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补天补地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2-24 17:55
标题:
补天补地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5-2-24 17:58 编辑
补天补地
■文/于文华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正月二十这天,有着一项独特而神秘的民俗——烙土豆油饼(或鸡蛋煎饼)以“补天补地”。这一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蕴含着古老神话传说的深深烙印。
土豆油饼是河西走廊汉族传统的一种百姓食品。但对于我来说,它却是一条路,一条引领我通向记忆深处,回味并咀嚼那段艰辛岁月的悠长的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一顿油饼子简直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最大最美奢想。记得生产队时队里年终搞决算时,当记分员的父亲,某天半夜里,睡的模模糊糊的我,忽然嗅闻到一种香味,感觉鼻尖里美味至极!原来是父亲带回的大半块白面油饼——他揣在怀里,拿到手中竟然是热乎乎的。他咬了一口,借故方便之际,偷偷带回家。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那种美食。感觉香极了,每嚼一口竟是那般好吃!因来之不易,且数量极少,故此格外珍惜。后来,到小学五年级夏天参加勤工俭学,给一个生产队锄草时,中午的饭食也是白面油饼,且每人有两三块,那是我第一次可劲吃油饼(不够吃可随意要)。觉得世间美食莫过如此——真是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但那种油饼充其量不过是沾点油星,并不是如今完全意义上的油饼。许是童年乃至青年时未曾对油饼吃过瘾,到中老年时母亲每逢回到老家,总要给我烙几块土豆油饼。此后,土豆油饼的香味源源不断袭来,充盈着我的人生之路,白里透黄的色泽,素净柔软的质地,随着香味的一次次萦绕,不断滋润我的眼睛,俘虏了我的肠胃乃至灵魂,仿佛一尝二吃三回味,自然的韵致和做人的道理都蕴含其间了。
想起去年的正月二十,西北的天蓝得发亮。河西走廊的风裹着细沙,在土墙根下打着旋儿。母亲站在灶台前,和面的手在晨光里起起落落,面粉的细末在光线中飞舞,像极了冬日里飘散的雪花。之前蒸熟了土豆,热热的土豆弄的绵软稀碎后,趁热和面粉合在一起。其间不掺杂一点水,只需一些葱末和盐及少许花椒面。用擀面杖擀成薄而圆的一个个土豆油饼,然后在大铁锅里烙。柴火和大铁锅烙出的最好吃。当然平底的铝制煎锅也可。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一簇簇火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母亲将揉好的面团擀好的圆饼,手腕一转,面饼便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稳稳落在热油锅里。“滋啦”一声,油香四溢。我蹲在灶火边往炉膛里塞进玉米杆,看着金黄的油饼渐渐鼓起,边缘泛起细密的气泡,像极了戈壁滩上被风吹皱的沙纹。不一时,母亲赶紧翻过油饼。待一面差不多时再翻过来,为的是不至于太焦黄。清新淡雅的香气很柔和,像看不见的青烟缕缕飘逸萦绕浸润着我的心肺。再闻一次,还是这般一个情形,仅仅嗅闻一下,就感觉很是过瘾。嗅觉上出现的这个情形,暗暗扣合了灵魂出没的环境才有的那种糯香与美味。
补天补地喽!”年纪81岁的老母亲一边翻动着油饼,一边轻声念叨着祖辈传下来的话。她说,正月二十吃油饼,据传说是为了补上天上的窟窿,补地上的裂缝。母亲是仪式感很强的人,每个节日该吃什么,无论多少,都要做一点。父亲活着时有时有他老人家操心,啥时间该吃啥,都会按时提醒,督促着做好。如今父亲不在人世了,母亲将节日吃食记得明明白白,为的是做一点,祭祀给父亲吃——既是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也是为了寄托心中的绵长思念……我仰头望着湛蓝的天,想象着天上是不是真有个窟窿,需要用一块块香喷喷、软糯糯的土豆油饼去补。吃了那么多的土豆油饼,唯有母亲烙的油饼最好吃也最有味。每一块都薄厚一致、饱满丰腴,细细咀嚼,其香味在齿间迸发,绵软的口感令人愉悦,微微的甘甜随之而来,恰到好处的调味,既不抢风头,又为这原味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滋味。老妻在正月二十这天的吃法是烙鸡蛋煎饼,在平底煎锅中摊一层鸡蛋和面粉加工的薄薄面糊糊,看着火候差不多便翻个,再烤一下,香气四溢的煎饼便出锅了。趁热卷上豆皮、胡萝卜丝和粉丝做成的凉菜,热热的吃起来更好更美味可口。总之无论是土豆油饼还是鸡蛋煎饼都要用圆圆的饼——这也许是春节过年的最后一道庄严“仪式”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食物的蛊惑,不仅仅能让我的味蕾得到刺激的满足,还让我在咀嚼和品尝美食的同时,分明感到了土豆油饼和简单煎饼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吃完油饼(或煎饼)这道美食,人们终于告别了喜庆祥和、吉祥快乐的春节,进入又一个忙碌的春天,开始一年的辛苦耕耘和努力奋斗。
土豆油饼出锅了,金黄酥脆,芳香四溢。母亲将第一张油饼掰成小块,口中喃喃自语:“给天补一块,给地补一块。给各路神仙和各位宗亲补一补……”她的动作虔诚而庄重。将油饼掷于房上意为“补天”,撂在地下美其名曰“补地”。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一小块油饼高高抛起,扔上屋顶,撒到地上,看着它们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金色弧线,落于院墙根边的屋顶和院落水泥地坪上。风起了,卷着油饼的香气飘向远方。遥遥远方的祁连山若隐若现,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母亲说,山那边的天也是要补的,地也是要补的。土豆油饼(鸡蛋煎饼)是薄而圆的,好像一块块的补丁,于是便有了补天补地的象征意义。油饼在颜色上的变化,绽放的原汁原味芳香比语言和文字,更清晰地呈现出了生活的章节与段落。它们裸露出的完美姿态,完全忘记了作为生命的符号,记录和守护自然真谛的责任。我望着连绵的群山,忽然明白了这补天补地的传统习俗里,藏着西北农民对天地最朴素的敬畏与期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重和对平安生活的祈愿,还融合了农耕文化中的岁时观念。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尤其是大西北,春种秋收,人们用各种习俗来祭拜天地,敬畏自然,而与之相关的,则是各种传统美食。生活习俗的底蕴和人文风情的味道,很多时候都和节日和美食相濡以沫,血脉相连。如正月二十烙油饼补天补地,二月二炒一炒(炒麻籽小麦炒豆子等),三月三吃清粉。五月端午,油饼卷糕。七月十五,葫芦包子。八月十五,车轱辘月饼献月神。十月一,麻麸包包送寒衣……所以我们要用通过礼拜天地,焚香祈祷,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来敬畏自然也敬畏灵魂。人们用自然和植物孕育出来的各种食物,来回馈我们的肠胃。而灵魂则选择了附着和融入的方式来取悦和回馈味蕾。结果,身体就成了自然和灵魂隐遁的最佳去处。去年正月父亲尚在人世间,3月8日我刚刚返回新疆库尔勒,14日晚间听到了父亲跌倒便不省人事的消息,次日乘飞机到兰州中川机场,马不停蹄到家里,已是阴阳两隔……今年正月二十在库尔勒家中,只能通过微信侄媳妇发来的视频中,闻嗅到母亲烙的土豆油饼依旧那么金黄诱人,那么松软焦脆,那么筋道十足,想起来就特别喷香好吃。
很多时候,决定口味的不是一座山,一条河及人的味觉,而是美食本身散发出来的自然气味。只要我回到了故乡的老家里,母亲的脸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说她早上起来就有喜鹊报喜的欢叫声。我不知道喜鹊是不是和母亲“心有灵犀一点通”,早就串通一起商量好了。可我一回到老家的院落,就会清楚的听见院外高高的白杨树上,喜鹊“叽叽喳喳”兴奋异常的声音和欢呼雀跃的身影,就连她精心挑选来的土豆油饼,以及胡麻卷卷、炒麦子和捡拾回来仔细摘干净的地捡皮,也会受情绪感染,心甘情愿接受其调遣和摆布,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任我享受。母亲为我洗尘的行为,既是用菜肴填补她的时间缝隙,也是用不变的家常味道来支撑我倾斜的情感。母亲为我做的饭食,都是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家常菜。但我知道,母亲精心做的这些食物,会竭尽所能把太阳、地气、雨水和长在土地上的自然本色味道,全部浓缩在了餐桌上一道道食物上。清香是味道留在我鼻子里的主角,作料的气味是绝对的配角,一点也不像我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大饭店吃过的菜,作料的味道盖过了菜本身的气味,甚至就连菜本身的颜色,也被作料的颜色所彻底淹没。其实,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浓缩了全部自然纯真气息的人,这点不需要我说,不需要我看,只要用鼻子闻闻,就一清二楚了。
只有热爱美食的人,才是一个知道感恩与感念的人。更多的时候,我把自己能够闻到的清香气味,都当成了来自故乡的气味,当成了母亲的气味,而在遥远的新疆库尔勒,让它们慢慢变成我的一缕缕思念。记忆里清楚的记得,依旧是去年的正月二十,母亲给我烙土豆油饼的情景来。那一幕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随着盆子里一层层的油饼渐升渐高,落的满满当当,灶膛里的火渐渐熄了,最后一缕青烟袅袅升起,融入了瓦蓝瓦蓝的天空。油饼的香气依旧还在院子里飘荡,与泥土的气息、柴火的味道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正月里最温暖的人间烟火。从旧时代过来的母亲,我刨根问底的问为啥有了“补天补地”这个节日,她的确也讲不出其由来和出处。只说,从先人那里,就一辈辈流传到如今的。其实,我知道历史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拯救了苍生。她以无畏的勇气和神奇的力量,修补了苍穹的漏洞,让天地恢复了安宁与正常。这一历史神话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流传下来,成为了西北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而正月二十的“补天补地”习俗,便是对这一神话传说的生动演绎。人们借此传说,将烙油饼赋予了修补缺憾、祈求平安顺遂的深意,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在这一天,品尝补天油饼,仿佛是在向这位伟大的创世女神致敬,也是在默默许下心愿,希望生活中的裂痕与不足都能得以弥补,迎来更加顺遂与安宁的美好日子,同时圆圆的油饼(煎饼)也寓意着家庭团圆、和谐美满。
食物的气息就是生态的气息,就是万千生灵生生不息生活生存并且延续至今的根基,不仅浸透了饮食的整个习俗过程,还以此为凭藉,蔓延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母亲是我生长的土壤,我是母亲这片土壤上长出来的希望。母亲以我为荣,我则对母亲言听计从,敬重有加。觉得幸福真的很简单,那就是自己和亲人,都安康自如地活在世上。我知道,母亲活着就是儿女最大的福分!这一天,河西走廊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弥漫着浓浓的油香。主妇们会精心飺土豆和面,擀面饼,并将加工好的面饼放入滚烫的油锅中。滋滋作响的声音仿佛是天地间的共鸣,那金黄酥脆的油饼,象征着人们对天地的修补和感恩。饼香四溢,不仅温暖了冬日的寒意,更温暖了人心。尔后,家家户户一家老少围坐一堂,共享这寓意深远的土豆油饼(或鸡蛋煎饼),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将这份团圆与完整的美好永远镌刻在心中,成为记忆中最温馨、最珍贵的画面。吃土豆油饼不仅是对味蕾的一种犒赏,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与升华。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烙油饼、吃油饼,可以弥补天地间可能存在的缺憾,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块块油饼打开的不仅是袭人的香味,也是西北人憨厚、质朴、温和的血脉秉性。品尝油饼或者鸡蛋煎饼不仅让人活的气宇轩昂,血气方刚,也会更凸显西北人安静、恬淡、低调和内敛的精神气度!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烙上香喷喷的油饼,还会举行一些简单的祭祀仪式。在院子里摆张桌子,放上油饼、水果和葵花、花生等物,向着天空和大地虔诚祈祷。孩子们则围绕在一旁,好奇地看着长辈们的举动,听那些关于天地的古老故事。这一刻,民俗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家族的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共同感受着先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土豆、菜籽油、盐、面粉和水这些撒落在土豆油饼里的普通元素,连同油饼本身一道,像最擅长做菜的厨师一样,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最原始最纯真的元素,从而显露出来的都是这个世界上最质朴、最自然的味道,也是最能让人味蕾青睐并喜欢的味道。其实,藏于灵魂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对土地、土地上的植物以及以植物赖以生存生命的长久热爱,并非我的创意,而是那些至今依旧鲜活在河西民间的传统美食致命的感染力所带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历史也以另外的方式寻找我们。这些没有声音的嗅觉,没有色彩的味觉,没有温度的触觉,连同那些鲜活生动的记忆背景,成了我挖掘那些传统民俗和与之相连的美食的全部理由。人们会把自己所有的美好期盼,幸福憧憬,连同对未来的所有渴盼、希望和追求,还有对生存环境的所有感念与感恩,全部寄托在了一些习俗和美食上,就是为了使他们生活的心安理得,有条不紊,并将人生命运停靠在心平气和的韵脚上,渐渐打磨出乐天知命的生活基调,让我从一次次对习俗和美食的回味与咀嚼中,并逐渐体验到悲悯而又温柔的人性,又渐渐让这种悲悯的情愫,成为体醒后人心存善念、珍爱生命,顺应自然、尊重生命也就是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警钟。“补天补地”这一传统民俗,反映了西北人民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尊重。在这片土地上,气候多变,干旱少雨,人们的生活与天地的变化息息相关。他们深知,只有顺应自然、敬畏天地,才能获得丰收和安宁,才可得到自然最丰厚的回馈和最真诚的报答。因此,每年的正月二十,人们都用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方式,表达着对天地的由衷敬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科技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补天补地”这一民俗依然在西北的一些地方延续着。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品尝着那香甜的油饼,感受着这一民俗带来的温馨与庄重,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母亲一次比一次烙的好,外表焦黄,看似质朴,实则酥软喷香,甘甜爽口的土豆油饼的滋味,一下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可惜,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的童年青年乃至中年那么多的时光,已经全部悄然飞走,离我而去。好在,离我而去的那些难忘时光,走得并不遥远,它们就居住在与我毗邻的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和美食里。我吃不到油饼不要紧,至少还有鲜活的画面、浓郁的香味可咀嚼可回味……据侄子给我说:他新结婚的媳妇也想尝试着烙几块油饼,不是火候掌握不好被翻烂,就是烙焦了不好吃。我知道母亲通过精心烙油饼,向我传递和表达她浓浓的爱意,那种比语言还动听,比歌声还响亮的寓意,我心知肚明,洞察秋毫,心唯有中默念着深深的感恩与感激的情愫。
我知道:无论土豆油饼或者鸡蛋煎饼,都是故乡的符号,是舌尖上的思乡情。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份对母亲油饼的眷恋和思念,永远都不会改变——就让我们珍惜“补天补地”这一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将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让它在新时代里继续散发出独特而持久的魅力,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匡建华
时间:
2025-2-24 18:50
欣赏老师美文,我这儿也吃煎饼,只是没有补天补地的说法,那是地域文化的标记,那是故乡的味道。点赞!晚上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25-2-25 20:49
匡建华 发表于 2025-2-24 18:50
欣赏老师美文,我这儿也吃煎饼,只是没有补天补地的说法,那是地域文化的标记,那是故乡的味道。点赞!晚上 ...
真诚感谢建华文友第一时间的点评及支持,感谢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爱,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