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回复: 10

[原创] 向大哥,我的良师益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3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匡建华 于 2025-2-3 08:42 编辑

向大哥,我的良师益友

文 / 匡建华

   元旦过后,向大哥的身影便从办公室悄然消失。每次目光触及那个空荡荡的座位,我的内心便涌起一阵难以言说的怅惘。我与向大哥相识相知长达四十载,这份情谊早已在岁月的沉淀中,深深扎根于心底,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向大哥大名向左成,他不只是我的同事,而是我人生路上的挚友。1975 年,向大哥从湖北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我与他的缘分,始于 1986 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初次见面,他那英俊的面容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着装朴素,却整洁得体。他性格豁达开朗,言语间总是充满诙谐幽默,待人接物谦和有礼,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孩童,都能与他相处得其乐融融。但凡谁家遇到了困难,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偶尔上了灶台真还能炒几个好菜,难怪不少同事笑称,向大哥是中青年女性心目中的 “男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科班出身的医学人才堪称捧着 “铁饭碗”,只是工作分配的地方多在偏远乡镇。当时的宿舍和办公楼都是简陋的土坯房,单位设有食堂,年轻的我们很少自己动手做饭。偶尔托熟人买点新鲜猪肉,便迫不及待地用煤油炉和小铁锅烹煮,只是肉还在锅里翻滚,那诱人的香味便引得年轻人赶来,一时间,屋内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尽管身处偏远乡村,我们的业余生活却丰富多彩。闲暇时光,大家或是围坐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享受智力博弈的乐趣;或是在休息日,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清澈的小溪捕鱼,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捕鱼并非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有时辛苦一整天,徒步十几里路,最后每人分到的鱼寥寥无几。但即便如此,大家围坐在一起,煮上一锅鲜美的鱼汤,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依然充满了喜悦与满足。每月镇上都要放一场露天电影,大家纷纷扛着座椅前往,乡亲们看到熟悉的医生到来,都会热情地起身打招呼,主动让出绝佳的观影位置,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与温暖。

   1986 年,向大哥被任命为卫生院副院长。据他回忆,那次任命来得十分突然,事前既无人找他谈话,也未曾征求他的意见。前一天他还在按部就班地工作,第二天便升官了。在职工们眼中,他已是领导,可没有行政级别,工资待遇也未提升,更多的是扛起救死扶伤的责任。直到 1991 年,他才调入县中医院,从住院医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再次升任为副院长。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没有明确的专业划分,消毒、打针、门诊、出诊、病人管理等工作,都要样样精通,每年还肩负着种植中草药或上山采药的任务。向大哥所学的是西医专业,但乡亲们对中医情有独钟,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他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医知识;他虽是内科医生,可遇到手术无人协助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走上手术台,充当助手,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清创手术。如今看来那些简单的有创检查或治疗,在当年却是我们努力探索开展的新项目。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医院的住院病人多,病情也较为严重,三名医生要负责管理四十多名病人的诊疗工作。向大哥既是领导,又是一线医生,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年夏天,他甚至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地。同事们都知道,每天早上总是提前十到二十分钟到达科室,让科室里的年轻人都不好意思迟到。值班本是年轻人的事,可他一直坚持到五十五岁。至于他加了多少个班,已无法统计。

   在乡下出诊是最为辛苦的。那几年乡村交通极为不便,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出行全靠双脚一步步丈量。有时老乡说路程不远,可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一路上爬坡下岭,双脚常常磨出血泡。即便是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也不能阻挡我们下乡的脚步。走在那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衣服也不知磨破了多少个洞,没人有怨言。有一次下乡,我才学会骑自行车就上了简易公路,因不会用闸,在下坡上越跑赿快,差一点把向大哥撞下了砍。

   向大哥是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热爱学习的人。几十本厚厚的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求知历程。里面既有他人的宝贵经验之谈,也有特殊病例的详细记载,更有他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在二十世纪**十年代,专业杂志发行数量稀少,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也屈指可数。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每年都会撰写一两篇论文,或发表在专业杂志上,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他的勤奋与才华让同事们羡慕不已。我也曾心尝试撰写论文,可总是不得要领。如今回想起来,年轻时是因为经验不足,后来有了经验却又不懂得总结提炼。最终,在向大哥的悉心指导下,我才成功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当看到那散发着墨香的铅字印在杂志上时,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简直是难以言表。他常常对下级医生强调,要想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本领,必须经常思考、不断总结,才能将知识铭记一生,受用无穷。向大哥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并在他的指导下,先后有十几名年轻医生撰写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二十一世纪初,我与向大哥又在县医院相聚。此时的他,已全县闻名,可他丝毫没有摆出专家的架子。工作中,他并非只动动嘴皮子指挥,而是亲自带领一个医疗小组,冲锋在收治病人、抢救患者的第一线,工作异常繁忙而艰辛。对于下级医生来说,他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又是能倾心交流的益友。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已遍布全县,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辖区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向大哥在患者中拥有极高的声誉,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咨询、问诊。患者都知道,即便不挂号,向大哥也会热心地为他们诊治。面对深奥晦涩的医学知识,一般人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向大哥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土家语言,在谈笑风生之间,便化解了病人心中的疑惑。不少病友满怀感激之情,想要给向大哥送红包表达心意,却总是被他婉言谢绝。实在无法退还时,他就会把钱交到收费处,充抵患者的住院费用。宝爷爷在生命最后一刻,还特意嘱托孙子,一定要帮他送一面锦旗,以感谢向大哥及其团队多年来的精心照料与陪伴,这份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

   向大哥是县医院老年病科的创始人之一,老年病科能发展成为市级重点专科,饱含着他无数的心血与功劳。向大哥退休后又被返聘了十年,曾多次被评为辖区内优秀医生,无疑是对他漫长而辉煌职业生涯的最高褒奖,也是他一生坚守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最好见证。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2-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大哥亦师亦友,是个好人啊。

赏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好!
发表于 2025-2-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讲述了向左成的事迹。他 1975 年毕业后回乡工作,1986 年与“我”相识,其英俊潇洒、穿着朴素、性格豁达且待人谦和有礼,还擅长炒菜。工作中,尽管身处偏远乡镇且医疗条件简陋,他仍尽职尽责,努力学习中医知识以服务乡亲,能在各方面独当一面,还以身作则,坚持提前到岗并值班。他热爱学习,记录大量笔记,撰写论文并指导年轻医生发表文章。21 世纪初,他在县医院既参与一线工作,又是下级良师益友,热心诊治患者,拒收红包。他是老年病科创始人之一,退休后返聘十年,多次获优,尽显医者仁心和高尚品质。
发表于 2025-2-5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问候。初八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馨 发表于 2025-2-3 18:04
向大哥亦师亦友,是个好人啊。

赏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好!

谢谢老师支持,下午好!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叶叶 发表于 2025-2-4 17:32
本文讲述了向左成的事迹。他 1975 年毕业后回乡工作,1986 年与“我”相识,其英俊潇洒、穿着朴素、性格豁 ...

谢谢老师点评鼓励,下午好!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2-5 09:13
拜读欣赏。问候。初八快乐!

谢谢老师支持,下午好!
发表于 2025-2-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感悟精彩,祝福新春快乐!
发表于 2025-2-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真意切,文字感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泊远 发表于 2025-2-5 16:50
拜读佳作,感悟精彩,祝福新春快乐!

谢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新春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5-2-6 09:44
情真意切,文字感人。

谢谢老师点评支持,下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6 18:54 , Processed in 0.08817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