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诗人朋友张牧宇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首小诗,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我心底的涟漪:
这首诗很短,却真实暴露了现代人藏在“三天可见”背后的心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自己,躲在朋友圈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过去的痕迹。我默默打开微信,取消了“三天可见”。过去的瞬间,无论是欢笑还是嗔念,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何必遮掩?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让那些想念我的人,再也找不到我的痕迹。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想起某位朋友曾经发过的一条令人难忘的朋友圈动态,可当满怀期待地打开时,却发现只显示“三天可见”。那一瞬间,仿佛一扇门悄然关上,心里不免泛起一丝失落。也许这是一种防备,却也让我们与那些曾经触动的瞬间渐行渐远。
三天可见,我们究竟在防备什么?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功能,原本是为了保护隐私,但很多时候,它成了我们与外界、甚至与自己之间的隔阂。我们设置“三天可见”,或许是因为害怕被评判,害怕过去的自己不够完美,害怕那些曾经的瞬间被人窥探。我们防备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那颗敏感又脆弱的心。
然而,生活是自己的,何必在意他人的目光?朋友圈本是一个记录生活、分享情感的地方,它不仅是留给家人和挚友的,也是留给自己的一份回忆。多年后回望,那些点滴的瞬间会成为珍贵的记忆。而“三天可见”,却像一堵无形的墙,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隔开,也将我们与他人隔开。
一位妈妈说,她从来不设置“三天可见”,这里是她记录生活的树洞,这里有很多孩子成长的瞬间: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上学……这些记录成了她最珍贵的回忆。她说:“生活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我不想让它们被时间掩埋。”
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取消了“三天可见”,因为他发现,年迈的父母常常翻看他的朋友圈,了解他的生活。他说:“父母不会直接问我过得好不好,但他们会在朋友圈里默默关注我。取消‘三天可见’,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我一切都好。”
一位同学取消了“三天可见”后,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突然给她留言:“看到你几年前发的动态,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真的很怀念。”两人因此重新联系上,找回了曾经的友谊。她说:“朋友圈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地方,也是连接情感的桥梁。”
一位朋友取消了“三天可见”,她说:“以前总觉得过去的自己不够成熟,发的内容很幼稚,怕被人笑话。但现在我明白了,那些都是成长的痕迹,没什么好隐藏的。”取消“三天可见”后,她感到更加轻松自在,不再为过去的自己感到羞耻。
一位喜欢摄影的博主取消了“三天可见”,他过去拍摄的风景、街角、人物重新出现在朋友圈里。许多朋友留言说:“这些照片让我想起了某段旅程,某个人,某个瞬间。”他说:“朋友圈不仅是我的相册,也是我和朋友们共同记忆的载体。”
正如诗中所言,一个人突然离去,而他的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最后的状态在明天就再也看不到了。这种消失,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我们害怕被遗忘,害怕那些曾经与我们有过交集的人,再也找不到我们的痕迹。取消“三天可见”,或许正是对生活的一种坦然与热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接纳。它意味着我们愿意展示真实的自己,无论是快乐的瞬间,还是偶尔的脆弱与嗔念。这些瞬间构成了完整的我们,完整的我们才是最值得被看见和珍惜的。
很多时候,烦恼和快乐,只在一念之间。内心一旦平静,外界就会鸦雀无声。心态永远是最好的风水。
我的世界不是“三天可见”,它是长长久久,深沉而宽广。愿你活得澄澈,活得真实,如清风拂水,自在无痕。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