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荆轲 [打印本页]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7-31 16:52
标题: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荆轲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五个刺客的故事,其中关于荆轲的故事所占篇幅最多。但是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荆轲却是最不成器,最失败的一个。曹沫挟持齐桓公,全身而退;专诸刺杀王僚,功成身死;聂政刺杀侠累,以死保密;最不济的豫让,还对着赵襄子的衣服刺了几下,然后悲壮地自杀;而荆轲刺秦王,除了像妇人打架那样扯断了秦王的袖子外,不但毫发未伤及秦王,还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
  荆轲虽然蒙司马迁的垂青在历史上得以显名,但就其本人的表现来说,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荆轲本来是卫国人,年青时喜欢读书、击剑,曾经凭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可是卫元君没有任用他。荆轲在漫游时经过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逃走了;路过邯郸与鲁句践为博戏发生争执,鲁句践呵斥他,他又无声无息地逃走了;后来荆轲漫游到燕国,与一个杀狗的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成为死党,整天在集市上喝酒唱歌。太子丹把刺杀秦王这样的大事托付给这么一个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引火烧身。
  说他成事不足,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底气不足。荆轲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太子丹交给他的任务,他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后来经不住太子丹的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下来。荆轲被太子丹奉为上卿后,住进了豪华舍馆,太子丹每天都来拜望他,供给他好吃好喝,车马美女尽其享用。荆轲大概是被这种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陶醉了,好像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以至于太子丹不得不催促他动身。后来行刺的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荆轲还是迟迟不肯动身,说是在等一个朋友,太子丹不得不又一次催促他。看来,荆轲对刺杀秦王这件事,自己心里也没底。
  其二,意气用事。荆轲由于自己心里没底,想依赖朋友的帮助,可是这位朋友却迟迟不来。太子丹沉不住气,不住地催促他。荆轲爱面子,认为太子丹伤了他的自尊,于是一赌气带着秦舞阳先走了。荆轲在条件还不很充足的情况下仓促行事,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几率。
  其三,用人不当。荆轲跨国行刺,总得有个助手。太子丹于是派秦舞阳给他做助手。秦舞阳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燕国人眼里,秦舞阳可是个勇士,他十三岁杀人,别人都不敢正视他。可是就是这么个勇士,在秦王面前,居然吓得“色变振恐”,更不要说跟在荆轲后面动手了。所以秦舞阳不但没有起到助手的作用,反而引起敌人的怀疑,让敌人早有了思想准备。
  其四,目的不定。太子丹一开始给荆轲交代的任务是像曹沫挟持齐桓公那样挟持秦王,逼他归还占领的土地,实在不行就杀死他。正是这个馊主意,才直接导致了荆轲行动上的失败。当年曹沫挟持齐桓公,是在双方都约定不带武器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地点在齐鲁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现在荆轲深入虎穴,想在虎口拔牙,无异于自取灭亡。退一步说,即使荆轲凭一时之勇制服了秦王,也只是纸上的约定,一旦秦王反悔,燕国的土地还会得而复失。如果荆轲一开始就抱定刺死秦王的目的,或许可以一刺成功。
  说他败事有余,是因为他擅作主张。荆轲为了取信于秦王,劝太子丹把大将军樊於期杀了,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可是太子丹不忍心这样做。荆轲于是自己找到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痛痛快快地自杀了。荆轲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了秦王。可是荆轲行刺失败,却让樊於期白白死了一场,从而削弱了燕国与秦国抗衡的力量,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荆轲死后,秦王勃然大怒,立即发兵攻打燕国。燕王为了讨好秦王,把太子丹杀了。但是五年以后,燕国还是被秦国灭了。这期间,荆轲拱手献给亲王的地图,肯定起了不小的作用。
  鲁迅先生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此言一针见血,高度概括了刺客们的悲剧意义。先生的这个结论,该不会是从太子丹和荆轲这里得出来的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天冷不宜私奔    时间: 2010-7-31 1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7-31 23:4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8 编辑

好,观点新颖。严格来说,鲁迅也是一个刺客,只不过他没有一个确定的对象而已。
顺便说一句,只要想私奔,不要管天冷不冷。有激情在,足矣!!!!


作者: 天冷不宜私奔    时间: 2010-7-31 2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1 00:01
标题: 回复 4# 天冷不宜私奔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9 编辑

鲁迅一直是把文章当做匕首、投枪的,在他看来,一支笔或许比一把手术刀更重要。这也许是他起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一点最近去世的画家吴冠中也有论述,他说一百个画家抵不上一个鲁迅。
我的观点并不是擒贼先擒王,恰恰相反,即使及时擒了一个王,还会有另一个王出现。


作者: 天冷不宜私奔    时间: 2010-8-1 00: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冷不宜私奔    时间: 2010-8-1 00: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1 00:27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9 编辑

感谢关注,希望以后多交流。


作者: 赵国宝    时间: 2010-8-1 21:44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9 编辑

不错,有见地。精华支持!多来。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2 07:50
标题: 回复 9# 赵国宝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9 编辑

谢谢支持,希望多指教。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0-8-2 11:27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9 编辑

哈,如此分析,到颇有几分见地,不错!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0-8-2 11:31
原帖由 天冷不宜私奔 于 2010-8-1 00:02 发表
我同意你的观点。
其实我认为,天冷最适宜私奔!
作者: 一楠    时间: 2010-8-2 11:34
说起来荆轲只是一个剑客,而不是刺客。刺客通常以行刺为生,荆轲单凭仗义之气,没有行刺经验,措施不得力,故而失败!
作者: 高老庄主    时间: 2010-8-2 15:08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出手要狠,不能首鼠两端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0-8-2 17:22
跳出传统观念,独僻蹊径发表高见,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肯定,精华支持。
不知道是受传统史学影响还是文学作品影响,我倒觉得荆轲功败垂成是多方面原因,难以从某个方面定论。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2 17:30
原帖由 一楠 于 2010-8-2 11:27 发表
哈,如此分析,到颇有几分见地,不错!



个人一孔之见,尝试从里一种角度看待历史,分析问题。谢谢关注。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2 17:31
原帖由 一楠 于 2010-8-2 11:34 发表
说起来荆轲只是一个剑客,而不是刺客。刺客通常以行刺为生,荆轲单凭仗义之气,没有行刺经验,措施不得力,故而失败!



有道理。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2 17:32
原帖由 高老庄主 于 2010-8-2 15:08 发表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出手要狠,不能首鼠两端




是的,干大事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2 17:35
原帖由 柯英 于 2010-8-2 17:22 发表
跳出传统观念,独僻蹊径发表高见,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肯定,精华支持。
不知道是受传统史学影响还是文学作品影响,我倒觉得荆轲功败垂成是多方面原因,难以从某个方面定论。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自己一种大胆尝试,至于思考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希望共同商榷。
作者: 素手调冰弦    时间: 2010-8-2 1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2 21:59
原帖由 素手调冰弦 于 2010-8-2 18:00 发表


按你这个见解,我是不是可以延伸理解为“历史确实存在,但可信度有待确定”?
如果是我来写这个文,我会对历史的可信度存在疑问。所以无从下笔。


       其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历史的真相,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历史真相的掩盖一方面是由于记史者有意识地回避和歪曲,一方面是由于真实资料的毁失。即使记史者都秉着真实客观地态度记史,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提供的信息也不一样,更何况当权者编史总是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一点现当代历史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对待历史,总要打个问号,要有自己的思考。
作者: 素手调冰弦    时间: 2010-8-2 22: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3 07:53
原帖由 素手调冰弦 于 2010-8-2 22:02 发表


所以要慎“笔”。因为这样产生的思考结果也是“危险”的,给人不安、不踏实的感觉。




为什么呢?能不能说得详细点。
作者: 素手调冰弦    时间: 2010-8-3 15: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eng20042004200    时间: 2010-8-4 10:09
有独特的见解,让千年来备受崇敬的荆轲受到质疑。
作者: 素手调冰弦    时间: 2010-8-4 17: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4 22:55
原帖由 素手调冰弦 于 2010-8-4 17:32 发表


好吧。那我告诉你:是标题。你把荆轲定位死了。既然现在的历史文字反映的事实只能接近真相,那么我们何不让思考有回旋的余地?!标题不要一下子给荆轲定死位子。

另外我觉得你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很有见地,你完 ...


没关系,文章写出来就是让人批评的。之所以放在题目中,是想直接挑明自己的观点。我是在尝试突破前人给我们设定好的价值评判找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有时不一定对。


理不辨不明,谢谢您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作者: 赵国宝    时间: 2010-8-6 08:12
再读,先生笔锋犀利。但荆轲的勇敢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0-8-6 08:43
原帖由 赵国宝 于 2010-8-6 08:12 发表
再读,先生笔锋犀利。但荆轲的勇敢是值得肯定的。




       是的,荆轲在具体行动时还是表现得相当勇敢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也许正是司马迁对荆轲着墨较多的原因。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0-8-23 07:37
鲁迅先生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此言一针见血,高度概括了刺客们的悲剧意义。先生的这个结论,该不会是从太子丹和荆轲这里得出来的吧。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