中展示生活,有味道。
作者: 邢震    时间: 2025-1-15 22:30
黄花滩风光独特,馒头松软可口,令人难忘。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7 20:30
春江花月夜 发表于 2025-1-15 09:23
北方人离不开馒头,我们这里没有叫得这样亲切,我们叫“馍”。一天三顿饭,必有一顿馍菜汤。于老师把 ...

感谢春江花月夜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发自内心的结合实际的点评,让人感动……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7 20:34
百味 发表于 2025-1-15 11:07
从生活中挖掘细节,从细节中展示生活,有味道。

感谢百味文友的支持,的确如此,从生活中尽可能的挖掘细节,而通过细节来展示生活的丰富多彩……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1-17 20:35
邢震 发表于 2025-1-15 22:30
黄花滩风光独特,馒头松软可口,令人难忘。

感谢邢震新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祝福在中财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